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保护规划理论与实践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2 我国水资源简况

1.2.1 我国水资源总量

中国水资源总量为2.84万亿m3,约占全球陆地径流总量的5.5%,居世界第6位。我国水资源总量中,地表水约为2.74万亿m3,地下水约为0.82万亿m3。由于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换、互为补给,扣除两者重复计算量0.72万亿m3,与河川径流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约为0.1万亿m3

我国人均水资源量约2200m3,约为世界人均水资源量的1/4,排在世界第110位,被列为世界13个贫水国之一。全国年人均用水量约450m3,仅相当于美国的1/5,世界平均水平的3/5。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人均水资源量低于3000m3为轻度缺水,低于2000m3为中度缺水,低于1000m3为重度缺水,低于500m3为极度缺水。中国目前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均水资源量(不包括过境水)低于重度缺水线,有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宁夏、河北、山东、河南、山西、江苏)人均水资源量低于500m3,为极度缺水地区。据统计,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一半以上城市不同程度地缺水,沿海城市也不例外,甚至更为严重。目前我国城市供水以地表水或地下水为主,或者两种水源混合使用,有些城市因地下水过度开采,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有的城市形成了几百平方公里的大漏斗,使海水倒灌数十公里。据预测,到2030年我国人口增至16亿时,人均水资源量将降到1750m3,我国未来的水资源形势是十分严峻的。

1.2.2 我国水资源特征

由于我国受地理位置、气候、降水、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以及人口、耕地与矿产资源分布的影响,水资源具有以下特点。

(1)水资源时间分布的不均匀性。

我国水资源受降水影响,其时间分布具有年际、年内变化大,枯水年和丰水年连续发生等特点。

我国水资源年际分配极不均匀,年际间最大和最小径流的比值,长江以南河流大多在5以下,北方地区河流多在10以上,径流量的年际变化存在明显的连续丰水年和连续枯水年。例如,黄河曾出现过连续11年(1922—1932年)的枯水期,其平均年径流量比正常年份少24%;也出现过连续9年(1943—1951年)的丰水期,其平均年径流量比正常年份多19%。这种连续丰、枯水年现象,是造成水旱灾害频繁、农业生产不稳定和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的重要原因。

我国水资源年内分配也极不均匀,夏秋季水多,冬春季水少,主要集中在汛期。长江以南地区河流汛期(4—7月)的径流量占年径流总量60%左右,华北地区的部分河流汛期(6—9月)可达80%以上。全国大部分地区年内连续4个月降水量占全年的70%以上,短期径流过于集中,易于造成洪水灾害的发生。例如,1998年属于丰水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多24.0%,各流域片地表水资源量与常年相比,长江片多34.3%,松辽片多49.9%,淮河片多47.5%,珠江片多9.2%,长江、嫩江出现了特大洪涝灾害。2001年干旱严重,全国大部分地区地表水资源量偏少,松辽片、海河片、黄河片、淮河片比正常年份偏少31.3%~61.4%,长江片也比正常年份偏少9.1%。

水资源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不仅使我国经常发生季节性缺水,也是许多河流发生水环境问题的原因。水资源分布的上述特点,导致我国国土的大部分地区都出现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问题,并成为制约21世纪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2)水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

从水资源的空间分布来看,南北差异较大。由于全国年降水量的分布由东南的超过3000mm向西北递减至少于50mm,形成北方水资源贫乏,南方水资源较丰富,南北相差悬殊的局面。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国土面积只占全国的36.5%,其水资源量占全国的81%;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的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3.5%,其水资源量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9%。按流域面积平均,北方各大流域的水资源量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如海滦河片仅达到全国平均值的1/2,黄河片还不到全国平均值的1/3。按行政区划进行比较,西藏、四川、云南和广西等省(自治区)水资源量丰富,每年拥有的水资源量均在1800亿m3以上,宁夏、天津、上海、北京、山西、河北和甘肃等省(自治区、直辖市)区水资源量贫乏,每年拥有的水资源量均在280亿m3以下,宁夏最低,年水资源量仅10亿m3

受地形、降水的分布差异性的影响,我国地下水资源同样具有空间分布不均匀的特征,南、北地区在地下水资源量上的差异十分明显。根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我国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8219亿m3,其中北方地区为2459亿m3,占全国的30%,南方地区为5760亿m3,占全国的70%。按片区比较,华北片、东北片、西北片地下水资源占有量最小;东南片和中南片地下水占有量仅高于华北、东北片;地下水资源占有量最高的是西南片,其人均地下水资源占有量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亩均地下水天然资源占有量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7倍。就地下水开采量而言,北方地下水资源开采量约为140km3/a,占全国地下水开采量的49%,其中华北地区地下水开采程度(以实际开采量与允许开采量之比来表示)最高,河北省高达126%,北京109%,区域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在70%以上。而南方地区雨量充沛,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除个别城市外,地下水开采程度较低,一般在20%以下。

(3)水资源地区分布与人口、耕地不相匹配。

北方地区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5,耕地面积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3/5,但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5;相反,南方地区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3/5,耕地面积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2/5,而水资源量为全国的4/5。北方地区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为1127m3,仅为南方地区人均的1/3。南方每公顷耕地水量为28695m3,而北方只有9645m3,前者是后者的3倍。相比之下,北方的黄河、淮河、海河3个流域,人口、耕地分别占全国总量的35%左右,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7%,人均水资源量仅为457m3,是我国水资源最紧缺的地区。

在全国人均水量不足1000m3的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北方地区即占了8个,而且主要集中在华北区;人均水量在1000~2000m3的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南、北两方各有3个;在全国人均水量超过2000m3的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南方地区占了10个,而北方地区只有3个。在全国耕地每公顷水量不足15000m3的15个省区中,北方地区占了13个;耕地每公顷水量超过15000m3的有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北方地区仅有6个。

综上所述,水资源空间上分布不平衡性与全国人口、耕地和资源分布的差异性,构成了我国水资源与人口、耕地资源不匹配的特点。北方地区水资源与人口和耕地组合状况很不理想,已成为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限制因素。

(4)受全球性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影响,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水资源明显减少。

近20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和部分地区由于下垫面条件变化导致降雨和地表地下产水关系的变化,我国水资源形势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中北方地区尤其突出,大部分地区水资源数量明显减少;南方大部分地区总体上降水偏丰,洪涝灾害较为频繁。1956—1979年与1980—2000年两个时段水文系列相比,北方黄淮海辽4个水资源一级区降水量平均减少6%,其地表水资源量减小17%,其中海河区地表水资源量减少达41%。近20年来,南方地区由于降水偏丰和下垫面条件变化影响,水资源数量略有增加,长江、珠江、东南诸河3个水资源一级区降水量、水资源量分别增加2.3%和5.8%。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的进一步加剧,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数量减少的趋势可能还会持续,范围可能还会扩大,将使原已十分紧张的北方地区水资源供需形势更加严峻。而南方地区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繁发生,以及大部分地区枯水年和枯水季节水量较正常年份有较大减少的趋势,也将使得南方部分地区面临较为严峻的水资源短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