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Pushover方法的计算原理及应用
Pushover方法与底部剪力法相比,能反映结构屈服后的力学性能[42];与时程分析法相比,其计算方法简单、计算量较小[43]。因此,Pushover方法在世界各国抗震设计中得到广泛应用。传统Pushover方法基于以下两个假定[44-47]:
(1)结构可等效为单自由度体系,即结构变形由第一振型控制。
(2)沿结构高度的变形由振型{φ}表示,在整个加载过程中,不管结构变形状态如何,形状向量{φ}均不变。
在实施传统Pushover分析时,较难确定的就是结构的侧向荷载加载模式[48-50],当侧向荷载加载方案确定后,计算出侧向荷载的作用效应,与竖向荷载效应累加,当某部分构件屈服时,将屈服构件的一端或两端改为铰接点,再依次增大侧向荷载值,直到整体结构成为机构或结构达到了预定的位移量,计算结束。从传统Pushover方法计算过程可以看出,Pushover计算假定具有两个很强的局限性:第一,模拟地震计算只能考虑第一振型对结构侧向力的影响,对于近似单自由度和剪切型结构,传统Pushover计算精度满足工程需要,对于柔性结构和高振型这种对结构影响较大的地震反应,传统Pushover方法就显得无能为力了;第二,当变形进入屈服后,沿结构高度或跨度方向的振型会发生显著变化,水平力计算选用不变的振型很不合适。鉴于此两条假定,各国学者提出了很多修正的Pushover方法,以克服传统Pushover计算方法的不足[51-59]。其中,较为通用的方法有自适应Pushover方法(Adaptive Pushover Analysis Method,APAM)、模态Pushover方法(Modal Pushover Analysis Method,MPAM)和N2方法等。下面简要介绍自适应的Pushover方法实施过程[48]。
(1) 建立结构的力学模型并有限元离散化。
(2) 确定输入合理地震动的弹性反应谱。
(3) 对力学模型进行动力特性分析,求出周期和振型,并按式(1.4)求解振型参与系数,即
式中 Wi——第i层的重量;
φij——第j振型相应于i质点振型值,并归一化使其满足∑Wφ2=1;
N——结构总层数。
(4)计算各层的侧向荷载,即
式中 Sa(j)——对应周期的最大加速度值,可由反应谱确定;
Fij——第j振型在i质点的侧向荷载值。
(5)按式(1.5)得到的侧向荷载作用于结构上,计算j振型基底剪力Vj,即
(6)考虑多振型影响,根据结构各周期相关程度,选用适当方法(如SRSS方法或CQC方法)组合各振型的基底剪力。
(7)将第(5)步得到的基底剪力Vj分成若干个增量形式,逐步施加到结构上,即
式中 Sn——增量系数;
V B——基底剪力估计值;
N s——加载步数。
(8)将第 (7)步得到的相应于各振型的荷载增量对结构进行静力推覆分析,计算每一个振型产生的层位移和基底剪力,并用适当方法进行组合,累加到前一步计算结果中。
(9) 每一个加载循环结束,比较计算得到的层间剪力和相应的层间剪力屈服值,如有某一层或某几层达到屈服,则重新调整结构的刚度矩阵,进行动力特征分析,然后回到步骤(3)继续下面计算。
(10)重复以上计算,直到整个结构达到规定的位移值或形成机构,计算结束。
从自适应Pushover方法计算过程可以看出,与传统Pushover方法相比,自适应Pushover方法克服了传统Pushover方法的两个假定限制,计算精度有大幅提高。当然,自适应Pushover方法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每次循环计算时参与计算振型数量仍然靠经验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