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 每一步都算数
打造自我定位的闭环系统
18岁的时候,不知道该选什么专业,考什么大学,去什么城市;
20岁的时候,不知道是该考研、工作,还是出国,不知道未来在哪里;
25岁的时候,不知道工作适不适合自己,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
30岁的时候,不知道工作怎么突破瓶颈,不知道怎么平衡工作和生活;
35岁的时候,不知道事业怎样继续往上发展,不知道会不会被社会淘汰;
…………
----迷茫,是人生的一种周期性常态。每过一段时间,它就会悄悄涌上心头,让我们焦虑、恐慌、怀疑自己。
我们眼下处于什么样的状况?生活的方向又是什么?我们有什么样的人生愿景,又该如何去实现它?
这些问题每个人都会有,但是大多数人并没有一个明晰的答案。
如果要回答好这些问题,则需要我们去设想人生愿景,为人生进行定位,从而构建出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
也许你在了解自我设限的心智模式之后,已经通过自我探索找到了一些目标。不过,确立一个适合自己的愿景目标只是人生定位的一小部分,如果背后没有一套强大的系统支撑着你去实现愿景,那就只是一场白日梦。
其实,做好自我定位,就是一个明晰自己的价值观、做出人生选择的过程。它不仅可以为你的人生确定一个方向,还能够引导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下定决心,制定原则,做好自我管理,养成良好习惯,并且勇于实践,不断重构自己。
这里我们将通过打造一个“自我定位闭环系统”来探讨如何进行自我定位,而这个系统由五个部分组成:
愿景
原则
计划
执行
反思
这五个部分紧密相连,相辅相成。
自我定位闭环系统是一个自我迭代的闭环架构,它让你通过持续的行动计划和反思来践行个人的原则,让原则发挥自然坚实的内驱力,促使我们进入人生的正循环,实现目标愿景。
愿 景
关于愿景,说得直白点,就是我们期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过上什么样的生活。
有了一个清晰的愿景,我们就能找到为之努力的方向,我们就会有意识地在生活中去做那些与愿景一致的事情,让自己的生活充实而有意义。
确定愿景,需要我们去探索内心的真正需求,找到生活的重心。人生的幸福,基本上是所有人的终极追求。《社会动物》的作者戴维·布鲁克斯认为,真正的幸福往往来自两点:
在生活中找到某个使命,实现自我的价值;
与自己、他人以及外在环境构建和谐的关系。
通过上一章节的阅读,你应该已经可以在由内而外的自我探索中,从幸福的两个层面确立愿景。
实现自我价值层面
越深入地了解自己,你就越清楚自己的优势是什么,也就越能够围绕自己的优势,结合他人的需求来构建自己的愿景目标。
这样的愿景目标建构在自我价值实现层面,它契合了幸福的第一个要素——找到使命、实现自身的价值,比如你的职业规划目标、个人成长目标、投资理财目标等。
关系层面
结合幸福的第二个要素,从关系层面寻找自己的价值存在感,然后定义愿景,比如,你在家庭生活中期望成为一个好爸爸或好妈妈,你在人际交往中期望成为一个值得信赖的人。
在愿景这个环节,除了运用上一章节提及的方法,我们还可以换一个角度,用升维思考的方式来进一步确认自己的愿景目标。
最简单的升维思考之一,就是把人生的时间线拉长到五年、十年后来思考。
股神巴菲特以价值投资闻名于世,他在选择一家公司进行投资的时候,要看这家公司至少五年的财务报表。而那些刚上市的新贵,不管多么地受市场追捧,他都不屑一顾,而在他买进一家公司之后,持有时间往往也是在五年以上。
所以在确定愿景蓝图的时候,你可以站在未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五年后、十年后,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面对这个问题,你也许一脸茫然,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但这并不要紧,重要的是你已经把这个问题提出来,并且积极地开始思考。
多个人生维度上的角色定位
一个人在生活中是多维度的呈现,所以在不同的维度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个圆满的大圈,那它的维度可能也会因人而异,但一般来说,我们可以从幸福的两个要素出发,给自己的人生定义多个维度,你可以参考下图:
针对每一个维度,你都需要去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我们期望在人生的这个维度上设置一个什么样的长期愿景?
