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中国文学(青春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章 传说中的轴心时代就这么来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大牛人们

西周的励志故事持续了很长时间,后来周厉王、周幽王出现了。

上天发话说:鉴于你们的“优良”表现,来,一首《凉凉》送给你们!

周厉王残暴无良,凶狠如狼;周幽王整天色眯眯,咸猪手,在他们两人的“精心治理”下,西周元气大伤,少数民族赶来趁火打劫。没办法,不得不把首都向东迁移,这就是周朝的下半场:东周。

好吧,虽然都有一个周字,可是西周、东周,根本就不是一个量级!作为下半场的东周苟延残喘,诸侯国一个个也不是吃素的,眼见着周天子不行了,自己还不赶紧上?于是历史就演进到了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是群雄争霸的开始,周朝倡导了几百年的礼制仍有点残存的尊严,所以还有那么点江湖道义,也没把周天子彻底扔到一边儿去。可是到了战国,那就是赤裸裸的你战我、我战你,为了地盘拼得你死我活了。

这一段混乱的时期,总共持续了550多年。

然而,正是在这段混乱的时光里,中国有许多牛人诞生了。巧合的是,此时世界的其他地方也诞生了诸多大咖。咱们来算算:这时候在中国出生的孔子比印度出生的释迦牟尼小14岁;孔子死后10年,古希腊的苏格拉底诞生;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比孟子大12岁,比庄子大15岁……厉害吧,真正是群星闪耀的光辉时代啊!有人称这个伟大的时代为“轴心时代”。

更诡异的是,他们不仅同时诞生了,而且冥冥之中好像还做过分工,希腊哲学家主要负责考虑人和物的关系(人如何认知征服世界),印度哲学家主要考虑人和神的关系(人死后应该到哪里去),而中国哲学家考虑的是人和人的关系(以儒家为代表,主要思考如何过好这一生?)——我觉得这件事估计已经超越了人类的认知,它大概属于无法解释的、类似于UFO之类的谜。

我们先来说这群星闪耀中一颗很亮的星——孔子。

第一节 简单最美又高深莫测——孔子和《春秋》《论语》

说起孔子,凡是地球人,估计都知道吧?

孔子五行为土命,而且是路边土,所以他的一生真的就如路边土一样,稍有风吹草动就飞扬飘浮,很难长久安稳下来。关于孔子的故事我们选取三个小片段来简单介绍下,知道了孔子的故事,才能更深地理解孔子的思想、孔子的文章。

一、孔子其人——是牛人大拿还是惶惶然若丧家犬?

孔子原名孔丘,字仲尼。64岁的年迈父亲和十几岁的年轻母亲结合而生的孔子,真是应了那个民间结论,夫妻巨大的年龄差生出来的孩子不是奇才就是智商堪忧。很明显很幸运,孔子属于前者。

我们通过三个片段来简单了解一下孔子的生平。

人生片段1:中年的时候,孔子在鲁国曾经工作得很嗨,很得鲁国国君的信任,甚至还一度做到了相国的位子。那时候的孔子大力推行礼制;未动一兵一卒,帮鲁国从齐国手里要回了汶上三城;与大权在手的季氏家族勇敢斗争!可惜后来,作为尚方宝剑的国君胆怯了,孔子被迫在56岁高龄的时候,带着自己的一大帮学生背井离乡去了!

人生片段2:孔子背井离乡的第一站到的是卫国,当时卫灵公有一个很宠爱的妃子叫南子,漂亮但名声不好的南子很喜欢、敬慕孔子,要求私人召见。孔子虽然有些为难,但还是去了。据说两人是隔着帘子相见,孔子还听到了南子身上各种首饰相碰发出的叮叮当当的声音。就这事,孔子的弟子子路不干了,很不开心一直板着脸不说话。就为这事,孔子人生中第一次赌咒发誓说:“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意思是说,我如果做了什么不该做的,就让上天来讨厌我吧,就让上天来讨厌我吧!你看,还重复了两次!! (这是孔子人生中仅有的一段可能与绯闻沾边的事)

人生片段3:孔子流浪到郑国的时候正逢战乱,队伍不小心被冲散了。后来学生子贡好不容易在城门下找到孔子。孔子就说,这么乱你是怎么找到我的?子贡老老实实回答:有一位老者告诉我,在城门下坐着一个人,额头长得像尧,神情很像个大人物,可是我看他狼狈得像条丧家犬。孔子笑了,哈哈哈,说得好啊,惶惶然若丧家犬,这就是我的真实写照啊!

流离失所14年后,70岁的孔子才回到自己的国家!

