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日本海上自卫队现在的实力
第一节 日本海上自卫队的现役装备
日本海上自卫队的装备包括水面舰艇、潜艇、固定翼飞机和直升机。就技术性能而言,这些装备都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
一、水面舰艇
日本海上自卫队的水面舰艇种类相当齐全,除了航空母舰,装备有直升机驱逐舰、导弹驱逐舰、通用驱逐舰、护航驱逐舰、两栖舰艇、导弹艇及辅助舰艇。
(一)直升机驱逐舰
直升机驱逐舰的特点是搭载较多的直升机作为反潜作战的核心舰艇和指挥舰。日本海自现役的直升机驱逐舰分别是:日向级“日向”号(DDH-181)、“伊势”号(DDH-182);出云级“出云”号(DDH-183)、“加贺”号(DDH-184)。
1.日向级
日向级采用全通甲板、封闭式舰首,在舰体右舷布置有一个全长约70米,宽约9米的大型舰岛。舰上重要舱室,如军官住舱、战术情报中心、舰长室和司令部作战室等都布置在舰岛02甲板。此外,02甲板上还新设了一个多功能区,其在海陆空联合作战时作为联合部队司令部使用,在救灾时可作为救灾指挥部使用。如果有需要,该功能区还可用隔板隔开或拆掉隔板连成一个大会议厅,地板上备有电源和网线插座。军官餐厅布置在05甲板,水兵住舱布置在03~06甲板。03甲板前部是舰桥,后部是航空控制室,直升机飞行员待命室设在01甲板。04甲板的外壁各装有2组FCS-3火控系统的相控阵雷达天线面板。舰桥顶部有一座主桅,其前部布置有一个大型X波段宽带卫星通信装置天线罩,后部是2座有间隔的烟囱。舰岛前后两个甲板室顶部安装了X波段宽带卫星通信系统的大型天线罩和略小的USC-42卫星通信天线罩。飞行甲板右舷前部和舰尾左舷外飘舷台上分别安装1座“密集阵”近防武器系统。
日向级很重视隐身性能。为降低雷达反射面积,主舰体横截面呈“V”字形;舰首具有较大的前倾斜度,两舷外飘;舰岛各壁面均放弃了传统的垂直面,改为外倾和内倾组合设计的倾斜面,各面转角都采用圆弧过渡;舰上的11米长作业艇和7.5米长综合作业艇、三联装鱼雷发射装置、舷梯等设备都被布置在舰体舷侧所开的凹槽内,并在航行时用百叶窗式折叠门遮蔽;舰桥顶部的主桅基座为四棱台形,主桅后倾。在日向级舰尾左侧靠近水线的地方并排布置有2个圆孔,用于收放4型拖曳式鱼雷诱饵的拖缆。
日向级的全通飞行甲板全长195米,几乎与舰长相同,最宽处与舰宽相同,最窄处为23米(舰岛左侧飞行甲板)。为保证飞行甲板面积,该舰还在飞行甲板左舷前部增设了一个类似斜角甲板的外飘。而为了让直升机安全起降,整个飞行甲板都进行了防滑处理。
日向级的飞行甲板共设有4个直升机起降点,其中舰岛左侧2个,舰岛前后各1个。按照设计要求,飞行甲板各处的强度都能承受 SH-60K直升机的起降,舰岛前后的2个起降点更能承受海上自卫队的 MH-5 3 E重型直升机以及陆上自卫队、航空自卫队的 CH-47J“支努干”运输直升机起降。飞行甲板上共设有2部升降机,其中前部升降机长约20米、宽10米,后部升降机长约20米、宽13米。两部升降机的承重量都能满足运送MH-5 3 E直升机的要求。此外,飞行甲板前后部靠右的位置还分别布置有2部长4米、宽2米的弹药/物资升降机,承重能力均为1.5吨。在飞行甲板左舷侧布置有航空燃油补给和甲板消防用的软管绞盘,飞行甲板后部右舷侧布置有两座8单元MK4 1垂直发射装置,稍远的前方是国际海事卫星通信天线罩,舰岛上方两座烟囱间的凹陷部位布置有洋上补给装置。
在日向级舰内中部布置有两座相邻的直升机库,分别与前后两部升降机相连。每个机库长约30米、宽19米,中间由防火门隔开。日本防卫省称2座机库总共可容纳11架SH-60K 反潜直升机,加上甲板4架,最多可搭载15架。但通常只搭载3架SH-60K反潜直升机和1架MCH-101扫雷/运输直升机。
除机库外,在日向级尾部升降机后面还设有一个很大的直升机维修间,长度为20米,最宽处为20米,高约3层甲板,天井上装有吊车。由于维修间的空间充裕,所以像MCH-101大小的直升机不用折叠螺旋桨就可在里面进行维修,这种强大的航空维修能力对于保持舰载直升机长期在海上作战具有重要意义,由此也反映了日向级的建造初衷就是远洋作战。
日向级采用全燃动力,主机为4台 LM2500燃气轮机,功率10万马力。此外,在该舰的中部前方还并排安装有2台功率为8476马力的应急动力装置,以备在主机损坏的情况下,保证航母在4级海况情况下以4.5节航速航行。为解决全舰供电问题,该舰装有4台2400千瓦主发电机。推进装置方面,该舰采用了2具5叶可变螺距螺旋桨(桨叶上开有降噪孔)。
日向级的舰载武备包括2座旋转式三联装 HOS-303型鱼雷发射管、2座8单元MK41垂直发射装置和2座“密集阵”近防武器系统。其中 HOS-303型鱼雷发射管布置在舰尾两侧,内埋式设计,通过舰内遥控操作发射97式或美制MK46 Mod5轻型反潜鱼雷。MK41垂直发射装置中有4个单元装填“改进型海麻雀”(ESSM)防空导弹,每个单元装4枚;另外1 2个单元装填垂直发射的“阿斯洛克”反潜导弹。
“改进型海麻雀”导弹有效射程达50千米。新型预制破片战斗部采用钝感装药,在增大杀伤力的同时还增加了装舰的安全性。该导弹采用中段惯性制导+末端半主动雷达制导,并装有数据链,具有很高的命中率。
垂直发射型“阿斯洛克”反潜导弹的战斗部为一枚 MK46 Mod5型反潜鱼雷,在对付先进的深水高速潜艇目标时,还可换为性能更好的日本国产97式反潜鱼雷。“阿斯洛克”导弹飞行速度可达到1.1马赫,可攻击航速35节、潜深700米的潜艇目标。
舰上所装的“密集阵”系统是 MK-15 Block1B 型,最大特点是加装了光电系统及采用新型炮管,不但拦截反舰导弹的能力更强,而且还首次具备了对付小型高速水面目标的能力。
日向级的雷达、电子设备采用的都是日本新研制的产品,其中包括FCS-3型多功能相控阵雷达、新型 OPS-20C 对海搜索雷达和新型 OQQ-21低频舰壳声呐。
在日向级上共有4组 FCS-3相控阵雷达阵面,每组包括一大一小2个固定阵面,4组可覆盖以本舰为圆心的360度半球范围,具有探测能力强、抗干扰性好、结构紧凑、重量轻、可靠性高等特点,并应用了“雷达低截获概率技术”,整体技术性能比美国“宙斯盾”系统的AN/SPY-1无源相控阵雷达先进,可同时搜索、跟踪多个空中和海上目标,并照射舰载导弹实施拦截。在每组的两个雷达天线阵面中,面积较大的阵面含1800个发射/接收(T/R)单元,应用了日本领先全球的砷化镓半导体技术。其主要任务是用于对空、对海搜索,最大对空搜索距离210千米,可同时搜索、跟踪300个空中和海上目标,对低空高速小型目标具有较高的探测跟踪能力(甚至可以跟踪127毫米炮弹);面积较小的雷达阵面主要为“改进型海麻雀”导弹提供末制导所需的照射波束,另外也可控制舰炮或反舰导弹。其集成了泰利斯荷兰公司开发的间断连续波照射技术,可在多个目标间极快的转移照射波束,或者直接发射多条照射波束同时照射多个目标。据称, FCS-3的4个小雷达阵面总共可同时制导1 2枚以上“改进型海麻雀”舰空导弹拦截多个空中目标,具有很强的抗饱和攻击能力。
日向级上的 OPS-20C新型对海搜索雷达的探测距离虽然比不上以前的 OPS-28对海搜索雷达,但通过将雷达波由脉冲波束变为连续波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被敌方电子支援系统探测的概率。
日向级舰首水线以下长约40米的新型声呐罩里装有新型 OQQ-21低频主/被动舰壳声呐,罩内前部是圆柱形数字声呐阵列,后面是平面阵列。为了对付周边国家静音性能不断提升的各种先进潜艇,OQQ-21采用了比现役 OQS-102舰首低频声呐(美制SQS-53B/C的日本仿制型)更低的工作频率,探测距离比现役的声呐系统有了飞跃性的提高,在浅水海域使用的性能也有较大提高,实现了从远程到近程、从深海到浅海的更大范围的探测能力。
作为日本海上自卫队护卫队群的新旗舰,日向级在设计时非常重视C4I系统,要求该舰必须能很好地适应未来的“网络战”环境。为此,该舰装备了完全由日本自主开发的水面舰艇用战术情报处理系统(ATECS)。这也是日本海上自卫队首次将以往分散在舰上各处的战术情报处理装置、反潜情报处理装置以及电子战装置集成在一个系统中,可对舰上各种雷达、声呐、火控系统、电子战系统以及各种武器系统等子系统进行统一控制。
2.出云级
继两艘日向级之后,日本防卫省继续规划建造后续的大型直升机驱逐舰,来取代两艘白根级直升机驱逐舰。2015年3月25日,“出云”号正式加入日本海自服役,取代第1护卫队群的“日向”号担任旗舰,而“日向”号则编入第3护卫队群取代“白根”号担任旗舰。二号舰24DDH 计划在2017年3月服役,届时将取代白根级二号舰“鞍马”号。
出云级是日向级的放大改良版,仍沿用全通式飞行甲板、右舷舰岛等标准的航母布局,全舰长增至248米(比日向级长51米),飞行甲板宽38米(比日向级宽6米),标准排水量达19500吨(日向级为13950吨),满载排水量更是达到了27000吨。出云级的机库可容纳14架 SH-60K 直升机,可同时起降5架直升机。为了适应舰体尺寸和吨位的增加,舰上4台LM-2500+燃气轮机的单机功率可达33600马力,使最大航速维持在30节的水平。出云级上的电力由 LM-5 00燃气涡轮发电机提供,每个机组功率约6000马力;LM-2500燃气轮机与 LM-500燃气发电机都由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授权日本IHI生产。
环顾世界海军,可以发现“出云”号无论是外形、整体结构、舰体尺寸还是排水量、甲板上的起降点,都与意大利海军现役的“加富尔”号轻型航母十分接近或者完全相同。而在隐身性能上,“出云”号还优于“加富尔”号。两者的区别仅仅是“出云”号少了一块舰首滑跃甲板,再就是“出云”号以搭载直升机为主,缺少“加富尔”号搭载的短距起飞、垂直降落的固定翼舰载机,这也是“出云”号被外界称为“准航母”而非正规航母的主要原因。由此可见,“出云”号与正规航母之间实际上只是一层窗户纸的关系,并不存在什么难以逾越的技术障碍。至于“出云”号的甲板强度和耐烧蚀能力能否满足F-35B的起降需求,尽管日本官方一直讳莫如深,但外界认为日本已经解决了这些问题,一个很重要的证据就是“出云”号所设置的大型舷侧升降机。因为如果只是使用直升机或MV-2 2倾转翼飞机,基本没必要采用舷侧升降机,只有在考虑使用固定翼舰载机的情况下才会设置。再加上飞行甲板前部左侧取消了日向级的内削构型,增大可用面积,飞行甲板长度似乎足以让 F-35B 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不靠滑跳甲板进行短距起飞,因此有推测出云级已经纳入了F-35B战机的起降操作能力。
作战装备方面,由于日本希望出云级的预算能控制在只比日向级增加11%,但出云级排水量却比日向级足足增加40%左右,所以出云级势必得简化作战装备来降低成本。为此,出云级取消了MK4 1垂直发射系统与舰载的 HOS-303型324毫米鱼雷发射管;上层结构保留四块 FCS-3相控阵雷达的主阵面天线,去掉了用来控制导弹的 X波段照射雷达阵面,主要担负对空搜索/监视以及航空管制,称为 OPS-5 0对空雷达。不过,OPS-50虽然结构简化,但最大搜索距离却增加到360千米以上。
出云级配备4座防御武器系统,分别位于前段舰岛底部右侧的舷外平台、舰体前部左舷外平台以及舰尾两侧的两个舷外平台。其中两座为“海拉姆”11联装近程防空导弹系统,两座为 MK-15 Block 1B“密集阵”近防武器系统。除简化武器系统外,出云级的 OQQ-21舰首声呐罩也比日向级短,显然只保留前端的主/被动声呐,而没有后端的低频被动声呐。
从“出云”号的设计特点来看,日本海上自卫队显然是将其作为一艘大型多用途舰艇来对待,可以充当直升机母舰、联合特遣舰队旗舰、两栖运输舰、油水补给舰以及医院船等多种角色。其中直升机母舰是“出云”号的基本角色,在进行反潜作战时,利用舰首大型主动声呐、舰上搭载的7架以上 SH-60K 中型多用途直升机和舰载作战指挥中心,该舰具备强大的反潜战能力,能够有效对付低噪声的先进潜艇。在进行扫雷作战时,该舰可利用舰载的MCH-101扫雷/运输直升机从事海上扫雷任务。一般情况下,该舰搭载2架 MCH-101。如果有必要,该舰可增加 MCH-101的数量。
“出云”号在2014年1月开始修改了设计,增强了旗舰能力,其上可搭载100名联合特遣舰队司令部人员,能够统一指挥整个战区内诸军兵种的联合作战行动。
“出云”号有两套舰载指挥系统,一套是战术级别的“先进战术情报处理系统”,另一套是战区级别的“海上作战部队指挥控制系统”,也就是担当旗舰角色的指挥系统。此外,“出云”号还引入了美军近年来新发展的“海军全球指挥控制系统”(GCCS-M),是集指挥部、指挥所、通信系统、自动化和其他专业技术系统的综合体,包括通过军用网络连接的、能在局部乃至全球计算机网络框架内协同工作的大量工作站,具备从全球任何地点查询信息的能力,能够探测、识别和跟踪数千个空中、海上和地面目标,自动引导武器打击数百个目标。不仅如此,“海军全球作战指挥系统”还能实现指挥员定下决心过程的自动化,并确保信息不会被非法访问。
在装备“海军全球指挥控制系统”之后,美日之间的联合作战将不存在任何障碍,日本的作战力量将完全纳入美军的指挥体系。
(二)导弹驱逐舰
导弹驱逐舰的特点是装备中远程舰空导弹系统,主要担负水面舰艇编队的区域防空任务。日本海自的现役导弹驱逐舰分别是:旗风级“旗风”号(DDG-1 7 1)、“岛风”号(DDG-1 7 2);金刚级“金刚”号(DDG-1 7 3)、“雾岛”号(DDG-1 7 4)、“妙高”号(DDG-1 7 5)、“鸟海”号(DDG-1 7 6);爱宕级“爱宕”号(DDG-1 7 7)、“足柄”号(DDG-1 7 8)。
1.旗风级
旗风级是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发展的导弹驱逐舰,主要作战使命是舰队防空,同时兼顾反潜、反舰,也可作为指挥舰。旗风级采用平甲板舰型,舰全长150米,舰宽16.4米,型深9.8米,吃水4.8米,标准排水量4450吨,满载排水量5500吨。
舰首设有约18米长、1米高的防浪舷墙,可以防止舰首上浪,同时给人的视觉效果也显得高大威武。在舰面布置上,旗风级由前向后依次是:“标准”1舰空导弹发射装置、一座73式127毫米54倍径舰炮、一座74式反潜导弹发射架、舰桥及其上的照射雷达、主桅上的三坐标雷达和对海搜索雷达、舰桥两侧舷部有两座6联装干扰弹发射装置、烟囱、烟囱后部有两座4联装“鱼叉”反舰导弹发射架、后甲板室的副桅上装有对空搜索雷达、其后是尾炮的火控雷达、后甲板室两侧舷部有两座“密集阵”近防系统、再后是1座73式127毫米炮、最后是直升机甲板。此外,在舰中部两舷处各设1座68式三联装鱼雷发射管。
旗风级是日本海自继“初雪”级之后第二种采用全燃动力的驱逐舰,共四台燃气轮机,从启动到全加速只需30秒。旗风级采用双轴推进,每根轴装有一个可调螺距的大直径螺旋桨,其主要功能是具有倒车性能,噪音也比较低,但推进效率比定距桨低。
旗风级上的电子设备基本上代表了20世纪80年代的先进水平。由于其在必要时候要担任指挥舰的角色,所以还装备了一套 OYQ-4-1型作战指挥系统,它配有大容量、高速的计算机,能够进行复杂的信息处理。而且该系统装有11号和14号数据链,可以和P-3C反潜机、E-2C预警机、E-767指挥/预警机等进行数据联系,进行一体化作战。
目前,日本正在建造2艘改进型爱宕级“宙斯盾”驱逐舰,分别是“摩耶”号(DDG-1 7 9)、“羽黑”号(DDG-1 80),服役后将取代2艘旗风级。
2.金刚级
