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稻田大学日本史(卷四):平安时代(华文全球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节 藤原种继横死与“废太子之狱”

一、藤原种继暗杀事件及藤原氏与伴伯二氏

前一节中提到,延历四年(785年)九月,长冈京还在建造之时,担任营造使长官的中纳言藤原种继遭贼人突袭而横死,随后便引发了“废太子之狱”事件。当时,桓武天皇行幸平城京,不在长冈京内。因为皇女朝原内亲王作为斋宫斋宫,天皇即位时,根据占卜选定未婚的皇女,作为天皇的代表,前往伊势神宫侍奉天神。被送往伊势,所以桓武天皇移驾平城为皇女送行——凶案就发生在这个时候。

《续日本纪》记载:


(藤原)种继为贼射薨,车驾归自平城。捕获大伴继人、大伴竹良等党羽数十人,推鞠之,并皆承伏。依法推断,或斩,或流。其(藤原)种继,参议式部卿太宰帅太宰帅,太宰府的长官,唐名为“都督”。(藤原)宇合之孙,(桓武)天皇甚委任之,中外之事皆取决焉。初首建议,迁都长冈,宫室草创,百官未就,匠手巧夫,日夜兼作。至(桓武天皇)行幸平城,太子(早良亲王早良亲王,光仁天皇第二皇子,桓武天皇皇弟。桓武天皇即位时被封为皇太子。延历四年(785年)因藤原种继暗杀事件被废,死于流放途中。桓武天皇皇子安殿亲王成为皇太子,其后京城病疫横行,被认为是早良亲王冤魂作祟,这也是迁都平安京的缘由之一。)及右大臣藤原是公、(藤原)种继等,并为留守。照炬催捡,烛下被伤,明日薨于第,年四十九。(桓武)天皇悼惜之,诏赠正一位左大臣。


《续日本纪》后文中还记载:大同四年(809年),平城天皇平城天皇,第五十一代天皇,806年到809年在位,即安殿亲王,桓武天皇第一皇子。下诏,追赠藤原种继为太政大臣。

《日本纪略》中,对于这件事的记载如下:


延历四年(785年)九月乙卯(廿三日),中纳言兼式部卿近江按察使近江按察使,近江,古国名,现滋贺县。按察使,令外官的一种,主要负责巡回视察地方施政及民情。藤原种继,贼袭射,两箭贯身。

延历四年(785年)九月丙辰(廿四日),车驾至自平城云云,(藤原)种继已薨,乃诏有司,搜捕其贼云云,仍获(大伴)竹良并近卫伯耆桴麻吕、中卫牡鹿木积麻吕。敕右大辨石川名足等推勘之。

(伯耆)桴麻吕欤云:主税头大伴真麻吕、大和大掾大和大掾,大和,古国名,今奈良县。大掾,属国国府四个等级官员中的第三等,又叫“判官”或“丞”,官阶为正七位下。大伴夫子、春宫少进春宫少进,执掌皇太子家政相关事务的春宫坊治下官员,低于春宫大夫、春宫亮、春宫大进,官阶为从六位下。佐伯高成,及(大伴)竹良等同谋。遣(伯耆)桴麻吕、(牡鹿)木积麻吕,害(藤原)种继云云。