二、孔子的巨大贡献——文化圈第一把交椅非他莫属

孔子的大贡献简单说三方面:

其一,开启了中国平民教育的先河。孟子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意思就是英才你来,蠢材请走开!庄子呢,他说来来来,我给你讲一个故事,但懂不懂呢,就看你的造化啦!而孔子呢,他坚持的是有教无类。意思是不管谁,提几斤腊肉来我就教你!正因为孔子这样的教学理念,才有了一大批学者,才有了后来中国的士人阶层,他们虽然不耕而食,不蚕而衣,但正是这个阶层,后来却成为整个中国文学、哲学以及政治的中坚力量。所以了不起的孔子做的是后世之事!

其二,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开创者。他的一生都在研究一个“仁”字。那么怎么样才能仁爱呢?孔子提出了“忠、恕”二字,忠呢,上面一个中,下面一个心,就是说你要把心放在中间,不偏不倚去想问题;恕呢,上面一个如,下面一个心,就是说要像自己的心,意思是要学会推己及人,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才能得出公平的结论。得出结论之后呢,就要用“智勇”去解决问题,也就是推动仁爱。其中智呢,就是智慧;勇就是一往无前的勇气。——儒家思想体系太庞大,这里只是极简单地介绍一下,方便我们理解孔子的著作!

其三,儒家的核心理念是入世,强调人生要有一番作为,要一心一意为国为民。道家强调的是出世,成全个人的人生追求。先秦以后,儒家的入世和道家的出世就像一条路的两端,几乎所有的士人终其一生都在这两端之间无限徘徊。有的前半生在A点,后半生在B点(比如白居易);有的一生都坚持靠近A点或B点(始终靠近A点的比如韩愈和杜甫;始终靠近B点的比如竹林七贤);有的则在两端之间循环往复无限纠结(比如柳永)。文人信念的改变直接影响其作品文风,换句话说,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学的影响,真的很深远。

三、孔子的著作《春秋》:简单最美而又高深莫测

70岁才回到家的孔子终于过上了安详的老年生活,他不再直接参与政事,而是以“国老”的身份问政,也就是说保留一个知情权。这时候,孔子就有条件仔细阅读鲁国档案。他为了寓寄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主张,就精心删订了鲁国的编年体史书——《春秋》。

为啥这么老还不肯休息还要来做《春秋》呢?

关于这个,孟子说得很清楚:“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意思就是说,那个时期啊,整个社会都乱了套了,西周时期的礼制社会一点都看不到了,孔子特别担心这种状况会持续下去,于是写下了这本书。——从这个创作初衷来看,我们可以判断,《春秋》看似在讲客观历史,其实暗藏了孔子的褒贬态度。

好吧,可是书名为啥叫《春秋》呢?咋不叫个《冬夏》?

孔子这本书其实就是记录鲁国的历史,说白了,就相当于《鲁国两百多年大事记》,可为啥不直接这么叫而偏要叫个《春秋》呢?

他老人家没解释,后来有大咖解释说:春秋其实就是春去秋来。好吧,我的理解就是春去秋来,似水流年,发生在鲁国的那些事儿!

还有一点值得说说,春秋战国时期的“春秋”二字,其实就是从孔子的这本书名借来用的。为啥呢?因为孔子的这本书记录的时间是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而东周还在苟延残喘、气数未尽的这段时间也差不多是在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7年——到这一年诸侯国就彻底翻脸不认人了,赤裸裸的战国就开始了。因为这两个时间如此接近,后人就直接用孔子的书名来命名这段历史了。

感觉有点简单粗暴有没有?照此类推,那我们能不能用“红楼梦”来命名清朝?

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那只能说明你太傻太天真。

下面大略解释下为什么《春秋》这本书如此牛,可以作为一个时代的代称?

《春秋》牛气冲天之第一招:简单最美!

有多简单呢?鲁国240多年发生的大事,孔子用了16000多字就写完了!(一年工作的年终总结我都叨逼叨写了六千多字。看看,这就是差距啊!)来看看孔子《春秋》中的第一篇《春秋· 闵公》——不是让你看文字,是让你数数哦。

元年春王正月。齐人救邢。夏六月辛酉,葬我君庄公。秋八月,公及齐侯盟于落姑。季子来归。冬,齐仲孙来。

二年春王正月,齐人迁阳。夏五月乙酉,禘于庄公。秋八月辛丑,公薨。九月,夫人姜氏孙于邾。公子庆父出奔莒。冬,齐高子来盟。十有二月,狄入卫。郑弃其师。

数完了没,孔子用了100个字,写完了闵公的一生。

这就叫惜字如金的春秋笔法。就好比你在发电报,因为发电报是按字数给钱,所以你就白头搔更短,字斟句酌、汗如雨下,可又因为是字斟句酌,所以发出的电文就特别干净、利索,没有废话。由此看来,发电文的最高高高手,就是孔子——如果放在抗日战争时期,估计孔子就是妥妥的发报专家。

你看,他不仅用极少的文字表达出了完整精准的意思,而且每一个字还都不能换,也就是说,中华汉字万万千,可没有再比他用的这个字更合适的字了(这个你就不必试验了,很多牛人大咖那时候没有微信玩没有朋友圈刷已经无聊地试过很多次了!)。所以《文心雕龙》评价说:《春秋》辩理,一字见义。——一个字就能分明表达了,还要那么多废话干啥?!

