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平面形态和纵剖面形态
根据中游河道形态特征和水动力特性,将洪河口至老子山约472km的河道划分为二段:河道段和入湖段。河道段从洪河口到洪山头,长约428.5km,根据支流入汇情况,又进一步划分为洪河口至润河集、润河集至鲁台子、鲁台子至蚌埠闸和蚌埠闸至洪山头4段。洪山头至老子山为入湖河段,全长约43.5km,属于分汊型河道,汊道2~4股,河底呈平缓的倒比降[3]。
1.5.1 平面形态
王家坝至正阳关段河道河型较复杂,有顺直微弯型、弯曲型、分汊型,局部河道还出现急弯。在堤防退建、行洪区调整完成之后,本段堤距一般在1500~2000m。该段主要汇入支流有史河、淠河、洪河分洪道、谷河、润河和沙颍河等。沿程分布有南润段、邱家湖、姜唐湖等3处行洪区和濛洼、城西湖和城西湖等3处蓄洪区。此外,两岸河滩地上还分布有郎河湾圩、东湖闸圩等多个生产圩。
正阳关至峡山口段属顺直微弯河型,近年来该段实施了部分退堤、切岗工程,正阳关至涧沟口河段堤距一般在1500~3000m,涧沟口至焦岗闸河段堤距一般在1000~1500m,焦岗闸至峡山口河段堤距较窄,一般为500~700m;峡山口至凤台大桥段属弯曲河型,由两个连续的反向弯道组成,曲率半径为1500~2000m,曲折系数在2.0左右,该段有峡山口和黑龙潭两处天然卡口,堤距在400~700m之间;凤台大桥至田家庵段属分汊河型,主要可分为左右两汊,左汊(支汊)经灯草窝生产圩及六坊堤行洪区北侧至下六坊堤下口,平均堤距700m,右汊(主汊)经超河及六坊堤行洪区南侧至下六坊堤下口,平均堤距600m;田家庵至蚌埠段以顺直微弯河型和弯曲河型为主,其中田家庵至窑河口段,现状堤距500~1000m,随着石姚段和洛河洼退堤工程的完成,该段堤距将达1100~1900m;窑河口至蚌埠段,堤距一般在450~1000m,荆山口附近相对较窄。
蚌埠闸至浮山为河道段,以顺直微弯河型和弯曲河型为主,堤距800~1000m;浮山至老子山为入湖河段,其中洪山头以下为分汊河型,汊道2~4股,洪水水面宽度达5~6km;老子山至洪泽湖出口为湖区段,湖岸弯曲,形似展翅欲飞的天鹅。
1.5.2 纵剖面形态
图1.5-1 淮河干流王家坝至鲁台子段河道纵剖面
注:王家坝至三河尖采用1999年实测资料,三河尖至鲁台子采用2008年实测资料
淮河干流王家坝至鲁台子段河道纵剖面形态如图1.5-1所示。由图可以看出,王家坝至三河尖段河道平均深泓高程16.00m,三河尖至临淮岗段河道平均深泓高程约10.90m,临淮岗引河为人工开挖河道平均深泓高程14.20m,正阳关至鲁台子段河道平均深泓高程9.80m。本段深泓高低起伏变化十分剧烈,最高点19.60m位于张湾右汊,最低点3.10m位于正阳关附近,三河尖是该段深泓高程变化的节点。
图1.5-2 2008年淮河干流正阳关至蚌埠段河道纵剖面
图1.5-3 2008年淮河干流蚌埠至洪泽湖出口段沿程深泓高程
2008年淮河干流正阳关至蚌埠段河道纵剖面形态如图1.5-2所示。由图可以看出,正阳关附近平均深泓高程约8.20m,吴家渡附近平均深泓高程约1.30m,河段总体比降为0.46×10-4,趋势相对较缓。另外,本段深泓高低起伏变化十分剧烈,沙颍河入淮处为13.9m,吴家渡断面为-8.60m,两者相差22.50m。
蚌埠至洪泽湖出口段河道纵剖面形态如图1.5-3所示。由图可以看出,河道段蚌埠闸至洪山头深泓高程一般在-8.00~8.00m,最低处信家湾深泓高程-15.95m,为淮河中游的最深点,本段最浅处与最深处深泓高程相差较大,纵剖面变化十分剧烈;入湖河段深泓高程一般在5.00~8.00m,河道深泓高程起伏不大,趋势平坦[2,5];洪泽湖是呈西北高东南低的蝶状宽浅湖盆,河底高程一般10.00~11.00m。总体而言,蚌埠至洪泽湖出口端纵剖面为下凹形,总的趋势是以浮山为转折点,蚌埠至浮山段,平均深泓沿程降低,呈正比降;浮山至洪泽湖出口段,平均深泓沿程增大,呈负比降。纵剖面的急剧变化主要与河型、河床边界、堤距、行蓄洪区分布以及支流入汇等因素有关[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