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本书主要研究内容
为有效地指导工程师开展岩溶勘察处理工作,在邹成杰先生1994年版《水利水电岩溶工程地质》和2011年版《水力发电工程地质手册》第9篇岩溶工程地质勘察与评价的基础上,本书分为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及形态、水利水电工程岩溶地质勘察方法、岩溶水文地质分析方法及应用、水库岩溶防渗处理、坝址区防渗处理、洞室岩溶涌水处理、基坑岩溶涌水处理,伏流及暗河封堵成库处理、岩溶地基评价与处理、工程岩溶环境地质问题10个篇章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如下。
0.3.1 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与形态
岩溶是指具有侵蚀性的流动着的水溶液对可溶岩的溶蚀,并伴有侵蚀、崩塌、堆积等地质作用的全过程及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地质现象。本书对地表和地下岩溶个体形态组合形态进行了定义,通过大量实景照片描述给读者直观的印象。
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为:①岩石具有可溶性;②水具有溶蚀性和流动性;③具备水体渗流的通道。依岩石可溶性将可溶岩地层分为三类岩组,论述了岩溶的成因,岩性决定岩石的可溶性,碳酸盐岩地层中岩性越纯越易溶蚀,岩溶越发育。可溶岩地层厚度对岩溶发育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岩溶作用的深度和规模。
气候是影响岩溶发育的因素之一,比较我国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气候地带岩溶发育程度:热带最发育,降水多少不仅影响水的入渗条件和水交替运动,而且雨水通过空气和土壤层,带入游离CO2,能使岩溶作用得到进一步加强。
地质构造形成的破裂面是早期地下水运移的先决条件,新构造运动中尤以地壳间歇性抬升控制河谷地区水文网演变和地下水的关系运移,进而影响河谷型岩溶发育。地壳抬升间歇时间越长,地表水文网包括干流、支流与支沟形成系统越充分发育,越有利于岩溶发育,可形成规模大、延伸长的暗河等管道系统。
0.3.2 岩溶地区水库最主要的工程地质问题
岩溶地区水库最主要的工程地质问题涉及水库库水渗漏、岩溶空洞塌陷引起的库岸边坡稳定与水库岩溶诱发地震、岩溶浸没与淹没等。尤其是水库岩溶渗漏直接影响水库的正常功能及经济社会效益,还可能影响与水库相关的工程建筑物的安全及一系列环境问题、地质灾害。岩溶地区坝基主要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有绕坝渗漏、岩溶坝基的不均匀变形、岩溶洞穴的压缩变形与破坏、岩溶化坝基的承载力、坝基抗滑稳定、边坡稳定等问题。岩溶地区地下洞室主要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除一般地区的围岩稳定问题、岩爆等外,尚有岩溶稳定、岩溶涌水(涌泥)、外水压力等。
0.3.3 岩溶工程地质勘察与非岩溶地区工程勘察的不同之处
岩溶与非岩溶地区工程勘察在于它不仅要对各种基础地质条件(自然地理、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及物理地质现象)进行勘察,更重要的是围绕岩溶发育和岩溶水文工程地质条件,以及可能存在的岩溶渗漏、岩溶涌水、水库地震、塌岸、内涝与浸没等问题进行针对性勘察。
由于岩溶工程地质条件的复杂性、研究内容的广泛性,必须采用多种勘察手段和方法进行研究。岩溶工程地质勘察的方法主要有基础资料分析研究、工程地质及岩溶水文地质测绘、钻探、水文地质与地下水化学试验、溶洞调查与洞探追索、地球物理勘探、岩溶地下水的动态观测等。
