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字解诗:一字吟成诗境新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写在前面的话

关于诗词炼字,历史上有很多流传至今的佳话,如贾岛吟“僧敲月下门”时“推”“敲”之比较,王安石咏“春风又绿江南岸”时“绿”字之灵活使用,宋祁诵“红杏枝头春意闹”时“闹”字之锤炼,等等。这些字的佳妙之处可以从字义、语法、修辞等角度进行解析。

然而,有些诗词的用字之妙很难从以上几个角度讲明白,以致人们对一些诗句的赏析陷入“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困境。例如,我们在吟诵“孤帆远影碧空尽”时,眼前浮现的是船帆由近及远,由大到小,直至完全消失在碧空尽头的动态过程。然而,根据字典中的解释,“尽”的意思是“完,终”,如果只用字典里“尽”的字义去解释“孤帆远影碧空尽”,则这句诗只能释为“碧空尽头已经没有孤帆远影”,这样一来,展现在读者眼前的就成了一幅静态的空阔景象。显然,以这样的方式解释出来的诗意,与我们原本能够想象出的意象有一定差别。再如,“白日依山尽”这句诗能够让我们想象出太阳慢慢西沉的动态景象,但是如果只按照字典对“尽”的解释来解读这句诗,它所描绘的也成了一种落日余晖的静态画面。可见,仅仅以字典中的字义解读诗歌,有时不能把诗意准确生动地描述出来。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种问题,而不是仅仅用“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来解释字义与诗意不能吻合的无奈?我们发现了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利用字的隐含义。

字义不仅包括人们容易感知和概括的显性义,也包括潜在的、不易被人们感知的隐含义。显然,对一个汉字而言,其进入字典、辞书的意义是显性义,没有进入字典、辞书的意义是隐含义。诗词炼字的妙处,不仅表现在所用之字的显性义与诗句所要表达的意境的吻合上,还表现在其隐含义与诗句意境的吻合上。因此,赏析诗词时,只关注诗词用字的显性义是不够的,唯有将其隐含义也揭示出来,分析隐含义与诗句语境的契合关系,才能把炼字之妙彻底说清楚。

我们可以从“形”“音”“义”三个角度来挖掘和探寻一个汉字的隐含义,即可以提取隐含在汉字的形体、读音、意义之中的潜在意义特点。例如,“落”字的构意“草木花叶脱落”蕴含着“离开母体”的意义特点,但“离开母体”并未体现于“落”字在字典、辞书中的释义里,属于“落”的隐含义。

诗词赏析中,适当把诗词用字的隐含义融入对诗意的解释中,可使诗词意象展现得具体、生动、具有画面感,有助于读者深入理解诗意,理解渗透在字词中的思想感情。例如,通过“尽”的甲骨文“”(像手执毛刷洗刷器皿内壁的形态,表示饮食已尽),可推出其隐含义是“逐渐减少的动态过程”,把“尽”的隐含义融入对“孤帆远影碧空尽”的赏析,则船渐行渐远的动态画面就会在读者眼前浮现;诗人站在黄鹤楼上目送朋友直至船帆消失在天际的意象,也有助于读者体会诗人对朋友的真挚情谊。再如,把“尽”的隐含义融入对“众鸟高飞尽”的赏析中,可以使鸟群向远处飞去,直至诗人望不见的动态画面清晰地浮现在读者的脑海中。将之与“孤云独去闲”联系起来看,则读者可以看出,诗人在这里有意创设了众鸟和孤云都离自己而去的动态意象,作为“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背景和基础,即在诗人眼中,众鸟和孤云离开是因为嫌弃他、想要躲开他,只有敬亭山不嫌弃他,这样就深刻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理解到这个程度,我们会发现,这样解释确实比把“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理解为表现敬亭山的美好可爱要深刻得多,且更符合作者当时的心境。

隐含义还可以为解析诗词炼字之妙提供可靠的依据,开辟新的诗词赏析途径。例如,“不知细叶谁裁出”的“裁”字以“衣”为部首,其字形构意是做衣服时把衣料剪成所需要的大小和样子,因而“裁”有隐含义“有计划,有目的,用心”。把“裁”的隐含义融入对“不知细叶谁裁出”的解释中,可以突出裁剪者在裁“细叶”时的精心,从而凸显剪出的细叶有多么精致可爱。再如,辛弃疾《破阵子》“弓如霹雳弦惊”中的“惊”字,繁体作“驚”,本义是“马骇也”,即马受惊乱跑,由此可推导出“惊”的隐含义是“动作猛烈”,“弦惊”的意思是弓弦震动幅度非常大,这句诗的意思是离弦的箭发出雷鸣般的声响,弓弦猛烈震颤。隐含义使箭射出后弓弦猛烈颤动的意象显得极具画面感,犹如在读者眼前,形象地表现出射箭者的勇武和豪情。

由上可见,说字是解诗的有效手段。本书的主要特点就是把说字与解诗结合起来。在体例编排上,本书有“字”与“诗”两条线索:“字”为主要线索,书中选出46个汉字,分成23组近义字进行比较、解析,按照字音顺序排列、分章节;“诗”为次要线索,在每个章节里,书中列出与本章解释的两个汉字相关的诗词。本书每一章都包括说字和解诗两部分内容:一是说解汉字,根据汉字构意、读音等提取汉字的隐含义;二是利用隐含义赏析相关诗词。为避免同样的诗词在不同章节重复出现,本书采用互见法,即每篇诗词仅在某一个章节中做完整解析,如果其中包含需要在其他章节解说的字,则只在那一章的“说字”部分以举例方式对相关字义和诗意进行阐释。

秦文字

小篆

“伴”在古代原本的意思是伴侣,有“依傍”之义,它的字形看起来像两个人并排站立、互相陪伴,所以隐含“并列”的意义。

小篆

“傍”也有“依傍”的意思,但它的字形中包含“旁”,因而隐含“旁边”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