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综述
中共安康市委党史研究室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是在毛泽东、党中央的号召下开展起来的。我区从1962年开始,就有安康、汉阴、白河、紫阳等县动员知青下乡。到“文化大革命”前,全区动员了二三百人下乡。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动员城镇知青下乡的工作一度中断了。到了1968年,我区城镇中学毕业生七八千人待在城市无学可升、无业可就,对他们如何安置,成了当时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这时,毛主席提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为解决这一问题指出了方向。1968年9月24日,陕西省革命委员会转发西安市革委会《关于动员、组织中学毕业生下乡上山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指示》和《关于中学毕业生分配安置工作的请示报告》,并要求全省各县(市)参照执行。由此,安康地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在全区范围内开始了有计划、有组织地动员工作。从宣传动员开始到运动结束,前后历时长达20年之久。
一、安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初始阶段
从1960年开始,全区贯彻以调整为中心的“八字方针”,克服经济困难,压缩城镇人口,动员干部、职工和青年学生回乡参加农业生产。1962年至“文化大革命”前,全区采取家庭、学校、社会相结合的方法,对知识青年进行劳动教育和革命化教育。在下乡动员工作中,要求实事求是地介绍农村情况和发展远景,坚持自愿原则,反对强迫命令,要做到本人通,家庭同意支持。1964年3月12日,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印发《关于积极做好回乡职工和青年学生巩固工作的通知》。6月22日,省委、省人委批转省安置城市下乡青年领导小组《关于安置城市下乡青年工作意见的报告》,要求各县要尽快建立健全领导小组和办公室。1965年,安康地区继续动员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对知青下乡安置经费做了规定:集体插队200元,成户插队180元,回乡50元。
1968年12月,毛泽东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全区迅速掀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1968年当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1966、1967、1968三届学生,后来被称为“老三届”),全部前往农村。同年省、地革命委员会也就关于知青下乡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做了通知,认真贯彻执行毛泽东、党中央和省委、地委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一系列指示和规定,提高了对做好这一工作重大意义的认识,加强了领导,狠抓了对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思想和政治路线方面的教育,截至1973年底,全区有上山下乡知识青年2060名。全区对知青的接收安置、教育、培养使用、生活自给等方面的工作,主要是依靠基层党组织和贫下中农。下乡知青在农村接受锻炼,采取以正面教育为主,由老贫农担任三管人员。但是由于少数社、队认为知青在农村不会长久,没有把“三结合”落到实处,工作上流于形式。对知青在生产、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不解决,把知青当作劳动力使用,不能落实同工同酬政策,导致知青偷跑回城、分组分灶现象时有发生。
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常态化
1973年,党中央以〔1973〕21号文件转发了给毛泽东上书及反映知青情况的福建省莆田县上村公社小学教员李庆霖的复信。6月,国务院召开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交流总结了几年来的情况,对知识青年下乡管理、返城等政策做出若干调整。8月,中共中央以〔1973 〕30号文件转发国务院《关于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的报告》。文件就下乡知青的安置经费、口粮、疾病、婚姻、成份、安置布局、表彰先进、学习和教育、“打击坏人”、干部带队和组织机构等一系列问题做出批示,为后来知青政策调整定下基调。
1974年3月安康地委成立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专门负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直接归地委领导。地区机构成立前后,各县相应成立了县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有些学校、工厂也组建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机构,有知识青年的社队也都成立了“三结合”“再教育”小组,并落实了“三管人员”。在成立机构同时,地委选派31名机关干部深入到知识青年较多的公社,指导和协助当地开展知识青年的教育和管理工作。
1974年加强了领导,狠抓了对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思想和政治路线方面的教育,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春节前后,动员了3060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占应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总数的99%。全区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达到5120人,相当于1968年以来5年内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总数的一半以上。
