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漫画式插图在哲学教学中的应用
——《生活与哲学》模块教学体会
高中思想政治课是中学生必修的一门具有学科价值和人文功能的重要课程,它的理论性较强,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具有很高的要求,以至于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比较吃力。作为新课改中的新应用、新亮点,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与哲学》中,穿插了一共16幅漫画式插图,这为教材增色不少,不再像过去那样呆板枯燥,能够将严肃、抽象的政治理论,以活泼、具体的图像呈现出来,使教学内容更加通俗易懂,呈现方式生动活泼,让学生易学、好学、乐学。推而广之,教师若能再精选一些贴近社会热点、切合学生思想实际的漫画或者插图作品,引入课堂教学,对于破解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助力哲学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科探究能力,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事物、分析问题,逐步提高学生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进步和参与生活实践的能力,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
一、开发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漫画式插图具有形象幽默、生动直观、意蕴深厚,富含哲理等特点,通过象征、夸张、比喻等手法,反映社会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或问题,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积极思维、丰富教学活动和学科知识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尤其是当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到困惑不解、难以接受时,运用基于生活实践这一课程资源来激趣化理、剖析哲理,有利于辅助课堂教学,创设乐学情境,有效补充感性材料,将抽象、深奥的教学内容以直观、生动的形象展示出来,使学生茅塞顿开,欣然接受所学知识,逐步领悟哲学道理。
例如在教材第71页有一幅漫画式插图:某先生病了,家人给他拿来香蕉和苹果,他却说,医生让他吃“水果”,不是吃这些。针对这幅漫画式插图提供的教学素材及其反映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组织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讨论探究、辩论思考,在对实际生活的体认感悟中把握、理解原理,使理论和实际更好地结合在一起。首先,回归生活本真,图中的观点只看到香蕉、苹果与水果的区别,未看到它们的联系,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是片面的。其次,从哲学学科视野角度去审视,水果与香蕉、苹果的关系反映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最后,落实到学科素养及思维能力方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需要学生通过抽象思维去提炼概括和总结,学会从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中去把握和认识事物,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香蕉、苹果等特殊性就没有“水果”这个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香蕉、苹果中都包含着“水果”的普遍性即共性特征。
教学实践中,还可以推而广之,要求学生找出生活中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之间关系的事例,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紧紧围绕教材内容和教学主题来运用漫画式插图阐释哲理,能够为课堂教学注入积极的辅助功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课堂教学吸引力。学生学会运用哲学方法论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二、活化教材知识,点燃思维火花
高中哲学课程概念抽象、原理深奥,高中阶段的学生在认知和思维上具有求新、求异、求快的特点,其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决定了其抽象思维能力有限。漫画式插图的表现张力,可以把深奥的理论浅显化、抽象的原理具体化,为学生提供了可以直接感知事物特征、在探究中找到思维乐趣的学习载体。开发挖掘漫画式插图课程资源,可以一改烦琐的语言铺陈,借助简捷明朗、直奔主题的图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对于化解重难点、升华知识点,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认知活动的水平,深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有着显著的建设性作用。
例如,在学习“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时,教材第39页有一幅漫画式插图“面对石头与电脑”。面前有一块石头,请问:“是先有石头,还是先有人们对于石头的认识?”回答是很明确的:先有石头,然后才有关于石头的种种认识。
但是,如果把石头换成电脑,再问同样的问题:“是先有电脑,还是先有人们关于电脑的设计?”你会怎样回答?
