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间需要设置“停顿”
模仿学习的内容,还包括言语之间的“停顿”。
有一次,客户委托方在朗读我写好的演讲稿时,承担演讲工作的原NHK的主持人给演讲者提了一点建议:“在句子结尾的位置,尝试轻轻地吸气。”于是,最后句子听起来是这样的感觉。
“早上好!(吸气)十分感谢各位在百忙之中,抽空前来参会。(吸气)大家感觉不冷吧。(吸气)接下来,我向各位介绍春季以后我们公司的战略方针的具体情况。(吸气)”
在前一分钟还语速过快的演讲人,经过这番指点之后,语速立刻降了下来,显得更加游刃有余,而发言内容听起来也更清晰明了。
演讲时,在句子结尾部分保持吸气的节奏,就能产生“停顿”。停顿可以让每个句子之间增加合理间隔。只需要这么一个小小的技巧,就可以让发言内容得到更好的传递,听众也会觉得内容更加清晰易懂。
发言人如果不换气,听众就会感觉呼吸困难
其实,我们的日常沟通水平,往往远低于我们的想象。只要你将自己的日常会话通过录音记录下来回放,就会很容易发现这一点。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情况下,说话毫无逻辑可言,想到哪里说哪里,他们只是把句子连接起来。大多数人普遍会在说话的句子末尾拖泥带水,甚至还会带一些毫无意义的口头禅:“不知怎么说好”“就是有点那个”。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他们都很难意识到自己日常会话水平欠佳。
在所有的说话习惯中,最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很多人讲话过程中居然完全没有“停顿”。一整段话讲下来,竟然只有结尾停顿,是一句长得离谱的句子。这样的发言方式完全没办法帮发言者向听众有效传达他们要传达的内容。
无论是朋友之间的随意交流,还是重要会议或商务谈判,抑或是宣讲会、报告会,如果是这样毫无停顿的表达,最终的交流效果,可想而知。
言语之间的“停顿”,并非单纯意义上的沉默不语时间,停顿其实是预留给听众进行确认的时间。
听众在听的过程中,在话语停顿的间隙,能对内容进行确认,例如赞同:“是的,的确如此。”或者发出疑问:“刚才所说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因此,在这个角度而言,无论演讲者发言内容如何精彩,如果没有充分预留出“停顿”的时间,听众是很难感受到演讲者的精彩之处的。然而,即便非常清楚说话时停顿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演讲中,我们还是容易语速过快。这往往是心态造成的。
缓缓活动身体有助于预留话语间的“停顿”
那些找工作面试失败的学生,基本上都会提到同一个原因。
“一站起来,就感觉很紧张,不知道说什么好。”
这种状态下,发言者很容易会语速过快。因为人在紧张状态下,就会产生恐惧心理,这种恐惧心理会使人竭尽可能挣脱这种状态,所以说话就会语速过快,没有停顿。
遇到这种情况,该如何处理?最快捷有效的方式,就是轻微活动一下身体。
尤其是,在有大型宣讲说明会、重要的面试、商务谈判的重大日子,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要有意识地轻微活动一下身体,并且要尽可能放慢节奏来进行一些日常动作,如喝水、刷牙、穿鞋等。抱着坐禅时的心态,有条不紊地安排时间。这容易让心情平缓,恢复冷静。
除此之外,我们可以像孩子早读一样朗读一部分书稿或者诗歌。在朗读时放慢节奏,并在句子结尾处吸气,让句子与句子之间有着充分的“停顿”。我在教学生的时候,经常引用《深呼吸的必要》(长田弘·晶文社)一书中提到的方法和技巧。
大马路。小胡同。小巷子。小弄堂。岔路。小径。路尽头。顺路。弯路。绕路。所有的路我都一清二楚。
然而,我并不喜欢宽阔的大马路。“大马路,是匆忙的路。自行车很匆忙。人们很匆忙。看起来越宽阔的大马路,实际上越狭窄。”
你不妨试一下上边的建议。你是否在放慢节奏朗读的过程中,感到各种不同道路的景色一点点呈现在眼前呢?
上文中所介绍的“句子末尾处吸气”的方法,其实也是为了避免语速过快,而有意识进行的停顿。
在吸气时,有意识地放缓节奏,同时保持抬头挺胸,能帮你塑造一切尽在掌握、胸有成竹的感觉。
这能帮你在发言时预留出足够的“停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