水利水电工程岩溶渗漏勘察中的钻孔布置于可疑渗漏带的地下分水岭位置或构造切口位置,以及防渗帷幕线上,应尽量结合物探剖面布置。相对于工程地质钻孔,钻孔应进入到最低地下水位以下不小于10m;防渗线上的钻孔应进入到微透水层内或进入岩溶弱发育带顶板以下不小于10m。孔数视勘察部位岩溶与水文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而定,以查明可疑渗漏带地下分水岭或构造切口位置岩体的岩溶化程度、可能渗漏通道(岩溶管道)的最低高程、地下水位高程及变幅、渗漏范围为原则。孔深一般大于普通工程地质钻孔,施工难度较大,费用较高,应尽量一孔多用。
洞探追索是对特殊重要部位一种有效的岩溶勘察方法,由于岩溶多伴随岩溶塌陷与岩溶充填,或地表洞口较小而易被杂草树木及乱石遮盖,发育具一定的“隐蔽性”,通过平洞开挖揭露可以直接观察到大小不同的各种岩溶现象,并追索其来龙去脉。洞探追索岩溶勘察一般随岩溶发育的主方向进行,对次发育方向可增加支洞探查,以查明岩溶的最优发育层位、方向、长度、岩溶形态、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岩溶发育的规律、强度,若遇较大的岩溶空腔或揭露岩溶管道水、暗河,可结合进行溶洞调查及地下水连通试验等。
大规模的管道型渗漏是岩溶地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成败的关键,溶洞调查是研究地下水位以上岩溶洞穴最有效的勘察方法,溶洞调查包括溶洞发育的层位、空间方位、规模、形态及溶洞沉积物调查等内容。溶洞规模和形态特征与岩性、构造和水动力条件有关,通过溶洞规模、形态调查,不仅可以了解岩溶发育与岩性、构造的关系,还可能分析其形成的水动力条件,判断溶洞的连通性,确定地下分水岭位置,了解地下河和岩溶水的补给源,调查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转化关系以及岩溶区水库的渗漏通道等。
0.3.4 岩溶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岩溶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是本书重点内容之一。20多年来,随着新的仪器设备开发成功和计算机的普及,许多物探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探测效果和经济效益。如今,地球物理勘探在岩溶勘查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
岩溶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布置原则,为了使岩溶勘察工作更加快速、经济、全面,根据不同岩溶发育的物性差异,本书用较多的工程实例对高密度电法、EH4、探地雷达、CT等常用地球物理方法的作用和适用范围进行了论述,选择与优化主要考虑以下因素:①必要性:为什么要采用物探方法,要解决哪些问题;②有效性:拟采用何种手段,可以达到目的期望值;③灵活性:针对问题的解决程度要求不同,采用恰当的方法,考虑不同方法的相互替代或补充;④经济性:勘察费用总是有限的,合理的经费开支是基础。如EH4的特点是仪器轻便,方法简单,适合地形复杂区工作,资料直观,以定性解释为主,适用于初勘工作。高密度电法兼具剖面、测深功能,分辨率相对较高,质量可靠,定量解释能力强。在外部电场干扰较小的条件下,探测深度较大时,适宜采用EH4,探测深度较小时应当采用探地雷达。岩溶勘察弹性波CT钻孔应布置在被探测区域(或目的体)的两侧,孔距宜控制在15~30m,孔距太小会增大系统观测的相对误差,太大会降低方法本身的垂向分辨率。电磁波CT钻孔孔距要求一般不宜大于60m,且孔、洞段深度宜大于其孔、洞间距。钻探成孔时应尽可能保持钻孔的垂直度,终孔后宜进行测斜校正。为减小测试盲区,终孔深度应大于测试深度,且相邻钻孔孔底高差宜小于5.0m,钻孔终孔后应进行清渣保证有效探测深度。
地球物理方法的合理综合应用十分复杂,它不仅取决于所要解决的地质问题,而且还必须考虑到高效与低耗两个因素。另外作为地质工程师,需要认识到物探方法只是间接的地质勘察方法,最终地下的岩溶地质情况还需要通过钻孔勘察来验证。
0.3.5 岩溶水文地质分析方法及应用