(大伴)继人、(佐伯)高成等并欤云:故中纳言大伴家持相谋云,宜昌大伴、佐伯两氏,以除(藤原)种继,因启皇太子,遂行其事。

穷问自余党,皆承伏。于是,首恶左少辨大伴继人、(佐伯)高成、(大伴)真麻吕、(大伴)竹良、(大伴)凑麻吕、春宫主书首春宫主书首,春宫坊治下主书署的长官,负责管理皇太子的笔、墨、纸、砚等,官阶为从六位下。多治比滨人,同诛斩。及射(藤原)种继者,(伯耆)桴麻吕、(牡鹿)木积麻吕二人,斩于山崎南河头。又右兵卫督五百枝王五百枝王,平安时代前期公卿,光仁天皇皇孙,因藤原种继暗杀事件被流放伊予国,后被赦免归京。、大藏卿大藏卿,大藏省的长官,官阶为正四位上。大藏省,朝廷的财务部门,负责国库的管理、出纳、度量衡和物价的规定等。藤原雄依,同坐此事。五百枝王,降死流伊予国。(藤原)雄依及春宫亮春宫亮,春宫坊治下官员,仅次于春宫大夫,官阶为从五位下。纪白麻吕、(大伴)家持息息,儿子。右京亮右京亮,左右京职,京都的司法警察,负责京都市内一般庶务,包括司法、警卫、户籍、租税、商业、道路、桥梁、田地等。左右京亮是京职的次官,仅次于左右京大夫,官阶为从五位下。(大伴)永主,流隐岐。东宫学士东宫学士,春宫坊治下官员,律令制规定的负责教授皇太子儒学的讲师。官阶为从五位下。林稻麻吕,流伊豆。自余随罪亦流。

延历四年(785年)九月庚申(廿八日)诏曰云云:中纳言大伴家持、右兵卫督五百枝王、春宫亮纪白麻吕、左少辨大伴继人、主税头大伴真麻吕、右京亮同(大伴)永主、造东大寺次官林稻麻吕等,杀式部卿藤原朝臣(藤原种继),以谋倾覆朝廷,奉早良亲王为君。

(大意)延历四年(785年)九月二十三日夜亥时,因杀藤原朝臣(藤原种继)事,勘赐申:藤原朝臣(藤原种继)在则不安,为扫退此人,劝皇太子(早良亲王),皇太子(早良亲王)准许。于是,近卫伯耆桴麻吕、中卫牡鹿木积麻吕二人为杀。申云云。

是日,皇太子(早良亲王)自内里归于东宫,即日戌时,出置乙训寺。是后太子(早良亲王)不自饮食,积十余日,遣宫内卿宫内卿,宫内省的长官,官阶为正四位上。宫内省,主要负责皇宫一般事务,包括皇室的日常开支、领地收入、木工等。石川恒守等,驾船移送淡路。比至高濑桥头,已绝。载尸至淡路云云。(中略)

又传,遣近卫伯耆桴麻吕等,就柩前,告其状,然后斩绝。

延历四年(785年)十月,庚午(八日),告山科(天智天皇)、田原(光仁天皇)、佐保山(圣武天皇)陵,以废太子之状。


《水镜》中也有关于这件事的记载:


延历四年(785年)八月,桓武天皇行幸奈良旧都,(中略)中纳言藤原种继留守长冈新都。皇太子桓武天皇御弟早良亲王派人暗杀了藤原种继。

事件的起因是:桓武天皇时常四处行幸,便将政事委托给皇太子早良亲王。天应二年,即延历元年(782年),早良亲王任命佐伯今毛人为宰相(即参议)。然而,桓武天皇巡幸归京后,藤原种继上奏道:“佐伯今毛人担任参议之事不合旧例。”于是,桓武天皇撤销了佐伯今毛人参议的职位,并赐予了三位的官阶作为补偿。早良亲王为此深感遗憾,便对桓武天皇说:“请把藤原种继交给我吧!”桓武天皇没有答应。从那以后,桓武天皇也不再将政务委托给早良亲王了。于是,早良亲王对藤原种继心怀怨恨,一直寻找时机,想要除掉此人。终于等到这次桓武天皇离京,早良亲王便找人暗杀了藤原种继。(中略)

事发之后,桓武天皇将早良亲王幽禁在乙训寺。延历四年(785年)十月十八日之前,早良亲王还没有去世。后来,桓武天皇将早良亲王流放至淡路国,早良亲王在流放途中死于山崎附近。


根据以上记载,皇太子早良亲王对藤原种继心怀怨恨的原因是“藤原种继阻挠早良亲王提拔佐伯今毛人担任参议”一事。早良亲王作为皇太子,自己对臣子的恩典,却因权臣的阻挠而被取消,算得上奇耻大辱了。不仅如此,桓武天皇此前曾将政务委托早良亲王处理,从那以后也不再有了。可见藤原种继的影响力非同一般。所以《续日本纪》用了“中外之事,皆取决焉”来形容藤原种继。藤原种继权势日盛,恐怕暗中也在筹谋废太子之事。