石头和电脑是两种不同的物质存在,石头是自然界演化而来的,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了,而自然界本来没有电脑,它是人制造出来的。大自然可以演化出一座珠穆朗玛峰,但是即使再过几亿年,自然界也不可能演化出一台电脑。人能制造出自然界所没有的东西,这说明人的意识具有极大的能动作用。教师提出问题:科学家关于电脑的设计理念是从哪里来的?意识在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是怎样发挥作用的?哲学原理告诉我们,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条件。透过人类意识这个“思维的眼睛”,我们能够揭示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
学生在学习哲学原理后,思维处在抽象思维状态,这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对漫画式插图的分析,引导学生去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从正面告诉学生,人们在正确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在掌握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的基础上,举一反三,把正确意识的指导作用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三、培养探究能力,提升学科素养
理画结合,观画知理。作为有效的教学素材和课堂内容的补充与延伸,借助生动鲜明的图像语言,让学生通过丰富的思维活动,对漫画式插图进行观察、分析、推导和概括,探索事物的联系、规律和本质,揭示其所表达的深刻内涵和哲学寓意,有助于让学生体会思考的劳动价值和成就感,激发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如观察力、分析力、理解力、表达能力等,把训练思维能力、锤炼思维方法融汇于学习哲学知识的过程,提升学生的学科综合素养。
例如,在教学“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时,教材第67页有一幅漫画式插图“悬挂在山崖上的两个人构成一种动态的平衡”。首先设疑导思,引导学生观察探究:悬挂在山崖上的两个人是一种什么关系?漫画中的“他敢吗?”,说明了矛盾具有什么属性?得出认知结论“不敢烧”。因为这二者构成一种动态的平衡,烧断绳子的后果会是,失去矛盾的一方(乙),另一方(甲)也就不存在了。得出矛盾同一性含义: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强调矛盾双方相互依存需要“一定的条件”。其次出示问题,延伸拓展:还能列举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的事例吗?(如没有苦就无所谓乐,没有战争就无所谓和平等)。最后归总升华认识,矛盾即对立又统一,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从漫画的寓意中,学生还可以学会如何看待一个人、一件事,如何看待改革中出现的问题等,明白不能用一只眼睛看,一只耳朵听,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即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才是正确的方法。
不同于由学科逻辑牵引的思路,这是由学习过程牵引的思路。更重要的是,学生由此学会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学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作为一种无声的学科语言,一幅好的插图,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一段精彩的道白,让学生根据插图中的现实问题展开想象并进行理论思考,学会在把握显性信息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解读分析隐含信息,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政治课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探究问题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
四、增强教化功能,升华人生境界
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教育学生成为有思想、有担当的人是贯彻新课改理念和全面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客观要求。高中阶段正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高中学生在心理、思维和认知结构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求知探究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对感兴趣的社会热点问题善于合作探究、勇于思索认知、乐于表达自己的见解,所以不能只是大量灌输空洞理论,应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借助生动的生活素材和熟悉的生活案例来启发学生。哲学教材中的漫画式插图立足于学科本质的把握,把每个素养描述的价值引领彰显于每幅漫画式插图的教育功能之中,让学生体会到生活处处有哲学,有利于学生获得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
例如,教材第103页有一幅漫画式插图,题目是“走不出自我的人”,插图中有的人一直踩着“自己的脚印”,固步自封,以自我为中心,始终走不出小我的圈子。教师由此生发开来,设计开放型问题:这样的人幸福吗?恰当运用指导—自学、引导—探究、讨论—体悟等教学方法。教师点拨:那些不想奉献社会和他人的人,走不出自我狭隘天地的人,是不可能拥有真正的幸福的。然后延伸拓展,赏析诗歌“鸟是幸福的,它把歌唱献给森林,献给原野;花是幸福的,它把甜蜜献给蜜蜂,献给蝴蝶”。这句诗形象地揭示出了这样一个人生哲理:一个有作为的人,不仅让自己的事业有所发展,也要让别人的事业有所发展;不仅努力让自己的理想得以实现,也要尽力帮助别人将他们的理想实现出来。最后在回归社会生活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学习奔赴贵州贫困山区从事义务支教工作的徐本禹,从屠呦呦等的先进事迹中,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元素,引导学生放眼社会,心系天下:在我们周围,许多人用自己的能力采取不同方式为社会创造着价值,从而体现着自己的价值。既有效处理了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问题,深化了教材的学习,又使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得到了新的升华,对人生价值的感悟有了新的收获,理解了只有对社会做出贡献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人生,从而取得了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预期效果。
思想政治课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必须坚持知行合一的教学原则,学以致用,进入“从生活到理论,再由理论到生活”的认识过程,可进一步引导学生自觉的从认识上的“怎么看”转化为实践中的“怎么办”,领悟现实生活的真伪善恶,去伪求真,驱恶扬善,达到规范做人、激励人生的教学目的,提高了学生为他人、为社会作贡献的思想境界,从而收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效应。
漫画式插图蕴含丰富的思想感情和人文情怀,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价值观教育的丰富教学资源。综观教学各环节的推进,都力求为学科课程注入丰富的内涵、提供切实的引领,但最重要的环节仍在于广大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认同及教学实践中的探索。只要把塑造学科课程这篇文章做好,就能够使镌刻着核心素养的里程碑,矗立在思想政治课改革发展的进程中。
(本文原载于《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8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