为了弥补海上区域防空能力的不足,日本海上自卫队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向美国求助,得到了伯克级的相关设计,随后以伯克级为基础,并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设计出了金刚级“宙斯盾”导弹驱逐舰。日本海自原计划建造8艘金刚级,以给每个“八八舰队”配备2艘,但在建造中发现其费用远远超过原来计划的7亿美元,竟达11亿美元,因此日本海自最终由于承受不了这么高的建造费用而只建造了4艘。
金刚级全长161米,舰宽21米,型深12米,吃水6.2米,标准排水量7250吨,满载排水量9485吨,动力装置为4台石川岛播磨重工业(现称IHI)生产的LM2500燃气轮机,功率100000马力,双轴双桨驱动,最大航速30节以上,舰内燃油1785吨,续航力6000海里/20节。
金刚级采用高干舷、平甲板舰型,舰体的上层建筑向内倾斜,舰体外型比较简洁,有较好的隐身性能。金刚级的舰桥很高大,好处是驾驶室的视野更为开阔,并且把 AN/SPY-1 D 多功能相控阵雷达的4个阵面的布置提高了一层;缺点是使全舰的受风面积增大。
金刚级舰体内共分为4层甲板结构,上甲板与舱底相互是联通的。两侧各有一条贯穿全舰的封闭式通道,这样设计不仅方便了内部舰员的行走,同时还提高了舰体的防护能力。舰体中部布置了2座烟囱,上部装有红外抑制装置,用以降低烟囱的红外辐射。舰上的主桅杆采用了日本舰艇最喜欢的四角格子桅杆。
金刚级的动力舱内装有4台LM2500燃气轮机,最大输出总功率10万马力,可以使金刚级的最高航速达到30节。4台发动机每2台一组布置在2个独立的机舱内,分别驱动左右两个传动轴。第一机舱位于舰体中部左侧,二舱位于舰体后部右侧,两舱相距近10米,从而保证了即使动力舱被命中也不会同时将两个机舱全部瘫痪,极大地提高了动力舱的生存力,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金刚级整体的防护力。
金刚级的舰桅和烟囱采用了铝合金材料,但在舰体及上层建筑部分全部采用了高碳镍铬钼钢,具有很强的抗打击能力。而对于作战指挥中心、弹药舱等重要部位,更是加装了凯夫拉装甲以进一步增强防护力。此外,舰上还加强了损管系统,将舰上的三个发电机舱分隔设置,中间有两个机舱隔开,并使用了无毒、耐火电缆相连。金刚级的舰体甲板上还装有大功率喷水装置,既可在受到核、生、化污染时进行洗消作业,也可用于灭火。由于采取了种种措施,金刚级的防护能力可以说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
金刚级基本上全盘引进了伯克级上装备的“宙斯盾”系统,核心是安装在舰桥上的四块AN/SPY-lD多功能相控阵雷达天线,可覆盖全舰3 6 0度半球空域。其对高空目标的探测距离达400千米(高度9000米),对低空目标的探测距离为80千米(高度1000米),超低空目标的探测距离为47千米(高度300米)。可同时监视400批目标,自动跟踪其中的200批次。
舰上装备有3部AN/SPG-6 2照射雷达,它根据武器控制系统的指令为“标准”-2 MR舰空导弹提供末制导照射。其主要特点是无须全程对导弹进行跟踪、照射,只在导弹接近目标时,才对准目标进行一下照射,这样一部SPG-6 2照射雷达就能通过作战系统的威胁程度进行先后排序,依次照射多个目标,从而解决了对付多目标的难题。舰上所装备的SPG-6 2目标照射雷达一次可跟踪4个目标并依此进行照射,这样全舰共3部就可同时拦截12个空中目标,具备前所未有的多目标拦截能力。
金刚级上还装备有 OPS-20导航雷达、OPS-28D对海搜索雷达。其中 OPS-28D是金刚级上最主要的对海探测设备,对海上目标的搜索距离在80千米以上,可有效抑制海浪的干扰,能发现低空进行掠海飞行的小型反舰导弹的能力,可为舰上的“鱼叉”反舰导弹提供目标运动要素,并对攻击视距内的反舰导弹进行引导。
金刚级虽是以防空作战为主,但也配备了先进的声呐探测设备,这也与日本一向重视反潜作战有关。包括舰首底部的 OQS-102低频舰首声呐,舰尾左侧的 OQR-2拖曳式阵列低频声呐。前者是一种全数字式低频主被动声呐,理想水文条件下的探测距离可达到15海里。后者则是仿制美国的SQR-1 9 A,主要用于远距离探测及预警,作用距离最远可达6 0海里。这些声呐设备的探测数据可以汇集到舰上的 OYQ-102+反潜情报处理系统后,再由 OQA-201攻击指挥系统下达攻击命令。舰尾部右侧还装有拖曳式4型拖曳式鱼雷诱饵,用来保护金刚级免受反舰鱼雷的攻击。此外,舰上还装有海军战术数据系统、WSC-3/OE-82C 卫星通信终端、SQQ-2 8舰载直升机数据链等。
金刚级上最亮眼的武器系统就是MK4 1垂直发射系统,其中舰首4个8单元发射模块,舰尾8个8单元发射模块。但由于两组发射模块中各有一个为装填模块,模块中的3个发射单元专用于装补给装弹机,而不装导弹,所以全舰实际有导弹发射单元90个(其中舰首为29个,舰尾为61个)。金刚级的MK41垂发系统主要装填“标准”-2MR Block IIIA/B 区域舰空导弹,最大射程可达167千米,最大射高为20千米,飞行速度3.5马赫,采用惯性+无线电指令+半主动雷达制导。
金刚级舰首装有一座54倍口径的单管奥托127毫米自动舰炮,最大射程可达23千米,最大射速40发/分。炮塔为玻璃钢材料制成的全密封式,全重只有34吨,炮塔下方设有大容量弹舱,内装有600发炮弹,弹舱采用了双层装甲结构,以提高舰体本身的抗毁能力。炮弹弹丸重达31千克,对水面舰艇的杀伤力很大,并具有很强的对地攻击能力。
金刚级前后各装有一座“密集阵”Block 1 A型近防武器系统,与 MK3 6干扰弹发射装置构成了金刚级的最后一道防线。
金刚级在舰中部两个烟囱之间共设有两座四联装“鱼叉”反舰导弹,但一般情况下不带这么多反舰导弹,而是采用两座双联或两座三联装。
反潜武器方面,“阿斯洛克”反潜导弹由位于舰首的MK4 1垂直发射系统发射,最多可装填1 6枚。此外,在金刚级舰后部两侧还装有2座 H OS-302型三联装鱼雷发射管,发射美制 MK46或日本自研的97式反潜鱼雷。
2000年12月,日本的新中期防卫计划中称,必须要加强对日本周边的弹道导弹威胁所做出的反应(明指朝鲜,暗指中国),日本有必要建立弹道导弹防御体系加以应对。其中起关键作用的就是以金刚级驱逐舰为主的海基导弹防御系统,它主要用于承担在大气层外拦截来袭弹道导弹的重任。实际上早在80年代末,日本就已开始参与美国的导弹防御计划,并开始研究将刚服役不久的金刚级导弹驱逐舰进行BMD(弹道导弹防御)改装的可能性。只是当时日本的态度并不明朗,进展十分缓慢。但是到了1988年8月31日,日本声称朝鲜成功试射了射程达1000千米的“大浦洞”弹道导弹后,相关计划得以加速进行,并用了4年多的时间完成了对“金刚”级驱逐舰进行改装问题的论证工作。
2003年12月,日本正式确定引进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并逐步对4艘现役金刚级导弹驱逐舰进行了改装,包括装备引进“标准”-3 Block1 A 反导导弹、升级的“宙斯盾”系统、改进的指挥通信系统等。2007年12月18日,“金刚”号首次进行了“标准”-3导弹的发射试验。此后,“金刚”号以及其他3艘金刚级又进行了多次“标准”-3导弹发射试验,标志着该级舰具备了实战反导能力。
3.爱宕级
日本内阁在2004年12月通过的中期防卫计划和新防卫大纲中明确提出建造2艘金刚级改型驱逐舰,也就是现在的爱宕级,用以取代老旧的“太刀风”级防空驱逐舰。基于金刚级的操作经验以及美军伯克级的改良方案,爱宕级选择了伯克Flight IIA 舰型作为建造蓝本,因而与金刚相比有了很多变化:
(1)舰体设计方面:爱宕级整体上保留了金刚级的结构,但舰体增加了4米,采用了新的建造工艺,而日本传统的四角桅杆则被独立的铝制封闭式桅杆所取代。更重要的是其舰尾新增设了直升机机库,可搭载一架反潜直升机。爱宕级全长165米,舰宽21米,型深12米,吃水6.2米,标准排水量7700吨,满载排水量10000吨。
(2)雷达、电子设备:由于为执行海基反导任务,对雷达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爱宕级装备了更先进的基线7.1技术的“宙斯盾”系统,包括有AN/SQQ-8 9水下作战系统和 SPY-1 D(V)型相控阵雷达、海上自卫队最新的 C4ISR 系统海上终端及 CEC 系统。这些使爱宕级不仅可以更好地执行海上区域防空任务,特别是加强了与美国海军的信息资源共享能力,更好地实现美日两国联合作战的目标。
(3)舰载武器:爱宕级取消了金刚级上装备的装弹机,所以 MK4 1垂直发射系统的发射单元达到了96个。舰体后部新增加了直升机机库,为此将金刚级舰体后部的6 4单元的 MK4 1垂直发射装置移至舰首,而在直升机库上只安装了3 2单元的MK4 1垂直发射装置。
爱宕级用2座4联装 SSM-1 B(9 0式)中程反舰导弹替换了金刚级上所使用的美制“鱼叉”反舰导弹。90式反舰导弹是日本自行研制的第二代舰载反舰导弹,其外形与美国“鱼叉”极为相似,但总体性能要高于“鱼叉”反舰导弹。
舰上的近防武器系统则改为最新的“密集阵”Block 1B型系统;主炮换为一座美制MK45 Mod4型62倍口径127毫米舰炮。该炮炮塔采用了隐身设计,加长的身管在使用 EX-1 7 1型火箭推进增程 GPS 制导炮弹(ERGM)时射程可达1 1 7千米,具有精确的对地攻击能力。
然而,爱宕级驱逐舰也像白根级直升机驱逐舰那样“喜欢撞船”。2008年2月19日,服役才将满1年的“爱宕”号在千叶县野岛崎附近海上与小型渔船“清德丸”发生相撞,导致后者沉没,2名渔民死亡。事故发生后,日本防卫省对防卫副大臣舛田孝平做了警告处罚,对海上自卫队幕僚长吉川容治予以解职,对“爱宕”号驱逐舰舰长船渡健一等海佐(相当于海军上校)及撞船时正在执勤的舰员也做了解职、警告等处罚。
(三)通用驱逐舰
通用驱逐舰的特点是各项能力比较均衡,可执行反潜、反舰、护航等多种作战任务的驱逐舰。在日本海自现役驱逐舰中,通用驱逐舰的型号和数量最多,有6级29艘。
1.初雪级
初雪级采用长首楼舰型,并且特别注意降低舰体噪音(从三号舰开始对舰体进行调整并安装了大侧倾螺旋桨,首舰和二号舰也在后期进行了类似改装)。另外,舰上为了配合舰载直升机的使用还在舰体上安装了减摇鳍。
初雪级全长130米,舰宽13.6米,型深8.5米,吃水4.2米或4.4米(DD-129~DD-133),标准排水量2950吨或3050吨(DD-129~DD-133),满载排水量4000吨或4200吨(DD-129~DD-133)。为了减轻舰体重量,初雪级的舰桥、桅杆、机库、烟囱等上层建筑大量使用了铝合金材料。但是铝合金材料遇热容易燃烧,并不合适用于建造军舰。1975年11月美国海军“贝尔纳普”号巡洋舰与“肯尼迪”号航母相撞引起火灾而导致上层建筑全部烧毁;1982年马岛战争中的英国皇家海军“谢菲尔德”号驱逐舰被一枚“飞鱼”反舰导弹命中,虽然战斗部没有爆炸,但是导弹发动机未用完的燃料却引燃了“谢菲尔德”号的铝制结构,导致这艘驱逐舰燃起大火,最后在拖带途中翻沉。鉴于美英等国军舰的教训,日本海自从初雪级的8号舰“山雪”号(DD-1 2 9)开始停止使用铝合金材料,舰体全部使用钢材建造。由此带来舰体重心有所上升,稳性降低,并使得排水量增加了约100吨。
初雪级的动力系统很先进,是日本海自第一种采用全燃联合动力的水面舰艇。动力系统为2套,每套包括1台英国罗·罗 SM1 C 燃气轮机和1台罗·罗TM3 B燃气轮机。推进装置为双轴双桨,特别是采用了5叶可调距螺旋桨,以减轻水中的推进噪声。后期舰艇则对螺旋桨叶采用大倾角设计,进一步提高了性能。
初雪级的设计目标是兼具防空、反舰和反潜功能。这样一来,初雪级的武器系统完全按照通用化的标准进行配置。主炮方面,初雪级主要是采用一座意大利奥托76毫米单管舰炮。该炮具有重量轻(全炮只重7吨)、射速高(最高可达到85发/分)、射程远(对空12千米、对海16千米)、自动化程度高(作战时只需要2人进行远距离遥控操作)等特点。在相关火控系统的指挥引导下,其对各种目标的打击精度非常高。
初雪级的反舰武器是首次从美国引进的“鱼叉”反舰导弹。这种远程反舰武器相对于传统大口中径舰炮交战距离提高了4倍以上,而攻击精度更是提高了十几倍,1~2枚就足以击沉一艘4000吨级的中型舰艇。初雪级由于舰面空间有限,两座4联装的发射装置只能安置在中部烟囱两侧小型平台上,每座发射装置朝向舰首方向外倾30度。
防空武器方面,初雪级有两种:一是美国“海麻雀”舰空导弹系统,使用性能有所提高的 RIM-7 H 舰空导弹,发射装置也使用了更为轻便的8联装MK-2 9(日本仿制后称为 GMLS-3型)。二是在舰桥两侧布置了2座MK1 5“密集阵”近防武器系统。
反潜武器方面,初雪级主要由“阿斯洛克”反潜导弹、MK4 6轻型反潜鱼雷以及舰载反潜直升机组成。其中一座8联装74式反潜导弹发射装置分别布置在舰首和舰体中部,负责中、近程反潜;近程反潜则主要由舰上的2座68式三联装324毫米鱼雷发射管发射MK46反潜鱼雷负责;舰载反潜直升机最初是1架 HSS-2B,后来换为SH-60J,主要负责远程反潜。由于平台吨位和尺寸有限,舰上的直升机机库与烟囱设计成为一个整体,后部是长20米,宽12.5米的飞行甲板。为了保证在恶劣海况条件下的起降能力,甲板上装备了RAST辅助降落系统,可以实现在6级海况下直升机的安全起降。机库内设置有完善的直升机维修、保养、维护设备,可以满足舰载直升机长时期海上作战的要求。
作为一级在20世纪80年代期间服役的新型驱逐舰,初雪级的雷达电子设备也由于技术的进步和作战的要求有了明显提高,其中相对于此前日本建造的通用驱逐舰相比,最主要的变化就是装备了新一代的 OYQ-5舰载作战指挥系统,实现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通道、多余度的信息显示、处理与控制能力,同时作战系统中还整合了美制14号数据链,提高了编队作战以及与美舰协同作战的能力。
初雪级在电子设备方面的进步还体现在各种雷达系统实现了国产化,舰上装备的 OPS-14B 对空搜索雷达、OPS-18对海搜索雷达、FCS-2-12A导弹火控雷达、NOLQ-6C 电子战系统、FCS-2-2.51A 火控雷达以及 OQS-4A主、被动舰壳声呐和 OQR-1拖曳式线阵列声呐基本上都实现了国内生产,虽然还有些技术和设备仍然需要从美国方面引进,但相对于此前各系统大部分都是美制型号或单纯的仿制产品来说,“初雪”级已经实现了根本性的转变。
进入21世纪后,随着日本海自新型通用驱逐舰不断增加,初雪级淡出了一线作战舰艇行列,并陆续退役。现在,日本海自除了将1艘初雪级(“松雪”号、“朝雪”号)划归地方队、3艘改为训练舰(“濑户雪”号、“岛雪”号、“山雪”号)之外,其余8艘初雪级已经退役。
2.朝雾级
日本海上自卫队在建造第7艘初雪级驱逐舰时,就已经开始考虑发展后续驱逐舰——朝雾级。该级舰在保证与初雪级相关舰载武器的前提下,对影响平台性能的材料、动力、雷达设备、声呐设备以及生存能力方面进行改善,不仅弥补了初雪级在设计上的不足,同时也由于与初雪级存在着较大的继承性,所以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开工建造。在不到5年的时间内,日本就批量建造了8艘朝雾级。值得一提的是,在朝雾级建造的同时,日本国内各船厂的船台上仍然还有近半数的初雪级驱逐舰正处在建造之中。也就是说,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日本国内多个船厂都在同时交叉建造着2种不同的驱逐舰,这说明了日本在现代军用舰船设计、建造和组织管理等方面的能力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
朝雾级的标准排水量增加到3500吨,满载排水量增加到了4900吨,同时舰长比初雪级增加了7米,达到137米;舰宽也增加了1米,达到14.6米,舰内空间比初雪级增加了近30%以上。为了提高平台的适航性,朝雾级的舰体线型改为大飞剪舰首,并带明显折角线设计,增强了全舰在高海况条件下航行的耐波性。