在这个愿景上,我要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通过参考上一节中有关“重新定义你的角色身份”的内容,你可以主动地在人生的不同维度上设置不一样的角色,进而绘制你的人生愿景。
用5Why分析法明确愿景
利用想象力绘制出了人生不同维度上的愿景目标之后,你可以采用5Why分析法,不断地追问自己——“为什么我要设定这个愿景?”
5Why分析法发源于日本丰田汽车,丰田公司很明确地要求在面对问题时,至少要问5个Why,从而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
通过不断地追问自己为什么,我们可以发掘出定义愿景目标的深层次缘由,给这个愿景赋予足够的意义。
在寻找愿景背后的深层根源的时候,我们不要卡死在5这个数字上,可以是3个Why,也可以是6个、8个或者更多,关键是你要不断追问自己,直到你找到这个愿景背后真正值得你去为之努力的意义为止。
比如,在“家庭生活”这个人生维度,你设定的目标是“成为善解人意的妈妈”,你可以这样问自己:
Why 1: 为什么我想成为一个善解人意的妈妈? 因为我希望孩子能够感受到我的关爱。
Why 2: 为什么我希望孩子能够感受到我的关爱?
因为孩子感受到我的关爱,就会和我构建更好的亲子关系。
Why 3: 为什么我想要构建更好的亲子关系?
因为当我们拥有一份和谐的亲子关系的时候,孩子会更快乐地成长,我也会更幸福,同时也有更多的精力去做其他事情。
当你问到第3个why的时候,也许你已经找到了对你来说有意义的理由,这时候你就明确了这个愿景的价值和重要性。
再比如,也许有人在“职业规划”这个维度上设定的愿景是“成为研发经理”。如果他不断追问自己为什么,他可能会看到如下答案:
Why 1: 为什么我想成为研发经理?
因为成为研发经理,就可以成为领导,实现职场的跃迁;
Why 2: 为什么我想成为领导?
因为能够领导别人,是一个人职场能力的证明;
Why 3: 为什么我认为领导别人就是一个人职场能力的证明?
因为如果一直没有机会走管理路线,就容易被淘汰;
Why 4: 为什么不走管理路线,就容易被淘汰?
因为……因为我听到大多数人都是这么说的,我自己其实并没有好好思考过这个问题。
问到这里,他可能会发现,成为研发经理这个愿景,只是自己没有深入思考、盲目从众得到的愿景,并不是自己的主动选择。
所以这个目标并不靠谱,因为你没有想过它是否适合自己,是否结合了自己的优势。
采用5Why分析法追问下来,你就会明确这个愿景目标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在哪里,最终完成愿景蓝图的绘制。
对愿景的定义和分析,是站在更高的格局上的思考,让你对自己的人生有更清晰的规划。
所以,在自我定位的第一个环节,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来明确自己真正的愿景目标:
从价值层面和关系层面,结合自身优势以及他人需求,明确自己的目标和角色;
站在更长的时间线上来思考自己愿景的真实性和意义感。
原 则
有了愿景,我们就有了明确的目标,接下来,我们就要进入自我定位系统的下一个环节——要实现愿景,需要依赖什么样的原则呢?
在思考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原则,为什么实现愿景需要明确原则。
原则,是指我们思考行动所依据的准则。说白了,就是自己在做事时知道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做。原则能够指导你在生活中做出取舍,在追求愿景时选择正确的方向。
有人说,“是我们做出的大小选择,决定了我们今生成为什么样的人,过什么样的生活”。小到晚上是选择读书还是刷剧玩游戏,大到要找什么样的工作、跟谁结婚、跳不跳槽。
选择之所以难,就是因为我们在当下看不到一个确定性的答案。摆在我们面前的选项往往都各有千秋,着实让人难以抉择。让我们先来看看这道选择题:
一列火车正在前行,司机突然发现前方轨道上有九个小孩正在玩耍,刹车已经来不及了。
前面还有一个废弃的岔道,只有一个小孩在这条废弃的铁轨上玩耍。如果这时候扳道工扳道岔,改变火车前进的方向,这个小孩就会被撞死;如果不扳道岔,那九个小孩就没命了。
如果你是火车司机,你会怎么选择?
