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1]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2]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3]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4]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5]
【注释】
[1]闻:听说。
[2]剑外:剑门关以外,当时杜甫在梓州(今四川三台),唐时属剑南道。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之乱中叛军的根据地。涕:眼泪。
[3]妻子:妻子和孩子。漫卷:胡乱地卷起。
[4]青春:指明丽的春天景色。
[5]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因穿过巫山而得名。襄阳:杜甫祖籍。洛阳:今属河南,杜甫故乡。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听到消息惊喜欲狂,写了这首诗。
诗歌开头写诗人听闻“剑外忽传收蓟北”后,不觉喜极而泣,“涕泪满衣裳”。环顾妻儿,他们脸上的愁容消失了;诗人把自己珍爱的诗书胡乱地卷起来,高兴得像发了狂。诗人在大白天“放歌”“纵酒”,这都是“喜欲狂”的表现。
“伴”这个字出现于“青春作伴好还乡”一句中。此处的“伴”是“伴侣”的意思,隐含着双方互为陪伴、没有主次之分,互为“并列”关系的意思。那么,是谁与诗人相互陪伴呢?青春,即青翠明丽的春天景色。春天与诗人相互陪伴,这自然是一种拟人手法,诗人赋予了青翠明丽的春天景色以人的情感,好像大好春光也要和诗人一同还乡,这是年迈的诗人由于“喜欲狂”焕发的童心和活力,形象地表现了诗人“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喜悦,表达了诗人深挚的爱国情怀,展现了诗人在噩梦一样的浩劫终于结束后将要返回故乡开始新生活的喜不自胜。
至于诗的结尾“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由于“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彼此之间都有很长的距离,用“即从”“穿”“便下”“向”连贯起来,可以在读者眼前展现一个急速飞驰的画面,让这些地点一个接一个地从读者眼前一闪而过,这也更能让我们体会诗人喜悦与迫切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