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情遥感监测理论方法与实践(遥感水利应用技术丛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干旱自古以来就是一种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干旱发展到旱灾也很频繁,损失也是很大的。但要给这个与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非常密切的自然现象下个定义却并不简单。河流水位下降了、地下水位下降了、湖库水面面积缩小了、农作物缺水了等,是不是干旱,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结论是不一样的。例如,多日不降水了,但当时农作物需水不多或者能从地下水或地表水得到灌溉,从农业角度看就不旱。这就是为什么至今干旱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而是分门别类地有了气象干旱、水文干旱、城市(供水)干旱、生态干旱等面向对象的干旱定义。某种干旱发生时,其他干旱可同时发生但并不一定发生。干旱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又广泛地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也许“缺水”这个看似不高大上的常用词表达得还更有些普适性和得体些。旱情,顾名思义是干旱的情况和程度。不同门类的干旱就会有不同的物理表征,有不同的物理量来表达,自然就会有相互很难统一的不同的指标体系。由于上述的复杂性,对于干旱的监测,尤其是旱情评价,很久以来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一直是处在研究的前沿。

干旱监测的传统手段,涉及土壤含水量、河湖和水库的水位、蒸散发(含气温、风力、湿度、辐射等)、降水量、地下水位、作物生长情况、林木草地生长情况等大多可以定量观测,但如生长情况往往要凭视觉判断。这些手段基本是基于点观测,而干旱的特征又是体现在面上的,因此常规观测不可避免地有代表性不足的重大缺陷。遥感技术的问世显然可以对症下药,覆盖面大、可观测的与干旱有关的要素非常多,尤其是干旱监测对空间分辨率的要求不高,免费且时间分辨率很高的产品不难获取,因此遥感在干旱监测中的应用研究已有很长的历史,尤其是对土壤含水量、植被指数,其中又以土壤含水量最为复杂,因为遥感不能直接测出土壤含水量,都是通过与之有较密切关系的其他物理量转换的,或者是与由一些物理量组成的指标建立关系而估算的。由于影响因素多,模型的地域适用性及参数的特殊性非常突出,不可能将同样的模型和同一套参数用遍全国。即使在同一个地区,不同季节或主要农作物的不同生长期的指标也不尽相同。

随着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进步,涉及水循环和能量平衡的相关要素,如地表反照率、地表温度、降水、蒸发、土壤水分等都可以通过遥感手段获得,卫星遥感为区域旱情监测和评估提供了重要的手段。

《旱情遥感监测理论方法与实践》一书的作者是我的新、老同事们,他们在遥感监测领域已进行了长时间的系统研究,并且在实用化和业务化方面做了些工作。这本书基本上涵盖了干旱遥感监测的理论、模型、方法及实践,以应用为目标,数据翔实、案例丰富。该书从卫星遥感的最新进展和趋势出发,介绍了旱情监测指标和旱情遥感监测指标、遥感监测数据源及处理方法、旱情监测遥感指数模型方法、降水量估算方法、可见光/微波遥感的土壤水分反演、蒸散发估算方法、区域水体动态监测方法,并基于遥感模型方法开展了区域旱情监测的实践应用。研究结果可为卫星遥感在水利行业的应用提供指导,进而促进遥感应用于水利行业的深度和广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目前,该书作者正在为干旱监测评估的业务化运行的实现而努力,上面提到的一些关键问题也正是他们要在实践中解决的。只有投入了实际应用,才能发现问题和进一步创新发展。期待遥感技术在干旱监测评估业务中发挥更大作用,并推进水利信息化快速发展。

img

2016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