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经纬仪的测量项目
在线路测量中,经纬仪可完成下列四种测量:直线测量、角度测量、视距测量、高差测量。下面分别叙述之。
一、直线测量
这是在线路施工测量中最基本的工作内容。可分为两种测量类别:
一是在两转角杆塔之间确定直线杆位置。它的办法是设两转角杆塔为A、B两点,在A点架起经纬仪,在B点竖立花杆作目标,将经纬仪对准B点花杆,然后在中间安置花杆,由测量人员将花杆左右移动,直至花杆在望远镜十字丝上重叠为止,钉下木桩,然后再用花杆校对,在木桩上钉上小钉,这小钉便是中心位置,如图231所示。
图231 延伸直线桩位
图232 直线测量
二是将A、B线延伸出去。它的办法是将经纬仪架在B点,先后视瞄准A点,然后将望远镜翻转180°,前视用花杆找正,钉下木桩,再用花杆校对,在木桩上钉上小钉,
如图232所示。
二、角度测量
(1)水平角测量。测量水平角时,经纬仪放在某一角的顶点,测量其他两点之间的平角。步骤如下:
1)用垂球尖使仪器中心精确地对准杆桩中心,应尽量准确,否则将发生“对中误
差”。
2)调正平度盘。
3)瞄准组成指定角度的某一中点,在第一游标窗内读取度、分、秒。再自第二游标窗内读取分、秒。均记录下来。瞄准另一点,同样记下度分秒读数。
4)算出两个游标的平均数,以消除偏心差。
5)倒转望远镜转动度盘至另一读数,重复瞄准构成角度的两点记下读数。
6)根据记录算出正倒镜位置所测得的角度,如果两次测角结果相近,可取它们的算术平均值。否则需全部重测。
试看测角记录的格式和计算程序见表231。
表231
试看测角记录的格式和计算程序
(2)垂直角测量。当线路爬坡时,就可用经纬仪测量高低差,其方法是:测量垂直方向的仰角—目标高的角度或俯角—目标低的角度,其仰角为线路爬坡时的角为“+”值,俯角为线路下坡时的角为“-”值。具体步骤如下:
1)先把经纬仪校正至水平位置,四面的水准泡均应居中垂直度盘的零度正好对准游标的指标。
2)测读垂直角时,要注意游标读数的方向应与主刻度读数的方向一致,并且测量时,要注意用十字丝的横线来对准观察的目标,不要将视距线误当水平线来使用。
3)垂直度盘两游标窗的读法,与测水平角相同,亦应正倒镜各一次,取其平均值。
4)必须注明正负值读数。
(3)线路转角测量。线路转角时,其转角两侧的线路中心线所夹内角的补角,称为线路转角,如
图233 线路转角
图233所示,用α所示。
用经纬仪测量转角时的步骤为:
1)先将外盘固定,松开内盘制动螺旋;然后转动内盘,使一个游标的指标对准外盘的零度,然后将内盘固定,再松开外盘制动螺旋。
2)内外盘同时转动,后视一侧线路的中心桩标杆并对准后将外盘固定。3)松开垂直度盘的制动螺旋,将望远镜翻转180°。
4)松开内盘制动螺旋,水平转动仪器,前视转角后的新标杆,在水平度盘上两游标窗内记取读数。最好应重复一次取其平均值。一般线路转角角度均小于90°。
值得指出的是,记取线路转角应记明是“左”转还是“右”转,如“右”转45°则应写“右转45°”。另外当心经纬仪在转角时,不要转反,造成大错,再则在线路转角处,均应在两个方向钉下方向桩,如图234所示。
AB方向的方向桩为A′A″,BD方向的方向桩为B′B″。其CC为杆塔的“+”桩,或板线桩方向。一般方向桩应距离中心桩15~20m。
图234 转角杆方向桩
图235 视距测量
三、挡距测量
可以利用经纬仪来测量挡距,也可测量高差。这有两种方法即水平视距法和倾斜视距法。
(1)水平视距法。其原理为望远镜内两条视距线之间的距离ab=a′b′,l=物镜至望远镜中心的距离。f=物镜的焦距,l+f=c=望远镜的附加常数。
图235中,AMB为直立在地面上的塔尺,AB的距离为通过两条视距线在塔尺上的截距称视距,从图中得知
ΔFab≈ΔFAB
所以
afb=FAMB
FM=afbAB=KAB
K=afb=100
式中 K———视距常数。
另外,从图235可看出,挡距L为
