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社会对水文测验的需求分析
当前水文工作应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牢固树立“大水文”发展理念,以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核心,以加强水文水资源监测体系建设为基础,以提高预测预报能力为重点,积极推进水文测验体制的改革和创新,积极探索水文站驻测结合巡测、间测的方式,要加强先进仪器和先进测验技术的引进,要加强水文测验新方法的研究和人才队伍的培养,要转变传统思想、为各行各业提供全面优质服务。加快推进水文从侧重局部建设向注重整体发展转变,从技术导向型向服务导向型转变,从行业水文向社会水文转变,努力提高水文现代化水平,为水利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支撑。
1.更多的社会需求,要求水文行业为全社会服务
传统观念认为,水文主要运用于水利工程建设、水资源评价、防洪减灾等,属于水利类范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水文除满足服务于水利行业外,早已服务于社会的各行各业,为我国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等各方面都提供了有力的水文支撑。
水文测验不仅要为水利工程建设服务,要为交通、能源、核电、厂矿、港口码头等与水有关的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行提供技术支持;要为农村人畜饮水、农村节水灌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产增收提供技术服务;要为旅游、服务业等国家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咨询;要为加强资源环境的开发与保护协调的研究方面提供服务。要从传统水文向现代水文转变,从“行业水文”向“社会水文”(即“大水文观”)转变,扩大水文服务范围和领域。这就是目前全国水文业正致力推求的服务民生的“大水文观”的要求。
在当前“大水文观”要求下,水文服务对象更广泛,对水文测验的要求更高。例如,化工、火电等工业取水要求保证率一般是97%以上,核电工程取水保证率要求更高,保证率为99%。而现有规范对枯水期测流次数要求不高。因此,枯水期水文要素测验应适当增加观测次数是今后水文测验的改进方向。
2.提高水文监测的快速反应能力,满足水文应急监测的需求
除常规水情预报外,在应急抢险中,如突发的地震、泥石流、溃坝、水污染事件等灾害,由于水情应急预测预报工作必须在极短时间内开展,对水文应急监测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水文测验工作在应急抢险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水文测验是否及时,水文信息传递是否畅通,都将影响应急抢险的决策。水文应急监测是在人类与突发性自然灾害和水污染事件中产生并不断得以完善和提高的,逐渐成为政府应对和处置此类事件的重要支撑。那么对水文应急测验要求有两点:一是在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和水污染事件时,准确、及时地提供现场监测的第一手资料,为各级政府决策部门尽快制定抢险减灾方案提供决策依据,以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时效性;二是为工程排险施工单位提供信息服务,以保证施工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水文应急的突出特点体现在“应急”二字上,水文监测是否具有足够的人力物力是快速反应的关键。因此可以对现有的部分水文测站开展水文巡测或间测,可以充分利用剩余的人力资源与水文测验仪器设备,组成水文应急抢险突击队,随时应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奔赴应急测验现场进行水文应急测验工作,满足水文应急监测的需要。
3.受大环境影响,泥沙测验要求越来越高
受大型水利工程的运行调度的影响,测验断面水位涨落变化频繁、急剧,水、沙变化不同步的时段增多。采用ADCP进行横渡法测流,实际上已经造成了流量和悬移质输沙率测验的不同步。随着测站特性分析工作的不断深入,在某一水位级或某一时段按单一线法进行流量测验成为可能,流量测次相应减少,若为了测悬移质输沙率而增加流量测次势必增加测验成本。另外,山溪性河流,洪水暴涨暴落,水位变化十分急剧,传统的输沙率测验十分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为了解决这些泥沙测验问题,应采取悬移质输沙率和流量异步施测,可以大大缩短测验历时、减少外业测验工作量、提高了单次输沙测验成果的代表性,尤其是在抢测沙峰期间,可以提高单次输沙测验成果精度,同时还为流量和含沙量快速监测等新仪器的使用做好相关技术准备。
当前社会大环境的“高压”和“高需求”形势,对水文是一个机遇,同时也给水文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譬如,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社会关注度的提高,对防汛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需要建设工程措施提高防洪能力,更需要提高水文测报的准确性、时效性来提高防洪调度能力。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给水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压力,为了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需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而加强水文监测网络和信息化水平是保证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的关键手段。为了缓解干支流控制性水利水电工程的叠加累积影响,需要加强控制性水利水电工程的统一调度管理,需要积极探索受水工程建设影响的水文测验方式方法为其提供水量调度依据。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引发洪涝和干旱等极端气候现象的增加以及突发性水污染事件,需要加强水文快速应急水平,为地方政府采取应急措施提供准确及时的水文信息。这些新需求,对水文的要求不仅是在测验技术方法层面上引进新技术、新仪器,还要在水文测验体系机制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如以巡测代替驻测,以间测、校测代替常年施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