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世之母:女娲神话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绪言

在我国神话谱牒中,女娲是一位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创世女神。她“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后世称誉为“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从现存文献及口耳相传的资料来看,女娲以其神奇之力化育万物、造人补天,故有“大母神”之称;因置婚姻,媒妁嫁娶,又有“皋襟之神”或“高媒之神”之谓。女娲以其不凡之举,聚天地神明,成就创世伟业,具有承续子嗣之功。从而弥补了盘古开天辟地之后的寂寥与空荡。

混沌初开,天地之间动静无常;刚柔相摩,八卦相荡。一派生机无限的局面,时时刻刻都会映入女娲的视野。面对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窘况,她便仿照自己的容颜,抟黄土而造人。《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义》记载:“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一个个精心捏制的小人儿,在女娲神力的护佑下,蹦蹦跳跳、活力四射。当自己“力不暇供”之时,她举起绳子抽打着生机无限的泥土,于是这些富有生命力的泥土也成了手舞足蹈的小人儿了。与此同时,天上诸神也都以不同的方式来帮助女娲造人。《山海经·大荒西经》载:“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淮南子·说林训》则称:“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女娲所以七十化也。”诸多神灵的参与,促成了“人首蛇身”的女娲战胜了寂寞,开创了美好的未来。湛蓝的苍穹下,芳草萋萋、流水汤汤,泉石激韵、和若球锽;繁华的人世间,莺歌燕舞、鸟语花香,飞禽走兽、人欢马叫,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繁华景象。据此,本册诗篇在相关神话传说的基础上创作了《尸化万物》《女娲造人》等。

看到如此温馨和谐的一幕,女娲发出了会心的微笑。为了此景能够永续长存,使人类瓜瓞绵绵,繁衍生息下去,女娲又创建了适龄男女婚配制度。《绎史》卷三引《风俗通义》载:“女娲祷祠神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面对天地神灵,女娲祈祷自己的想法能够如愿以偿,能够成为人类婚姻的媒妁。《路史·后纪二》说:“以其载媒,是以后世有国,是祀为皋襟之神。”女娲以媒妁为桥梁,最终连接了男女婚姻,建构了蠢蠢欲动生机无限的大千世界,因此后人尊称她为高媒之神。为了天籁之声,琴瑟和之而娱乐人生,女娲还与时俱进地发明了吹奏器乐的笙簧。《帝王世纪》说:“女娲氏风姓,承庖羲制度,始作笙簧。”战国时期史官所撰的《世本》也说:“女娲作笙簧。”笙,生也,象物贯地而生,以匏为之,其中空而受簧也。而后,《唐乐志》总结前贤所论并指出:“女娲作笙,列管于匏上,纳簧其中。”此种解读,实质上就是认为女娲作笙簧与我国古老的“种姓制度”具有一定的关联,这样也能够较为合理地解释“女娲地出”“象物贯地而生”等说法给人们带来的困惑。因此,作为生育人类,创造万物的伟大母亲——女娲,便具有更为崇高的人格了!不仅如此,现存及出土文献还记载了女娲与伏羲氏的兄妹婚现象,这种情况的产生或许与此有关吧!至此,我们不难看出,女娲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创世女神,而且还是一位主宰人类婚育的高媒之神!

正当世人享受着大自然的淳美、安逸与幸福时光之时,天神之间发生了内讧,共工与颛顼二神为了帝位展开了殊死搏斗。《淮南子·天文训》记载:“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他们的争斗,造成了毁天灭地的严重后果,天地阴阳错位,世间鸿蒙不开,生灵涂炭,万物归于沉寂。作为创世之母的女娲看到自己的子孙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又拖着疲惫之躯重新返回人间,开启了补天复地之旅。《淮南子·览冥训》记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祸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显而易见,帝位之争后的四极九州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洪水浩荡,大火熊熊,猛禽怪兽蚕食天下民众,天地重陷混乱不堪的状态。生死存亡之际,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积芦灰而堙水复地,杀蛟祈禳以安抚黎氓。为此,我们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创作了《女娲补天》《女娲斩黑龙》《女娲正地维》等篇章。