春秋笔法最大的特点就是“微言大义”,据说这是孔子的专利,左丘明经过一番仔细研究,将这种写法概括为“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好吧,说白了就是如果你不仔细琢磨根本就不知道孔子他老人家要说什么到底是在表扬你还是在批评你。

好,我们再来举一个“简单最美”的例子:

《春秋》用六个字记载了一件惊心动魄的大事,这六个字就是“郑伯克段于鄢”,当然,这句话前面还有三个字——“夏五月”,好歹他老人家还交代了一下时间。除此之外,就啥也没说了。

到底这是个啥故事,作为问题少年的你,来,我带你到《左氏春秋》中去寻找答案——这就是《左传》开篇第一章《郑伯克段于鄢》的惊险、刺激,有宫斗、有权谋的大片故事——这就相当于孔子言简意赅列出了一个六个字的电影名字(注意这个“克”字,一字道尽郑庄公的人品),左丘明仔细研究研究研究写出了符合历史事实的剧本,不仅写出来了,而且还写得特别精彩!

阅读材料:《郑伯克段于鄢》(左丘明)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日:“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遂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如有兴趣了解《左氏春秋》首篇文章的奇绝之处,请自行阅读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之批注解读。)

结论:孔子6个字约等于左丘明洋洋洒洒一篇宫斗传奇。

《春秋》牛气冲天之第二招:高深莫测!

你以为字少了,意思就粗浅明白吗?错,大错特错。字越是少,意思越是高深莫测,咱就举个例子说说吧。

《春秋》第一篇,隐公的故事。开头第一句“元年春王正月”,我就问你,这六个字是啥意思?

那说起来可就太复杂了。元年说的是鲁隐公继位的第一年;春,就是一年开始的意思;王正月,王,大家都认为是周文王,这三个字的意思是说周文王定下的那个正月(周朝是以十一月为正月,秦始皇是以十月为正月),好吧,我觉得这六个字合起来的意思就是:十一月,鲁隐公继位了。

那为什么不直接说呢?这里面的讲究可就多了:孔子明明喜欢鲁隐公,想表扬鲁隐公,可是又不能直接说,为什么呢?他这是为鲁隐公着想。那又是为啥呢?因为鲁隐公本来不是上一届鲁国国君指定的接班人,真正的接班人是他的弟弟:太子鲁桓公。但是前任大王死的时候,鲁桓公还小啊,不懂事,所以大家都推鲁隐公上位。鲁隐公难啊,不上吧,万一鲁国有人趁机作乱怎么办?上吧,万一有人说他贪慕权力怎么办?他那时候就像当初的周公旦一样迷茫啊,可是最后他做出了和周公旦一样的决定,上!不仅上了位,还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把鲁国治理得非常好。在位11年后,主动积极地把国家大权交给了长大的鲁桓公。

鲁隐公这个人很有能力又很低调,但继位这事说起来总有点怪怪的,所以孔子讲他的故事,为他着想,契合他奢华低调有内涵的本心,并没有直接说他继位了。鲁隐公死后谥号为“隐”,也真是很符合他一直以来对自己的定位。

但是,但是后来鲁桓公竟然听信小人之言,杀死了自己的哥哥鲁隐公!奇葩吧!!根据《中国历史大事年表》所列,桓公弑隐可是东周以来第一位弑君而不被讨伐的人。《春秋》注释版之一的《谷梁传》就说了:“桓弟弑兄(鲁桓公下的命令,就相当于是他杀了自己的兄长),臣弑君(一个黑心的臣子具体执行。臣子弑君,开启以下犯上的先例),天子不能定,诸侯不能救,百姓不能去,以为无王之道。”所谓“政者正也,天子为天下之正,诸侯为国之正,君继位不正,则不能正臣下,则国多争,礼乐不行,祸乱并至”。

孔子一向主张礼制天下,他觉得这一点做得最好的就是西周了,到春秋已经是乱了套了。乱套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礼法的破坏,而礼法破坏的第一人就是这个杀死了自己亲哥哥鲁隐公的鲁桓公,孔子将隐公的故事作为《春秋》的首篇来写,隐含的意思就是维护礼法、仁德有才的隐公被杀,春秋乱世的大幕由此拉开。

没想到吧,一个首篇,六个字,竟有这么多的意思!