朝雾级的上层建筑全部改为高强度钢,虽然结构重量有了较大增加,但由于排水量有了明显提高,同时舰桥比初雪级更为低矮,降低了全舰重心,所以舰体平台的稳定性明显提高,而内部空间更是增加了20%以上,满足了各种设备的安装要求。另外,由于设计的完善以及舰体宽度的增加,朝雾级尾部直升机机库的空间也较初雪级有所加大,满足了新一代舰载反潜直升机的使用要求,并且具备在紧急状态下停放两架 SH-60J 反潜直升机的能力(但并不表示其可以同时携带2架反潜直升机同时进行航空作业,主要是考虑到战时如果母舰沉没,其所携带的反潜直升机可以由其他舰只接收,以减小连带损失)。
朝雾级的动力装置仍采用全燃联合形式,但四台燃气轮机全部采用斯贝SM1 A,其中两台用于巡航状态使用,高速航行时则四台联合使用。在安装方式上,朝雾级将四台燃气轮机分别布置在前后两个相对独立的机舱内,这样就解决了初雪级机舱布置在左右两舷而带来的防护力不足的问题(即使有一个机舱受损也不会导致全舰动力丧失,也更有利于日常设备的保养和维护)。同时为了提高自动化程度,朝雾级的动力装置采用了远程遥控系统。由于机舱布置变化,朝雾级在烟囱的也由初雪级的一个增加到2个,并且采用了前后布置方式,这种布局也一直沿用到了后来的村雨级、高波级以及最新的秋月级通用驱逐舰上。
在舰载武器的配置上,朝雾级基本上沿用了初雪级的配置,但也进行了一些改进。例如8联装“海麻雀”舰空导弹发射装置增加了机械化装填系统,提高了自动化程度;“鱼叉”反舰导弹的布置由初雪级中部两侧改为沿中线交叉布置在后烟囱前部的平台上,发射方向分别面向左右两舷,较初雪级更为合理。
在雷达、电子设备方面,朝雾级也进行了部分更新,如用 OSP-28对海搜索雷达替换了老式的 OPS-1 8;前4艘舰的对空搜索雷达为 OPS-14C,后4艘舰开始换装了 OPS-24有源相控阵雷达。该雷达采用八角形固态有源单面阵相控阵天线,由3000个有源发射/接收组件构成。在方位上采用机械旋转,扫描范围为360度,高低方向采用由程序控制电子波束完成从水天线到天顶的扫至天顶的扫描,具备对空、对海以及对舰空导弹进行引导的能力。该雷达对中、高空目标的最大探测距离超过200千米,对低空、超低空目标的探测距离可达到40千米,可同时跟踪超过150个的各类目标;战术信息处理系统也更新到了 OYQ-6或 OYQ-7型,整合了11号和14号数据链系统,数据处理容量比OYQ-5型系统提高了30%以上,反应速度也大为缩短。
进入21世纪后,朝雾级像初雪级一样逐渐淡出一线作战舰艇行列。目前,8艘朝雾级中全部在地方队服役。
3.村雨级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日本海自提出发展一级接替初雪级的新型通用驱逐舰。由于受到美国伯克级驱逐舰相关技术的影响,日本对新型通用驱逐舰的性能要求很高,计划采用日本自行研制的新一代 FCS-3型有源相控阵雷达与 MK41垂直发射装置的组合,满载排水量增加到5000吨,具备更强的防空、反舰及反潜能力。但由于冷战结束,日本海自所面临的威胁大为减弱,而且日本政府也无法承担庞大的建造费用(每艘舰的建造成本估计超过5亿美元),所以海自又对新型通用驱逐舰的设计进行了重新修改,放弃了过多的新技术,重新回到了以上一代朝雾级为基础进行改进提高的保守设计,最终演化成了村雨级。
在舰型方面,村雨级采用了与金刚级相同的高干舷、平甲板舰型,水线以上明显外飘,长宽比进一步下降到8.6,深 V 形剖面,不但有效减小了高海况下甲板上浪的问题,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耐波性。村雨级的标准排水量增加到4550吨,满载排水量达到6200吨。舰长增加到151米,舰宽增加到17.4米,极大地增加了舰内空间,有利于舰体内部各种设备的布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全舰自动化水平的提高,村雨级在吨位增加了30%的条件下,编制舰员却比朝雾级减少了近60人,只有165人,因此增加了舰员的居住空间,并且增设了各种服务、休闲设施(作为一级以远洋作战为主的现代化驱逐舰,随时保证舰员在长期的海上航行、作战中拥有较为舒适的工作、生活条件也是提高战斗力的必要方式)。
考虑到隐身性的要求,村雨级的舰体侧面舷墙采用了内倾设计,尽可能减少垂直面的产生,再加上舰空导弹和反潜导弹全部实现了垂直发射,所以整体隐身性比初雪级和朝雾级有了很大提升。
村雨级的动力装置依然采用全燃联合形式,但燃气轮机分别采用了2台英制斯贝SM1 C和2台美制 LM2 5 00。这种配置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2个不同国家所生产的不同型号的发动机在并联使用中会存在很多的技术困难。如果仅从村雨级所装备的4台燃气轮机的联合输出功率计算,应该超过80000马力,但村雨级的实际最大输出功率只有60000马力。之所以会如此,很可能是由于两种燃气轮机在最大输出状态的协调较为困难。
村雨级的武器系统仍然要求具备防空、反潜、反舰综合作战能力,舰首布置了一座16单元MK41 Mod9垂直发射装置,用于发射“阿斯洛克”反潜导弹。防空武器系统使用了全新的 MK48 Mod4垂直发射装置和改进的RIM-7 M“海麻雀”舰空导弹。但是,村雨级只装备了两部 FCS-2-3 1型火控雷达对“海麻雀”导弹进行目标照射,最多只能同时拦截两个空中目标,并没能充分发挥垂直发射系统的优势,实际防空作战效能不比朝雾级高。
村雨级的战术信息处理系统改为了 OYQ-9型,具备更强的数据处理能力和威胁分析、决策能力,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生存能力,采用了多块大屏幕彩色显示器作为显示终端,可以完整的显示、监视超过200个以上的各类目标,控制、引导多种作战武器同时进行作战。同时,村雨级全部采用国产 OPS-24B型有源相控制雷达,配合改进后的 OYQ-9型战术信息处理系统,对空探测、跟踪能力及对多目标处理能力都有了十分明显的提高。
在反潜设备方面,为了对抗新一代安静型潜艇的威胁,村雨级装备了日本自研的 OYQ-103型反潜作战系统,并整合了直升机数据链系统;反潜直升机换成了SH-60J;声呐设备也换为最新的采用数字化技术的 OQS-5型主/被动舰壳声呐和OQR-2型拖曳式线阵列声呐。后者实际上是美国海军使用的AN/SQR-1 9的日本版本,对于安静性能一般的潜艇发现距离可超过100千米,对于安静型潜艇也具有至少30千米的发现距离。
村雨级原计划建造12艘,以1 ︰1的比例替换初雪级。但是随着村雨级服役数量的不断增加,其所存在的一些不足也逐步暴露出来,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在舰载武器的选择上存在较大的失误,原本希望为降低成本而采用的两种垂直发射系统的做法在使用中很不理想。例如 MK48 Mod4只能使用“海麻雀”近程舰空导弹,而舰首的 MK41 Mod9也只能使用“阿斯洛克”反潜导弹,无法兼容“标准”-2舰空导弹。同时两种不同的垂直发射系统还对舰上的总体布置造成了困难,增加了维护、保障、使用的复杂性。有鉴于此,村雨级最终只建造了9艘就转为建造新的高波级。目前,9艘村雨级全部在护卫舰队服役,分别是“村雨”号(DD-1 0 1)、“春雨”号(DD-102)、“夕立”号(DD-103)、“雾雨”号(DD-104)、“电”号(DD-105)、“五月雨”号(DD-106)、“雷”号(DD-107)、“曙”号(DD-108)、“有明”号(DD-1 0 9)。
4.高波级
高波级在总体设计方面与村雨级基本相同,但满载排水量进一步增加到6300吨。防空武器系统方面,高波级上取消了MK48 Mod4垂直发射系统,节约出来的空间改为反潜直升机的飞行员专用舱室;舰首 MK4 1垂直发射系统换为Mod18型,数量增加到32个单元,可同时兼容使用“阿斯洛克”反潜导弹、“海麻雀”舰空导弹,两种导弹的数量也可根据任务需要灵活配置,一般情况下采用16枚“阿斯洛克”反潜导弹和16枚“海麻雀”近程舰空导弹。而且这套垂直发射装置还可升级使用“标准”-2和“改进型海麻雀”舰空导弹,极大地提高了高波级的通用化程度以及应对新威胁的能力,同时也大大简化了后勤维护的复杂性。舰炮方面,高波级换装了口径更大的奥托127毫米单管舰炮,提高了对海打击威力及对岸火力支援能力。
电子设备方面,主要对战术信息处理系统的数据处理系统进行了更新,使用了处理数量更快、储存能力更强的商用计算机,增加了远程实时数据交换系统,可以实现与本土海上幕僚监部和自卫队司令部进行数据传输的能力。同时还将具备双向传输能力的16号数据链整合在系统之中,协同作战能力有了进一步增加。雷达设备主要换装了 FCS-2-3 B 型火控雷达,增加了光学引导及控制系统,可直接用于引进、控制主舰炮和“海麻雀”舰空导弹。声呐设备保留了 OQR-2拖曳式线阵列声呐,但舰壳声呐换成了新的 OQS-5-2型,提高了对浅水海域安静型潜艇的探测能力。在舰载直升机方面,高波级也换装了最新的SH-60K。
总体来看,高波级在不断吸取朝雾级、村雨级驱逐舰的经验基础上,逐步完善了通用驱逐舰在各方面所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最终成为一级能够应对多种威胁的高性能通用驱逐舰。
高波级共建造5艘,分别是“高波”号(DD-1 1 0)、“大波”号(DD-111)、“卷波”号(DD-112)、“涟”号(DD-113)、“凉波”号(DD-114),目前全部在护卫舰队服役。
5.秋月级
日本海自在开始建造高波级通用驱逐舰时,已经着手发展更新型的通用驱逐舰,也就是现在的秋月级。目的主要有三点:一是用于取代逐渐退出护卫队群的朝雾级,二是作为“宙斯盾”驱逐舰的补充舰,三是进一步拉大对周边国家的装备优势。在设计要求上,日本海自对秋月级与此前的4级通用驱逐舰有了明显不同,即不再遵循日本海自传统的“反潜第一、防空第二、反舰第三”的设计思想,而是要求具备高度的任务弹性。特别是在金刚级和爱宕级“宙斯盾”驱逐舰逐渐将重心转为海上反导之后,秋月级还要担当日本“宙斯盾”驱逐舰的“护卫”,负责一定的区域防空任务,因此相控阵雷达的上舰就成为必需。
秋月级全长150.5米,舰宽18.3米,型深10.9米,吃水5.4米,标准排水量5000吨,满载排水量6800吨,动力装置为4台斯贝 SM1C 燃气轮机,功率64000马力,双轴双桨驱动,最大航速30节。
秋月级仍然是高干舷、平甲板舰型,并采用飞剪型舰首、深 V 型舰体、舰舷丰满且外飘明显,舰首底部球鼻首安装了新型声呐罩。上层建筑为一体化设计,像是由梯形积木堆砌而成,从前面看呈倒“V”形。舰面布局基本由两部分组成,前部由舰桥、主桅杆和烟囱构成,后部包含烟囱、直升机库等。在水线以下舰体两舷均设有舭龙骨和减摇鳍,有效提高了在高海况下的适航性。优化的小长宽比舰体设计、减摇鳍和较大的吨位,使秋月级驱逐舰在远洋航行时具有良好的适航性、耐波性和稳定性。
秋月级的隐身设计有了很大提高,上层建筑被扩展到与主甲板同宽、低矮平滑,面向舰首和舰尾的两处壁面采用了大内倾角的棱面设计,两侧壁也全部为内倾设计,各面相接处采用了圆弧过渡;舷侧通道全部设在上层建筑内;布置舰载小艇和鱼雷发射管的封闭式舱门在航行时用百叶窗式金属卷帘门遮蔽;主桅采用与爱宕级“宙斯盾”驱逐舰类似的后倾式封闭桅杆;ORQ-1 C型直升机数据链的天线由 FSS 频率选择材料包覆,对于空间入射的平面波具有“滤波”效应;甲板以上部分尽量减少外露装备,对难以隐藏的设备都进行了一定的隐蔽处理,如反舰导弹发射装置平时完全掩埋在舰体中部舰面下,发射时才由液压装置向上升起;前甲板布置的锚泊设备和锚链也被防浪板遮蔽,舰上的美制MK45 Mod4型62倍径主炮也采用了隐身炮塔。
为增强防护力,秋月级的舰体中部采用了双层舰壳设计,舰体和上层建筑为高强度钢结构,主要舱室都设在主舰体内,重要部位以凯夫拉装甲保护。
秋月级驱逐舰继续沿用全燃联合动力,主机为4台英制斯贝 SM1 C 燃气轮机(单台功率26150马力,但日本采用的功率仅为16000马力),两两为一组分别布置在2个机舱内。为了降低水下噪声,该级舰采用了2具带气幕降噪技术的5叶变距螺旋桨。
秋月级装备有和日向级相同的水面舰艇用战术情报处理系统(ATECS),但所控制的任务系统设备有所不同。秋月级的反潜传感器为 OQQ-22综合声呐系统,包括舰壳声呐和拖曳线列阵声呐,其中后者采用的是OQR-3型,拖缆收放孔是舰尾部靠近水线位置并排布置的两个圆孔中的内侧圆孔。秋月级在舰桥后部位置装备有日本自研的 NOLQ-3D 综合电子战系统的干扰天线,该天线与桅杆顶部的 ESM配套使用;在舰尾部装有4型拖曳式鱼雷诱饵;上层建筑上装有4座MK137干扰弹发射装置。
秋月级还有一款重要的新型舰载雷达,就是一部安装在主桅中部的OPS-20C对海搜索雷达。虽然该雷达的性能不如海自驱逐舰上普遍装备的 OPS-28系列对海搜索雷达,但其通过将发射波束由脉冲波束变为连续波波束,可有效降低被对方电子对抗设备发现的概率。而在对海搜索之外,OPS-20C雷达还具有导航功能。
在 OPS-20C对海搜索雷达上方的圆柱形白色天线罩里是对美军通信用的AN/USC-42卫星通信天线,再往上是电子支援措施天线(ESM),最上面是 ORN-6E“塔康”战术无线电导航天线。此外,桅杆上还装备有UPX-2 9敌我识别系统及 GPS 导航系统等。在秋月级的桅杆底部两侧及尾部上层建筑上安装有宽带(X波段)卫星通信系统的大型天线罩,在烟囱和飞行甲板等周围布置有各种卫星通信天线,可以接受日本“超鸟”系列(包括“超鸟”B1/B2、“超鸟”D和“超鸟”C2)卫星提供的信息。为与美国海军及日本自卫队其他军种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作战,秋月级还装备了美国海军标配的11、14、16号战术数据链以及日本海自最新的海上幕僚监部系统的海上终端,并配备了数据传输能力更强的美国协同作战系统(CEC)。在秋月级的舰桥顶部装有 ORQ-1 C 直升机数据链,主要负责舰载直升机与母舰之间实时传输来自声呐和声呐浮标的数据,并可用来与搭载的 SH-60K直升机进行大容量数据交换。
根据日本海自的最新编制,一个护卫队群重新划分为一个反潜编队和一个反弹道导弹编队,其中后者将由一艘具备反弹道导弹能力的金刚级或爱宕级驱逐舰、1~2艘秋月级以及两艘村雨或高波级通用驱逐舰组成。进行反导作战时,金刚或爱宕级驱逐舰由于其作战指挥系统将主要进行反导所需的导弹探测、弹道计算、数据交换、武器准备等工作,防空能力将出现严重下降,而“秋月”级在此时就将临时承担起区域防空的重任。为此,秋月级与高波级一样在舰首B炮位安装有4座8单元战术型MK4 1垂直发射装置,其中16单元装填美制“改进型海麻雀”舰空导弹,而另外16个单元装备垂直发射型“阿斯洛克”反潜导弹。
秋月级的近防武器是2座分别布置在舰桥前方平台和直升机库顶部的美制MK15“密集阵”Block 1B 近程防御系统;反潜武器系统由舰载 SH-60K直升机、垂直发射型“阿斯洛克”反潜导弹、97式反潜鱼雷组成,构成了远、中、近三层反潜火力;反舰武器为8枚90式舰舰导弹(2座四联装发射装置布置在两个烟囱之间)。作战时,90式反舰导弹将通过数据链接收来自SH-60K 直升机、预警机、反潜巡逻机等平台的超视距目标指示信息;主炮是1座采用隐身炮塔的美制MK45 Mod 4型62倍径127毫米舰炮;为了对付恐怖行动和可疑船,秋月级在舰体两舷的大型封闭式舱门内装有快速突击艇(可容纳2艘7.5米长的综合作业艇或1艘11米长的作业艇),以执行登临检查和反恐任务,并且还在舰上特意配备了4挺12.7毫米机枪。除此之外,日本海自还计划为秋月级装备无人水下航行器(UUV),从而让该级舰具备反水雷能力,再不必仰赖海自的扫雷舰艇伴随舰队行动。
秋月级共建造4艘,分别是“秋月”号(DD-1 1 5)、“照月”号(DD-116)、“凉月”号(DD-117)和“冬月”号(DD-118),目前全部在护卫舰队服役。