知青工作在当时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有些领导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没有把这项工作当作一件大事来抓,县知青办和区、社专职或兼职干部没有定下来,一部分区、社党委很少开会研究讨论这方面的工作,有些基础干部甚至错误地认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一项临时措施,锻炼两年就走了,把他们当成“包袱”;对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住房、农具和生活用具不积极解决,搞临时凑合;有些地方对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经费开支混乱,挪用请客,甚至贪污;也有个别地方对破坏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和奸污女知识青年的案件处理不及时。所有这些,都严重影响上山下乡知识青年长期扎根农村。在1974年的地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上提出了这些问题,研究讨论加强知青工作的措施:进一步发动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开展“批林批孔”斗争,虚心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及时揭露和打击破坏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阶级敌人和奸污女知识青年的犯罪分子;在政治上关心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成长,组织学习,有计划地培养党、团员,注意在知识青年中培养选拔干部。对借支挪用经费的情况开展检查情理,解决了知青住房、生活用具等一些实际问题。
1976年6月,国务院调查组来安康地区调查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工作,传达了毛泽东主席2月12日的重要指示,重点检查了石泉县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全部上水电站当民工的问题。石泉县上山下乡知识青年除21名坚持农村外,其余988名先后于1974、1975年两年全部去水电站当了民工。在国务院调查组的帮助下,地委常委对石泉发生的这一问题进行了认真检查,并组织工作组帮助石泉县委和水电四局石泉分局党委,端正思想路线,认真纠正所谓“连根拔”的错误。
据不完全统计,1978年全区有3000多名知青参加了社、队农田基建专业队。在开展科学种田活动中,参加试验达500多项。安康县长胜公社光荣大队知青组,先后进行了水稻、小麦、玉米、红薯、油菜等38种作物的品种丰产试验,水稻亩产达1250斤,小麦亩产510斤,玉米1022斤。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开展以来,全区有320多人入了党、12300多人加入了共青团组织,有960多人被选进了社、队领导班子。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由于林彪、“四人帮”的干扰破坏,知青安置的路子越走越窄。接收知青人数较多的社、队增加了农民负担;下乡时间长和体弱多病的知青,还有一些没有安置;对破坏知青上山下乡的案件有些处理不及时等。
三、扫尾阶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国民经济调整方针的深入贯彻,为了使知青工作适应党的工作重心转移,1978底,中央召开了全国知青工作会议,对知青上山下乡的政策做了相应调整,缩小了上山下乡的范围。1978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转发《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纪要》,明确规定:“矿山、林区、分布在农村的有安置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小集镇和一般县城非农业户口的中学毕业生,不再列入上山下乡范围,由本地区本系统自行安排。”安康地区也由原来的10个县动员下乡调整为安康1个县继续动员上山下乡,全区知青工作随之步入尾声。
1979年1月全区知青工作会议要求各县做出1985年以前的安置规划。安排门路:一是“五七”干校;二是农、林、牧、副、渔原有和计划新建的生产基地;三是县办和县城集体办厂矿企事业;四是建筑业、商业、饮食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五是县办各种企、事业;六是经国家批准办各种中等专业技术学校;七是火石岩水电站、库区移民基建和县办中小型水库、电站等工程。
截至1979年底,全区在农村的知识青年共有5687人(包括顶替水电二局民工1639人),对这些知青生产生活的管理,回城安置、就业以及知青点财产的处理,经费的清理,机构的撤并,成了这个时期工作的主要任务。在农村分散插队的4000余人多是“一人一点”或“二人一点”,又多是女性,工作难度大。安康地委本着“国家关心,负责到底”的精神,通过招工,在1981年底前把符合条件的安排完,安排不了的,除与农村社员结婚的外,一般都转回原动员城镇或配偶所在地待业,发给回城证明。全区有107个已婚知青,在招工录用时据实际情况适当放宽条件。夫妻双方都是知青的均转回原动员城镇。对方是干部或职工的,可以去爱人所在地落户待业。与农村社员结婚的,就近安排从事有固定收入的工作。在农村安家落户受到鼓励和支持,知青部门在经济上给予适当支持。
鉴于我区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绝大部分已做安置,1981年10月6日地委确定撤销“中共安康地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领导小组办公室”,并从1981年10月15日起停止对外办公,原地委知青办有关业务,由地区劳动局承接办理。
四、经验教训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已经过去30多年了,虽然是具有浓厚政治色彩的一次运动,但绝不仅仅是“文化大革命”的产物。就经验而言:首先,缓解了社会矛盾,减轻了城镇压力,维护了社会治安的稳定;其二,培养和锻炼了一代知识青年在艰苦的环境中的意志,在改革开放中使他们成为中坚力量;其三,改变了农村文化知识结构;其四对全区农村传播了科技。同时,这场运动也造成了许多的负面影响:一是“文化大革命”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搞“一刀切”,在动员方式上偏重行政手段,群众意见比较大。二是对知青的管理教育抓得不够紧,尤其是后期,有不少社队放弃管理教育,致使一些青年长期不在队劳动,有少数到处游窜,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三是财会制度不健全,不少社队采取“以拨代支”的做法,一度出现了账目不清、手续混乱、不少资金被挪用和贪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安置工作。四是把青年推向地少人口多的农村,加重了农村各方面的负担。总之,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虽然是一场政治色彩强烈的群众运动,但是,它谱写了安康知青光辉的一页,既促进了全区农村、农业的发展,也改造了年轻人的思想意识,造就了一批年轻人,其影响是深远巨大的。
(执笔:赵文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