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航
积极参与 勇于探索
自2004年秋季开始,我校根据宁夏教育厅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方案,开始进行高中新课程实验。学校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认真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
一、形成课改的基本指导思想:稳中求进、稳中求新、稳中求变
近两年来,学校参与课改态度积极且高度重视,从教师到学生都深刻认识到新课程的实施有利于建构平等对话、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创新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合作探究、富有个性地学习;有利于把成功带进课堂,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但在新课程改革刚刚起步的阶段,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只有“摸着石头过河”,才能稳步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因此,我校以“稳中求进、稳中求新、稳中求变”为教改的基本指导思想,课改启动顺利、推进有效,新课程实验工作第一阶段就达到了预定目标。
二、找准课改工作的切入点:处理好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
经过一年多的探索,我们认为新课程实施的主要矛盾在于如何处理好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围绕这一问题,我校组织实验教师、备课组长主动探讨、深入实践,达成了共识,也积累了一些成功的做法。
1.上好必修课。
作为基础性课程,必修课是学生达到高中学业水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要求。实践告诉我们,实施新课程不是对传统教学优势和长处的简单否定,而应是科学的扬弃,既要坚持基础教育的优点,注重基础知识的夯实,又要以课改新理念为指导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会学生爱读书、会学习,激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按照学校新课程整体规划,我校分学段同步开全了所有必修课。
课堂教学组织和新教材的处理是开好必修课的重头戏。学校提出“稳中求进,稳中求新、稳中求变”的指导思想,鼓励教师发挥自身知识和能力的优势和长处,对教材进行增删,按照知识模块分解教学任务,由同年级、同科目的教师分别承担自己专业所长的教学任务,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我校课程编排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学段模式,每周4+1课时,9(学段)+1完成1个模块教学,采用此排课方式的科目有语、数、外。另一种是学期模式,每周2课时,一个学期完成1个模块的学习。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与以往旧课程语、数、外的排课较为相似,既能保证学生学习知识的连续性,又使学校管理与教师教学相适应,适合我校师资、设备和设施等基本要求,比较符合教学规律,学生学习效果好。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感到如何把握教材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成为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实施课改初期,教师普遍存在对教材内容进行“加法”的处理,教学内容广度和深度的拓展引起了课时与内容的严重矛盾,出现教学进程较慢、课时不够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及时召开课改实验教师座谈会进行广泛的讨论,讨论的结果认为,教学时对课标的理解和对不同版本教材的理解是处理好此问题的关键所在。通过对照课程标准,对比不同版本教材内容的异同找出共性,发现教学中的基本底线,了解教学中的最高要求和最低要求,鼓励教师发挥自身知识和能力的优势和长处,采用对教材知识进行“加法”和“减法”相结合的处理办法较好解决了这一问题。
2.开好选修课。
作为拓展性课程,选修课是针对学生在达到高中学业水平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确定未来发展方向,进一步加深和拓宽知识,提升能力而开设的,对学生和教师的能力要求都比较高。说得明白一点,我们的理解是:学习选修课是为学生进入大学继续深造和发展潜能做知识与能力的准备。
由于高考方案尚未完全明确,加上学校办学条件的限制,本着加强指导、积极稳妥的指导思想,并坚持有利于稳定教学秩序、有利于课改的逐步深入、有利于教学质量提高的原则,从实际出发选择那些教材编写相对成熟、内容对高考质量形成相对重要、本校教师具有优势的模块或专题,优先在高二开设,使我校选修课课程得以稳妥地逐步开设。这样做虽然可供学生选择的范围相对较小,但比较符合目前的实际。
对新学年的高二年级来讲,我们充分调查、研究并引导教师提前介入研究选修课,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确定选修课开设方向,制定出选修课开设方案。关于选修课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我们的理解是:总体上,各学科有各学科自己的特点和要求;具体方面,可以在开设和实施过程中分解为高中学业水平、合格公民水平和升学水平三个层面。选修课课堂教学实施可采用走班制和讲座式两种形式。
三、实施课改的主要途径:集体备课
“交流出真知,研讨出效率”,这是我校在提倡落实集体备课工作中得出的经验总结。新课程改革在倡导学生合作学习的同时,也要求教师合作探究,形成研讨氛围,发挥“集团效应”的优势。“—种思想与另—种思想交换,可以形成两种思想”。我们认为,集体备课作为教师合作研讨的—种有效形式,能够集思广益、扬长避短,对于发挥教师团队合作精神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刚刚起步的今天,教学中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一标多本背景下教材的处理、教法的选择、新旧教材知识的整合、重难点知识的确定和突破、课件资源开发和共享等问题的解决,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集体备课,这样可以避免教师个体备课势单力薄、单打独斗的情况,发挥集体智慧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学中的不足和失误。我校高二语文备课组在集体备课中形成的《关于高中语文选修课开设的实践与思考》对语文选修课的开设就很有指导意义。