L=C+FM=C+100AB
(231)
式中 C———望远镜的附加常数,各仪器基本相同C≈25cm(而对于内对光C=0,L=
100AB)。
具体测量步骤为:
1)将经纬仪放置妥当,调好水平。
2)测量经纬仪上望远镜轴中心至地面的高度。
3)在观察地立好塔尺或标杆,并读出塔尺上的截距。
4)按上面公式L=C+100AB=25+100AB,算出挡距。
在测量时,要注意塔尺要竖得垂直,读数要正确,否则误差较大。这种水平视距法只可应用在平原上,有时还受到渠道,圩埂的影响,最好应把经纬仪架在较高的道路上或高墩处,这样视距可放得远一点,效率高一点。
(2)倾斜视距法。从图236看出CTM是所要测量的挡距,BE是立在观察地的塔尺;GE是水平距离;θ是望远镜的仰角(可从垂直盘上读取);AB是视距线在塔尺上的截距。
图236 倾斜视距测量
因为MF≫A′B′,A′B′⊥GM,所以可以近似地
将∠MB′B和∠MA′A均看做是直角,则
A′B′=ABcosθΔA′FB′≈ΔaFb
f ab
=FM
A′B′
FM=afbA′B′=afbABcosθ=KABcosθ
GM=GF+FM=C+KABcosθ
由ΔGME中得知
GE=GMcosθ=cosθ[C+KABcosθ]
=Ccosθ+KABcos2θ
ME=GMsinθ=sinθ[C+KABcosθ]
=Csinθ+KABsinθcosθ=Csinθ+12KABsin2θ
GM=㊣GE2+ME2
式中 GE———水平视距;
ME———高度差(经纬仪和测点之间的高度差)。
四、高差测量
在初设时,要给出沿线地形的纵断面图,并在这个纵断面图上用架线模板曲线安排杆塔位置;在终勘中根据初设安排,钉下杆塔位桩;在施工测量中,按此进行分坑,钉拉线桩位。在这一连串的测量中,包括上面叙述过的水平测量和高差测量,统称为地形测量。而水平测量前面已经阐述,下面阐述高差测量。
所谓高差,就是地面上两点之间的高度差,即测点的地面与经纬仪中心的地面之间的高度差,这里用三角形法测量高差,其原理如下:
如图2 3 7所示,A为测站,D为附加测站,△ABC是垂直地面的三角形,△ADC是在水平面上的三角形,AB是经纬仪至被测点间的视距;BC是被测的高差;
AC是测站至被测点间的水平距离;α是垂直角度;β是水平角度;θ是DC与AD之间的夹角,选择D点时,应使θ≥6°;AD是测站至附加测站的水平距离;DC是附加测站至被测点间的水平距离。
由图237可见,在直角三角形△ABC中,AB
图237 高差测量
两点间的高差就是BC的长度,但是由于经纬仪是架
空的,距地为H,视线与花杆上交点至地面有一段距离P,当仪器测得的是仰角时,就应在BC上加H减P;当仪器测得的是俯角时,就应在BC上减H加P。
因为实际高差应为
h=BC±H∓P=±ABsinα±H∓P
水平距离应为
l=AC=ABcosα
又因为AB是未知量,而可借助△ADC,AD是已知的,且AD⊥AC,β角是已知的。
所以
h=±BC±H∓P=±ACtgα±H∓P
=±ADtgβtgα±H∓P l=AC=ADtgβ
三角形法的测量步骤如下。
(1)架正仪器,先进行后视校正好方向。
(2)在被测点C竖立花杆,用望远镜观察,设经过十字焦中心的视线在花杆B点处,则可得到垂直角α和花杆B点至地面C的距离BC,就这样可逐一测到100m左右,把各被测点一次测完。
(3)将仪器水平度盘向左(或向右)水平移动90°,前视观察水平距离的取值应使角θ≥6°,然后钉下标桩和小钉,便是附加测站的位置站。
(4)将仪器移至附加测站,平整后,望远镜十字焦对准原测站的中心桩,将水平度盘调整至零位后制动,转动上盘,对准原来各被测点进行观察,对准每个便可读取每个β角度,并一一记录下来,按公式可算出测站至各被测点间的水平距离和高差值。
这种办法可适用在地形不平的山丘地区。测量时要用可靠的通信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