6.朝日级
朝日级的舰体与秋月级相同,但上层结构及动力系统进行了重新设计。朝日级采用的对空、对海搜索以及火控雷达是1套在秋月级 FCS-3 A有源相控阵雷达基础上简化性能的 OPY-1 A,主要区别是4块小尺寸 X波段照射雷达取消了原先由泰利斯荷兰公司提供的MIC接口机箱。这个接口机箱的作用是作为舰上 UYQ-1 1作战指挥系统(CDS)和“改进型海麻雀”(ESSM)防空导弹的中介,专门用来产生ESSM防空导弹所需的间断连续照明波束(ICWI),并控制 X 波段照射雷达的天线阵面。朝日级在取消这个接口机箱后,将相关软件功能直接整合到作战指挥系统中。日本海自在朝日级上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节省采购MIC接口机箱的费用,但由此也使得朝日级的防空作战效能下降。与此同时,朝日级的 OPY-1 A 雷达C波段天线阵面和X波段天线阵面都使用同一后端进行信号处理,这也使得该级舰成为日本第一款采用双波段雷达系统的驱逐舰。
朝日级的 OPY-1 A雷达天线阵面在布置方式上也与秋月级有所不同。秋月级将四组FCS-3 A 有源相控阵雷达的天线阵面分置于前、后两个上层结构的壁面上,而朝日级则将四组 OPY-1 A 雷达天线阵面全部装在前部上层建筑的壁面上,并且取消了秋月级安装天线阵面的机库顶部上层建筑。在将四组雷达天线阵面集中后,后端信号处理单元就可布置在距离天线阵面较近的位置,从而降低信号传输布线的复杂度,而且也能简化输配电布置。当然,这种集中布置对于舰艇的生存性必定会造成不利影响,例如前部上层建筑一旦被敌方反舰武器击中,有可能造成四组雷达天线阵面全部瘫痪。
秋月级向后的两组雷达天线阵面由于放在机库顶部的上层结构壁面上,视野没有任何遮挡,而朝日级则将这两组天线阵面前移到舰桥上部,为了避开舰体后部的烟囱、机库等造成视野遮挡,这两组天线阵面的安装位置进行了加高。
朝日级目前还没有专门的对海搜索雷达,但计划将来安装 OPS-48对海搜索雷达。
为了节省成本,朝日级还减少了防空和反潜导弹的携载数量。其虽然在舰桥前部预留了32单元 MK41垂直发射装置的空间,但实际只装了16单元,其中1 2单元装填0 7式垂直发射型反潜导弹,4单元装填 ESSM防空导弹。这样一来,朝日级的防空导弹数量就退回到过去日本通用驱逐舰的水平,不具备秋月级那样的“僚舰防空”(也就是舰队区域防空)能力,只具有单舰自卫防空能力。
不过,朝日级的反潜能力相比于秋月级进行了强化,其在舰首装有一部 OQQ-24型主/被动声呐,是在秋月级的 OQQ-22基础上改进了双基/多基信号处理能力;舰尾装有一部 OQR-4型拖曳线阵列声呐,与秋月级的 OQR-3相比,特点是采用双线阵来辨识目标来自于声呐的左侧或右侧,并且增加了宽带信号处理与多基信号处理能力,能处理来自舰壳声呐、可变深度声呐、直升机搭载的吊放声呐等不同来源的主动声呐回波。由于 OQR-4的多基宽带信号处理技术比较复杂,因此后端软件采用多阶段发展的方式进行,也就是先把硬件与初级阶段的软件装到朝日级上,日后再逐步为已经服役的系统进行性能提升。
由于朝日级的这两款声呐都具备多基信号处理能力,因此可直接接收舰上其他声呐或舰队中其他平台(舰艇或直升机)的主动声呐回波并进行处理,从而大幅增强整个编队的反潜搜索效能,同时还能避免因太多平台在同一个水域同时使用主动声呐发射声波而造成相互干扰等问题。
此外,朝日级还在封闭式桅杆下方增加了双阵面 X波段有源相控阵雷达,其由东芝公司为 P-1反潜巡逻机研发的 HPS-106有源相控阵雷达衍生而来,主要用于搜索潜艇的潜望镜与通气管,当然也可搜索水面目标和超低空飞行的小型目标。
除了防空和反潜导弹数量差别较大之外,朝日级的其他武器系统与秋月级基本相同,舰首为1座美制 MK45 Mod4型127毫米隐身舰炮,中部有2座4联装90式反舰导弹发射架,机库前的舰体两侧各有1座3联装68式鱼雷发射管(用于发射日本自研的12式324毫米反潜鱼雷),舰桥前和机库上方各有1部MK15 Block1B“密集阵”近防炮。朝日级的舰尾机库可携带1架SH-60K型反潜直升机。
朝日级的动力系统与秋月级区别很大,不再采用全燃联合(COGAG)动力,而是采用全燃联合电力推进系统(COGLAG),包括2台美制 LM-2500IEC燃气轮机和2台2.5兆瓦电动机,总功率62500马力,每台 LM-2500IEC与1部电动机并联于一套减速齿轮箱来驱动1根大轴。这种设计在低速航行时具有较好的经济性,但因 LM-2500IEC 燃气轮机和推进电动机都是通过减速齿轮箱来连接大轴,因此静音效果并不好,不仅不如真正的综合电力推进系统,也不如之前的日本“飞鸟”号试验舰和英国23型护卫舰的柴电燃联合动力系统(CODLAG),因为“飞鸟”号和2 3型护卫舰在使用电力推进模式时,电动机都是直接驱动螺旋桨,而不用经过减速齿轮箱,从而大大降低了巡航时的噪声。
朝日级的电力供应主要由舰载电站供应,发电机包括2台2.8兆瓦IM400燃气涡轮发电机和1台1.8兆瓦S12U柴油发电机。
朝日级共建造2艘,分别是“朝日”号(DD-1 1 9)、“不知火”号(DD-120),目前全部在护卫舰队服役。
(四)护航驱逐舰
日本海上自卫队虽然首重自卫舰队的远洋作战能力,为其发展了技术先进、综合作战能力非常强的大中型驱逐舰,但是日本海自也没有忽视负责日本近海防卫的地方队建设。为了增强地方队的作战能力,日本海自除了将护卫舰队所属护卫队群退役的驱逐舰装备给地方队之外,还专门为地方队研制生产了护航驱逐舰(DE)。目前,日本海自地方队装备的护卫舰是6艘阿武隈级——“阿武隈”号(DE-229)、“神通”号(DE-230)、“大淀”号(DE-231)、“川内”号(DE-232)、“筑摩”号(DE-233)、“利根”号(DE-234)。
阿武隈级从1986年开始研制,主要在于提高反潜和防空能力。首舰于1988年3月开工,1989年12月加入现役。该级舰全长109米,舰宽13.4米,吃水3.8米,标准排水量2050吨,满载排水量2550吨,动力装置为柴-燃交替(CODOG)形式,高速航行主机为2台川崎SM1 A 燃气轮机(功率27000马力),巡航主机为2台三菱重工 S12U-MTK 柴油机(功率10000马力),双轴双桨驱动,最大航速27节,续航力5624海里/18节。
阿武隈级的主要特点包括:
一是多用途性。阿武隈级之前的石狩级、夕张级护航驱逐舰作战任务比较单一,其武器装备除舰炮外,通常只装备了火箭深弹或“阿斯洛克”反潜导弹,而阿武隈级则突出了日本海自“海上歼敌”和“保卫1000海里海上交通线”等新战略思想,进一步体现了多用途化。为此,该级舰装备了美制“鱼叉”反舰导弹、76毫米舰炮、“密集阵”近防武器系统、“阿斯洛克”反潜导弹、反潜鱼雷、电子战系统等,整体性能与20世纪80年代美欧的护卫舰(如美国海军佩里级)相当,成为一级名副其实、能执行多项作战任务的多用途护航驱逐舰。
二是隐身效果较好。该级舰是日本海自第一种采用隐身设计的作战舰艇,平甲板舰型,舰体两舷向内倾斜7度,这样可使雷达波向海面扩散,达到不易被对方雷达捕捉的目的。而且该级舰还采用了可变螺距的大侧斜螺旋桨,可以降低转数约四分之一(最大转速260转/分),从而减少了噪声,提高了隐蔽性。
三是舰体增大,改善了总体布局。该级舰满载排水量达2550吨,超过了20世纪60年代初日本海自建造的驱逐舰吨位。这样一来,阿武隈级就可以装备更多的武器系统和雷达电子系统。
四是生存能力大幅提升。阿武隈级不仅装备了先进的近防武器系统、电子战系统,而且还把作战指挥中心移到了舰体内部,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小了在海战中被敌方损伤的概率。
(五)两栖舰艇
大隅级两栖运输舰的设计是日本海自在1992年提出的。1993年10月,海自与三井重工玉野造船厂签下首艘大隅级的建造合同。海自最初打算建造6艘大隅级,分成两批,每批均为3艘,但实际只建造了第一批三艘。依照日本海自的命名规则,作为两栖输送舰的大隅级采用海岛名(大隅群岛、下北半岛、国东半岛)进行命名,分别是“大隅”号(LST-4001)、“下北”号(LST-4002)、“国东”号(LST-4003)。
由于冷战初期日本预算紧缩,因此大隅级为了节省工期成本,以商船标准来建造部分舰体结构,这样使得每艘舰的造价较低,大约272亿日元(约2.67亿美元)。
大隅级采用全通式甲板、岛式上层建筑,但是全通飞行甲板并未延伸至舰首,而是在舰首处留出了一段,且高度低于飞行甲板,上面布置有卷锚机构等。岛式上层建筑布置有舰桥、舰员住舱、医院(位于第1甲板,有手术室、牙科诊疗室、2张床位集中治疗室、6张床位的病床等)等。全通甲板长120米,宽25.8米,总面积达3604平方米。但是大隅级的舰岛横截面积较大,导致其旁边的飞行甲板宽度太窄(只有12米),根本无法布置起降点。如此一来,大隅级可供直升机使用的飞行甲板面积并不大,且实际上被分割成了前后两部分。而因大隅级的1部20吨大型升降机设置在前部飞行甲板,所以在此处没有布置起降点,舰上可供设置起降点的地方只有尾部50米长、25.8米宽的飞行甲板上布置的两个直升机起降点。好在尾部飞行甲板无障碍物遮拦,且宽度较大,因此可满足 CH-47J、CH-53等大型直升机的起降要求。不过,大隅级没有下甲板机库以及相关的直升机支援维修设施,所以无法让直升机常驻舰上(只能暂时停放于露天甲板上),也无法为降落在舰上的直升机进行维修保养,所以其航空运输能力受到很大影响,尤其是进行远洋作战时这种影响就更加明显。
大隅级舰内设有一个面积达2185平方米的大型车库甲板,长度由舰首一直延伸到舰体中段。车库甲板前段左右舷处各设有一个大型跳板舱门,供车辆直接进出车库,故大隅级具备滚装功能。两舷车辆进出口前均设有大型旋转盘,车辆自装载门驶入货舱甲板之前先通过旋转盘调整方向,如此便能避免履带式车辆进入货舱后还得原地回转,对货舱甲板造成损害。需要强调的是,大隅级的货舱甲板可直通舰尾的坞舱。舰岛前后方各有一部14×6米、直通下方货舱甲板的升降机,用以运输车辆等重物。大隅级可搭载330人的部队以及10辆90式坦克,或18辆74式主战坦克,或66辆军车。如果单纯用于运输物资,载运量1400吨。此外,飞行甲板在停放和起降直升机的情况下,也可用来搭载车辆。
大隅级舰尾设有一个大型坞舱,长60米、宽15米,可容纳2艘LCAC气垫登陆艇,其进出则经由一个向下开启的大型坞门。此外,坞舱也可以搭载被海自称为“交通船2 1 5 0型”的 LCM机械化登陆艇。该型艇全长19.8米、排水量50吨。舰岛末端装有一具大型起重机,作为物资吊运装卸之用。
大隅级的舰载雷达主要有1部三菱机电公司生产的两坐标 OPS-14C对空搜索雷达、1部日本无线电公司生产的 OPS-28D 对海搜索雷达、1部JRC公司生产的 OPS-20导航雷达。其中 OPS-14C 工作在 C 波段,可同时探测300多个目标,最远探测距离在400千米以上,性能与美国的AN/SPS-49(V)5相当;OPS-28D 工作在 G/H 波段,可探测到掠海反舰导弹或潜艇的潜望镜;OPS-20工作在 I 波段,它能够辨识近距离的渔船或交通艇等小型船只,防止撞船意外的发生。
大隅级的武器系统只以满足自身防御为标准,因此只装了2座美制“密集阵”近防系统,分别布置在舰岛前后比飞行甲板稍高的平台上。
(六)导弹艇
1999年,日本海自提出建造3艘新型高速隐身导弹艇,取代1993~1995年服役的3艘50吨级的水翼导弹艇(是在意大利“鹞鹰”级导弹艇基础上设计建造的。不过使用两年,在大凑的第1导弹艇队就发现水翼艇对海况要求高、抗浪性和适航性不足,在冬季日本海上使用效果不佳)。海自的请求获准,并得到了建造3艘艇的预算。首艇于2000年末开始动工, 2001年中旬下水并被命名为“隼”号。由此,该级导弹艇也就被称为隼级。
2003年6月25日,日本海自将导弹艇队由一支扩编到三支,并再建造3艘隼级导弹艇,以使每支导弹艇队拥有2艘隼级导弹艇。2004年,日本海上自卫队组建完成了大凑地方队第1导弹艇队、舞鹤地方队第2导弹艇队和佐世保地方队第3导弹艇队,并且为每支导弹艇队配齐了2艘隼级导弹艇。其中第1导弹艇队装备的是“若鹰”号(PG-825)、“熊鹰”号(PG-827),第2导弹艇队装备的是“隼”号(PG-824)、“海鹰”号(PG-828),第3导弹艇队装备的是“大鹰”号(PG-826)、“白鹰”号(PG-829)。隼级导弹艇单价高达109亿日元(约合1.02亿美元),创下世界导弹艇的建造费用之最。
隼级导弹艇全长50.1米,艇宽8.4米,型深4.2米,吃水1.7米,标准排水量200吨,满载排水量240吨,主机为3台石川岛播磨重工许可生产的3台LM500-G07型燃气轮机(单台功率5400马力),辅机为3台新澙铁工所制造的6NSE-G 电动机(单台功率380马力),发电机是东芝公司的产品(功率200千瓦),隼级导弹艇采用无人机舱设计,从舰桥或主机操纵室均可操纵主辅机运转。推进装置为3台三菱重工制造的 MWJ-900A型喷水推进器,最大航速44节。
外观加强隐身性是隼级艇设计的重大特征。从外观上看,为了减少雷达反射面,该级艇各个外结构面都向内倾斜,尽量避免垂直结构出现,前甲板上的76毫米炮也是海上自卫队第一次使用的隐身外形火炮。主桅采用大倾斜角的三脚结构,为了追求隐身效果和电子兼容效果,支柱截面均被设置为菱形。反舰导弹发射架和卫星通信装置支架的侧面都安装了一定角度的轻质合金板,以减少垂直面,甚至连喷水推进装置的转向架支柱截面也被设计为菱形。
隼级导弹艇的C4I核心是 QYQ-8B战术信息处理系统,虽然性能不如驱逐舰上的同类系统,但仍可通过卫星通信装置与海上自卫队参谋部和所属地方队实施实时数据传输。
隼级导弹艇的武器系统包括舰首的1座采用隐身炮塔的76毫米舰炮、舰桥顶部两侧的2挺12.7毫米机枪和舰尾布置的2座双联装90式反舰导弹发射装置。此外,在艇身中部烟囱之前位置,还放置有一条供临检时使用的6.3米长综合作业艇,可载10名突击队员。但从外形上看,这艘小艇对抗浪和速度的要求不高,并不适合对船只进行追击或强行拿捕。
(七)辅助舰艇
为了提高综合作战能力,日本海上自卫队不仅大力发展驱逐舰、潜艇等主战舰艇,对于辅助舰艇的发展也异常重视。目前,海自拥有多种辅助舰艇,分别如下:
1.综合补给舰
日本海自现役综合补给舰包括:十和田级“十和田”号(AOE-422)、“常磬”号(AOE-423)、“滨名”号(AOE-424);摩周级“摩周”号(AOE-425)、“淡海”号(AOE-426)。
(1)十和田级
该级舰采用短首楼舰型,甲板为通长甲板,桥楼设在中部稍后,驾驶室、舰员住舱设置在桥楼。桥楼下面是机舱,机舱前面是泵舱。
十和田级全长167米,舰宽22米,型深15.9米,吃水8.1米,标准排水量8150吨,满载排水量15850吨,补给能力8000吨,动力装置为2台三井16V42M-A增压柴油机,功率26000马力,双轴双桨推进,最大航速22节,续航力10500海里/20节。
舰桥至舰首的部分是补给作业区,设3个补给门架,共6个横向补给站。前后4个站为液货补给站,中间2个站为干货补给站。前面2个液货补给站只补给重油,后面2个液货补给站可补给重油和JP5燃油。两舷可同时进行补给作业,可同时补给干货和液货。
十和田级的装载能力很强,燃油舱可装载舰用燃油6500吨、航空燃油200吨、滑油150吨,货舱则可装载粮食、蔬菜等生活补给品600吨,而且货舱中设有宽敞的货物转运通道,可将除弹药外的其他各种干货快速输送到指定地点,提高补给作业效率。中部的补给门架能补给包括弹药在内的各种干货。其下方为加固的弹药库,与舰体表面通过升降机相连,一次提升能力可达5吨,以方便弹药补给作业。在第2补给门架处还有2座5吨起重机,可用于各种干货补给。弹药库可以装载150吨的导弹、鱼雷、炮弹等武器。弹药补给装置具有一次输送1.5吨的能力,可以满足导弹、鱼雷在内的各种弹药的补给需要。
