桴海探珍:彭阳一中教师论文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农村高中留守学生教育机制创新的实践研究

杨存政

【摘要】基础教育学校的发展从外延规模的扩张走向内涵质量的提升已成为一种必然选择。高中留守学生是学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学习和成长是学校教育环节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针对当前学校对高中留守学生关注不够,教育他们的方式单一,笔者作为宁夏彭阳县第一中学校长,创新高中留守学生教育机制,增强了农村高中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实效性。

【关键词】内涵式发展;高中留守学生;教育机制;创新

基础教育学校的发展从外延规模的扩张走向内涵质量的提升已成为一种必然选择。高中留守学生是学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学习和成长是学校教育一个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目前,农村师资普遍不足,基本上实行大班教学,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教师很难关注到每个学生,对留守学生往往了解不足,关爱不够,和留守学生家庭联系较少,同留守学生沟通不多。同时农村教育依然无法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长期以来,学校以分数评价学生,以成绩考核教师,造成学校教育只重分数不重能力,只重智育不重德育,忽视思想道德教育和健康教育[1]。农村学校很少专门开设心理课,也无专职心理老师,不能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疏导,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树立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战胜困难的自信和决心。

针对当前学校对高中留守学生关注不够,教育他们的方式单一,我们于2012年成功申报并立项了中国教育学会规划课题:宁夏西海固贫困地区高中留守学生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本文主要介绍我们研究过程中探索出的有效高中留守学生教育机制,旨在提高贫困地区农村高中留守学生教育的实效性。

一、学校首先要转换教育理念

学校不能将“留守学生”等同于“问题学生”。留守学生是社会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个弱势群体,因情感缺乏而存在着一定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是“问题学生。[2]”教师应从各个角度出发去激励、关心他们,以激发他们内在的发展潜力。其次,要树立师生平等观。留守学生较常态学生而言,心理更为脆弱,传统的“绝对服从”“体罚”为特征的师生关系必然会严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3]。因此,教师要有爱心,要尊重留守学生的人格,让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愉悦感、安全感及尊严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与潜能。

二、创新机制,落实具体措施

(一)建立高中留守学生档案

每届高一新生入学注册时,由班主任负责确定留守学生名单,联系导师,建立留守学生档案。留守学生档案包括学生的基本信息,如籍贯、姓名、性别、年龄、爱好、特长、身体状况、是否属于体质特异、家庭住址、现在住址、联系方式、家长工作单位、联系电话、监护人姓名、和监护人关系、监护人联系方式、监护人住址等具体内容。留守学生档案里收集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重要信息,记载成长过程和特点,实行动态跟踪管理,全面掌握每个留守学生的家庭、学习、生活情况,也让外出家长能及时了解和掌握每个留守孩子的成长情况[4]。

(二)实行导师制

所谓“学生成长导师制”是指在以班级为单位学生管理的基础上,各任课教师以导师的身份参与班级管理,全面指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发展的一种教育教学一体化的管理模式。遵循素质教育规律,结合学生成长需求,以培育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为重点,对全体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经过学生和教师的“双向选择”,每位学生承担一科课代表,每位任课教师担任相应科目课代表的导师,组成以班主任为核心,任课教师为成员的导师团队。在实践中,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对于选择导师这个工作做了创新:农村高中的学生和老师基本都是当地人,大多数学生都和老师之间可能有亲属、亲戚等关系。因此,我们在学生入学时让学生家长先联系他们熟悉的教职工做孩子的导师,如果有个别学生联系不上导师,则入学后他可以自己选择喜欢的科任老师做自己导师。这样做使得导师的教育工作具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导师的职责:(1)建立留守学生档案,做好留守学生的摸底工作,将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现记入档案,因人制宜进行专门教育和管理,并及时与留守学生的父母或监护人沟通,通报留守学生的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内外教育的合力。(2)和学生结对子,对留守学生在生活上关心,在精神上关爱,在学习上关注,驱除他们由于亲情缺乏而积压在心里的阴影,使他们切实感受到家的温暖,减少留守学生受教育的断层与真空。

在确定导师之后,导师和所教育的学生之间签订教育协议。协议的基本内容是该学生在学校期间,要经常和老师联系,学生在生活、学习、成长等方面出现问题,要告诉导师,向导师寻求意见和建议;要接受导师的教育和引导等。

(三)开展帮扶制

为了更好的教育高中留守学生,学校建立《高中留守学生帮扶制度》,要求班主任或导师每学期上报学校需要帮扶的学生,学校领导、中层干部落实帮扶工作。帮扶的对象有两类:一类是对于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减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杂费,并且优先资助;二类是帮扶者、导师、班主任、监护人、家长相互协作,共同进行教育个别“问题学生”。

