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陶瓷彩绘雕塑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早期彩陶和彩塑是塑绘结合的萌芽

人类在大自然求生存的过程中通过劳动学会了制造工具,人类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就体现在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由最原始的石质及木质简易工具的使用,到逐步根据需求创造出更适于劳动生产和狩猎的工具,这是人类历史的开端。同时,人类在逐步使制造出的工具具有实用功能的同时更具舒适感,也制作一些装饰品美化自己,如石镯、贝链、串珠等,体现出人类最初对美的感受和对美的创造。人类在学会烤熟食物时,发现陶土经火可以烧结,就开始尝试制作简易的容器,于是就有了陶器。陶器的出现与熟食方式、食物剩余、定居生活及原始农业的出现相关联,因此,陶器的出现是人类历史出现的一个新的飞跃。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曾说,人类从蒙昧时代过渡到野蛮时代就是“从学会制陶术开始的”。陶器是借助黏土制成一定的形状,并经火烧结而成,即古人所云“凝土为陶”“埏埴为器”。这在一些古文献中也有反映,如《世本》:“神农耕而作陶。”《史记·五帝本纪》:“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从石器到土器,再到认识火制成陶器,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源于人类在长期和大自然抗争求生存中积累的实践经验。

陶器因为黏土材料随地可取、制作技术易于掌握以及性能优良,在人类日常生活中得以推广、普及,它的产量越来越大,用途也越来越广,包含日常生活中的食器、炊煮器具、生产器具、陶佩饰品、陶乐器、建筑用陶等。陶器还广泛用作明器和祭祀礼器。先民从初期为生存、生产而制造具有实用功能的陶容器,到逐步追求器物造型的美感,以及从无序的装饰纹样到对称、平衡、疏密有序的各种装饰线条、图案和纹样,这是人类原始初期的艺术创造。他们先借助石头或骨头在早期的陶器物的表面上磨光

或借助一定的工具在陶坯表面压印、拍印、戳印绳纹、篮纹、方格纹等各种几何纹饰。又在陶器表面上涂一层不同颜色的色料,并饰以彩绘,图案也逐步趋于精细、繁富。原始早期的陶塑主要采用最直接、最便利的捏塑的方法,即在坯件的某部位或整个器物的局部塑出某种形象,这便是早期的器皿类的雕塑附件。同时,也学会抓住动物的形象特征进行夸张、概括,制作出具有实用功能的动物造型,如这件新石器时代的陶鹰尊(图1),先民们将鹰的尾翼和双足塑成三个支点,作为支撑形体的器足,巧妙地将尊形与鹰的外形融为一体,生动逼真。由此可见,带有实用功能的雕塑造型在原始社会就已出现。根据现在出土的大量捏塑红陶小人物、小动物可以看出,陶塑是人类用黏土模拟自然、表现自己的开始,中国彩绘雕塑出现得非常早。在原始社会的陶塑上便出现了彩绘的现象。甘肃广河出土的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图2),该雕塑的面部、身体上布满了条状的纹饰,面部

有线条刻画的胡须、眉毛、皱纹,

脖子上有圆环描绘的项饰,身体上

有波浪线式的服饰,整个陶雕上布

满了装饰纹样。这种原始社会早期

的彩陶是在橙红色的陶坯上用天然

矿物颜料氧化锰和赭石描绘,并呈

色。氧化锰在烧成之后呈黑色,赭

石在烧成后呈现红色。这类彩绘雕

塑在原始社会分布比较广泛,在仰

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类型中均占一

定的比重。不仅仅在雕塑上有加彩

的现象,就是在器物的器耳、器足、

器盖等部位也出现雕塑形式的附件,

甚至在器物表面上直接采用浮雕的形式表现。如马家窑人形彩陶罐(图3)为甘肃天乐都柳湾出土的马家窑文化的陶器,人物从器皿中逐渐若隐若现地突显出来,人物的五官、四肢及代表女性特征的乳房和生殖器官以捏塑的手法浮凸在器物表面,并用黑色勾勒凸出的外轮廓,通过色彩的对比起到强化形体的效果。同时,周边还用较粗的线条描绘,有曲折线、水波纹、网格线状等,丰富造型,增加装饰效果,带有某种神秘的宗教或者巫术的意义。同时,洋溢着对稚拙古朴原始美的追求,在实践具有实用功能的可行性时又努力美化其造型,寻求视觉和精神上的愉悦、享受。可以说,人类对形体和色彩的敏感是一样的,当学会动手制作工具时,他就有表现眼中所观察到的自然对象的能力;当发现有不同颜色的材料时,他就有表现色彩变化的欲望。因此,这种原始彩绘的形式一旦表现成功,就会一直延续下来,并逐渐地扩散到彩绘雕塑艺术的其他领域。

这种彩绘形式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到先秦时期在随葬的人物俑、动物、器皿上被延续下来。因为中国古代有“事死如事生”[1]的观念,也就是说死后也要和生前一样,在阴间也要像在世间一样生活,以至于出现大量的人殉,春秋战国之后,人殉习俗便逐渐被俑随葬所替代。俑,古时陪葬用的偶人。一般系木质或陶制,也有石雕的。郑玄注:“俑,偶人也。”[2]而陶俑由于材料随地可取,制作方法简便,成了制俑的最好材料。秦汉时期使用陶塑作为陪葬品已经十分常见,如举世闻名的秦始皇陵兵马俑[3](图4),其中的人物、马匹等均为陶制。数量众多且形制等马等人高的兵马俑,123在制作上采用模具和局部塑造相结合的办法,造型的主体部分借助模具大量复制,而局部采用塑、刻、堆、贴、捏相结合,把人物的五官、须发、盔甲、配饰等特征塑造得各不相同,富有个性。陶塑烧成之后又在表面施以红、黑、白等色彩,形成千人千面的蔚为壮观的场面。不过,由于在烧成之后进行的彩绘没有经过高温烧制,所以容易脱落。汉代陶制彩绘人物和动物雕像分布也十分广泛,在洛阳、西安、甘肃等地均有发现。如彩绘扁身女立俑(图5),这是西汉时期的作品,材质为陶,高度27.2厘米,服饰上还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斑驳、鲜艳的色彩痕迹。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用瓷制的人物、动物等,如瓷质的骑马俑(图6),器物外表有剥落的低温酱色釉,带有色彩的装饰效果。这一时期伴随着佛教的广泛流传,彩绘形式逐渐波及佛教造像,敦煌莫高窟的佛、菩萨、力士、天王等造像的身体上都有彩绘的形式,是典型中国传统“塑绘结合”的代表作,色彩纯正,技术成熟,形象鲜明,塑造有力,留下了一尊尊令人叹为观止的彩塑造像,彩塑艺术也由此走上艺术高峰。这样的一种塑绘结合、塑绘并用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发展创作过程中不断被人们接受,不断被延续,共同发展,相互依存。

这些彩绘形式可能并没有直接地影响景德镇地区的陶瓷雕塑的彩绘,但是在陶塑或泥塑造型上加彩却在古代艺人的思维中成为一种被认可和接受的艺术表现形式,而且,这种色彩丰富的妆銮样式也符合大众的审美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