为了保证弹药库和燃油舱的安全,燃油和弹药不同时补给,而且在舱内安装了多座自动灭火装置,火警报警传感器时时对舱内的情况进行监控,一旦发生火灾,灭火系统会自动开启灭火系统灭火。同时,在弹药库内还设有一套自动喷淋系统,一旦弹药库内的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可自动进行喷水降温,以防由于温度过高弹药库中的弹药发生自爆。其两侧还设置了压水舱室,也可为弹药舱提供一定的防护。
该级舰自动化程度很高。补给品在舰内实现自动化传送,从弹药库、粮食库中传送出来的补给品一直到高架索的吊放位置全部实现了自动转运。考虑到防止海洋污染,舰上还设有污油舱、油水分离器、污水废物处理装置、排放监控装置等防污设备。在舰桥前还有一部10吨起重机,用于锚泊时的弹药及粮食等物品的补给。
尾部设有飞行甲板,但没有设机库。飞行甲板可以满足10吨级直升机的起降要求。由于舰上没有机库,无法对直升机进行维护、保养,因此直升机不是常备的,在需要时才上舰。由于直升机的载重量较大,可以外挂多种类型的固体货物,因此具有较强的垂直补给能力。同时在直升机平台上还设有直升机空中悬停加油装置,直升机无需着舰即可在悬停状态完成加油作业。
(2)摩周级
摩周级采用了长首楼、平甲板、方尾设计。舰体比十和田级补给舰更丰满,水线以上部分有明显外飘,并有明显的折角线,舰体最宽处到舰尾末端等宽,这种设计不仅增加了内部空间和甲板面积,同时也有利于舰上设备的布置。舰首部还首次采用了球鼻首,这样不仅可以提供更大的浮力,并有利于减小舰首的兴波阻力,提高推进效率和纵向稳定性,对提高航速很有益处。
舰体采用商船规范设计,在保证舰体结构强度的基础上,大幅降低了建造成本和缩短了建造周期。舰体也首次采用的双层设计,这不仅提高了其抗破损能力,还可以避免一旦舰上的燃油舱破损后而对海洋产生无可挽回的污染。舰体明显外飘,能起到一定抑制海浪的作用。
摩周级全长221米,舰宽27米,型深18米,吃水8.3米,标准排水量13500吨,满载排水量25000吨,补给能力11000吨以上,动力装置为2台SM1C燃气轮机,功率40000马力,双轴双桨推进,最大航速24节,续航力10000海里/18节,自持力55天。
在舰体布局上,摩周级仍然应用了十和田级补给舰的布局形式,舰体中前部全部为各种补给设施,中后部为巨大的舰桥,内部共分为7层,全体舰员全部居住在舰桥内的1至5层。其前部还专门留有一处面积达540平方米的空场,可以放置30个40英尺标准集装箱。为提高隐身性,舰桥侧壁向内倾斜,桅杆也采用了低反射截面的整体式设计。其后部为带有红外抑制装置的烟囱,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红外信号强度。全舰还设有海水喷淋系统,用于防化洗消和降低红外信号强度等目的。舰尾部为长度近40米的巨大直升机起降平台,固定式机库可以停放一架包括 CH-53K 扫雷直升机在内的海自装备的所有型号直升机。舰上布置了采用模块化设计的医疗舱室,包括手术室、X 光室、牙科治疗室、集中治疗室以及病房等设施,最多可安置100名伤员的救治。
摩周级的动力装置采用了先进的全燃动力系统。在位于舰桥中后部的动力舱内装有2台斯贝SM1 C燃气轮机,通过传动轴驱动2具5叶可调螺距螺旋桨,最高航速24节。动力舱实现了无人化,全部动力装置的控制可在中央主机控制室分配完成,实现远距离操纵、控制。在舰首处还装有一小功率侧推进器,以提高低速航行及离、靠岸时的机动性。
摩周级在舰桥前为3座巨大的补给门架,每个门架右左各有2个补给站,位于中部的补给站,负责干货补给,前后两座补给站负责液货补给。而这两座补给站中,舰首处的补给站负责舰艇燃料,而舰桥前的补给站则负责舰艇燃料、航空燃料和淡水的补给。其下方为多个巨大的存储舱室。摩周级由于舰体尺寸及排水量的增加,其装载能力比十和田级也有了很大提高,总共可以装载各种补给品11000吨以上。其中舰艇燃料8000吨,航空燃料650吨,弹药450吨、滑油180吨,货舱则可装载包括粮食、蔬菜等生活补给品1200吨,淡水舱可装载850吨的淡水。在舰桥前还专门留有一处空场,可以放置数十个标准集装箱(可以是弹药箱或医疗方舱)。如此大的补给能力使得1艘摩周级就可基本满足一个“八八舰队”所有舰只长期在海上作战时对燃料、弹药、粮食及其他物品的补给需求。
摩周级的弹药库布置在舰体中部靠前位置,正处于中部干货补给站下方,自第2甲板至第4甲板,每层甲板各两处,各层弹药库之间有升降机相通。弹药库下方亦为补给用燃料舱,两侧为利用双层壳体设置的平衡水柜和补给用淡水舱,也可以对弹药库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除6座补给站外,舰上还设有4部吊车,在两处干货补给站后部各有1部5吨吊车,在舰桥前还有一部1.5吨吊车,在直升机库左舷处还有一部15吨吊车。这些吊车主要是在海上进行锚地或并靠补给时用来吊装各种干货及弹药。舰体后部的大型直升机机库及宽大的起降平台可以起降日本海自装备的几乎所有直升机,而且机库中有较为完善的保养、维护设备,可使直升机常驻舰上,保证了直升机在海上长期执行飞行任务的要求。
摩周级在舰首及舰尾部各装有一座“密集阵”Block 1B 近防武器系统,极大地提高了自卫能力。此外,该级舰还可根据需要安装多挺12.7毫米机枪。
2.扫雷舰艇
(1)浦贺级:“浦贺”号(MST-4 6 3)、“丰后”号(MST-4 6 4)。
作为目前日本海上自卫队中吨位最大的扫雷/布雷舰,浦贺级扫雷支援母舰既可以作为扫雷队群的旗舰,执行远洋扫雷任务;也可以作为补给舰,为扫雷舰艇编队提供扫雷器材、生活用品、淡水、食品补给和医疗保健服务(1艘浦贺级可支援3艘扫雷舰、12艘扫雷艇);还可执行布雷、人道主义救援、救灾等任务。
浦贺级全长141米,舰宽22米,型深14米,吃水5.4米,标准排水量5650吨(“浦贺”号)或5700吨(“丰后”号),满载排水量6850吨(“浦贺”号)或6900吨(“丰后”号),动力装置为2台三井12V42M-A 无磁性柴油机,功率9900马力,双轴双桨推进,最大航速22节。
浦贺级采用平甲板舰型,舰桥与前段上层结构比起一般水面舰还要庞大,加上干舷较高,意味着内部空间更大,便于配置更完善的水雷作战指挥通信与支援设施,除设有指挥司令部舱室外,还针对水下爆炸物作业人员配置了居住设施及更完善的高压医疗设备。就支援扫雷作战而言,浦贺级舰内有燃料、淡水、粮食与零部件库存,以及扫雷电缆吞吐轮架与各式扫雷工具储存库房。由于干舷甲板较高,舰体中央的第二甲板设有舱口,可供靠港吞吐,主甲板两舷都有淡水、油料管线,扫雷舰艇主要以靠接方式接受补给,并通过机库门两侧的8吨起重臂将物资与器材搬入扫雷舰艇。为维持补给作业时的舰体稳定,浦贺级设有船艏侧向推进器与可变距螺旋桨,提高低速航行时的可操作性。
舰体后半段的上层结构主要作为机库,舰艉处设有较大的飞行甲板,可起降并容纳一架较大的MH-53E或新型MCH-101扫雷直升机。舰艉中央的大型跳板式舱门,放下后具有一定坡度,主要作为磁力或音响航空扫雷工具的施放口,也能供爆炸物处理人员与小艇出入,某种程度上也算是具备美国船坞登陆舰的舰艉干坞舱门功能。值得一提的是,预定搭配水雷战模块的美国濒海战斗舰也有类似的多功能舰艉跳板门平台。
在布雷任务上,浦贺级从舰舯段到舰艉的两侧区域都设置了储存训练及实战用水雷的库房,采用新式自动化水雷搬运与投放装置,并通过舰艉两侧的四个舱门投放,每个舱门内有三条投放滑轨,总数达12条,因此布雷效率远非小型舰艇可比。执行布雷任务时,该级舰能够以不同的航速和布放间隔布放水雷(种类达30种以上)。
首舰“浦贺”号在舰首没有装备舰炮,但装有6挺用于水面灭雷的12.7毫米机枪;二号舰“丰后”号装备了1座奥托76毫米62倍口径单管舰炮和6挺12.7毫米机枪。浦贺级武器简单主要是因为其从事的是后方支援作战,但若在战时或有敌情下的扫雷支援,势必需要友舰掩护。
浦贺级服役后不久,就碰上2000年海自编制大调整,海自第一、二扫海队群整编为一个扫海队群,“浦贺”号与“丰后”号成为扫海队群直属舰,前者以横须贺为母港,后者以吴港为母港。除了平时的扫雷训练,由于具备水下作业支援与较大的物资容纳空间,两舰在救灾和反恐行动上也颇为活跃,如1999年土耳其地震、2001~2005年支援盟国印度洋反恐运输、2011年日本东部“3·11”地震海啸救援等行动中均有出现,堪称是平战结合的多功能舰种。
(2)八重山级:“八重山”号(MSO-301)、“对马”号(MSO-302)、“八丈岛”号(MSO-303)。
日本海自在1988年决定建造一种具有深海扫雷能力的远洋扫雷舰,以清除敌方在深海布放、用来对付日本潜艇的深海水雷,这就是八重山级的由来。
八重山级是目前日本海自最大的扫雷舰艇,也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复仇者级的第二大扫雷舰艇,同时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全木制水面舰艇。艇体采用两层木材组成(内层板厚47毫米,外层板厚20毫米),相邻两层间呈9 0°交叉排列。舰型采用长首楼,首楼长度占到全舰长度的3/4。
八重山级全长67米,舰宽11.8米,型深5.2米,吃水3.1米,标准排水量1000吨,满载排水量1200吨,动力装置为2台三菱6NMU-ATI无磁性柴油机,功率1440马力,双轴双桨推进,最大航速14节,武器系统为1门JM61-M型6管20毫米机关炮。
八重山级配备美制 AN/SQQ-3 2可变深度猎雷声呐以及 AN/AQS-14可变深度侧扫声呐,用以探测大洋中的水雷,舰上的扫雷具也与扫雷艇上的扫雷具有所不同,以对付布设在大深度海底的水雷。此外,该级舰还配备了整合有GPS定位系统的精密导航定位设备以及水雷作战情报系统,能精确地掌控舰位以及各种扫雷作战信息。
八重山级主要执行远洋扫雷任务,可扫除水下500米的各式水雷。
(3)宇和岛级扫雷控制艇:现役2艘,分别是“弓削岛”号(MSC-679)、“长岛”号(MSC-680)。
宇和岛级最初是日本海自在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建造的扫雷艇,共建造8艘。主要任务是在近海和中等深度海域进行扫雷,其舰型为长首楼型,配备2台三菱6NMU-TA(B)I 无磁性柴油机、2台200千瓦发电机,舰体中部设置一座传统的直立式烟囱,采用可变距螺旋桨,增加了操纵的灵活度。舰上的水雷探测设备和扫雷设备也都全部换成新的。宇和岛级全长58米,艇宽9.4米,型深4.2米,吃水2.9米,标准排水量490吨,满载排水量570吨,最大航速14节,武器系统为1门JM61-M型6管20毫米机关炮(用于射击水面上的漂雷或者是系留索被切断而浮出水面的锚雷)。
从2010年开始,宇和岛级开始陆续退役,现在仅有“弓削岛”号、“长岛”号还在服役,但已经分别在2017年3月27日和2018年3月27日被改造为扫雷控制艇,其中“弓削岛”号的舷号从 MSC-6 7 9变为 MCL-7 3 1,“长岛”号的舷号从MSC-780变为MCL-732。
(4)菅岛级:现役1 2艘,分别是“菅岛”号(MSC-6 8 1)、“能登岛”号(MSC-6 8 2)、“角岛”号(MSC-6 8 3)、“直岛”号(MSC-6 84)、“豊岛”号(MSC-6 8 5)、“宇久岛”号(MSC-6 8 6)、“出岛”号(MSC-6 8 7)、“相岛”号(MSC-6 8 8)、“青岛”号(MSC-6 8 9)、“宫岛”号(MSC-6 9 0)、“狮子岛”号(MSC-6 9 1)、“黑岛”号(MSC-6 9 2)。
菅岛级仍然采用长首楼舰型,但首楼长度更大,并且将一贯以来的单烟囱改为并列布置的双烟囱,目的是使舰桥上的人员能直接目视舰尾方向的扫雷作业情况。首楼前面的封闭式上层建筑内装有2093型可变深度猎雷声呐的电缆绞盘,舰桥前方设有一盏航行灯,可避免夜间航行时其他船只灯光照到舰桥而使航海人员产生迷眩;至于遥控灭雷具则装在上层结构末端的舱室里。相比于宇和岛级,菅岛级的艇体长度缩短4米,有助于增加横向稳定性并减少受风面积。
动力方面,菅岛级的主机仍沿用与宇和岛级相同的柴油机,不过引进了新型低速推进电动机以及与精密导航定位装置整合的自动化艇位控制系统。在一般航行状态下,菅岛级以柴油机直接驱动双轴螺旋桨推进,以低速进行猎雷作业时则改由低速电动机推进,不仅能大幅降低噪音,艇位自动控制系统也能更精确地操控主机输出与舵面角度,搭配艇首的侧向辅助推进器,进而将艇位准确地控制在反水雷战系统事先规划的猎雷航道上,甚至可将艇位保持在某一定点(需与海流进行精密的相对运动)。为了降低传至水下的噪声,菅岛级的四台200千瓦主发电机均安装在水线以上的甲板,并设于减振基座上。此外,菅岛级还刻意降低了螺旋桨的转速,以减少空泡噪声的产生。
在反水雷设备上,菅岛级几乎全盘照搬桑当级,包括英国 AMS 公司的“瑙蒂斯”-M猎雷信息处理系统(在1996年由英国授权日本电气公司生产)、BAE系统公司的2093型变深猎雷声呐以及Societe ECA公司PAP-104 MK5遥控灭雷具。虽然菅岛级并未将拖曳式磁性/音响扫雷具纳入常设装备,但仍可使用澳大利亚的DAYD扫雷具;由于艇上并无容纳扫雷具的空间,故DAYD需先由扫雷支援母舰布设至任务海面,再由菅岛级进行拖曳。
菅岛级全长54米,艇宽9.4米,型深4.5米,吃水3米,标准排水量510吨,满载排水量590吨,最大航速14节,武器系统为1门JM61-M型6管20毫米机关炮。
(5)平岛级:“平岛”号(MSC-6 0 1)、“屋久岛”号(MSC-6 0 2)、“鹰岛”号(MSC-6 0 3)。
平岛级的舰体设计是以菅岛级为基础进行放大,长度增加3米,舷宽增加0.4米,标准排水量增至570吨,继续使用三菱6NMU 系列柴油机,但总功率增加到2200马力,驱动双轴可变距螺旋桨。与菅岛级相比,平岛级在外形上的最大区别是采用了单烟囱。
平岛级配备与菅岛级类似的自动化艇位控制系统以及低速推进电动机,并采用由日本自主研发的先进反水雷装备。与菅岛级相较,平岛级拥有4台功率400千瓦的柴油发电机,在使用电动推进的低速航行模式之下,能完全关闭柴油主机,单靠柴油发电机组来驱动推进电动机,进一步降低扫/猎雷作业时的噪声。
平岛级的 OYQ-201猎雷信息系统以菅岛级的“瑙蒂斯”-M为基础进一步改进,提高了综合程度,将舰上各项导航定位/航行控制系统与水雷探测、反水雷装备都整合在一起,在全舰各处的工作站都能显示完整的水雷战信息。
平岛级配备新一代ZQS-4变深猎雷声呐以及日本新研制的 S-1 0水下自航式灭雷具,其中ZQS-4固定于舰体底部,而非菅岛级的吊放式设计,因此省下了收放绞车占用的空间。S-10是三菱重工耗费近十年时间研制的先进水下自航式灭雷具,装有两部垂直推进器与一部水平推进器,体型比海自的S-7系列与PAP-104 MK5更大,不仅拥有挂载于底部的灭雷弹、机械扫雷具等,还整合有包含电视摄影机、高分辨率识别与搜索声呐,具备完整的水雷搜索与识别能力。S-10使用光纤传递母艇控制指令与灭雷具回传的图像/声呐信号,此外灭雷具上方还有一个位置问答器,配合平岛级舰底的水下收发装置,使灭雷具在移动时能持续回传与母艇相对方位、灭雷具速度与离海底距离等参数,母艇猎雷信息系统将之传输给导航系统,与母艇本身定位装置进行运算,使得操作母艇不需要静止不动就能精确掌握灭雷具的精确位置。这样一来,平岛级便拥有动态猎雷能力,只要根据S-10灭雷具与母艇的相对动态,自动导航/操作系统就可控制母艇调整航速与航向,自动维持与灭雷具的相对位置,而不需要刻意让母艇保持定点悬停,使猎雷作业的效率与灵活性大幅增加。
平岛级使用的改进型一式扫雷具所采用的对付锚雷的小型机械扫雷具经过重新设计,体积重量都比前一代装备更低,易于拖曳操作,而拖缆的浮标也加装了 GPS 定位接收机,使操作母舰能精确掌握扫雷具拖曳的方位,避免扫雷死角的产生。感应扫雷具方面,平岛级的新型音响扫雷具以动态线圈取代过去沿用数十年的声鼓;而新的磁感应扫雷具则具备仿真舰船目标磁信号(TEM)的能力,能更有效地对付新型磁性水雷。除了能力更强之外,平岛级的新型磁感、音响扫雷具的耗电量也有所减少。
(6)江之岛级:扫雷舰三艘——“江之岛”号(MSC-6 04)、“父岛”号(MSC-6 0 5)、“初岛”号(MSC-6 0 6)。目前,这三艘江之岛级全部配属给横须贺地方队第41扫雷队。