在神话传播的过程中,这些支离破碎、散见于各个典籍中的故事片段内容模糊、时间错置,缺少一定的逻辑顺序和必要的叙事结构。至唐朝,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进行了一番整理加工、增饰润色,于是便成为情节上曲折离奇、结构上首尾照应的历史性神话故事:“女娲氏……当其末年也,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女娲乃炼五色石以补天,断鳌足以立四极,聚芦灰以止滔水,以济冀州。于是地平天成,不改旧物。”随着时间的流逝,空间的变换以及人们思维认知的拓展,创世之母——女娲的形象越发高大伟岸,其丰功伟绩越发彰显于人世间。于是,神话世界中女娲形象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成为一位一统天下部落的女皇,后世尊为“娲皇”。《太平御览》卷七八引《帝王世纪》云:“女娲氏……一号女希,是为女皇。”《淮南子·览冥训》高诱注云:“女娲阴氏,佐伏牺治者也。”王充《论衡·顺鼓篇》称:“女娲古妇人帝王者也。”《山海经·大荒西经》郭璞注曰:“女娲,古神女而帝者。”曹植《女娲赞》认为远古所传的女娲就是“古之国君”。由此观之,从神话到历史的叙事转向,不仅没有消解女娲的创世神形象、高媒神形象,而且伴随着我国历史上发达的史官文化,保存并进一步强化。因此,女娲成为创世之母,成为护佑中华民族屹立于民族之林的伟大母亲形象。相应地,女娲文化亦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携带着与生俱来的、丰厚的文化意蕴,烙印于中华儿女的血脉之中。在世代相传的民族精神与价值观念下,她俨然是史前文明的佼佼者,是中华民族绵延不断的优秀传统文化,更是传承华夏文明和民族精神的坚强不屈的负载者。在新时代的今天,女娲文化依旧是民族大融合、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构成要素。鉴于此,我们试图通过女娲形象的神灵权威,以及与之相关联诸神的言谈举止,充分发挥想象力,进一步拓展思考空间,展现具有大爱精神的女娲形象以及相关的诸神灵性的一面,于是创作了《创世之母——女娲神话》系列诗篇,以飨读者。

本册《创世之母——女娲神话》,共精选了与女娲相关的10个神话故事,分别是:《尸化万物》《夸父逐日》《女娲造人》《女娲补天》《女娲斩黑龙》《女娲正地维》《女丑祷求雨》《忠贞的浮游》《赤豆打鬼》《九头相柳》,主要讲述了女娲与其臣僚及其相关神灵的神话故事,反映了神话英雄们在华夏民族建立中的赫赫之功和美好品性。

《尸化万物》讲述了宇宙鸿蒙,天地未开之时,盘古生于混沌之中。万八千年后,盘古不断长大。清浊之气分开;清气上升为天,浊气下降为地,盘古立于其中。他手撑着天,脚踩着地。又万八千年后,天极高,地极厚,盘古极长。天和地彻底分开后,盘古就死了。它的身体发生了奇妙的变化,人间也因此变得更加缤纷多彩。

《夸父逐日》讲述了上古时期,巨人部落的首领夸父带领着族人迁徙到严寒的北方居住。夸父为了不让族人在漫长的夜晚忍受寒气的侵袭和妖魔的侵扰,准备把太阳给捉回来。勇敢的夸父迈开大步没日没夜地追逐着太阳,历经千辛万苦,眼看就要抓住太阳的时候,突然口渴不已。他一口气喝干了黄河和渭河里的水。可是他还不解渴,打算去北方的瀚海喝水,谁知却渴死在了前往瀚海的路上。夸父死后,身体和手杖化作了一大片桃林,世世代代滋养着当地的人民。

《女娲造人》讲述了女娲在与小兔子的一次谈话中,意识到了“死亡”之意。这也让她萌生出创造“人”的念头。于是,她在大家的帮助下,用上好的黄土和清甜的河水创造出了人类,又让他们自相繁衍。这使得世界秩序有了新的平衡。

《女娲补天》讲述了共工一怒之下,撞倒了天柱不周山,导致天崩地裂。人间遭遇洪水、火灾、猛兽袭击等重重灾祸。女娲为了拯救人民,采集、冶炼五色石来补天。巨鳌主动献上自己的四肢作为四极支柱。天地慢慢得以修复,人间逐渐恢复了昔日的生机。由于巨鳌的四肢长短不一,东南方向的土地没有补完,从此天向西北方向倾斜,地往东南方向陷落。