正因为这么复杂,《春秋》之后,大家都来研究啊,这句话到底是啥意思呢?为啥这么说不那么说呢?好吧,于是就有了《左氏春秋》《公羊春秋》以及《谷梁春秋》等多个解释版本。

其中最为赫赫有名的就是《左氏春秋》。《左氏春秋》的鲜明特点就是力图还原孔子所说历史事件的真相,更生动地表述,细节也更具体,每个人物都描写得很有意思。金圣叹就非常喜欢《左氏春秋》,敬佩左丘明。

《公羊春秋》的特点就是议论,辩论孔子在《春秋》里面所写的故事,让人明白孔子的真实用意!

《谷梁春秋》呢,就是使用对话的形式,大多是自问自答,一步步深入探究孔子的本意,比较强调礼乐教化。

其实《春秋》的注释版有很多,但经过历史和天意检验,后来留下来的就是这三种了!这三个版本都在尝试解读《春秋》,有没有收获呢?有!

举个例子:

孔子在《春秋·僖公十六年》写道:“陨石于宋五,六退飞过宋都。”就这句简单的话,经过以上几个注释版本的认真解读,发现有很多意思:

(1)陨石于宋五,为啥不说五陨石于宋,嗯,其实孔子是说落在宋的陨石有五块,暗示可能还有陨石落在其他什么国家,估计他打听不到具体情况,又不能说没有,所以就说“陨石于宋五”。

(2)“六退飞过宋都”,鸟遇到这种陨石撞击之力,纷纷退着飞啊飞,飞过了宋的都城,可见,这个陨石不是落在宋都,而是在都城之外的某个地方。

(3)鸟都退飞了,可见这个陨石不小,撞击力也很大。

小结:

因为《春秋》里面包含了孔子的褒贬态度,面世之后,炫目的“春秋笔法”刺痛了很多乱臣贼子,甚至有坏人因之却步。看看,这就是文字的力量啊——有力量的文字像钉子!

四、关于《论语》

《论语》大家都知道,就是孔子的弟子记录的和老师之间日常对话的书,这些对话看起来一两句三四句,但其实包含了很多人生的哲理,所以弟子们记录下来,使之代代相传,人人受益。

《论语》全篇都是以“子曰”起头,子曰就是孔子说。

举几个例子: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第一句是说随便吃点粗茶淡饭,然后舒舒服服枕在自己的胳膊上睡觉,真是乐在其中啊!第二句突然从简单的生活景象一下子飞跃到了另外一个人生高度:如果通过不道德的手段取得的富贵,对我来说简直就是浮云啊!估计孔子真正想说的是,第一种状态也很好啊,但是如果能够通过正义的途径获得富贵获得施展自己抱负的机会那也不错,当然,如果是不道德的手段,那一切就都免谈!所以在孔子心中,排第一的是义而富且贵,第二是饭疏食曲肱而枕,最差的是不义而富且贵,坚决不选。(孔子说的话,总要绕几个弯去体会的,嗯,其中深意,各自慢慢琢磨!)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表面是说,天气真正冷的时候,才知道松柏是不会凋落的。深层的意思是说,只有在艰苦的环境中,在污浊的社会中,才知道谁才是真正的君子。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5岁开始好好学习天天向上,30岁就该自立(成家立业),40岁不应再诸多困惑(40岁就不要再活得像个问题少年好不好),五十就该理解天命(懂得有些事情就是天命,非人力所能改变),60岁听到什么事情不应该再生气发火(人到60岁,已经可以有充分的宽容去理解这个社会以及人生中发生的一切),70岁的时候应该活得随心所欲,而这种随心所欲自然地、本能地不会超过社会规范的圈子。——孔子在2000多年前就总结出了人的一生在每个阶段该有的样子,可惜直到现在,也没几个人能真正做到吧。

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孔子这是在表扬自己的爱徒颜回,孔子教授的弟子大概有3000多人,其中72人有名字流传下来,孔子比较喜欢的有十几位,其中最喜欢的就是这位志存高洁、能够真正理解孔子思想的学生颜回。一箪食,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乐在其中,继续坚持学习。多么高尚啊,颜回同学!

嗯,《论语》中有非常多的深刻的做人的道理、治国的道理,深受后人青睐。后来,宋朝初年有个宰相赵普,就是和赵匡胤一起发动陈桥兵变,建立了宋朝,后来当了宰相那位,他就非常喜欢读《论语》,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咱不敢说治天下,就学来指导一下自己的人生也不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