很明显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如果认为存活的人数比较重要,你更可能选择扳道岔;如果你认为在废弃铁轨上玩的小孩遵守规则,生命价值更高,那么你更可能选择不扳道岔。
选择的不同,是因为每个人内心的处事原则不同。你的原则反映了你的价值取舍,或者说利弊衡量标准。构筑原则的,是我们内心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是我们内心的一套信念拼图:你认为什么更重要、什么最重要,它决定了我们看重什么、相信什么、坚持什么、放弃什么。选择,就是基于我们的价值观,对人生中可能的选项进行优先级排序。在做出选择的那一刻,我们就确定了行动的方向。
一个朋友在职业选择上最开始毫无头绪,不知道自己要什么、该怎么走。虽然遇到过很多机遇,但她还是很焦虑、很迷茫。
但在随后几年的历练中,她为自己的职业规划设置了几个核心原则:
自主权:有权选择做自己擅长的事情;
成长性:能够在工作中锻炼自身能力;
工作和生活的平衡:能够在工作之余发展自己的兴趣。
有了这样的工作原则,她就可以毫不犹豫地拒绝薪资优厚却非常忙碌的工作,从而选择能够兼顾自己生活兴趣的事业。
制定明确的原则,其实就是把我们内心的价值观清晰化,构建一套更能适应现实世界的心智模式,让我们做出更优选择,达成愿景目标。
创建了世界上最大的对冲基金之一的瑞·达利欧,管理的资金规模高达1600亿美元,个人资产达到168亿美元,他出版的书籍《原则》也在全球大受欢迎。
《原则》这本书展示了瑞·达利欧在工作和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工作原则和人生原则,并揭示了他是如何通过这些原则获得了如今的成就。
瑞·达利欧说:“我一生中学到的重要的东西,是过一种以原则为基础的生活,而所有的成功人士都是依据原则来行动的。”
那怎样过上瑞·达利欧所说的“以原则为基础的生活”呢?答案就像达利欧在《原则》中带给我们的启示:
每个人都要努力找到自己的原则;
把你的原则写下来,不断地迭代更新;
当我们做选择时,对照自己写下来的原则。
比如,我总结过自己的一些人生原则:
积极主动;
给予是收获的前提;
杜绝比较,看到别人的好;
待人真诚,善意先行,不卑不亢;
摒弃防卫性习惯,塑造成长型思维。
那么,该如何找到自己的原则呢?
方法一:寻找榜样
我们可以参考那些伟人和榜样,看看他们是按照什么样的原则来思考、选择和行动。
比如,你会看查理·芒格的《穷查理宝典》,看他的思考原则,你会看巴菲特写给股东的信,理解他的投资原则。
很多大师和伟人的处世原则对我们的日常工作、生活、交际、学习等都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并且也是我们在自我定位闭环系统的“反思”这个环节中所必须思考的重点。
方法二:追根溯源
基于设定的愿景蓝图,你可以通过反复思考以下问题来找到更有利于目标实现的人生原则:
这个原则和我的愿景有什么联系?
如果不去遵守这个原则,对我的愿景有什么影响?
如果遵守这个原则,又会收获什么?是否更有利于实现我的目标呢?
如果我坚守这个原则的话,有什么事情是我绝对不能做的?有什么事情是我必须做的?
在我坚守这个原则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阻力是什么?我该如何克服这些阻力?
比如,当你的愿景是“成为一个对他人有影响的人”,那么你在生活中期望扮演的角色可能是“良师益友”——有能力帮助别人,并且能够影响别人。
而基于这个愿景,你需要仰赖的一个原则就是“待人真诚,愿意给予”,愿景和原则就这样联系起来了。然后请继续思考,如果你不遵守这个原则会怎么样呢?
