六盘擎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盏煤油灯开启的“光明之路”

一盏煤油灯开启的“光明之路”

马美艳

一盏煤油灯承载着一段厚重的岁月,一晚挑灯夜读有着说不完的故事。在没有通电之前,固原农村照明以煤油灯为主,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告别了“烟熏火燎”的历史。紧接着电网升级改造,家中的电灯泡由橙黄变成雪亮,供电更加安全可靠。到了2016年,新一轮电网升级改造工程启动,动力电进村入户,农民的用电历史再次被改写。

使用墨水瓶自制煤油灯

“电灯、电话、电扇、电车……有了电,多方便,电的用处说不完。”曾经小学有一篇课文中对电这样进行描述。直至20世纪80年代,在农村电力照明尚未普及的情况下,部分人只能通过书本了解“有电”的好处。

“那时农村照明主要靠煤油灯。”今年65岁的固原市原州区官厅镇程儿山村农民闫俊义亲身经历并见证了农村供电前后的照明变化。“那时候,煤油灯都是自己亲手制作的,灯的形状更是千奇百怪,灯身有墨水瓶、饮料瓶、罐头瓶等,灯芯用棉花搓成,便于晚上点燃照明。”闫俊义说,当时为了节省煤油,减少燃烧量,家人把灯芯压得特别低,吃完晚饭后也会早早就寝。

而家住原州区的别建军至今还保存着一盏“品牌”煤油灯。他说在那个年代,这种煤油灯属于煤油灯中的高档品。这盏煤油灯用玻璃制成,灯身造型精美,由底盘、油瓶、灯头构成,灯头安装有可调节灯芯大小的手柄。“这种煤油灯是煤油灯制造厂制造的,大多用于办公场所,当时只有经济条件相对好的家庭才买得起。”别建军说,他也亲手制作过煤油灯,用墨水瓶装油,然后在瓶盖上钻个孔,用铁皮卷成灯芯管。

当时,家人购买煤油要去很远的县城或乡镇,一次购买一两斤,能用几个月。点煤油灯的晚上,孩子在灯下写作业,母亲则陪伴一旁缝衣做鞋,情景是那么的祥和幸福。“然而孩子在煤油灯下写作业,脸蛋和鼻孔经常被烟熏黑,两眼经常被熏得红肿,眉毛、头发也偶尔会被火焰燎掉。”86岁的陈有富回忆说,那时孩子的学习条件与现在相比真是天壤之别,煤油灯照明条件有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