江之岛级的舰型仍以平岛级为基础,最大的区别是改用玻璃钢(FRP)来制造舰体,取代以往海自扫雷舰艇所采用的木材,这也是日本海自成军以来第一种采用玻璃钢建造的反水雷舰艇。之所以如此,主要是由于反水雷舰艇用的木材要求非常严格,随着时间流逝变得越来越难找,价格也越来越高昂,因此世界各国的新型反水雷舰艇都陆续用玻璃钢等无磁合成材料来取代木材。江之岛级的舷宽与平岛级相同,但舰体长度增加了6米。扫雷装备方面,江之岛级与平岛级完全相同。
(7)淡路岛级:日本海自最新的扫雷舰,计划建造3艘,目前建成服役2艘,分别是“淡路岛”号(MSO-304)和“平户岛”号(MSO-305),第3艘尚未命名,舷号为MSO-306。
淡路岛级和江之岛级一样,采用玻璃钢制造舰体。全长66.8米,宽11米,吃水2.7米,标准排水量690吨,满载排水量780吨,以2台柴油机为动力,总功率2200马力,最大航速14节,编制舰员54人。
淡路岛级装备有 OPS-39H 对海雷达、光电/红外探测系统,OQQ-1 0变深猎雷声呐、S-1 0水下自航式灭雷具、OZZ-2自主式无人水下潜航器(实际上就是日本从美国采购的 REMUS 600)、新的音响扫雷具和磁感应扫雷具,并且装有1门JM61-M型6管20毫米机关炮。
淡路岛级由于技术十分先进,因此造价很高,首舰“淡路岛”号造价183亿日元(约1.7亿美元),二号舰“平户岛”号造价186亿日元(约1.727亿美元)。
此外,海自还有2艘由宇和岛级扫雷艇变更过来的扫雷控制艇“家岛”号(MCL-7 2 8)、“前岛”号(MCL-7 2 9)。
3.训练舰艇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日本海自所谓的训练舰,实际上是用于海上防空作战训练的舰艇。日本海自现役训练舰艇包括:
(1)“鹿岛”号远洋训练舰(TV-3508):该舰采用长首楼舰型,干舷达7.7米。全舰长143米,宽18米,型深12.3米,吃水4.6米,标准排水量4050吨,动力装置为柴-燃交替形式(CODOG),高速主机为2台SM1C燃气轮机(功率27000马力),续航主机为2台三菱 S16U-MTK 柴油机(功率8000马力),双轴双桨驱动,最大航速25节,续航力7000海里/18节。舰上专设供女性官兵参加远航所需的生活舱室。舰首甲板装备1座奥托76毫米炮,舰桥前方装有2门礼炮,舰中部两侧各有1座68式三联装324毫米鱼雷发射管,舰尾飞行甲板可供中型直升机起降。此外舰上还设有“阿斯洛克”反潜导弹和“鱼叉”反舰导弹发射训练模拟器。
(2)初雪级中型训练舰:“岛雪”号(TV-3 5 1 3)、“白雪”号(TV-3517)、“濑户雪”号(TV-3518),技术性能见前面通用驱逐舰相关条目。
(3)“黑部”号训练支援舰(ATS-4202):该舰在设计上采用平甲板舰型,高干舷,舰首明显外飘。舰长100.5米,宽16.5米,型深8.5米,吃水3.97米,标准排水量2200吨,动力装置为4台富士8MG28HX 柴油机,功率9160马力,双轴双桨驱动,最大航速20节。
从侧面看,整个上层建筑显得十分高大,而且基本位于舰体中部,共分为两部分。前部上层建筑共4层,包括舰桥、雷达室、情报中心、测试评估中心、教学和居住舱室等多数重要设施都布置在这里。一座高耸的封闭式大型雷达天线基座位于上层建筑顶部后方,基座上部四面各设有一块相控阵雷达天线阵面。基座顶部设有4脚桁格桅,其上主要布置有搜索雷达和导航雷达;后部上层建筑的前端是2座并列布置的方形烟囱(两侧各有一个大型吊艇架),后部很大空间为机库,顶层后端设有飞行控制室,其右舷侧设有1部起重机。
“黑部”号的机库并不是存放直升机,而是搭载无人靶机,通常搭载四架BQM-34AJ 高速无人靶机和四架BQM-74“鹧鸪”Ⅲ无人靶机。舰尾飞行甲板是无人靶机的发射起飞场所(如果不用于发射无人靶机,飞行甲板也可供直升机起降)。无人靶机起飞后的跟踪控制由桅塔上的相控阵雷达负责,最多可同时控制四架。
如果不是进行实弹射击,那么靶机在完成任务后将溅入海中,然后母舰驶向溅落水域,由水兵搭乘工作艇拖带吊钩游向靶机。在将靶机挂住之后,由设在机库右后上方的起重机将靶机吊起回收。靶机上舰后,由舰载淡水进行冲洗,发动机等关键部件拆下进行维护,然后收回机库待下次继续使用。
“黑部”号动力装置为4台柴油机,双轴推进。由于该舰在回收靶机时,需要以较快的速度驶向溅落点,到达后又需要以灵活的操纵性将舰体转为有利于回收靶机的位置,为此还在首部装有辅助推进器。
“黑部”号的武器系统比较简单,仅有舰首布置的1座奥托76毫米舰炮。
(4)“天龙”号训练支援舰(ATS-4203):为使海自自官兵更多了解金刚级“宙斯盾”舰上防空导弹全方位、多批次攻击的情况,对导弹攻击效果进行评估,日本在1997财政年度批准建造1艘更加现代化的训练支援舰,取名为“天龙”号。
“天龙”号是在“黑部”号基础上发展的,舰型、结构布局、舰载装备等都与“黑部”号基本相同。但是“天龙”号的舰体长度增加了5.5米,标准排水量增加了250吨。另外,该舰的发动机功率也有所加大,从而使航速提高了2节,达到22节。
①多用途支援舰
日本海自现役有5艘燧滩级多用途支援舰,分别是“燧滩”号(AMS-4301)、“周防滩”号(AMS-4302)、“天草滩”号(AMS-4303)、“玄界滩”号(AMS-4304)、“远州滩”号(AMS-4305)。燧滩级主要是为海自作战舰艇进行对海射击训练、鱼雷发射训练、舰载直升机空投鱼雷训练等提供海上靶标支援,其上装备有拖曳式水上靶标、自行式水上靶标等。此外,该级舰搭载有一艘6.3米多用途工作艇、一艘7.9米救生艇,可执行运输物资、海上消防、海上救难、人道主义救援、救灾等多种任务。有必要强调的是,该级舰具有很强的海上拖曳能力,甚至可以拖动摩周级综合补给舰。
燧滩级采用长首楼舰型,舰前部是高大的上层建筑,其后是一座烟囱,舰尾设有飞行甲板,可供中型直升机起降。考虑到远洋航行的需要,该级舰还装有减摇鳍。舰全长65米,舰宽12米,型深5.8米,吃水3.5米,标准排水量980吨,满载排水量1400吨,动力装置为2台6MG28HX或6DKM28柴油机,功率5500马力,双轴双桨推进,最大航速15节。
从第4艘开始在舰桥前方两舷各加装了1挺12.7毫米机枪,并在对前3艘进行维修时也做了类似改装。
②潜艇救援舰
日本海自现役潜艇救援舰共有两艘,分别是“千代田”号、“千早”号。
“千代田”号潜艇救援舰的主要任务是救援失事潜艇的艇员,为此特别强化了深水救援能力和舰载医疗救护能力。“千代田”号全长112.5米,舰宽17.6米,型深8.5米,吃水4.6米,标准排水量5540吨,满载排水量6900吨,动力装置为两台三井造船8L42M柴油机,功率11500马力,双轴双桨推进,最大航速17节。
“千代田”号潜艇救援舰采用短首楼舰型,由于是救援舰,舰上并未设置大型固定武备。前甲板后方就是大型上层结构,其上方是海自传统的四角格子桅杆,结构内设置深潜救生器(DSRV)的舱室,其后为深潜救生器的操作甲板。操作甲板构造为长方形作业井,设置吊放装置,四组吊杆共同控制深潜救生器由母舰至海中的升降吊放。作业井下方直通舰底大型水门,作业时直接打开水门,深潜救生器就经由吊臂直接吊放至海中。在深潜救生器作业区后方,是舰上烟囱,舰尾设置一大型直升机甲板,可供MH-5 3“海上种马”这类大型直升机直接降落。因为一艘潜艇上乘员众多,若在潜艇失事后救起的舰员势必众多,但运输时可能需连同减压病床一同运输,故舰上需要大型直升机甲板以利运输。
“千代田”号搭载的深潜救生器与母舰同名,由川崎重工神户造船厂建造。这艘深潜救生器长1 2.4米,宽3.2米,高4.3米,排水量为40吨,水下航速4节,有2名操纵者,一次下潜可救起12名艇员。“千代田”号深潜救生器于主动力装置为1座交流电动机,辅助推动装置包括水平/垂直推进器各2套。该艇的耐压壳体采用特种高强度钢制成,非耐压壳体采用钛合金和玻璃钢,以减轻结构重量,艇上有三处观察窗,采用甲基丙烯树脂类有机玻璃制成。艇上搭载有6台电视摄像机,有1支六自由度液压式机械手。该艇艇体由三个耐压球体连接而成,并分成三个舱:首舱为驾驶舱,内有导航仪器、控制设备等;中舱为救生舱,舱下部有一个半球状的对口裙,裙壳底部与潜艇逃生口相配;后舱为机械舱。在进行救援作业时,该艇由“千代田”号潜艇救援舰携载到工作区域,然后吊放到水中后,然后深潜救生器就以自身动力前往失事潜艇进行救援。
由于该舰需进行海上救援,故舰上水下搜索传感器就非常重要。舰上设置舰体声呐,能进行水下目标搜索与定位。为了保证在救援时能够为舰载救援设备提供准确的位置,舰上还装有舰位自动控制系统(DPS)。此外,舰上还有能够容纳80名艇员的住舱以及救治减压病的医疗室。“千代田”号潜艇救援舰的不足之处是没有实现全部自动化操作,对深海救援艇的收放还需要通过起重机来操作。
需要说明的是,“千代田”号并不仅仅是一艘潜艇救援舰,同时还扮演着潜艇支援舰的角色,可以为潜艇提供武器、食品、淡水等干/液货补给,并且还能给潜艇充电。此外,“千代田”号还能执行人道主义救援、救灾等任务。
“千早”号潜艇救援舰是日本海自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发展的,属于“千代田”号的放大改进型,1996年获得批准,1997年10月开工, 2000年服役。其舰名来自日本镰仓幕府末期到南北朝时期的著名武将楠木正成所建的千早城。
“千早”号的舰型、结构与“千代田”号大致相同,但是也有一些明显变化:一是舰体长度和宽度加大,相应地排水量、吃水深度明显增加,能够装载更多的人员、物资,更有利于支持搜救和补给作业;二是首楼长度后延,与舰桥下部实现了“无缝对接”;三是舰尾两舷外张度增加;四是将“千代田”号一些暴露在外的救援设备收在内部,防止舰体摇晃对设备可能造成的损害;五是采用了2台功率更大的柴油机,大幅提高了航速,使得该舰能够更快地抵达潜艇失事海域实施救援。而与动力装置功率增大相适应,“千早”号的烟囱尺寸也明显加大;六是吸取了“千代田”号在1995年阪神大地震救灾行动中所暴露的医疗能力不足的教训,增加了舰上的医疗设施。
“千早”号舰上指挥控制区与一般舰艇极为不同,由于本舰为潜艇救援母舰,舰上战情中心改称为救援情报中心,并配置于舰桥后上方。舰上救援情报中心与舰内的水下作业控制中心联机,救援情报中心位于全舰最高处,对于舰艏与两舷的视野良好,并对全舰周边也能掌握最新状态,救援情报中心也通过舰上的卫星定位系统、无线电数据传输系统与卫星通讯系统,和岸上保持通联、或接收最新指令。上层结构前方为舰桥与驾驶台,该舰配有自动驾驶系统,同时因为搜救行动需要精确定位,故通过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与舰上自动驾驶系统的结合,可精确保持“千早”号的位置。但由于海上的潮汐、波浪与海流都会影响救难舰只的位置,故舰上的舰艏和舰艉都加装辅助推进系统,可随时调整船舰在海上的位置,避免影响搜救任务。水下作业控制中心则控制舰上所有下水装备的操作,包括深海救生器、水下遥控载具与潜水钟的吊放等,并可进行 DSRV 的环境控制、监视与通信。可控制温度、压力与湿度,并以计算机控制减压舱的增减压控制。
“千早”号的减压室采舰体中央轴线左右配置,不因配重影响舰艇操作。舰内分五个区域,分别是潜艇救援区、指挥控制区、主机/辅机区、医疗区与居住区。潜艇救援区位于舰舯,除了深海救难载具操作甲板外,还有深海潜水、大气潜水与水下遥控无人潜水器(ROV)等。“千早”号在两甲板设置减压室,减压室分为高减压室与低减压室。高减压室是对于深海潜水人员减压,低减压室则用于对从失事潜艇中营救出的组员进行减压之用。千早号的两个减压室都位于舰中央轴在线,采轴线左右配置而不采两舷配置,可避免不同人员在使用减压舱时,因配重影响船舰操作,进而影响救援行动。
医疗设备及住舱:舰上还设置了多病床的医务室,医务室、病房与获救潜艇艇员寝室区连接在一起,均位于同一甲板。医务室备有手术室与 X光检验设备,居住区可收容多达八十名的失事潜艇乘员。舰上人员的住舱、餐厅则位于二甲板,如此可让舰上人员与失事潜艇员初步隔离。
“千早”号的救援设备与“千代田”号基本相同,其中深潜救生器(DSRV)是与母舰同名的“千早”号,由川崎重工神户造船厂于1 9 9 8年4月2日开工建造,1999年8月27日下水,2000年3月24日交付。而除声呐与深潜救生器外,“千早”号潜艇救援舰还搭载有遥控无人潜水器。当声呐测定遇难潜艇的位置后,舰上的遥控无人潜水器随即上场,其携带的水下摄影机、机械手臂可将受难潜艇在海床上的状态传回母舰,让舰上人员评估如何施救。最后母舰上的人员以深潜救生器或是潜水钟,连接遇难潜舰上的逃生舱口,对潜艇内人员进行救援。2008年6月,“千早”号潜艇救援舰进行了深达450米的饱和下潜训练,这次饱和潜水训练的成功意味着今后日本海自潜艇救援舰的下潜救援能力有了质的飞跃。
③试验舰
日本海自现役的试验舰是“飞鸟”号(ASE-6 1 0 2)。该舰主要用于武器试验,验证和测试日本研发的新型舰载武器及雷达、电子设备。其舰型为平甲板型,飞剪型舰首。
“飞鸟”号的上层建筑造型简单,大体分为三部分:前部为主体上层建筑,共有4层,整体呈方形。其前方有一长条状凸台,用以安装需要进行测试的新型垂直发射系统或舰炮等武器系统。舰桥左右两侧各有一耳桥伸出,供瞭望用。舰桥后上方是1座高耸的封闭式大型雷达天线基座,在基座上壁面装有测试的相控阵雷达天线阵面。基座顶部设有4脚格子桅,其上主要布置有搜索雷达和导航雷达;舰体中部是1座大型烟囱(后方两侧各有一个吊艇架);后部独立的长方体上层建筑是机库,其右侧上方设有1部起重机。舰尾是飞行甲板,可供10吨级直升机起降。
“飞鸟”号全长151米,舰宽17.3米,型深10.0米,吃水5.0米,标准排水量4250吨,满载排水量6200吨,动力装置为2台 LM2500燃气轮机(功率43000马力)、1台 LM2500涡轮发电机,双轴双桨推进,最大航速27节。
④海洋观测舰
作为专门从事海洋调查的特种船舶,海洋观测舰的研究范围涵盖气象学、水声学、海洋物理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海洋地质学、水文测量学、地球物理学等诸多学科,为海军活动提供各种情报。
日本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重视海洋观测舰。尽管起步较晚,但发展步伐很快,目前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这些观测舰通过日常信息采集,已对日周边海域的水文气象、海底地形地貌等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数据库,海上自卫队可借此从事反潜及扫雷作战。因此,日本近年来大张旗鼓地勘测有争议的海域,这是日本军事海外化的策略之一,海洋观测舰实际上充当了向外扩张的“急先锋”。日本海自现役海洋观测舰共四艘——“须磨”号(AGS-5103),二见级“若狭”号(AGS-5104),日南级“日南”号(AGS-5105)、湘南级“湘南”号(AGS-5106)。
“须磨”号是日本海上自卫队第三代海洋观测舰,停泊于横须贺,主要担负海洋调查、测量任务。该舰采用长艏楼舰型,长72米,宽12.8米,型深5.6米,吃水3.4米,标准排水量1180吨,动力装置为2台柴油机,功率3000马力,双轴双桨推进,最大航速15节,编制舰员65人。为在海洋观测和海底测量时保持船位,该舰装备有艏推进器;为进行海洋环境数据的采集、分析,该舰装有水温、盐分、潮流、海底地质以及音响等完备的观测器材;此外还携带有1艘11米长的小艇,供海洋调查测量研究用。