地貌及水文网分析:通过岩溶作用在宏观地貌、地表、地下水系格局以及岩溶形态特征等各种外部表现的分析,认识岩溶发育特征,是传统岩溶分析的方法之一,随着现代卫星图像精度的提高,遥感分析软件平台的不断升级,此项分析方法在基础资料及技术平台上均取得长足的进步。
地下水系统概念的出现,是系统理论在水文地质学中的渗透,也是水文地质学发展的必然结果,主要包括地下水含水系统和地下水流动系统。岩溶地下水流动系统分析是地下水流动系统为研究主体,根据有限的资料和信息,在假定基础上建立岩溶地下水流动系统的框架,演绎应该具有的现象和特征,再通过各种地质、水文的勘察和试验资料加以验证、核减误差,逐步完善系统边界和特征,分析系统岩溶发育规律,属于假设演绎法。本书结合贵州强岩溶区水电工程实例,系统地总结了岩溶地下水流动系统理论分析方法及在水电工程岩溶勘察及渗漏评价方面的运用,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数十年来工程建设实践中关于岩溶水文地质研究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
岩溶地下水渗流场,即地下水在可溶岩介质中,由高势能向低势能方向运动,并具有一定的地下水动力学特性,从而构成渗流的三维空间,即岩溶地下水渗流场。利用渗流场来分析研究岩溶地下水的渗流特征及有关岩溶渗漏等问题的方法,谓之岩溶地下水渗流场分析方法。在贵州乌江流域水电勘察中,温度场、同位素场、化学场分析等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地下水示踪是一种重要的研究地下水运动的现场试验方法,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测井是目前很重要的一种地下水人工示踪方法。它是利用人工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处于天然流场或人工流场中的钻孔内地下水体,它们随地下水运动,根据示踪或者稀释原理,可以由此测定含水系统某些水文地质参数。另外一种重要的地下水人工示踪方法就是所谓的连通试验,在地下水系统的某个部位施放能随地下水运动的物源,在预期能到达的部位对其进行接收检测,根据检测结果,综合分析介质场和势场特征,来获取系统天然流场的水动力属性的探测方法。地下水连通示踪结论明确,能直观地反映地下水系统的运动状态。实际应用中,示踪剂须满足性质稳定,易溶于水,无毒,对人体、动植物无直接的损害,灵敏度高,试验现场易检测,检测方法简单方便,成本低,易获取。
0.3.6 岩溶渗漏处理
岩溶地区筑坝建水库,渗漏处理关系到能否成库,也是重点研究的工程问题。岩溶渗漏大致可归纳为以下4种类型:①邻谷渗漏;②河湾渗漏;③隐伏低邻谷渗漏;④库周或库底渗漏。地形、岩性、地质构造、岩溶化程度、河流水动力条件等5个方面,构成岩溶渗漏的基本地质条件。
对工程影响最大的是岩溶管道性渗漏,目前渗漏量计算一般按照下面几种模式:按岩溶管道或暗河天然最大流量作为渗漏量;依据已知坝肩岩溶管道过流断面、连通实测流速按水力学管道流计算;根据库区实际库水位与渗漏流量曲线推测最大渗漏量;利用河流或岩溶洼地、海子底部等天然消水流量曲线推测水库渗漏量。
枢纽区岩溶渗漏不仅会产生库水的损失,而且可能对大坝、地下厂房等其他重要建筑物产生危害,需要采取比水库岩溶渗漏处理要求更高的处理措施。
防渗方案的设计结合防渗处理方法,目前防渗处理型式的选择主要有垂直防渗和水平防渗两大类。垂直防渗一般应用于以水平渗漏通道为主的工程,水平防渗应用于以垂直渗漏通道为主的工程。在实际工程中,由于岩溶渗漏型式的多样性,选择何种型式为主的防渗方案及具体的防渗方案如何确定,是由其地质结构、岩溶水文地质条件及工程特点所决定的。一般是多种方法综合应用。
(1)垂直防渗。即防渗面垂直向展布形成防渗帷幕,是目前最常用的防渗型式。
有隔水层(相对隔水层)的平面布置坝址区一岸或两岸在一定范围内有隔水层(相对隔水层)时,要尽量利用作为防渗端头。防渗线要避开岸坡强透水区、强岩溶区,并尽量垂直隔水岩层走向,这样不仅可以大大提高防渗的可靠度,还可以减小防渗工程量和施工难度。
无隔水层(相对隔水层)或隔水层太远时,防渗端头的选择主要考虑接地下水位(代表岩溶管道地下水位)和岩溶相对微弱的岩体,在方向上一般还要结合岩溶管道和断层带的分布进行考虑。