假设你总是欺骗别人,别人也不会相信你,你在别人心里的分量肯定是很轻的,更不要说有影响力了;但是如果你按照这个原则做事,往往就可以得到别人的信任,当别人遇到一些问题或者机会的时候,总会首先想到你,而这就是影响力在发挥作用。
其实,当你在给越来越多的人提供价值时,你就在不断地积累自己的影响力,因为别人会因为你能够为他们提供价值而拥护你。
有了一套相契合的人生原则,我们的愿景才真正有了坚实的内核,我们后续的思维和行动才有了反映客观现实的参照地图,它帮助我们在追求愿景时,总是走在正确的路上。
计 划
完成了自我定位系统的前面两个阶段——确定“愿景”和“原则”,我们就可以进入“计划”阶段。
每到新年伊始,大家都喜欢给自己立flag:“我要读书”“我要减肥”,但是这样的口号并不是计划,它们只是一个个愿望,还有一些人会在本子里给自己列出各种周计划、日计划,但这些只是任务列表,是计划的一部分。
真正的计划,是为了实现目标而制定的路径规划。
比如,你想要在年底完成一场马拉松,但是你从来没有跑马拉松的经历,因此你计划在未来半年里每天跑步10公里,并进行一些体能的训练,同时安排健康的饮食。
跑马拉松是目标,跑步、体能训练、健康饮食是你为了达成目标而规划的行动,而只有目标和规划的结合,才能称之为计划。
大部分人的所谓计划,要么是只有目标没有规划具体行动的愿望,要么是只有一个个塞满待办任务的清单。
这里我们分四步来完成可行计划的制订。
第一步:设定合理目标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有三组人,分别计划步行十公里到达一个村庄。
第一组人不知道村庄的名字,也不知道路程有多远,只告诉他们跟着向导走。
刚走了两公里就有人喊累,走了一半的时候,很多人都抱怨为什么要走这么远,何时才能走到?有人甚至坐在路边不愿走,越往后走,他们情绪越低落。
第二组人知道村庄的名字和路段,但路边没有里程碑,他们只能凭经验,估计行程的时间和距离。
走了一半就有人想知道他们已经走了多远,当走到全程的五分之四的时候,大家苦不堪言,垂头丧气。
第三组人不仅知道村庄的名字、路程,而且公路上每一公里都有一块里程碑。
人们边走边看里程碑,每到达一个里程碑大家都会发出欢呼,他们的情绪一直很高涨,越接近目标就越有成就感,所以很快就到达了目的地。
为什么这三组人要去的地方一样,行程相同,但最后的表现和效果相差很大呢?这是因为第一组目标不清晰具体,第二组的目标不可量化,结果他们看不到完成目标的希望,以致怨声载道。只有第三组做好了目标管理,所以这一组的人情绪状态最好,即便徒步劳累,也能顺利完成目标。
德鲁克的目标管理里面有一个SMART原则,它要求目标明确具体、可以量化、可以分解、有截止日期,这样才能客观评估这个目标是好是坏。所以在计划阶段,首先我们要通过SMART原则把主动设定的愿景塑造成清晰、具体、可实现的目标。
什么是SMART原则呢?
S:Specific,明确具体的
比如,你的愿景是工作业绩提升、薪资上调,如果直接把它作为一个目标就很不明确,到底你想要业绩提升多少?你希望薪资增加多少呢?
如果要把这个愿景塑造成一个明确具体的目标,应该这样表述:工作业绩比去年增长20%,薪资比去年上涨30%。
为了更好地为愿景设置明确的目标,你可以自我提问6个W:
Why:为什么要实现这样的目标?
Who:目标必须包含什么样的人?
What:究竟想要完成什么任务?
When:要在什么时候实现目标?
Where:要在什么地方实现目标?
Which:目标有哪些条件和限制?
