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零售供应链的基本模型
零售供应链是指零售企业通过与一批上游企业或组织进行合作,依靠为零售终端提供服务的分销网络或配送网络,将一系列组合的商品销售给消费者的全过程。这一全过程,只有通过不同领域内企业的分工合作才能完成。首先,生产企业需要完成从原材料到成品的加工过程;其次,加工后的成品(即商品),通过分销/配送网络运送到零售终端;最后,零售终端以一定的形式,将商品销售给消费者,如图2-1所示。虽然零售终端的形式千变万化,但背后的供应链却具有相当强的共性。商品都需要经历生产加工、物流网络和零售销售这三个过程,最终到达消费者的手中。
零售供应链基本模型的一端是生产企业。从供应的方向来看,生产企业是整个供应链的源头,但是,零售供应链的最终目标是满足消费者需求,而需求的方向正好相反。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零售消费者的需求可以归纳为三个层次,分别对应商品需求、服务需求和体验需求,如图2-2所示。商品需求是消费者最基础的需求,如何将满足需求的商品通过具有吸引力的方式,呈现在消费者眼前,并提供尽可能便捷的购买渠道,是所有零售企业面临的共同问题。针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延伸出消费者行为分析、品类管理、终端设计、支付体验等多个不同的专业分支。
图2-1 零售供应链基本模型
如图2-1所示,消费者的需求方向与商品的供应方向逆向而行,导致需求和供应之间可能出现矛盾。在物资相对贫乏的社会,由于生产力落后,经常出现供应无法完全满足需求的情况,即所谓的供方市场;反之,生产力的提高可能带来供给过剩,因此产生供过于求的需方市场。供应链概念诞生于社会生产力相对发达的时期,可以说,研究零售供应链主要以需方市场为背景,或至少是供方和需方相混合的市场。如何从相对充足的供给中找到最优方案,是零售企业面对的关键问题之一。最优方案不仅包含符合需求的商品供应,同时也包含如何以高效的方式将商品转移到消费者的手中,即实现“高效消费者响应”。
图2-2 零售消费者的需求层次
在供应链概念出现之前,实现消费者响应的一种常用方式是“基于预期的商业模型”(Anticipatory-based Business Model)。在基于预期的商业模型中,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运作,基本都是通过预测进行连接的。如零售企业通过自身的数据和经验,对门店的销售进行预估;分销商根据零售企业的反馈和经验,进行批发销售预估;生产企业则根据以上两者的反馈,结合自身经验进行出货量预估,并制订生产和库存计划。基于预期的商业模型通过预测进行提前生产,随后将库存配置到分销网络中,最后将商品运送至零售门店中进行陈列,供消费者选购。基于预期的商业模型,通过预测和提前库存配置实现消费者响应。当时信息获取的成本高、难度大,企业内部预测的准确性难以保证。此外,不同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预测量经常过大,导致库存积压。
由于基于预期的商业模型存在局限性,人们开始探索如何在保持快速响应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升企业内部的运营效率及企业和企业之间的连接效率,同时减少由预测的不准确性和片面性导致的库存积压。随着供应链概念的出现,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商业模型,几乎在一夜之间,被许多零售企业认定为未来的发展方向。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商业模型与基于预期的商业模型的本质区别在于,其将链条企业作为一个整体予以对待,目标是以整个系统的最优配置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信息的获取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交互成本也大幅降低,企业和企业之间的连接效率,因此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尽管如此,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商业模型所面临的挑战依然是巨大的,其中之一便来自链条企业之间的天然隔阂。
在供应链概念被提出后,零售供应链的基本模型并未发生改变。基础组成部分依旧是生产企业、物流网络和零售终端企业,预测也继续是决定生产计划的主导因素。信息技术广泛且愈发深入的应用,大幅提高了企业内部的管理能力和预测能力。然而,企业和企业之间的隔阂并未消除,尤其是当分销网络中存在多级企业时(如图2-1中间部分所示),这种隔阂带来的负面影响仍然突出。随着西方零售行业整合度的不断加强,单个零售企业在供应链上的地位变得越来越突出。为减少不同企业之间的隔阂造成的影响,零售企业开始重构自己的供应网络,其中最重要的举措便是不再依赖生产企业原有的分销网络,转而建设自己的供应链和物流体系,并直接与生产企业开展贸易。在一些西方国家,早在供应链概念被提出之前,部分零售企业就已经开始进行物流网络的建设了,供应链概念的提出可以看作对这一举措最好的解释。与此同时,供应链概念被提出后,西方零售企业在原有供应网络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与生产企业的合作,并积极开展跨企业的联合预测。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今天的西方零售市场,呈现出高度整合的状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零售成熟市场。
零售供应链基本模型的另一端是零售终端。在供应链概念被提出后的二十多年间,零售终端的形式不断发生着变化,其中最大的变化便是网上购物的兴起。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网上购物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21世纪初期,智能手机的普及更是将网上购物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在零售成熟的市场,以实体门店为主的零售企业(在一些场合也被称为“传统零售企业”),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但是凭借其积累的规模效应和供应链优势,才使这一冲击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零售市场的格局。相反,它激发了实体零售行业的再次创新,其中的代表便是近年来被提出的“全渠道零售”概念。实体零售企业在不改变原有供应链基本模型的前提下,利用分布广泛的终端,结合移动互联网技术,开始探索为消费者提供线上线下无差别的购物体验,随之孵化出手机订货、送货到家、门店自提等多种不同的新型服务。
除了原有的消费者到店选购方式,全渠道零售开创了以下几种新的互动方式:①“到家方式”,即根据消费者的网上订单,把商品从实体门店配送到家;②“自提方式”,即实体门店将对应网上订单的商品提前准备好,客户自行前往门店提货;③“前置仓方式”,即零售企业开设不进行现场销售的配送终端,仅用于执行网上订单的送货到家。“前置仓”一词在不同语境下代表不同的意义。本书中的“前置仓”指代完全用于送货到家的配送终端,即“暗门店”。从零售供应链的角度来看,这些创新方式全部集中在零售终端,目的是为消费者提供更广泛的购物渠道及更便利的消费体验。由于送货到家服务的出现,在零售供应链的基本模型中,增加了从零售终端到消费者的运动方向,如图2-1右侧所示。
综上所述,从供应链概念被提出至今,零售供应链基本模型并没有发生结构性的变化,变化主要出现在原有结构的内部。变化之一是以生产型企业为主导的分销网络,逐渐转变为以零售企业为主导的配送网络;变化之二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幅提高企业内部的管理能力和预测能力;变化之三发生在零售终端,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成熟,与消费者的互动方式变得愈发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