灌浆压力的选择,较高的灌浆压力有利于浆液的扩散,并能使孔隙张开提高可灌性。但过高的压力也可能造成岩体上抬和结构的破坏。因此灌浆压力要结合岩体强度、裂隙张度、库水水头及灌浆次序、灌浆深度考虑,并通过灌浆试验确定。一般而言,岩体强度较高、埋深较大,裂隙张度较小、水头较大及后序孔,可使用较高压力;反之则用较低压力。岩溶发育地段,由于空缝较多,吸浆量大,在前序孔中压力一般较小甚至不加压,后序孔再提高灌浆压力。
岩溶防渗灌浆中水泥浆是主要灌浆材料,当与其他材料混合时可有水泥黏土浆、水泥粉煤灰浆、水泥水玻璃浆、水泥砂浆以及双液灌浆,而应用于不同的岩溶水文地质条件。
(2)水平防渗。即防渗面近于水平向展布形成铺盖,又可称铺盖防渗,设计原则:一般用于范围不大且属库底分散性岩溶渗漏的河段。若库底渗漏的范围较大时,可与垂直防渗进行比较。当有集中式管道时,需先采取堵、塞措施后再使用。水平防渗的范围,宜与库底岩溶渗漏的范围一致,形成全封闭防渗。防渗材料,要根据地形地貌、库盆大小及工程特点,从技术上、经济上进行比选。铺盖厚度要根据水头及材料特点进行确定。要注意水平防渗与大坝及两侧岸坡衔接。
(3)铺盖类型。根据材料类型的特点,主要有黏土铺盖、混凝土铺盖、塑料膜或土工膜铺盖等。
0.3.7 洞室与基坑岩溶涌水处理
水利水电工程由于大坝、厂房等水工建筑物基坑均位于河谷地下水的汇集排泄区,而引水隧洞多采用裁弯取直或旁河隧洞的方式布置,在穿越可溶地层区时,常会遇到多条岩溶管道水或丰富的岩溶裂隙水、岩溶层间水等,因为施工开挖揭露,往往导致围岩中的地下水体或岩溶管道水突然向隧洞、基坑内涌出。岩溶涌水是岩溶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常遇的工程地质问题
岩溶涌水由于其发生过程突然、且具有不均一性、突发性、涌水量变幅大等特点,加之基坑、隧洞工程空间有限,往往给工程施工带来很多危害,包括围岩失稳、堵塞隧洞、基坑淹没,易造成人身伤亡等事故。有效地处理岩溶涌水,对保障基坑、隧道安全施工以及安全运营,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对于基坑岩溶涌水,首先应查明其岩溶水文地质条件、涌水来源、涌水类型、涌水特点、涌水量等,并分析其对工程施工期与运行期的危害性和危害程度,根据其岩溶水文地质条件与危害性有针对性地制定处理方案。对仅影响工程施工的涌水,若通过抽排能消除其影响,一般采用临时抽排措施进行处理;对既影响施工又影响运行安全的涌水必须采取永久或永临结合的处理方案进行处理。
随着岩溶水文地质勘察理论的进展及EH4等精确探测手段的应用,引水隧洞岩溶水文地质调查主要采用“地质调查+精确物理勘探+验证性钻孔及水文地质试验”的综合方法。但是对于长大隧洞而言,施工前期的勘察工作往往十分困难,难以查清隧洞沿线的全部岩溶、水文地质情况。因此,重视施工期超前预报及施工地质预报,是岩溶地区引水隧洞涌水分析评价的极为重要的方法。
洞室岩溶地下水的处理方法,岩溶洞室地下水涌水防治的优先考虑方向是“将动水变为静水”,从而在静水环境下对岩溶通道进行灌浆封堵处理,减少灌浆处理的难度和工程量。但受前期勘察深度及超前预测预报水平的限制,不可能完全准确查明隧洞前方地下含水体的分布情况。因此,在实际地下工程开挖过程中,有时会同时面对已准确预测的隐伏岩溶涌水构造和直接揭露的岩溶涌水点。对于这两种不同水动力条件下的涌水类型,宜采用不同的涌水处理方案。
对于尚未揭露又超前预报预测掌子面正前方有高压、大流量地下水时,应采用超前帷幕灌浆封堵技术。洞室已揭露涌水可采用封堵灌浆与高压固结灌浆的方式进行处理,据以往的工程经验,由于被揭露的地下水呈动态形式出现,不利于浆液凝结。再加上地下水有高压、大流量的特征,封堵难度较高,需先通过灌浆封堵将动水变为静水后,再进行高压固结灌浆,确保衬砌结构的长期运行安全。
对于具有高压、大流量溶蚀裂隙、溶蚀宽缝、串珠状溶蚀孔洞、溶蚀管道以及溶洞群和厅堂式洞穴的涌水封堵,传统的充填方式已不能获得理想的封堵效果,为此,本章重点论述了特殊的模袋、索囊灌浆封堵技术。
模袋索囊材料由于具有强度高、整体性和析水固结性能好、柔软可变形等特性,适合于大流量、高流速情况下的堵水。模袋、索囊灌浆封堵技术在贵州引子渡、索风营、东风、沙沱水电站和四川锦屏、联补水电站及重庆明月山隧道等多个工程项目取得了较好的地下水封堵效果。