M:Measurable,可衡量的
所谓衡量,就是要有明确的数据,作为衡量目标是否达成的依据。如果没有衡量标准,就无法判断目标是否达成,也无法判断距离目标还有多远。
比如,一家店铺是否是优秀店铺,就要看它的好评率是否达到了90%。
A:Achievable,可实现的
所谓可实现的,就是于你而言,努力一下就够得着的目标。
如果你定下了一个很难实现的目标,它就会在你行动的过程中给你带来很大的挫败感;如果目标太简单,你又会因为缺乏挑战而提不起兴趣,动力不足。
比如,你原本不会画画,但却决定在一年内成为一个有名的画家,这个目标对你来说就是不可实现的。
这时候,你可以先给自己定一个可实现的目标,比如先参加一个绘画培训班,并通过毕业考试。等这个目标达成了,你可以再设置一个更远一点的目标,比如,每周画一幅作品,发布到微博,获得10个粉丝。
目标的可实现性,跟目标的难易程度、复杂程度、个人的能力水平都有关,所以最好通过以往的经验来确定,或者根据小步的尝试来明确目标的可实现性。
R:Relevant,相关的
所谓相关,就是目标和愿景的关联情况。如果实现了这个目标,但和你的愿景相关性很低,那么即使达成了这个目标,意义也不大。
比如,你的愿景是成为一名歌手,但是你却把编程作为自己的目标,这个目标和你的愿景不相关,而你更应该把目标设定为学习识谱和练嗓。
T:Time-bound,有时限的
有时限,就是指目标要设置截止时间。没有时限的目标,相当于没有目标。
比如,你要读完一本书,准备多久达成呢?一天,一周,还是一个月?
基于愿景和SMART原则来制定的目标,往往就是清晰而具体的,这更有利于你最终实现自己的愿景。
另外一个要注意的是,你设定的目标应该和你自己相关,而不要依赖外界环境。
比如,你的愿景是打造个人品牌。为了实现这个愿景,你可以参照SMART原则,给自己设定这样一个目标:
我要在明年年底之前出版一本成长励志类的插画绘本,绘本要在业内获得很好的口碑,争取一年内累计销量达到一万本,为我打造个人品牌树立第一个里程碑。
这就是一个合理的、跳一跳就可以够得上的目标。
第二步:拆解长远目标
我们的愿景往往是长远的,是三年、五年甚至十年之后的目标,如果不把它拆解成一个个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的小目标,我们就可能迈不开步子,无法享受过程。
如何进行目标拆解呢?
用“公式思维”来拆解目标
对于可量化的目标,我们可以使用“公式思维”来拆解。
让我们先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比如,你的目标是想在一年内赚100万,你就可以从年收入由什么构成这个问题入手思考。站在时间线上思考,你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公式:
年收入 = 月收入 × 12
于是,你的目标“一年赚100万”就被拆解成了12个小目标,每个小目标是“每个月赚(100/12)万”。
你也可以站在收入来源的角度思考:
年收入 = 工作收入 + 理财收益 + 书籍版税 + 兼职插画师收入
这样,你就可以把100万这个目标拆分到每个收入分类里,看看各个收入分类需要如何设定目标。用“公式思维”拆解目标,就是把目标看成一个整体,然后思考它是由哪些部分组成,通过理解整体和局部的关系来得出公式。而公式一旦成型,小目标也就一目了然了。面对工作和生活中的目标,你可以问问自己,这个目标背后的公式是什么。其实,把一个目标公式化就是拆解它的最好方式。
从“资源能力层”拆解目标
对于比较难以量化的目标,我们可以从“资源能力层”入手将一个大目标拆解成小目标,关键要掌握两点:
小目标的达成有助于实现那个大目标,并且小目标之间要有先后顺序,这是一个持续递进的过程;
列出实现小目标所需要的资源和能力。
互联网运营专家张亮曾举过一个拆解目标的例子。
----如果你的长远目标是在45岁之前做CEO,那么如果以3年或5年为单位的话,你就可以将它拆分成下面这些小目标:
第一阶段,22岁入行,25岁做到项目经理。这需要你有很强的个人能力,你需要学习项目流程,能够完整搞定项目的合作谈判、落地执行和交付结果。