话说早在称德天皇晏驾之时,藤原种继的叔父藤原百川力排众议,迎立光仁天皇即位,也因拥立之功而数次升迁,最终官居参议中卫大将式部卿(掌管政事、近卫兵权以及朝堂礼式),权势盛极一时。在藤原百川的谋划之下,光仁天皇的皇后井上内亲王被废。废后一事的内情,虽然已经无从知晓,但基本可以确定的是,因为她不是出自藤原氏。然而,她所生的皇子早良亲王现在史书中一般认为早良亲王是桓武天皇的同母弟,为高野新笠所生。也有学者对此提出质疑,认为早良亲王是井上内亲王所生。本书作者采信的是第二种说法。,却被桓武天皇依照光仁天皇的命令册立为皇太子。藤原百川对此无可奈何,心知自己对井上内亲王的所作所为,如果有朝一日早良亲王即位,必然会祸及藤原家子孙,心中因而忧虑不已。(可参考《水镜》)

光仁天皇宝龟十年(779年)七月,藤原百川薨逝,但他的担忧却并没有因此而消除。藤原家的后人们也默默担心着这件事,心中暗暗盘算着伺机废掉早良亲王的太子之位。

既然双方心有嫌隙,那么遇到事情就更容易起冲突。早良亲王也担心自己重蹈井上内亲王的覆辙,遭受藤原家的算计,一刻也不敢放松警惕。特别是藤原氏得势专权,早良亲王有心压制,其间必然冲突不断。

而大伴、佐伯两家,自古以来就是担任朝廷内外守卫的重臣,却因藤原氏的崛起而失势。他们必然也希望能有一个机会,立下功勋,获得与藤原氏相同的地位。从史书中也能看出,每当国有战事,这两族之人必然挺身而出,为国效力,以振家威。

所以,无论是大伴一族看来,还是在大伴家持本人看来,藤原氏庶出的藤原种继与自己同为中纳言,对方却有着执掌国中大事的权力,大伴家持心中愤懑不平,也是人之常情。

大伴家持身为春宫大夫,自天应年间以来,一直侍奉于皇太子早良亲王身侧,情谊自然不浅。不管是出于君臣之谊,还是出于自己的家世地位,对于大伴家持来说,借鉴古例,筹谋未来,都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而佐伯氏一方,将皇太子早良亲王与藤原氏之间的嫌隙看在眼中,自然也会主动迎合早良亲王的心意。就这样,大伴、佐伯二氏与早良亲王之间,不知不觉达成了某种默契。这一点,从早良亲王破格提升佐伯今毛人为参议一事就能看出端倪。

然而,藤原种继何其机敏,马上就看出大伴、佐伯二氏针对藤原氏,尤其是针对自己的意图,便向桓武天皇奏报了此事(此次奏报并非谗言,而是直言)。这样一来,不仅破坏了早良亲王的计划,更让早良亲王失去了掌管政事的权力(虽然藤原种继并没有上奏削夺早良亲王的权力)。

这件事表面上是藤原种继对早良亲王一党出手,但当时废立太子的形势已经初露端倪。早良亲王被废之后,继任太子便是桓武天皇第一皇子安殿亲王。安殿亲王的生母是皇后藤原乙牟漏——内大臣内大臣,太政官治下令外官的一种,官位仅次于“三公”,当左右大臣因故缺席时,可以代行政务。唐名为“内府”“内丞相”“内相国”“内仆射”,官阶为正、从二位。藤原良继之女。藤原良继是藤原种继的伯父,安殿亲王妃又是藤原百川的女儿藤原带子,后来藤原种继的女儿藤原药子也得到安殿亲王的宠幸(后来引起“药子之乱”,详见第二章第三节),所以册立安殿亲王为皇太子,是完全符合藤原家族的期待的。