二见级海洋观测舰共建造2艘,其中1979年2月建成服役的首舰“二见”号已于2010年3月17日退役,所以只剩下二号舰“若狭”号。该舰由日立造船舞鹤船厂建造,1984年8月21日开工,1985年5月21日下水, 1986年2月25日建成服役。“若狭”号主要担负海底地形、地质、地磁、海洋环境等综合调查,除了日本周围海域的调查外,还从事远洋调查。“若狭”号观测舰采用长艏楼舰型,舰长97米,舰宽15米,型深7.6米,吃水4.2米,标准排水量2050吨,满载排水量3175吨,动力装置为2台川崎MAN V8V22/30ATL柴油机,单台功率2250马力,双轴双桨推进,最大航速16节,编制舰员105人。为在海洋观测和海底测量时保持船位,该舰装备有艏推进器。舰桥下设有控制室、观测室,测量设备包括精密舰位测定装置、精密音响测定装置、海底声波探测装置、各种记录计、分析设备等,舰艉甲板还装有三部供测量作业用的小型卷扬机。为了进行精确测量,该舰还专门装有一台推进电机,用于2~3节低速航行时提供动力。
“日南”号是日本海自现役吨位最大的海洋观测舰,由三菱重工下关造船厂建造,1997年8月7日开工,1998年6月11日下水,1999年3月24日建成服役。该舰的主要任务是从事海底地形、地质、地磁、海洋环境等综合调查任务,收集反潜战、水雷战所需的海洋数据。舰型为长艏楼型,舰全长111米,舰宽17米,型深9.0米,吃水4.5米,标准排水量3300吨,满载排水量4500吨,采用柴油机电力推进(2台三菱重工 S16U 柴油机、1台三菱重工S8U柴油机、2台推进电机),功率5800马力,有舰艉推进器和2个舰艏推进器,最大航速18节,编制舰员90人。为了降低水下辐射噪声,有效进行海洋观测,主机和主发电机采用二级减振支撑;采用5叶大直径大侧斜螺旋桨,艏推进器隧道处安装开闭盖,辅机采用减振橡胶;船体底部的外板覆盖有阻尼材料。
该舰携带有常规观测装置,如水温记录装置、超声波多普勒多层流速计、系泊式自记流向流速计、气象观测装置、测波仪等;携带有海洋测量装置,如多波束测深仪、采泥器和质子磁力仪等;携带有音响观测装置,如浮子式声波传播测定装置、沉底式声波传播测定装置等。该舰还携带有1艘11米长的观测工作艇,航速10节,配有浅海音响观测装置、拖曳式侧扫声呐等;带有1个深潜器,长2.9米,宽1.8米,高2.4米,重约5.5吨,装有2个机械手和喷射钻探装置。此外,舰上还装有双频差分卫星定位系统(DGPS),定位误差小到厘米级,可为测量提供极好的导航定位服务。而随着女性舰员日益增多,该舰还专门开设了1个女性居住区,可容纳10名女舰员。
“湘南”号是日本海自最新一艘海洋观测舰,2010年3月17日建成服役,取代了同一天退役的“二见”号。“湘南”号的主要任务是收集详细的海洋数据,同时准确地探测、跟踪国籍不明潜艇。
该舰在建造时由于预算削减(从328亿日元减到了188亿日元),不得不大量采用商船标准。舰型为长艏楼型,舰全长103米,舰宽16.4米,型深8.7米,吃水4.5米,标准排水量2950吨,采用电力推进方式,功率4800马力,推进器为2部吊舱式电动推进装置,具有非常好的安静性,可以让海洋音响测量变得更精准,最大航速1 6节,编制舰员80人。该舰配备有各种探测海中、海底环境的最新高科技机器和装置,在海面的某一坐标长期停留观测,可在任何自然条件下保持坐标固定,而不受潮流和风力的漂动影响,这对于探测在日本周边海域活动的不明国籍潜艇可发挥巨大作用。
⑤音响测量舰
日本海自现役音响测量舰是两艘响级“响滩”号(AOS-5201)、“播磨滩”号(AOS-5202)。
“响滩”级音响测量舰是日本仿造美国“胜利级”而建,是美日联盟条件下双方军事合作的产物。“响滩”级音响测量舰是小水线面双体船型,长宽比仅2.24。这种设计主要是由于该级舰带着精密的音响探测器材,要求航速慢而且行驶非常平稳。
“响滩”级全长67米,舰宽29.9米,吃水7.5米,标准排水量2850吨,动力装置为4台三菱重工 S6 U-MPTK 柴油机、2台推进发电机、2台推进电机、2部推进器,功率3000马力,最大航速11节。
“响滩”级音响测量舰主要在海上测量音响,也就是对水下潜艇的螺旋桨以及发动机的声音进行跟踪、测向、测距、识别,同时还对海底背景声音进行侦察。海底的背景声音包括海浪潮汐、洋流以及海底轻微地震引起的各种各样的噪音,这叫做“本底”。本底的音响非常重要,因为潜艇音响和本底音响交叉在一起很难区别,需要用一种手段把他们进行区分筛选,将原始数据搜集以后,通过卫星通信发送到数据中心,进行整理、鉴别,并将其记录库存,这样就积累起大量的数据,包括敌方不同型号的潜艇数据,以及潜艇在不同地点的海洋背景数据。这两种数据积累形成数据库,在作战时就可把数据库编入软件,一旦发现这种声音,马上就能鉴别这是何种潜艇,属于哪个国家。
“响滩”级的核心——音响探测设备是高性能拖曳线阵列声呐。由于日本尚不能生产这种高性能水中侦听设备,所以选用了与美国海军“胜利”级音响测量舰所装相同的AN/UQQ-2型拖曳线列阵声呐。该型声呐主要用于侦听、测定潜艇辐射的噪声,进行远程监视、测向、识别和测距。该型声呐的拖缆长约1800米,拖曳线列基阵长2600多米。执行任务时,拖曳深度根据当时的海况不同而异,大约在150-450米。在被动工作模式下, AN/UQQ-2型拖曳线列阵声呐的探测距离可达300海里。
由于“响滩”级上的音响探测设备来自美国,而这类设备又非常敏感,所以美国专门在每艘舰上派了5名美国人负责看管设备,而且该级舰所获得的情报信息也要美日共享。
二、潜艇
1.亲潮级
建造计划在1993年得到批准,最初拟建8艘,单艇造价约5亿美元。但后来又增加了3艘,使总数达到了11艘。目前在役9艘,首艇“亲潮”号(SS-590)和二号艇“满潮”号(SS-591)转入吴基地的第1潜水练习队担任训练潜艇。亲潮级在设计上有如下特点:
首先,在艇型上一改之前沿用了将近30年的水滴形艇型,转而采用了雪茄艇型(日本海自称为叶卷型)。同时,亲潮级的长宽比进一步拉大。原先日本潜艇的长宽比一直保持在7.2~7.7之间,但亲潮级却一下将长宽比拉大到了9.1,其好处是提高了水下航行速度,并且减少了水下流体噪声。
其次,艇体采用单双混合壳体结构。二战后的日本潜艇都采用双壳体结构,但由于亲潮级艇型改变、长宽比明显加大,所以不可能再采用双壳体。不过,双壳体潜艇又比单壳体潜艇坚固,于是日本就在亲潮级潜艇上采用了单双混合壳体结构,即艇首和艇尾都采用了双壳体结构,艇舯则采用了单壳体结构。双壳体部分为采用外框架式,单壳体结构采用内框架式,并增设了压载龙骨。
再次,亲潮级的整个耐压壳体都用了NS1 1 0高强度钢,明显提高了下潜深度,达到了500米,使该级艇更难以被探测。
再其次,亲潮级潜艇强化了艇的隐身性能。措施包括:将消声瓦粘合在艇身上,还以螺钉加以固化;对指挥台围壳进行了全新优化设计。以往日本潜艇的围壳都是横截面为长条形的设计,而亲潮级采用的却是横截面为梯形的设计;艇体线型更为光滑、流畅;采用了减振浮筏技术等。这些降噪措施使得亲潮级的整体噪声水平比春潮级下降近20分贝,达到了110-120分贝,已接近海洋背景噪声,即使与素有“海洋黑洞”之称的俄制基洛级636潜艇相比也毫不逊色。
最后,亲潮级潜艇的电子设备更加先进。其上首次装备了舷侧声呐(这也是亲潮级采用单双混合壳体结构的原因之一,因为舷侧声呐必须安装在耐压壳体上),可以提供精确的目标定位能力,与远程拖曳线列阵声呐配合使用,可以获得世界一流的远程探测能力。
就整体性能来讲,亲潮级潜艇要比春潮级提高30%以上,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常规潜艇之一。亲潮级全长82米,艇宽8.9米,吃水7.4米,水上排水量2750吨,水下排水量4000吨,动力装置为2台川崎12V25/25S型柴油机(功率4100千瓦)、2台川崎交流发电机(功率3700千瓦)、1台富士电机(功率5300千瓦)、480块高容量水冷蓄电池,单轴推进,一个七叶大侧倾螺旋桨,最大航速为水面12节、水下20节,续航力在通气管状态下为10000海里/8节,自持力45天左右,最大安全下潜深度500米,武器系统为6具艇首HU-605型533毫米鱼雷发射管,配用鱼雷为80式、89式重型鱼雷以及潜射“鱼叉”反舰导弹,武器数量总计20枚。
2.苍龙级
在亲潮级设计完成并开始建造之后,日本海自随即又提出发展亲潮级的后继艇,称为新一代 AIP 潜艇。该级艇是日本在积累二战后5 0多年潜艇设计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吸收当前全球各种先进常规潜艇的优点,采用了大量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重点提高了水下潜航力、探测能力以及隐身性能,是日本潜艇发展史上的又一次重大变革。此外,苍龙级还首次打破了日本海自潜艇的命名规则。以往日本海自潜艇艇名均沿用二战时期旧日本海军潜艇的艇名(以海象中的“潮”字来命名),但此次日本海自却以20世纪30~40年代曾参加侵华战争、偷袭珍珠港和中途岛海战的旧日本海军“苍龙”号航母的名字来命名该型潜艇的首艇,可见日本海自对苍龙级潜艇的期望程度。
苍龙级的任务使命包括反潜、反舰、巡逻警戒、编队护航、封锁、破坏海上交通线、情报收集与监视、布雷和特种作战等多项任务,是一型既能执行近海巡逻警戒任务,也适合远洋作战的大型多用途常规潜艇。
苍龙级继续沿用了亲潮级的雪茄艇型以及单/双壳体结构,但为了容纳四台由瑞典研发的斯特林闭式循环 AIP 推进系统以及相关附属轮机设施,艇长加大了2米,舷宽也略增,水下排水量增至4200吨,成为世界上排水量最大的常规潜艇。有了AIP系统之后,苍龙级便能以5节的安静巡航速度在水下连续潜航15天,而不必上浮到水面或通气管状态进行充电,低于5节时持续潜航时间进一步延长到3周左右,水下持续潜航时间是亲潮级的5~7倍。在苍龙级的巡逻区内,80%~90%巡逻时间均可利用斯特林发动机隐蔽航行,而且隐蔽航行范围的大幅增加也使上浮通气时在时间和地点方面有更多的选择裕度。
除AIP系统外,苍龙级的另一显著变化是放弃了日本潜艇传统的十字尾舵,改为X型尾舵(技术也是从瑞典引进)。苍龙级之所以采用 X 型尾舵,主要是为了弥补因艇体加长而导致潜艇运动性能下降的缺点。
为了适应与新军事革命相对应的网络化、数字化作战环境,苍龙级潜艇装备有大量先进的电子设备,其指挥控制系统、通讯系统和传感器均比亲潮级有很大提升,具备强大的信息作战能力。苍龙级的作战指挥系统采用了新型ZYQ-4艇载战术信息处理系统。该系统可以将所有传感器、武器、导航和指挥系统集成到指控台上,有效接收和处理各种传感器和通信系统获得的信息,并可同时导控6枚线导鱼雷攻击6个目标。ZYQ-4大量采用了新型“水面舰艇用新型战术情报处理装置”上使用的先进技术,其计算机及网络广泛采用成熟的 COTS 商用计算机组件(亲潮级从第8艘开始使用),并使用美军新一代UYQ-70先进显示控制系统,运算速度、应用技术、使用成本和升级弹性都大幅增加,并实现了全数字化管理。
为了在浅水海域有效探测安静性逐渐提高的现代潜艇,苍龙级装备了在亲潮级ZQQ-6综合声呐系统基础上改进而来的 ZQQ-7综合声呐系统。该声呐系统由艇首下方的主/被动声呐、艇首上方的被动声呐、舷侧被动基阵声呐、艇尾被动拖曳线列阵声呐以及水雷规避声呐等组成。综合声呐是一种新型主/被动低频搜索和攻击声呐,位于艇首鱼雷发射管下方,主要用于在中、低频范围内进行搜索、目标定位与识别,并可作为武器火控系统使用,最大作用距离30海里以上。
苍龙级还装有被动低频舷侧阵声呐,其基阵位于艇体左右两舷下方,呈长条状,排列方式类似于美国的宽孔径舷侧阵声呐,呈曲面排列而非平直排列。由于声呐基阵实现了大型化,对潜艇左右舷远距离目标信号的探测和识别能力更强,最大探测距离超过50海里。
苍龙级的被动拖曳线列阵声呐采用与亲潮级相同的 ZQR-1型,可在甚低频范围内搜索目标,最大探测距离100海里以上。
上述声呐配合使用形成了一个功能强大而又完善的水下综合探测系统,能够有效探测来自水中各方向、不同距离的安静目标,使苍龙级潜艇的水声探测能力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苍龙级在指挥台围壳内采用泰利斯公司英国分公司研制的新型CMO1 0系列非穿透性光电桅杆取代了传统的潜望镜,从而成为日本首艘采用非穿透光电桅杆的新建潜艇。CMO1 0系列光电桅杆由光电传感器、外置式升降装置、先进的信号和图像处理系统以及艇内操控台组成,并能与潜艇作战指挥系统相结合在一起,桅杆顶部集成了热成像传感器、高清彩色电视摄像仪、高灵敏度宽带射频传感器等各种高分辨率的光电成像设备。系统能进行实时图像处理,并具备快速、精确的目标分析以及实况图像记录能力,拍摄的影像经过处理后通过光纤电缆传输并显示在潜艇作战中心的显控台屏幕上,从而为指挥中心提供完整的水上作战图像。与传统的潜望镜相比,CMO1 0系列光电桅杆具有“瞬间观察”功能,可大大降低潜艇被敌发现的概率。
苍龙级装备了ZYQ-3 1新型海上作战部队指挥控制系统(MOF)的指挥与控制终端(C2 T),具有极强的数据传输能力,能够实现与海上幕僚监部和自卫舰队等上级司令部的实时情报交换,是日本海自网络化建设的关键节点之一。
苍龙级在艇首装备有6具533毫米 HU-606型鱼雷发射管,发射89式重型线导鱼雷及潜射“鱼叉”反舰导弹,两型武器的总数为20枚。鱼雷发射管位于艇首综合声呐上方,呈上2下4的配置,通过一个综合武器装填舱口与其后的武器舱相连,具备快速自动装填能力。日本海自称,苍龙级最多可同时导控6枚鱼雷,攻击6个水下和水面目标。此外,苍龙级还可以携带日本自行研制的新型智能化水雷。该水雷由鱼雷发射管布设,可在水中自行航行至指定海域潜伏。
苍龙级计划建造1 2艘,目前已经服役1 0艘,分别是“苍龙”号(SS-501)、“云龙”号(SS-502)、“白龙”号(SS-503)、“剑龙”号(SS-504)、“瑞龙”号(SS-505)、“黑龙”号(SS-506)、“仁龙”号(SS-507)、“赤龙”号(SS-508)、“青龙”号(SS-509)、“翔龙”号(SS-510),第11艘“凰龙”号(SS-511)正在舾装中,第12艘在建的尚未命名,舷号SS-512。
三、日本海上自卫队固定翼飞机
1.P-3C反潜巡逻机及其衍生型
1977年,日本决定采购美国的 P-3C 反潜巡逻机。次年正式开始采购,最初3架是由美国洛克希德公司(现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生产,1981年交付。从1982年开始,日本川崎重工(KHI)开始按照许可证生产 P-3C,至1997年总共生产101架。此外,川崎重工还生产了9架 P-3C 的衍生型,并将4架P-3C改造为 OP-3C照相侦察机。目前,日本海自在役的P-3C共有73架、P-3C衍生型13架,是仅次于美国海军的全球第二大P-3C拥有者。
P-3C采用正常式气动布局、悬臂式下单翼,4台涡桨发动机。机翼油箱4个,携带燃油超过3.4万升。机身按破损安全原则设计,采用铝合金制造,机身截面为椭圆形,前三点式起落架,具有低空性能突出及良好的操纵性和稳定性。
P-3 C装备有完善的对潜探测系统和数据处理设备,包括 AN/APS-115机载搜索雷达(最大搜索距离200千米)或 AN/APS-137型多功能合孔径搜索雷达、AN/ASQ-81A磁异常探测器(尾后,探测距离500-1000米)、AN/AAS-3 6 A前视红外搜索系统、AN/ARR-7 8声呐浮标接收系统、联合战术信息发布系统、GPS 导航系统、1 1号数据链、卫星通信系统、无线电台等,机身后部有可容纳100枚声呐浮标的舱室,机腹开设有声呐投放孔。机载自卫电子战系统包括 AN/ALR-6 6 C 电子支援装置、AN/AAR-4 7型导弹告警系统(MWS)以及4部 AN/ALE-4 7型箔条/红外诱饵撒布器。
P-3 C的弹舱位于机翼前的机身下部,可以同时携带4枚MK-4 6或9 7式反潜鱼雷、4枚MK-5 2或MK-5 7深水炸弹。此外,机翼下还可加装6个外挂架,最大外挂重量超过5000千克,能够挂载弹舱无法携带的美式AGM-84“鱼叉”或日本自研的ASM-1C空舰导弹、常规炸弹、航空火箭以及AIM-9 L“响尾蛇”空空导弹等武器。由于其挂载的武器种类繁多,所以P-3C除了具备很强的对潜攻击能力外,还可担负一定的对海攻击及轰炸任务。