第二阶段,28岁进入大公司做小主管,或者在小公司做到经理。这需要你能够调动和协调更多的资源,学习如何向上理解领导的需求,向下安排下属的工作。
第三阶段,35岁之前要在大公司成为部门经理或副总监,40岁要能够成为大公司总监级的员工,45岁自己开公司成为CEO。这些都需要你有很强的管理能力,能够带动团队,培养新人。
明确了一个个小目标以及实现小目标所需要的资源和能力,我们就完成了对定位的另一个维度的定义——对当下状况的审度。
就像我们用GPS定位一样,想要到达目的地,就要先明确自己当前的位置,然后才能找到合适的到达路径。
第三步:明确关键结果
确定了与愿景目标相切合的一个个小目标之后,我们就了解了自己的真正需求,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价值取舍标准,知道自己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自己要做的事情是什么,需要学习什么知识、积累什么能力。
谷歌公司有一个目标管理工具OKR——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即目标和衡量目标是否达成的关键结果。而要实现目标,我们就要去做那些对达成目标来说最重要的事情,从而获得关键结果。根据“二八法则”,真正重要的事情只有20%,所以我们要把80%的精力放在这20%的重要事情上,从而获得80%的关键结果。因此,为了达成目标,我们就要明确和目标相关的关键结果,也就是确定我们必须要做的那些最重要的事情。
那么,如何确定一个目标的关键结果呢?评估要做的事情,做战略性取舍。
面对一个目标,我们总是可以罗列出很多要做的事情,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事情都必须做,因为不是每件事情都会得到关键结果。秉承“要事第一”的原则,我们就得问自己下面的问题:
如果不做这件事情,对目标会有什么影响?
如果没有影响,我是否可以选择不做这件事情?
这样的提问,就是一个逆向思考的过程。你的目标不再是尽可能多地完成任务,而是找到最重要的事情,获得性价比最高的关键结果。
比如,1979年底,英特尔公司陷入困境,它开发的微处理器8086正在被速度更快、更容易二次开发的摩托罗拉68000所取代。 面对这种状况,英特尔公司根据自身优势设定了一个目标——使8086成为性能最好的16位微处理器系列。
英特尔使用OKR进行目标管理,按照“要事第一”的思路,列出了获得关键结果的几件重要事项:
开发并发布5个基准,显示8086的强大性能
重新包装整个8086系列产品
将8MHz部件投入生产
当我们明确了关键结果,就同时找到了达成目标所需要的最重要的事情,这其实就是在做选择、做取舍,让我们找到生活的重心,从而集中精力,把重要的事情做到极致。
第四步:制订任务计划
当你确定了对获得关键结果来说最重要的事情,那你就可以把一件事情拆解成一个任务列表,然后通过完成一个个任务来获得关键结果。
比如,你在上海,要去北京旅游,北京就是你的目的地,你会怎么去呢?首先你得买一张高铁票,然后从家里坐地铁到达上海虹桥火车站,然后在火车站坐高铁,到达北京。买火车票、坐地铁、坐高铁,这些就是你为了到达北京所要完成的一个个任务。
把一件事情分解成可执行的多个任务,你可以使用以下两种方法:
1.正向分解
就是考量事情的先后顺序,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比如,你要临摹一幅水彩画,你的任务列表可能就是:
(1)找一幅喜欢的画;
(2)准备纸、笔、水彩颜料;
(3)用铅笔临摹出线稿;
(4)给线稿上色。
正向分解的关键,在于你自己很清楚做一件事情的先后步骤,或者你能够参考别人已有的方法和步骤来完成这件事情。在这种情况下你可以直接把步骤变成你的待办任务,然后一个一个去完成。
2.逆向倒推
如果面对一个目标,你无法通过时间先后顺序正向分解,不知道从何开始,那就采用逆向倒推这个方法。所谓逆向倒推,就是从终点出发,试着一步步往前倒推,看看要达成这个状态,前一步该怎么走。
我们可以先来做一道数学题:
一个小孩有一堆糖果,第一天他吃了1/4,第二天吃了剩下的1/3,第三天又吃了剩下的1/3,这时他还有4块糖果,请问最开始他有多少块糖果?
