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研究意义
退耕还林还草是我国促进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举措,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我国对世界生态文明进程的重大贡献。实践证明退耕还林工程是一条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正确道路,退耕还林以来改变了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改善了区域内的环境条件,防治或减轻自然灾害,形成有利于人类与动植物生存的生态环境,根据不同地域的自然、社会与经济条件以及森林植被的多种有益效能,集成、组装已有的生态环境治理成果,在退化的陡坡耕地上规划、营造森林植被,以生态效益为基础,经济效益为核心,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并实施系统管理的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具有自然、经济、社会的综合特征。退耕还林工程不同于其他林业生态工程,它是一项十分艰巨和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在我国涉及面最广、政策性最强、群众参与度高、操作难度大的生态建设工程。工程投资力度大,涉及国家、集体、个人等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多方面利益,生态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在短期内有着明显的矛盾与冲突。退耕还林工程效益具体的好与坏,达到了什么样的效益水平,缺乏客观、全面的数据支撑,尤其是如何对其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进行科学定量评价,采用什么标准、指标和方法。影响退耕还林工程效益发挥的主要因素是什么,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对农民生活和农村经济将、社会文明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关于这些问题的研究都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科学的综合评估体系,如何科学评价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效果,这是项目决策与管理者十分关注的问题和研究者急需解决的问题。
近几年来,一些科学研究者对退耕还林的问题已作了一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规划、管理上,对于退耕还林工程对当地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的影响机理和效益评价的相关科学理论,没有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因此,进行退耕还林生境特征演变的研究,构建退耕还林工程效益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探索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影响机理,为加快国土绿化进程、减少土壤侵蚀和风沙灾害、丰富退耕还林地区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林果业成效突出、农村结构趋于合理化等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