0.3.8 伏流及暗河封堵成库处理
伏流与暗河,大量文献上并未区分,本章将有明显地表进出口且主要流量为进口流量的称为伏流,是岩溶地区河流由地表转入地下、从地下又复出地表的独特形态,由进出口、伏流洞及上覆山体等部分组成;将有明显的出口但没有明显的集中入口的称为暗河,是由地下水汇集,或地表水沿地下岩石裂隙渗入地下,经过岩石溶蚀、坍塌以及水的搬运而形成的地下河道。
随着水电开发的深入,涉及伏流、暗河地区的水利水电开发项目的增加,开展对伏流、暗河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问题及处理方法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工程意义。
伏流封堵成库方案利用部分天然山体,节省大量工程量和建筑工程投资是岩溶地下空间利用的一个重要方向。已建成投产的铜仁天生桥和设计中的平塘甲茶水电站代表了两个不同类型的伏流堵洞成库实例。
受岩溶发育影响,降雨形成的地表径流多通过溶蚀裂隙、溶缝及落水洞等潜入地下,故多数岩溶地区存在工程性缺水问题,通过封堵岩溶管道或地下暗河成库,有效利用岩溶地区的地表岩溶洼地和地下岩溶空间,开发利用岩溶地下水成为当前解决岩溶地区缺水的紧迫任务。
暗河发育地段的岩溶特征、水文地质条件十分复杂,极可能存在严重的水库渗漏和水库诱发地震、内涝等环境地质问题,能否成库是最突出的关键地质问题。需要进行的大量勘探论证,查明暗河的主管道,从而进行工程治理。本书通过两个已经建成投产的水电站治理研究经验,介绍了重庆中梁水电站通过防渗帷幕封堵库区分散式和集中式岩溶管道,截断库水通过暗河系统向大坝下游渗漏的途径成功成库,和贞丰县七星水库通过暗河中堵洞+地表整体式帷幕封堵,在利用地表岩溶洼地成库的同时,充分利用地下岩溶空间形成了地下水库两种处理方式。
0.3.9 岩溶地基处理
岩溶化可溶岩体的强度特性与变形特性,可溶岩体多是先沿结构面溶蚀,并进而不断扩展至大范围的岩体,从而形成包括溶孔、溶隙、溶蚀性结构面、溶蚀破碎区、岩溶洞穴或其他结构面组合的“岩溶结构岩体”,其岩溶形态极不规则,可以是宽大的溶洞,狭窄的溶槽,也可以是细小网状溶隙集合体,岩溶对坝基岩体质量的影响机理非常复杂。不同岩溶形态类型对坝基岩体强度及完整性、应力应变特性和渗透特性的影响程度不一样。
岩溶结构岩体受力后,其强度特性表现为明显的不均质性和各向异性。顺溶蚀结构面方向的岩体变形主要受结构面两侧完整可溶岩体强度控制,其变形特性与完整岩体差异不大,但垂直溶蚀结构面方向的岩体变形主要受溶蚀结构面强度控制,溶蚀破碎带多为黏土或其他软弱物质充填,强度较低,其抗变形能力极差,可能引起坝基抗压缩变形及抗渗透稳定等边界条件的较大变化。当溶蚀结构面与坝基(肩)组合时,常构成滑移或变形稳定的控制性结构面。岩溶洞穴对坝基岩体强度的影响与其形态特征、规模、上覆岩层顶板厚度、坝基应力水平等有很大关系,其强度破坏特征可表现为洞穴顶板整体破坏或以洞穴为临空面的整体滑移破坏等。
从已建成的岩溶地区工程处理情况看,地基处理措施主要分为4类:①改善坝体受力条件的结构性措施;②提高坝基岩体承载力和抗变形能力的补强措施;③提高坝基(肩)岩体溶蚀结构面或溶蚀体抗剪(断)强度的工程措施;④堵、排结合,增强坝基岩体抗渗漏(透)能力,合理疏导坝基范围内的岩溶地下水。本书通过武都水库、构皮滩、思林、沙沱、大花水、隘口等水电工程实例对不同岩溶地基处理方法作了图文介绍。
0.3.10 工程岩溶环境地质问题
地表和地下的双层水文结构使岩溶地区的降水通过落水洞等入渗补给地下水,地表水与地下水的关系在岩溶区十分密切,交互迅速,岩溶地区工程建设极易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水电工程建设产生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包括:岩溶水库诱发地震,水库内涝及浸没,岩溶水库斜坡稳定,隧洞岩溶涌水导致地表井泉的干涸,以及隧洞区岩溶塌方冒顶问题。