这个问题就可以用“倒推法”来解决,从他最后有4块糖果可以推出第三天在吃糖果前他有6块,然后可以推出第二天吃之前有9块,所以,第一天他就应该有12块。
对于关键结果也一样,比如你有一件很重要的任务——销售100份重疾险。应该怎么完成呢?每个月的计划如何安排?明天要开始做些什么?你可能一时间很茫然,不知道该怎么办。
这时候你就可以从结果出发,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倒推出要销售100份重疾险需要和多少人接触、打多少个电话、拜访多少个老客户、找到多少个新客户、要跟哪些重要的人合作,把这些关键点都考虑清楚了,你就知道每天具体的工作任务是什么了。当你拆解好任务之后,就要把任务安排进你的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中。
如果一件事情比较简单,不需要拆分成更细的任务,你就可以直接把它安排进周计划、日计划中。
通过一环扣一环的对应关系,月计划之后会有周计划,周计划之后会有日计划,这就会形成有效的价值链。每一类计划都会有自己的任务清单,而你以后要做的,就是某个任务完成了,就在对应的条目上打一个勾。
当你完成一件件任务,发现清单被打满了勾时,你一定会有满满的成就感。计划制订好之后,我们就可以进入下一个环节——“执行”。
执 行
在“执行”这个阶段,我们需要按照自己在“计划”阶段制订的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来行动。
行动其实很简单,就是在安排好的固定时间专注地去做这件事情的相关任务,以达成关键结果。
而在执行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入PDCA循环,让执行阶段能够顺利进行,并且在行动的过程中获得反馈,不断调整计划,甚至修改目标。
PDCA非常简单,只有4个步骤:
计划(Plan)→ 执行(Do) → 检查(Check) → 调整(Act)
PDCA看起来是一个闭环,但在实际的过程中,它的运用应该是永无止境的,每个计划、每个任务都可以引入PDCA循环,层层嵌套,形成“大环套小环”的结构。
让我们来明确一下在PDCA的每个环节中我们都要做些什么。
“计划”这个环节,我们在上一个阶段已经说得很清楚了,这里不再赘述。在执行阶段,我们主要使用PDCA的后面三个环节来让计划能够更好地进行下去。
一、执行(Do)
我们要执行的就是计划清单里的任务列表,其中明确了“什么时候做什么”。但为了更清晰化我们的任务,我们可以采用6W2H的思维方式,让任务更好地执行。
What:工作的内容和达成的目标
Why:做这项任务的原因
Who:参加这项任务的具体人员,以及负责人
Whom:执行的对象是什么
When:在什么时间、什么时间段执行任务
Where:任务发生的地点
How:用什么方法进行
How much:需要多少成本,完成到什么程度
明确这些问题之后,你就可以很快地开展任务了。
二、检查(Check)
在执行的过程中,如果一味地按照当下的想法去实施,往往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以我们要懂得在执行过程中定期反复对它们进行验证。
在检查这个环节,你要关注两类问题:
1.关键结果的达成率
比如,这一周你要收集故事素材,那你收集的情况怎么样?是否达到了原定的收集数量?