《女娲斩黑龙》讲述了在一次剧烈的地动山摇之中,沉睡的黑龙被惊醒。蕴藏着原始黑暗力量的黑龙重回人间为非作歹。人间顿时陷入黑暗,生灵涂炭。天帝命令天神们去收服黑龙,不料天神们无功而返、死伤惨重。天帝只好请求尚未恢复体力的女娲娘娘再次出山拯救人类。女娲面对暴虐无常的黑龙仍存感化之心,却没想到被黑龙利用。女娲看清了黑龙不思悔改的狡猾面目,用神剑斩杀了黑龙。女娲强撑着没有复原的精魂收服了黑龙,此时的女娲,已经疲惫不堪。终于,女娲倒在了一片云彩上,精魂化作了风中的精灵。

《女娲正地维》讲述了女娲补天以后,大地裂缝四起,洪水泛滥,猛兽出没。善良的女娲神不忍人间灾祸连连,出手相助。多番筹谋勘察,终于找到了治水补地的良方——芦灰。芦灰是如息壤一般的神奇之物,即刻可以吸干洪水、修补裂缝。经历重重险阻,女娲终于修补好大地,并将自己十肠所化之神人,变作维系天地的带子。

《女丑祷求雨》讲述了远古时代,十个太阳一起出现在天空。大地上生灵涂炭。女丑是部族的巫师,本领强大。她驾驭龙鱼,想让龙鱼长啸求雨,然而龙鱼的叫声并未引来大雨。女丑又来到北海,这里已然干涸。女丑祈求能兴雨的大鳖,但这大鳖也没有办法。最后,女丑以自己为祭品,在祭台上祈雨。她承受着烈日的焦灼,脚烫烂了也不放弃,在她倒下的那一刻,终于求来了救命的雨。

《忠贞的浮游》讲述了晋平公时常梦到赤熊窥屏,惊惧而病。经子产解梦后得知,赤熊是昔日共工的臣子浮游。因为共工战败,又不愿投靠颛顼,最后投江而亡。晋平公与其对话,感叹浮游的忠义,并答应满足他的遗愿。于是,晋平公命人设立祭坛祭祀共工与颛顼。与此同时,他的病也奇迹般好了。

《赤豆打鬼》讲述了性格暴躁的水神共工有一个很不成器的儿子。这孩子生性乖僻,特别调皮,喜欢恶作剧,结果不小心葬送了自己的性命。他死后化作瘟疫鬼,更觉寂寞,总想着找人陪他玩。但人们都很怕他,都躲着他。他却变着法儿出现在人们周围。瘟疫鬼游走人间,带去了可怕的瘟疫,让美好的人间沦为恐怖的地狱。人们祈求天神制服瘟疫鬼。天神选派了一名善于驱鬼的神将去人间收服瘟疫鬼。神将用了很多方法都不奏效,最后用赤豆将瘟疫鬼制服了。

《九头相柳》讲述大禹将共工驱逐后,共工之臣相柳一心想为共工复仇。他故意破坏富庶的河谷地区,以此报复大禹。大禹决心斩杀相柳。可是,九头相柳神力巨大,又具有重生之能,即便是头被砍掉了,又能迅速再长出来。经过仔细观察,大禹最终找到了相柳的死穴——七寸。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终于成功斩杀了相柳。可是相柳死后,他的血污染了土壤。其地瘴气弥漫,百谷不生,百兽莫近。大禹便发动人民填塞土地,却屡次塌陷,始终没有取得成效。后在山神建议下修建诸帝台,并以共工台镇压相柳怨灵,河谷才最终恢复了原貌。

最后,还有几点说明:

第一,本书与时著体例不同,尤其是每个故事后面的“衍说”,从专业角度拓展了该神话故事的相关文化知识和理论视野,指出了现实意义。但是,囿于作者的能力和识见,肯定有挂一漏万和阐释不当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善知识不吝赐教。

第二,故事叙述用诗行排列,力求简练、疏朗,并凸显每个故事、人物的独特性和精神特质,尽量避免出现复杂的人物关系,故对有些形象进行了简化甚至省略,读者若想获取全貌,不妨将单篇连缀起来阅读,或据“衍说”按图索骥。

第三,本书的神话故事,因所采文献博杂、零碎,有些故事原典之间本身矛盾龃龉,改编时,作者为避免削足适履之感,在基本遵循原典精神的前提下,有时据故事需要酌情取舍。此套丛书的编写虽有严格的文献依据,也有一定的专业性解说,但毕竟非严谨的神话学学术著作,或可视为学术研究向大众读物的下移,故更注重故事的文学性、神话性和可读性,若要坐实历史或仅以学术标准核之恐失作者初衷。

是为序。

彦序 上颐斋
2019年6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