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风轮气动功率调节
气动功率调节是风力发电机组的关键技术之一。风力发电机组在超过额定风速(一般为12~16m/s)以后,由于机械强度和发电机、变频器容量等物理性能的限制,必须降低风轮的能量捕获,使功率输出保持在额定值附近,同时减少叶片承受载荷和整个风力机受到的冲击,保证风力机不受损害。功率调节方式主要有定桨距失速调节、变桨距调节、主动失速调节三种方式,调节原理如图2-22和图2-23所示。图2-22中(a)、(b)、(c)分别为叶片静止、正常运行、风速大于额定风速三种情况时的风轮气流特性图。
图2-23中,vw为轴向风速;β为桨距角即桨叶回转平面与桨叶截面弦长之间的夹角;α为攻角,相对气流速度与弦线间的夹角;F是作用在桨叶上的力,该力可以分解为Fd和Fl两部分,Fl与vw垂直,称为驱动力,使桨叶旋转。Fd与vw平行,称为推力,作用在塔架上。
图2-22 失速调节风力机风轮气流特性
(a)撕裂气流;(b)紧贴气流;(c)撕裂气流(失速)
图2-23 气动功率调节原理图
(a)定桨距失速;(b)变桨距;(c)主动失速
1.定桨距失速调节
定桨距是指风轮的桨叶与轮毂刚性连接。当气流流经上下翼面形状不同的叶片时,因突面的弯曲而使气流加速,压力较低,凹面较平缓而使气流速度减缓,压力较高,因而产生升力。图2-23(a)中桨距角β不变,随着风速增加攻角α增大,分离区形成大的涡流,流动失去翼型效应,与未分离时相比,上下翼面压力差减小,致使阻力增加,升力减少,造成叶片失速,从而限制了功率的增加。因此,定桨距失速控制没有功率反馈系统和变桨距执行机构,因而整机结构简单,部件少,造价低,并具有较高的安全系数。但失速控制方式依赖于叶片独特的翼型结构,叶片本身结构较复杂,成型工艺难度也较大,随着功率增大,叶片加长,所承受的气动推力大,使得叶片的刚度减弱,失速动态特性不易控制,所以很少应用在兆瓦级以上的大型风力发电机。
2.变桨距调节
变桨距型风电机组能使风轮叶片的安装角随风速而变化。图2-23(b)中,当发电功率高于额定功率时,桨距角β向迎风面积减小的方向转动一个角度,相当于增大桨距角β,减小攻角α使叶片失速效率加深,从而使发电功率下降。变桨距调节的风力发电机在阵风时,塔架、叶片、基础受到的冲击较之失速调节型风力发电机组要小得多,可减少材料使用率,降低整机重量。它的缺点是需要有一套比较复杂的变桨距调节机构,要求风力机的变桨距系统对阵风的响应速度足够快,才能减轻由于风的波动引起的功率脉动。
3.主动失速调节
主动失速调节方式是前两种功率调节方式的组合。图2-23(c)中,在低风速时,采用变桨距调节,可达到更高的气动效率。风力机达到额定功率后,使桨距角β向减小的方向转过一个角度,相应的攻角α增大,使叶片失速效应加深,从而限制风能的捕获。这种调节方式不需要很灵敏的调节速度,执行机构的功率相对较小。典型风轮叶片及风力机叶型迭合图如图2-24所示。
图2-24 典型风轮叶片及风力机(S70)叶型迭合图
(a)典型风轮叶片;(b)风力机叶型迭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