四、践行课改的重要保证:解读课标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基本素质要求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灵魂,也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的灵魂。但是,课程标准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基本依据,并不等于课程标准是对教材、教学和评价方方面面的具体规定,这也表明课程管理从刚性转向弹性,课程标准只是一个基本性的要求,这为教师依据课标、解读课标,整合和处理教材进行再创造、再组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实施有效教学。
课标为主,教材为辅。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简称课标)不同于以往的教学大纲,是指导各学科实施课改的依据,是指导教师组织教学的标准。新教材则是连接课标与课堂教学的纽带,是生成知识和培养能力的重要载体。只有把课标研读透了,才可能驾驭教材、驾驭课堂,准确把握教材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处理好课时与内容的矛盾,有机整合新旧教材的知识体系,创新教学模式。如我校高一年级语文备课组在课标解读座谈会上,依据课标达成了语文必修课教学的三点共识:①打好基础,抓住背、读;②研读课标,大胆取舍;③集体备课,保留个性。
研究新课标与新教材和比照旧大纲、旧教材相结合。新课程改革并不是对原有教材、教法和知识体系的全盘否定,而应是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研究新课标与新教材必须和比照旧大纲、旧教材同时进行。这样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才能心中有数,知道哪些地方是更新的,哪些地方是保留的,哪些地方是舍弃的,才能更好地把握新课程的实施方向。我们的做法是:在聆听专家的新课程新教材解析之后,以备课组为单位分学科组织教师将本学科新旧课标(大纲)与教材中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找出,然后进行比较研究并将研究成果汇总起来,为实施新课程积累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基础性与选拔性相结合。新课程要求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新课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既强调了高中学生运用基础知识,结合社会实践和生活经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性,也体现了学校教育教学中心的转移,即突出评价的激励与调控的功能,激发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内在发展动力,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必修课作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为促使学生达到高中学业水平的基本要求,我校开展了“三清”(天天清、周周清、月月清)教学活动。选修课的开设及升学考试则具有选拔的性质,是面向不同发展层面学生的,为培养适应社会要求的人才,我校试行了同卷分级考试模式。
发展性和差异性相结合。新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学生的学科学习目标和—般性发展目标,学科学习目标如学生在道德素质、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交流与合作、个性与情感以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发展。—般性目标则是融合在学科学习中实现的。可见,全面发展并非“全优发展”,这是新课程关注学生的发展,开发学生潜能的意义所在。同时,课程标准重视对某—学段学生应达到的基本标准的刻画,对实施过程提出了建议性意见。而对实现目标的阶段与过程,特别是知识的前后顺序,不做硬性规定,这是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个重要区别。我校遵循发展性和差异性相结合的原则,除在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中充分关注学生的态度习惯、课堂表现等的培养和发展的同时,尊重学生兴趣、特长、个性的差异,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兼顾学生原有基础、发展取向和学习需要的差异,为学生自信地成长、自觉地成才创造条件、搭建平台。
五、抓住课改的关键:校本培训
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是教师,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践中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是正常的,关键是要让教师与新课程一同成长。我们认为,观念是“总开关”,要先给教师“换脑”,只有教师取得了认识上的一致,并达到一定高度,才能调动教师参与课改的积极性。实施新课程,教师培训是关键,应把教师作为课改培训的主体。
无论何种方式的培训,只有深入教师心灵,激活教师的内在需求,才能收到最佳效果。要进行理论培训,更要进行学科培训,使教师把握新课程的精髓,把课改前后的优势进行有效整合。要进行以校为本、自下而上的教研制度,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我们为鼓励教师积极投身新课改,制定了相应措施: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晋级大都在新课改成绩突出者中推荐,对发表新课改论文的教师给予奖励,对热爱读书、钻研学习的教师进行表扬。这种研学氛围使大部分教师体验到新课改带来改变,创新的活力代替了职业倦怠,进修学习已成为教师生活的一部分。
六、推动课改的主要措施:多媒体进教室
实施新课程,必须具备与之相应的办学条件。据了解,连广州这种比较发达的城市,尚且有很多学校的教学用房和实验室不足,实验设备、电教设备、网络设施的数量配置偏低,更不用说我区的学校了。教学用房、设施设备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新课程实施的硬件瓶颈。为了加快推进新课程改革,我校多方筹措资金,先后投入300万元购置了143台微机,装备了24个多媒体教室,还为高一、高二、初一、初二4个年级的141名教师配置了141台笔记本电脑,建成了校园局域网解决了新课程教学中的困难。如今,教师们大多已能够熟练运用课件授课,上课直观形象,效果显著。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教育技术在课改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加速了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本文原载于《宁夏教育》2006年第7期,并入选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出版的《实践者的足迹——普通高中新课程在宁夏》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