目前世界上发生水库地震的100余座水库中,有半数以上属于岩溶型水库地震,与天然地震相比,水库诱发地震虽震级小,但埋深浅,烈度偏高,造成的局部性破坏较严重,这不仅对水库及枢纽建筑、附近城镇居民的安全构成威胁,而且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由于水库诱发地震在机制、理论上的不成熟性及预测方面的不确定性,以及岩溶水文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前期勘测工作中,要想准确地进行水库地震预报,难度非常大;但若能设置监测台站(网)对水库蓄水后的地震活动情况进行监测,尤其是其所涉及流域的地震活动监测,了解其活动规律及强度,据此开展必要的防灾减灾分析评价及措施应对,对岩溶地区水库的安全运行来说更具有意义。目前,贵州已建立了乌江流域、北盘江流域水库地震监测台网,可及时了解两流域范围内岩溶水库地震的发震情况。
岩溶峰丛洼地或峰林谷地及岩溶盆地地区,发育众多的地下河系,每年汛期,地下河因当地暴雨而增大流量,由于岩溶管道断面所限使排泄受阻,通过天窗或消水洞涌出,淹没洼地或谷地中的耕地,一般称为“内涝”。如果在河流上兴建水库抬高水位,淹没了地下河出口,使地下河水水力坡降减小、地下水流速减缓、排泄能力降低,同时水库回水倒灌占用部分地下库容而降低了洞穴的蓄洪能力,还可能存在岩溶管道的局部淤塞而减小过流断面,从而壅高地下水位,导致本不产生内涝的洼地或谷地及岩溶盆地发生内涝或延长原有内涝时间,称为“岩溶浸没性内涝”。岩溶浸没性内涝是岩溶峰丛洼地、谷地及岩溶盆地发育地区修建水电工程常见的环境地质问题之一。
水库岩溶浸没性内涝工程地质勘察,与一般浸没区勘察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要查明各种基础地质条件,更重要的是对岩溶发育与岩溶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勘察。由于岩溶发育在空间上的不均一性、岩溶水文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及岩溶浸没性内涝的特殊性,岩溶浸没性内涝勘察必须利用多种勘察手段和方法进行综合研究,综合分析判断发生的可能性与危害程度。
水电工程库区岩溶浸没性内涝的治理措施,应在综合分析研究其产生原因、范围大小以及对工农业影响程度等因素的前提下,采用补偿、移民搬迁、汛期限制水库蓄水位、工程排涝等措施。
在西南可溶地区,同时蕴藏有丰富的磷、铝等矿藏,开采加工后的废弃物堆放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引起重视,由于自然条件所限,岩溶洼地作为堆场是不可避免的选择,显露出的环境问题和潜在的环境影响,日益受到政府、企业和学术界的重视和关注。本著作以磷石膏堆场对地下水污染为重点提出了堆场选址原则和勘测方法。
岩溶地区的城市,多分布在水源较充沛的河谷地带、岩溶准平原或大型洼地内,岩溶普遍发育较强,地下水位较高,给居民生活提供了方便。随着我国经济的稳步、快速发展,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也必然加快。而城市基础建设对环境的影响亦日见凸显,高层建筑地下室开挖、地下水的抽排、地下管线的铺设、尤其是地下交通工程的修建,大量地下岩溶管道被揭露,改变了岩溶地下水的补排径流关系,引起地面开裂、塌陷、水源污染等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问题,使人们生产生活受到影响。本章以实例介绍了可能产生的危害和勘察治理方法。
目前,我国在岩溶地区水利水电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岩溶地层的水文工程地质研究也日臻成熟,伴随着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将会在更大的范围内遇到岩溶问题,会给我们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势必再一次推动我们岩溶研究水平的提高,为造福全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