2.查明失败的原因
如果没有完成任务,那就需要查明失败的原因,找到解决方案,让计划能够继续执行下去。
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可能有下面这些原因:
未能采取具体的行动;
意外遇到了新的问题;
计划好的任务与目标存在偏离。
三、调整(Act)
在检查环节发现了问题,就需要我们在总结和反思的基础上,调整行动、计划,甚至是目标,从而为下一个PDCA循环做好准备。
在执行阶段,你还需要时常审视你的日计划清单、周计划清单和月计划清单。因为当你看到这些任务安排的时候,你的大脑就会得到一些暗示,提醒你还有哪些事情没有完成,给你施加一些紧迫感。
在后面的章节中,我也将从“清单”和“执行力”这两个层面来进一步阐述“执行”这个环节,让我们更自律地行动。
反 思
自我定位系统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反思。
其实,“反思”就是一个“调整—试验—观察—分析—总结—修正”的过程。
自我定位闭环系统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用到反思,比如反思我们的愿景是否合理、是否是我们真正想要的,反思我们的原则是否反映了客观的真实世界,反思我们的计划是否可执行、是否可以得到关键结果,反思执行过程中存在什么样的问题……PDCA循环中的检查(Check)和调整(Act)其实就是在反思。
所以,在“绘制愿景”“确立原则”“制订计划”“执行计划”的时候,我们都需要好好利用反思这个工具,通过“反思”这个阶段的思考,来发现愿景、原则、计划、行动中的问题,然后针对问题来进行调整,从而不断完善自我、重构认知,真正实现个人的成长,达成自己的愿景目标。
本书第二章第5节会详细阐述如何反思,你也可以直接去阅读反思这一节。
愿景—原则—计划—执行—反思,这五个环节构成了自我定位的闭环系统。
所谓闭环,就是有始有终。它让我们能够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自我定位的闭环一直滚动下去,就可以在生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这种心智模式,会让你的能力价值不断螺旋式上升。
自我定位的两个维度
自我定位闭环系统兼具了两个维度:
一个是对当下状况的审时度势,也就是计划、执行和反思;
另一个是对未来愿景的笃定坚持,也就是我们的愿景和原则。
在《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这本书中,有一个小故事非常有趣。
一个商人派他的儿子去向世上最有智慧的人讨教幸福的秘密,而这位少年在沙漠里走了很久之后,来到了一座美丽的城堡,那里住着他要寻找的智者。城堡宏伟的大厅里人来人往,大家都在欢快地交谈,喝酒,享用美食。智者正在接待那些前来拜访的商人,因为人太多,少年也必须排队等待。
终于轮到他了,但智者并没有直接告诉他幸福的秘密,而是让他手里拿着一个滴了两滴油的汤勺在宫殿里转上一圈,之后再回来找他。同时,智者叮嘱他,走路的时候要拿好汤勺,不要让油洒出来。少年谨记智者的吩咐,眼睛始终盯着汤勺。待他转了一圈回来,智者问他:“你看见我餐厅里的波斯地毯了吗?你看到我墙上挂着的名画了吗?你注意到我图书馆里的那些羊皮卷了吗?”
少年很羞愧,承认自己只顾着不让油洒出来而什么都没有看见。智者说:“你现在只好再回去转一圈,好好看看我这个地方的奇珍异宝。”少年这次拿着汤勺重新回到宫殿,这次他仔细看了看金碧辉煌的大厅,也看到了墙壁上的各种艺术品,这些都让他叹为观止。
看完回来,智者问他:“你汤勺里的两滴油在哪里?”这个少年赶紧看了看汤勺,发现里面的油早就不知道什么时候洒光了。这时候,智者对他说:“这就是我要给你的忠告——幸福的秘密在于欣赏这个世界上的奇观异景,同时,永远不要忘记汤勺里的两滴油。”
在这个智者看来,幸福的秘诀就是既要盯着眼前已有的东西,同时也要看着远处的风景。
在这个世界上,大部分人要么只盯着远方的海市蜃楼,成为胸怀大志却最终一无所获的幻想家,要么只盯着汤勺里的两滴油,只关注目光所及之处,结果就是错失机会甚至走错方向。
而在进行定位的时候,我们既要考虑当下的能力和所处的环境,也要关注人生中更远大的梦想和目标。自我定位不是一个瞬间的动作,它是一个逐步推进、逐渐明晰的过程。也许当下你并不清楚自己的人生方向,对于未来也颇感迷茫和焦虑,但是,你现在唯一要做的依然是启动有关自我定位的思考,拿起笔在白纸上画出一些模糊的轮廓,给自己一个基本的定位意识。
随着你获取的知识越来越多,思考的方式越来越正确,价值观体系越来越明确,你的自我定位也会越来越清晰。你先前画好的模糊轮廓,随着自我的不断探索和成长,也会被不断更新——添加一些新的颜色,抹去一些不和谐的线条,甚至是换一张白纸重新绘制,这些都可能发生。
但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