川崎重工为日本海自生产和改造的P-3 C衍生型包括EP-3电子侦察机、OP-3C照相侦察机、UP-3C 装备试验机、UP-3D 电子战训练支援机。其中EP-3是川崎重工在 P-3 C 基础上,按照美军 EP-3的标准发展并进行全新生产的专门搜集电子情报的电子侦察机,现役共5架。EP-3与P-3C在外观上的主要区别是在机背、前起落架后方、机腹有多个鼓包,这些是电子监听设备的整流罩。机舱内还设有多个电子情报管理工作站(负责对电子情报和通信情报进行综合处理、转发)和通信情报工作站(任务是通信情报采集、分析和通译)。机上乘员共10人。
OP-3C照相侦察机是川崎重工在已生产的 P-3C 反潜巡逻机基础上改装的,主要是拆除了原来的反潜系统,改为在机头前下方加装了一个整流罩,内装侧视机载雷达(SLAR),在机腹装有高空远程斜轴照相侦察吊舱(LOROP),以执行照相侦察任务。机上乘员10人。川崎重工总共为海自改装了5架,目前全部装备驻岩国海军航空兵基地的海自第31航空群第81航空队。在2014年初的日本雪灾中,1架 OP-3C受损。
UP-3 C装备试验机是专为试验新型机载设备而新造的,只有1架。机上乘员5人。
UP-3 D是根据海自电子战训练而全新生产的,数量共3架。该机在机背和机身下方各布置了2个电子设备整流罩,机上乘员8人。必要时,该机也可作为拖靶机使用。在2014年初的日本雪灾中,3架 UP-3D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
为了延长P-3C的使用寿命,日本海自计划对一部分进行6年的机体延寿改装。
2.P-1反潜巡逻机
P-1采用正常式气动布局、下单翼、悬吊四发动机、主起落架靠近翼根部,外形与普通的喷气式民航客机相似,大小相当于美国的波音737。表面上看 P-1似乎没有多少出奇之处,但实际上它是日本航空工业的一个里程碑。因为该机的整个结构布局、发动机、材料等都没有依靠其他国家,全是日本国产的,标志着日本成为继美、欧、俄之后第四个能够独立研制生产大型飞机的国家。目前,日本海自共采购P-1反潜巡逻机33架(2015年批准采购数量为20架),其中10架已经服役。按照日本海自的计划,P-1反潜巡逻机的最终采购数量将达到70架,以替换现役所有的 P-3C。
采用4台F7-1 0涡扇发动机以及大量复合材料(主要应用在平尾、垂尾、襟副翼和弹舱)的 P-1在飞行性能上明显超过采用4台 T5 6-A-1 4涡桨发动机的 P-3C。如在巡航速度和巡航高度方面,P-1都是 P-3C的1.3倍;在航程方面,P-1是P-3C的1.2倍。这种大幅提升的飞行性能优势使P-1能够比 P-3C 更快地到达战场,在更大范围内对潜艇实施搜索。
P-1的对潜探测系统很先进,也很完善,包括声呐浮标(机腹后部37个开孔中有30个是声呐浮标投放孔,平时机载声呐浮标30枚,战时最多可装70枚)、有源相控阵雷达(装在机头上方的鼓包内)、磁异常探测器(尾后)、伸缩式前视红外系统等。这些先进的探测系统不但能够保证高速的P-1全天候对现代潜艇进行有效搜索,而且还大大增强了对小型水面目标的探测能力。
P-1的其他电子设备包括 NEC 公司研制的多功能导航系统,东芝和三菱电机公司研制的先进反潜战管理系统、卫星通信系统(装在机身中部上方的鼓包内),川崎重工的数据链(可与海自装备的反潜直升机或美军的反潜机进行数据交换),三菱电机研制的电子对抗系统等。由于机上装备的电子设备种类和数量空前增多,机内电磁环境较差,所以 P-1没有采用电传操纵,而是采用了更先进的光传操纵系统,以便减少操纵系统对电子设备的电磁干扰、提高P-1的探测能力(其实光传操纵的好处还不止于此,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抵抗任何电磁干扰),这也使得P-1成为世界上第一种光控飞机。此外,P-1还为飞控系统增加了1套人工智能系统,能帮助飞行员以最佳的航线攻击潜艇。
P-1在机头下部布置有一个内置弹舱,可装载的武器包括97式或MK-4 6反潜鱼雷(未来还可携带GRX-5新型反潜鱼雷)、深水炸弹和水雷等。另外,在P-1的两侧机翼下各布置有4个外挂点,可挂载8枚AGM-84“鱼叉”或ASM-1C 空舰导弹、AGM-65“小牛”空地导弹以及制导炸弹等。内置弹舱和外挂架总共载弹量可达9000千克。
3.US-1 A水上飞机
该机是日本新明和工业在PS-1水上反潜机基础上为海上自卫队研制的水陆两栖救援飞机。1974年首飞,1975年交付海上自卫队。总共生产了20架,但目前在役的只剩2架。
US-1 A的机翼采用悬臂式平直上单翼,全金属双梁结构。增升装置包括外侧前缘缝翼,大的内、外侧后缘襟翼,外侧襟翼前方装了两块扰流片。助力操纵副翼。前缘有防冰带。
机身为全金属半硬壳式船身,大长宽比,腹部为 V 形、单断阶滑水船底。在机头两边有挡水板。机身下边两侧螺旋桨线后有抑波槽。机身由一块隔板隔为上下两层。尾翼是全金属悬臂式 T 型尾翼,在方向舵与升降舵上有吹气附面层控制,两侧升降舵均有平衡片。着水用船体和近翼尖处固定的稳定浮筒。陆上用液压控制的可收放前三点式起落架,所有起落架均为双轮,带液气减震支柱,前轮可转弯操纵。主起落架向后收入船体两侧。
动力装置为四台 T64-IHI-10J 涡桨发动机,单台功率3500马力,驱动4部63E60-27型三叶恒速可反桨螺旋桨。燃油在5个机翼油箱和两个后机身油箱内,总容量为19456升。压力加油口在机身左侧靠近船身处,可在海上由舰船或其他带加油设备的US-1A加油。滑油量152升。
座舱乘员12人,舱内还设有供被营救人员乘坐的20个座椅或担架12副,滑动式救援舱门位于机翼后机身左侧。
机载设备主要包括 HIC-3机内通话装置、HMN-105塔康和 HRN-1 9 4罗兰导航系统、AN/APN-1 8 7 C 多普勒雷达、RRC-1 5遇难信号发射机。
救援设备主要包括浮标投放器、10个水上浮标、6个绿色浮标、2个可投放通信筒、10个浮标灯、信号枪、照明弹、照明弹储存箱、2个可投救艇箱、救生设备投放器、双筒望远镜、救生绳及其发射器、带艇外发动机的救生艇、照相机等。
4.US-2水上飞机
该机是20世纪90年代为替换 US-1A 而发展的,基本尺寸与 US-1A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主要采用加大功率的发动机、新型综合航空电子系统、对海搜索系统,进一步提高飞机的综合性能,以适应新世纪的使用要求。
US-2的动力装置采用4台罗·罗公司 AE2100J 涡桨发动机(单台功率4591马力),同时采用了4部 R414型六叶螺旋桨,最大陆地起飞重量47.7吨,最大平飞速度580千米/小时。US-2沿用了 US-1A 的边界层控制、滑流偏转、吹气襟翼和升降舵,但是采用了数字式电传操纵系统,可以控制升降舵、副翼、方向舵、缝翼、襟翼等气动控制面,提高了飞机的操纵性能,因此US-2的水上短距起飞能力异常出色。
在水上最大起飞重量、边界层控制的情况下,US-2的最大起飞距离只有280米,降落距离也只有310米。在生产过程中,US-2大量采用了复合材料,使自身空重降低,有效载荷提高。同时US-2的机身还采用了密封增压技术,既可为飞行员和乘员提供较好的工作环境,也扩展了飞机的使用范围。机载设备方面,US-2采用了新型对海搜索雷达、光电吊舱、GPS/INS复合导航系统、仪表着陆系统、战术空中导航系统、通信系统等,可执行昼夜全天候条件下的对海搜索与识别任务。从整体上来讲, US-2可以说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大型水上飞机之一。
5.U-36A多用途机
该机实际上是日本海自1987年从美国盖茨·利尔喷气公司引进的“利尔喷气”3 5 A型双发多用途飞机。动力装置为2台加雷特公司 TFE7 3 1-2-2B涡轮风扇发动机,单台额定推力1591千克,装在后机身两边的短舱内。
动力装置为2台加雷特公司 TFE731-2-2B 涡轮风扇发动机,单台额定推力1591千克,装在后机身两边的短舱内。有机翼整体油箱、翼尖油箱和机身油箱,可用总容量4201升。加油口在每一翼尖油箱的上方,有应急放油装置。
驾驶舱内有两名飞行员,双操纵系统。舱内最多可载8名乘客。典型布局为右前方一个面向里坐的条凳式座椅、中间过道两侧的两对转椅和后部3个面向前的躺椅。
标准机载电子设备包括柯林斯公司 FIS-84/EHSI-74飞行指挥仪,带J.E.T公司FC-5 3 0飞行控制系统和两套偏航阻尼器;柯林斯/J.E.T公司PN-101/PAI-302飞行显示器;两部柯林斯公司 VHF-22甚高频通信电台;两部 VIR-3 2导航雷达接收器;两部柯林斯公司 TDR-9 0应答器;柯林斯公司ALT-55B无线电高度表;霍尼韦尔公司Primus 300SL彩色显示气象雷达;两套 J.E.T 公司 VG-2 0 6 D 垂直陀螺仪和 DN-10等。
日本海自总共引进了6架,目前在役4架。该型机主要用于干扰弹施放训练、拖曳空靶、训练评估用摄像摄影、对舰攻击训练等。
四、直升机
1.SH-60J 反潜直升机
在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海上自卫队考虑用美国西科斯基公司的SH-60B反潜直升机作为 HSS-2反潜直升机的后继机,并初定型号名称为SH-60J。1990年,三菱重工开始按许可证生产 SH-60J。至2005年停产时总共生产103架,目前在役的SH-60J 数量为43架。
SH-60J 主要任务是搭载到驱逐舰上进行反潜和海上远程搜索,次要任务是海上搜救、人员/物资运输、通信中继、空中消防、航空摄影和图像传输、处置“不审船”(不明船只)、机降海自的特别警备队、扫雷等。该机可在5级海况下起降。
SH-60J 在西科斯基公司内部的编号为 S-70B-3。虽说该机是 SH-60B的许可生产型,但机上的航电设备大部分是由日本自行研制生产的,包括 HSP-104对海/对空搜索雷达(最大探测距离180千米)、HQS-103吊放声呐、数据链系统、座舱显示器、战术情报处理系统、机载无线电台(其中短波电台的通信距离可达300海里)等。只是机上的 AN/ASQ-81D2(V)磁异常探测器(探测距离500米)、前视红外吊舱(选装)、AN/SSQ-53和AN/SSQ-50声呐浮标等由美国提供。另外,SH-60J 与 SH-60B 在外观上还有一个较大区别,就是 SH-60J 没有在机体外侧加装SH-60B的25管声呐浮标发射器。
SH-60J 的反潜武器主要是2枚 MK-46反潜鱼雷,此外也可携带MK54型航空深水炸弹。在处置“不审船”或机降时,该机可加装74式7.62毫米机枪。
SH-60J 有乘员3人,可载员5人,全长19.8米,旋翼直径16.4米,机高5.4米,空重6200千克,正常起飞重量9575千克(反潜)、8721千克(反舰),最大起飞重量9927千克,动力装置为2台 T700-IHI-401C 涡轴发动机,单台功率1800轴马力,巡航速度250千米/小时,作战半径160千米,空中续航时间2小时18分钟,使用寿命6000小时。
2.SH-60K反潜直升机
SH-60K是三菱重工在SH-60J 基础上发展的改进型。日本海自从2002-2015年共采购了57架 SH-60K,其中已经服役的数量为47架。而随着SH-60J 的逐步退役,未来 SH-60K 的采购数量和装备数量都将进一步增加。
SH-60K 在 SH-60J 的基础上将机身加长了0.4米,增大了机内空间;最大起飞重量增加近1吨,达到10.89吨。与 SH-60J 相比,SH-60K的最大改进是搜潜设备性能大幅提高。该机的主要搜潜设备是日本自行研制的新型 H QS-1 04低频主动吊放声呐,性能相当于美国海军 AN/AQS-2 2低频声呐,可有效对付装备敷设消声瓦的低噪声潜艇。其他搜潜设备包括声呐浮标、磁异常探测器、AN/AAS-4 7前视红外吊舱以及ISAR 逆合成孔径雷达等。特别是 ISAR 逆合成孔径雷达,不但具有搜潜能力,还有良好的探测水面舰艇能力,其对通气管状态的潜艇探测距离为数十千米,对水面舰艇目标的搜索距离超过250千米。此外,SH-60K 的机载电子战系统也得到了升级。
SH-60K的第二个改进重点是增强信息化能力,其座舱完全“玻璃化”,采用了多个大屏幕彩色液晶显示器,并且增加了与海上作战指挥控制系统(MOF)对应的战术情报处理、显示功能和僚机进行战术情报交换的功能,通过数据链与母舰上的先进战术情报处理显示系统(AHCDS)相连,从而使舰队整体反潜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SH-60K的第三个重大改进是采用了全新的复合材料桨叶,并且换装了2台推力更大的涡轴发动机,飞行性能大幅度提升。
SH-60K还加长了机身两侧的短翼长度,以安装挂载能力更强的武器挂架,适应携带日本自行研制的97式反潜鱼雷的需要(97式鱼雷的雷体比美制MK46略长,重量也相应增加,因此不能使用 SH-60J 的挂架)。在执行反潜任务时,SH-60K通常搭载2枚97式反潜鱼雷。如果不用鱼雷, SH-60K 也可携带4枚 MK64深水炸弹。除此之外,该机还装有74式7.62毫米机枪,并且能发射AGM-114M“海尔法”导弹实施对舰攻击。
3.MCH-101重型扫雷/运输直升机
2002年,意大利和英国合资的阿古斯塔·韦斯特兰公司(AW)和日本川崎重工、丸红等军工企业达成一项通用生产协议,允许川崎重工在本土为日本海自组装生产14架CH-101(也称AW-101)直升机,次年川崎重工开始组装作业,并负责以 CH-101为基础改造出 MCH-101扫雷直升机,该机配备可自动折叠式的主旋翼与尾梁,并加装了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研制的AQS-24A机载猎雷系统。伸缩式起落架均改为双轮配置,机舱后段增设跳板式大型舱门,以便于施放、拖曳扫雷具。川崎重工更是在2005年进一步获得阿古斯塔·韦斯特兰公司授权,组装生产该机使用的RTM-3 2 2发动机。
从2003~2013年,日本海自共获得了10架MCH-101采购预算,平均单价在2100万美元。目前,这10架MCH-101已经全部服役。
MCH-101为单旋翼、带尾桨布局,主旋翼有5片桨叶、尾桨有4片桨叶,均由复合材料制成,玻璃座舱配有数个大尺寸彩色液晶多功能显示器,机上还装有主动防振系统、与扫雷母舰之间迅速传递信息的数据链,以及自卫用的导弹告警装置、干扰弹撒布器等。动力装置为3台罗·罗/透博梅卡公司授权川崎重工生产的RTM322-KHI-02/8型涡轴发动机,单台功率2263轴马力。
MCH-101扫雷/运输直升机全长22.83米,机体长19.5米,机体宽4.6米,旋翼直径18.6米,尾桨直径4.0米,机高6.63米(旋翼和尾桨转动),空重10.5吨,最大起飞重量15.6吨,最大飞行速度311千米/小时,巡航速度280千米/小时,续航力4小时。编制乘员4人,机舱内除装载扫雷装备外,也可兼作运输用途,最多能搭载27名人员;载货量为5700千克,机体下方可另外吊挂3000千克载荷。
MCH-101型扫雷直升机所采用的 AQS-24A 机载猎雷系统包括高分辨率侧扫声呐、激光线扫描仪以及其他处理设备。其中侧扫声呐能实时探测、定位和分类高覆盖率区域的沉底水雷和系留水雷;激光线扫描仪能对水雷和其他可疑物体进行精确光学识别。不仅如此,AQS-24A 系统还允许侧扫声呐和激光线扫描仪同步操作,从而显著提高区域覆盖率,缩短扫雷时间,并减少不必要的维修周期。先进的导航控制和处理设备则为AQS-24A系统提供高度精确的目标定位。
2012年5月,日本海自还从诺·格公司采购了4套机载激光水雷探测系统(ALMDS)。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极为敏感的设备属于美国五角大楼国防安全合作局(DSCA)严控的外销产品,日本是第一个 ALMDS 出口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