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精神是怎样炼成的——从行为文化建设到学校精神培育
陈 镜
【摘要】学校精神培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学校文化建设应该从行为习惯的培养和学校精神的培育突破。本文从行为文化建设和学校精神培育两个方面谈谈如何加强学校文化建设。
【关键词】行为习惯培养;学校精神培育
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而形成学校精神。
学校行为文化是学校师生在教育教学和学习实践、人际交往中产生的活动文化,它是人们的行为方式凝结成的动态文化。行为文化建设要从教师和学生的活动抓起。教育活动的落脚点就是培养一个好的行为习惯。学校经历如果能培养一个好习惯,就会惠及人的一生;好习惯放大到全体学生身上,放大到每一届学生身上,就会影响一个群体,影响一代又一代人。当这种好习惯形成一种风气的时候,就形成了好校风。
中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曾经明确指出:“校风是一个学校内的人物在各方面生活上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态度和趋向。所谓人物是:校长、教职员、学生、校役等;所谓各方面的生活是:学艺、健康、社交、服务等;所谓态度及趋向是:适合时代、环境及他种情形的要求等。由这种种要素融合成的‘空气’,就是所谓的校风。”[1]可见,校风与学校每一个人息息相关,与各方面的生活息息相关,与学校每一个人的态度、行为习惯息息相关。如何建设良好的校风呢?选准一个突破口,常抓不懈,通过几届师生的努力就会形成风气。比如养成讲卫生的习惯,比如形成勤奋读书的习惯,比如形成文明礼貌的习惯……城阳中学老校长杨忠当年是这么办教育乃至形成好校风的,他提出了“一天两打扫,四无一整洁,五要七不六及时,三个必须要牢记”。又规定了学生一日生活制度:从起床、到校、上操、上课、课间、课后、放学、就餐、晚自习、就寝(午休)、集会、劳动十二个方面,规范了学生的行为。通过这一系列强化措施,学风明显好转,逐渐形成了良好校风。他的学生后来写文章回忆说“,那一种厚重的文化底蕴,一种朴素、宽阔、向上的精神集聚……”
初中时,新盖的学生宿舍,门前就是一片菜园。深秋季节,小孩子看到郁郁葱葱的白葱口水都能流下来,可是直到收获时节,那园子连根葱叶也没有动过。学兄学姐没有人掐过葱叶,学弟学妹想都不敢想。就这样一届一届学生似乎成了菜园的守护神,看守着园子里的瓜果蔬菜直到成熟。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订立一些规矩约束,而那规矩是深入人心、口耳相传的,是靠行为来感化行为的。良好的行为规矩一旦立下来,仿佛铁打似的谁都不敢去碰。一种行为习惯的形成需要持久的、恒定的认同和遵循,任何借口和条件都要为其让路,这就是校风的魅力。
多次去庆阳二中参观。校园里空挡时段有三三两两仔细捡拾花园枯树叶的、有大大方方返校的、有午休后匆匆入厕的……没有人勾肩搭背、大声喧哗,说话交流也“不敢高声语”。校园里人的行走方式是那样的儒雅、得体。行为文化是良好行为习惯内化过程中思维方式发生变化的革命,当这种变化形成一种风气、一种文化现象的时候,它会改变人的行为方式、行为习惯。
“所谓校园精神,是指一所学校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为谋求生存和发展,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在长期的校园文化创造过程中积淀、整合、提炼出来的,反映学校广大师生员工共同的理想目标、精神信念、文化传统、学术风范和行为准则的价值观念体系和群体意识[2]。”湖南长沙明德中学创办111年来,学校以“艰苦真诚”为校训,倡导“磨血育人”的办学精神。学校精神不是每个学校都有的,它的形成与学校独特的历史、地理、文化环境密切相关,是长期办学的传统与积累,它是学校文化的最高境界,作为一种价值取舍,一种追求,每个学校都要对学校的发展进行定位并形成自己的学校精神。笔者曾任教的城阳中学是一所百年老校,学校前身民国小学时期的办学就明确提出了“春风”和“化雨”。后来这个学校有两位前辈,一位是民国政府留用人员多年从事学校管理工作的虎炳文老先生,一位是新中国成立前在固原城高级完小任校长的焦达人老先生,他琴棋书画、训诂诗文样样通。他们和学校一代又一代教师营造出了春风化雨般的育人风尚,他们的道德学问半个多世纪来影响了无数学子勤奋好学、踏实做人……经过提炼,和对“炳文”“达人”的诠释,学校最后确立了“春风化雨,炳文达人”的目标追求,其内涵就是激励师生立德、立言、立功。学校精神是学校的灵魂,他能凝聚人心;学校精神是学校的财富,他是激励学校战胜困难的勇气;学校精神是学校的旗帜,他能引领学校前进的方向;学校精神是学校的丰碑,他能砥砺德行,重塑形象。
如何培育学校精神?万美容教授指出:总结凝练学校精神、办学理念;展示传播学校精神,比如唱校歌、穿校服、整理出版校史、做校史馆、校庆,出版教师、学生文集等;在办学实践中弘扬学校精神。吴克勇指出一靠引导,二靠示范,三靠陶冶。南开中学校长康岫岩说:“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学校文化的内容随时代而变化。但作为学校精神,特别是百年学校积淀的文化之魂的学校精神应坚挺。学校精神的核心内容‘立德’永远不能变。”新时期彰显学习精神也就是要“立德树人”,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完美契合。学校精神培育要以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为己任。2014年6月20日,江苏师范大学举行研究生毕业典礼,典礼上教育部、校方领导和毕业生全部身着汉服,古风汉韵贯穿全程。校长任平教授致辞说,“冀以此仪式,发思古之幽情,开文明之新境”, “承故庠之传统,书新序之华章”。
学校精神培育是一项复杂工程,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几代人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学校精神培育需要以良好的、平和的、积极的心态去推进,任何急功近利的做法都将与学校精神背道而驰。
参考文献
[1]杨贤江,杨贤江教育文集[M].北京: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厦门大学合编,1982
[2]吴克勇,沙洪泽.校园精神: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J].云南教育(中学教师),2014(. 4)42- 42
本文原载于《新课程学习》2014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