(四)落实谈心制

由于留守学生的父母亲常年在外务工,和孩子交流机会少,往往这些留守的学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亲情缺失、情感失衡、行为失范、成绩欠佳、和同学关系处理不融洽等。该制度要求导师每月至少和学生进行一次谈心,如果情况特殊,则随时找学生交流谈心。谈话的内容涉及学生的学习、生活、情感、心理等方面。

(五)建立激励机制

激励是指管理者针对下属的需要采取外部诱因进行刺激,并使之内化,按照管理要求自觉行动的过程。激励机制是指一个组织为了某种激励目的所采取的体系和制度。激励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最好的驱动力。因此,他们特别需要用外部的激励来激发他们的内动力。我们建立了高中留守学生成长激励机制。

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榜样激励。导师通过对学生熟悉的先进人物或动人事迹的宣传,引导学生萌生崇高理想、形成竞争意识、产生进取心理的激励方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容易使学生理解、接受,乃至效仿。需要注意的事项:要恰当选择榜样;对榜样的宣传要实事求是;树立榜样目的要明确,形象要感人,事迹要具体,要求要实际。

2.目标激励。导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通过指导学生设置符合学生实际、切实可行、方向明确、内容具体的目标来诱导学生兴趣、引导学习动机,激发学生采取积极行动去追求目标实现的激励方法。

3.奖惩激励。导师在和高中留守学生谈心的过程中,了解到学生取得的成绩、运用恰当的语言表扬学生所取得的进步,肯定学生的行为表现;如果学生犯错,则用真诚中肯的语言批评学生不良行为,指出其犯的错误,分析原因,使学生能够吸取教训。学校也通过奖学金制,定期评选“校园之星”等活动给予高中留守学生物质或精神奖励。

(六)成立“留守学生之家”

学校成立“留守学生之家”,主要在周末开放图书馆、学生微机室、体育活动室等活动场所,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相关活动,周末晚上学生可以利用教室里的电子白板播放爱国主义、预防青少年犯罪、消防安全等方面的影片。从而丰富学生的周末生活;与此同时,同学之间可以相互交流情感以及个人遇到的问题等。

(七)举办丰富校园文体活动

鼓励留守学生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种文体活动。如学生田径运动会、篮球比赛、校园歌手大赛、校园文化艺术节等。此外,学校可利用周末时间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如中英文演讲比赛、歌手大赛、猜谜语、演讲比赛、才艺秀、拔河比赛、越野赛等,让回不了家的留守学生充分参与其中,这样既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也给他们提供了展现才能的机会,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

(八)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我,正视自身存在的各种问题,树立健康、乐观的心理状态,我们的健康教育工作包括以下几点:利用周末开设心理辅导课,帮助留守学生分析和解决各种困惑和疑难,疏导他们的心理压力和障碍,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开通“倾诉信箱”,给学生一个倾诉心声的地方,使学生的不良情绪得以宣泄,同时加以疏导,帮助学生尽快恢复健康心理[5];举办有助于留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类活动,如定期开展讲座、主题班会、联谊会等,让学生融入集体,找到归属感,减少内心的孤独感。

(九)同伴教育

同伴教育指具有相同背景、相似经历和相似年龄的伙伴,共同分享信息、知识和观念,相互传递思想、情感,以唤醒感情上的共鸣。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是一种促进社会规范在个体上的内化,达到润物细无声而奋发向上的一种教育方式[6]。同伴之间的交流更加通俗,各种行为更有亲和力,动作更易模仿,意见和建议更容易被采纳,同龄人的相互影响力大于任何一种说教,来自同伴的一些看法或者建议更能让他接受并为之改变自己的相关言行举止,特别在一些敏感问题上,青少年往往能够听取或采纳同伴的意见和建议。因此,我们可以开展同伴引导、同伴交流、同伴激励、同伴关心、同伴教育、同伴评价、同伴互助、同伴共进等活动,以促进高中留守学生教育的实效性。

(十)召开家长会

学校每年利用在外务工家长回家过春节之机,召开留守学生家长会。家长会是教师和家长平等交流的平台,他们相互沟通,相互了解学生在学校的一些情况。从而家庭、学校结合起来,形成相互协作的局面。这样共同寻找最佳教育方法,以达到更好教育高中留守学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肖蓉,蔡卫红.赣州市留守学生教育问题研究[. J].企业家天地.2009(2).82- 83

[2]卞桂平,焦晶.农村留守学生教育问题:现状、成因与对策.[J].宁波大学学报.2009(6).55- 60

[3]郑家欢,吴志祥.安徽农村留守学生教育问题浅析.[J].安徽农业通讯.2010(17)12- 1

[4]刘明华,李朝林,刘骁畅.农村留守学生教育问题研究报告.[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2).105- 112

[5]雷盼.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研究与对策[. J].新学术.2009(1)263- 265

[6]高童.同伴教育在中学生教育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3(7).271- 273

本文原载于《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