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华秋实:宁夏回族自治区民族艺术研究所建所四十周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不忘初心,整装再出发

秦发生

斗转星移,弹指间,宁夏民族艺术研究所已经走过四十年历程。有幸的是,从1980年底至1985年4月,我曾在宁夏民族艺术研究所(及自治区文化局文艺创作研究室)工作,主要参与《宁夏戏剧》(后改刊为《民族艺林》)的编辑以及相关的艺术研究等工作。这段经历,在我的成长历程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当时创研室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学术氛围特别浓厚,经常组织召开本地剧作家(者)的作品讨论会,邀请区内有关专家、学者充分发表意见,供作者修改;并多次组织区内有戏剧创作潜力的青年文艺骨干,参加区内外的文艺创作培训班,观摩文化部和中国文联举行的中国艺术节和中国戏剧节,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阅历,提高创作素养。先后重点扶持培养了刘文惠、杨炳生、齐宝库、保元璋、侯洪章、王文清、张建国、马超华、严光星等一批中青年戏剧作者。他们创作的戏剧作品,不少发表在《宁夏戏剧》上,有的被搬上舞台,获得观众好评,有的还获得了自治区文艺奖项。二是单位上下级关系非常融洽,同事之间和谐相处,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亲如兄弟。记得1981年10月我结婚时,创研室副主任杨继显老师和杨建国学兄,主动替我策划安排了所有的婚礼事项,包括婚礼现场(单位会议室)的布置等,为我顺利地筹办了一个简朴而又隆重热闹的婚礼。特别令我难忘的是,1984年12月,经殷元和老师和杨继显老师介绍,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开始了我的政治新生命。因此,每次回到民研所,我都有一种回家的感觉。

四十年来,宁夏民族艺术研究所坚持文艺“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围绕自治区经济建设中心和发展大局,主动作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展民族文化艺术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并为促进我区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推动自治区经济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如今,恰逢自治区成立60周年,展望未来,宁夏民族艺术研究所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在此,我想说三句话,和同仁们共勉。 一是不忘初心,整装再出发。成绩代表过去,未来任重道远。民研所从诞生之日起,随着宁夏经济社会和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随着机构名称的变化,它的职能职责也越来越明确,即围绕文化行政部门的中心工作,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艺术科学学科体系,开展艺术科学基础理论研究;积极参与文化艺术实践,研究文化艺术生产与管理规律及建设发展战略;收集、整理、保护、研究、开发利用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建立并完善文化艺术档案管理及信息咨询服务系统;开展对外文化艺术交流与传播,研究、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化艺术成果。四十年来,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随着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和艺术审美观念、趣味趋向于多元多样化,民研所的工作内容和她担负的工作职能职责亦有所调整变化,但是工作性质和主要职能职责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相信以后很长一段时间也不会发生太大变化,这是民研所的立足之本,是其他任何单位都不能替代的。因此,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把自己的职能作用发挥好。这样才能适应新时期党对文艺工作的新要求。 二是扬长避短,主打特色牌。作为回族自治区,民族文化艺术是我区主要的特色和资源。多年来,民研所一直秉承着立足本区、面向全国,以研究民族文化艺术为主,同时兼顾研究介绍国内及国外其他少数民族艺术的工作方针,为推动我区乃至全国民族文化艺术繁荣发展,宣传宁夏做出了积极贡献。实践证明,只有坚持突出地方民族特色,同时以开放的姿态和博大的胸怀,兼收并蓄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做到人无我有,主打特色牌,宁夏民族艺术研究所才能在全国民族艺术之林中找到一席之地。三是提升内力,打铁先要自身硬。文艺研究是复杂艰苦的精神劳动,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粗制滥造、浅尝辄止,不仅是对文艺的一种伤害,也是对社会精神生活的一种伤害。在艺术研究上,花拳绣腿不行,投机取巧、沽名钓誉不行,自我炒作不行,“大花轿,人抬人”也不行,必须要志存高远,要有“望尽天涯路”的追求,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即便是“衣带渐宽”也“终不悔”,即便是“人憔悴”也心甘情愿,最后达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领悟。当前,随着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文化事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建设一支思想品德过硬、专业化程度高的艺术研究队伍。为此,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和办法:一是在稳定和发挥现有专业人员作用的前提下,积极引进艺术研究专业人才,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学科建设得以加强,专业结构得到优化,人员配备基本合理的专业技术队伍。二是强化内部机制改革,提高行政管理效能,为业务工作提供后勤保障。按照高效、精简的原则,提倡和鼓励一岗多能,一肩多职,规范行政管理,理顺工作关系,提高现有行政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三是开门办所,内联外引,在目前研究人员严重不足,人员断层的情况下,面向我区文化系统、相关部门和单位,以及区外艺术研究院所,采集相关人员信息,建立专家信息库,聘请一些有影响和有水平的专家、学者及编创人员,参与民研所研究课题(项目),以编辑《民族艺林》为载体,以项目和课题为抓手,从而有效实现功能拓展与能力提升。

相信,在上级组织的关心和支持下,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民研所的民族艺术研究事业一定会得到拓展和提升,一定会在服务于我区文化工作大局,努力探索民族艺术发展规律,积极推进文化艺术学科建设的道路上迈出新步伐,取得新成绩,做出新贡献。

祝愿宁夏民族艺术研究所事业兴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秦发生,宁夏文化厅原副厅长。1980年至1985年在宁夏文化局文艺创作研究室、宁夏民族艺术研究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