所以,迁都长冈,恐怕也有对废太子一事的考量。《续日本纪》载“首建议迁都长冈”——日本历代迁移皇居,必然事出有因,参看前朝史书及后来的“药子之乱”便可知晓。况且史书记载“日夜兼作云云,照炬催捡”——藤原种继既是迁都的建议者,也是建都的负责人,时至寒冬依然“日夜兼作”,尚且还能看作出自“希望早日竣工”的热忱,但“宫室未就”,就让桓武天皇移驾新都——事出突然,必有内情。恐怕是因为一旦竣工,就要宣布废立太子之事,这在一部分人心中,已经是心知肚明的事情。恐怕连皇太子早良亲王都有所感知,更别说大伴、佐伯二氏了。这事在大伴、佐伯二氏眼中,仿佛已经是必成的事实一般,与其被废,不如先发制人,以清君侧。所谓走投无路,以命相搏,所以才会出现暗杀一事。

《续日本纪》《日本纪略》等书记载,大伴家持在事发前二十多天薨逝,去世二十多天还未下葬——可见当时情势之紧急。不过,曾得到早良亲王赏识的佐伯今毛人,当时却与藤原种继一起在长冈担任新都营造使,与暗杀之事毫无牵连,非常不可思议;曾经因藤原种继的一句话而失去参议之职,现在还能一同担任新都营造使,则更加不可思议。虽说官员的任免不管内情如何,表面上都是出自桓武天皇的圣裁,但这次任免或许是藤原种继担心自己迁都的主张受到非议,所以故意推荐了佐伯今毛人一同担任新宫营造使也未可知。这位佐伯今毛人,在延历三年(784年)十二月,被破格提升为参议,可见深受桓武天皇信任。

暗杀事件的执行者伯耆桴麻吕等,先在藤原种继灵前告罪后,才伏法受诛,可见桓武天皇对藤原种继哀悼之深。即便是藤原种继去世之后,无论是他在藤原氏一族之中的地位,还是桓武天皇对他的恩宠,依然余威犹存。《后日本纪》“和气清麻吕传”中记载:


长冈新都,经十载,未成功,费不可胜计。(和气)清麻吕潜奏,令上(桓武天皇)托游猎,相葛野地,更迁上都。


即便是和气清麻吕这样的当世名臣,在提到与藤原种继生前主张相关的事宜时,都要避人耳目,私下奏报,可见藤原种继余威犹存。

二、册立新皇储与废太子的“怨灵”

如前一小节所述,早良亲王被废,同年,即延历四年(785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桓武天皇第一皇子安殿亲王被册立为皇太子,时年十二岁。延历七年(788年)正月十五日,皇太子(安殿亲王)加元服,由大纳言民部卿藤原继绳为他加冠,中纳言式部卿近卫大将纪船守为他理发。然而,不久之后,皇太子(安殿亲王)罹患脑病,数年未愈。《日本纪略》记载:


延历十年(791年)十月甲寅,二十七日,先是皇太子(安殿亲王)枕席不安,久不平复。是日,向伊势太神宫,缘宿祷也。

延历十一年(792年)六月戊子,五日,奉币于畿内名神,以皇太子(安殿亲王)病也。

延历十一年(792年)六月癸巳,十日,皇太子(安殿亲王)久病。卜之,崇道天皇(早良亲王)为祟。遣诸陵头调使王等于淡路国,奉谢其灵。

延历十一年(792年)六月庚子,十七日,敕去延历九年(790年),令淡路国,宛某亲王(崇道天皇)守冢一烟,兼随近郡司,专当其事。而不存警卫,致令有祟。自今以后,冢下置隍,勿使滥秽。


由此可见藤原氏一族对早良亲王冤魂的畏惧,以及当时的墓地制度。

不仅皇太子安殿亲王患病,延历十三年(794年)五月二十七日,太子妃藤原带子患急病,骤然逝世,当时人们也认为是早良亲王的冤魂作祟,因而对其越发崇敬。

《日本纪略》记载:


延历十六年(797年)五月甲辰,十九日,于禁中并东宫,转读《金刚般若经》,以有怪异也。

延历十六年(797年)五月乙巳,二十日,遣僧二人于淡路国,转读悔过,谢崇道天皇灵也。


早良亲王“冤魂作祟”的说法,最开始是“卜之”得到的,应该是出自阴阳道。到此处记载为“怪异”,可见此时已有僧人参与。《元亨释书》记载:


延历十六年(797年),(中略)初早良太子,与黄门侍郎黄门侍郎,即中纳言。藤原种继有隙。(中略)太子党人,射(藤原)种继于烛下毙。事觉,延历十六年(797年)十月,太子(早良亲王)废,将更弑。太子(早良亲王)使使诸寺,预修白业,诸寺恐而拒之,独善珠(东大寺)纳焉。谒使者曰:“太子夙殃不尽,今受严遣,此度回债焉,又幸也,乞勿结怨矣。”委屈示谕,词旨激切。

使者复命,太子(早良亲王)喜曰:“我闻师言,披忍辱衣,以故,不怕逆鳞之怒耳。”

太子(早良亲王)途死,其灵恼逼皇太子(安殿亲王),医巫不效。敕(善)珠持念,(善)珠语太子(安殿亲王)曰:昔闻贫道言,“曰已披忍辱衣,今何有之乎?”乃广说法要,言未毕,太子(安殿亲王)病愈。


可见这位善珠就是最初参与传播早良亲王“冤魂作祟”的僧人。

延历十六年(797年)四月二十一日,善珠圆寂,年七十五。《日本纪略》等记载,因为皇太子(安殿亲王)的缘故,善珠的画像被供奉在秋筱寺中。不过,善珠奉皇命念经,应该是之前的事情。此外,前皇太子(早良亲王)笃信佛法,也可以从上文中得到印证。从此之后,早良亲王的冤魂更受敬畏了。

《日本纪略》记载:


延历十九年(800年)七月己未,二十三日,诏曰云云,宜故皇太子早良亲王,追称崇道天皇,故废皇后井上内亲王,追复称皇后,其墓并称山陵,令近卫少将大伴是成,率阴阳师众僧,镇谢在淡路国崇道天皇陵。


桓武天皇下旨为井上内亲王及早良亲王母子恢复了尊号。

《日本后纪》《日本纪略》等记载,延历二十四年(805年),为了替桓武天皇祈祷病愈,正月十四日:


奉为崇道天皇,建寺于淡路国。


后又在延历二十四年(805年)四月五日,


令诸国,奉为崇道天皇,建小仓,纳正税三十束,并预国忌及奉币之列,谢怨灵也。


这完全是将早良亲王与历代先皇同等对待。

延历二十四年(805年)四月十一日,朝廷还设置了崇道天皇改葬司。

延历二十四年(805年)七月,遣唐大使藤原葛野麻吕等返回日本,向桓武天皇献上大唐的国书及赠礼。延历二十四年(805年)七月二十七日,桓武天皇将大唐的国书及赠礼供奉给山科(天智天皇)、后田原(光仁天皇)、崇道天皇(早良亲王)三座皇陵。

《日本后纪》等书还记载:


延历二十四年(805年)十月二十五日,奉为崇道天皇,写一切经,其书生随功叙位。云云。


可见朝廷对早良亲王的亡魂愈加崇敬。

延历二十五年,即大同元年(806年)三月,桓武天皇病重时下旨:


敕,缘延历四年(785年)事,配流之者,先已放还,今有所思,不论存亡,宜叙本位,奉为崇道天皇,令诸国国分寺僧,春秋二仲月别七日,读《金刚般若经》。

藤原葛野麻吕

就这样,朝廷对早良亲王的亡灵越来越尊崇,这也是藤原种继的反对者对他的非议之声逐渐占据上风的结果。虽然在现代人看来,“怨灵”之说纯属无稽之谈,因为惧怕而希望通过“祈祷”来“镇慰”怨灵则更是可笑,但在当时却不是这样。当时的人们笃信天灾人祸都是“怨灵作祟”,也相信通过祈祷能够获得神佛的庇佑,朝廷上下,莫不如此。一旦流出“怨灵作祟”的传言,马上就风靡一时,其中必然有人借此博取世人关注,为死者鸣冤。同时不乏僧祝之辈,为了显示自己道法灵验,为“怨灵”之说推波助澜,不仅自己深信不疑,也不容他人置疑。

所以,在这样的世风之中,朝廷上下对早良亲王“怨灵”的敬惧也就不难理解了。后来,在延历四年(785年)藤原种继暗杀事件中受到牵连的人,都先后获得赦免,也是同样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