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军新世界:列奥纳德·伯恩斯坦在纽约
虽然在米兰和维也纳的学业优异,又在坦格伍德库塞维茨基指挥大赛中荣获冠军,还拥有在的里雅斯特指挥歌剧的丰富经验,但阿巴多的指挥之路并不顺畅。好友祖宾·梅塔曾邀请他与自己新任音乐总监的加拿大蒙特利尔交响乐团合作柴科夫斯基第五交响曲,但这次大受欢迎的演出既没给他带来持久的声誉,也没带来一个好的职业前景。米兰斯卡拉歌剧院那场亚历山德罗·斯卡拉蒂周年纪念音乐会的成功已成过往,与小型乐团的合作虽能积累经验,到底影响有限。因此这位已近三十“高龄”的指挥家只得冒险于1963年前往纽约,与六十余位同行角逐米特罗普洛斯国际指挥比赛桂冠。决赛中,阿巴多凭借指挥勃拉姆斯和斯特拉文斯基的交响乐作品一举夺魁。
奖励看起来颇有意义,简直称得上是无价之宝:冠军可以助理指挥身份跟随那位极富魅力的作曲家、同时也是纽约爱乐乐团的音乐总监、指挥家列奥纳德·伯恩斯坦工作数月。
在纽约任助理指挥:列奥纳德·伯恩斯坦(左)和克劳迪奥·阿巴多
身为列奥纳德·伯恩斯坦的助理指挥,能近距离观察感受这位伟大指挥家和艺术家的高超技艺、深厚的音乐素养和创新能力,这对克劳迪奥·阿巴多而言是段极其重要的经历。他深刻感受到了伯恩斯坦待人的热情四射、艺术家的敏感、音乐家的伟大人格和他的博爱。作为那个时代古斯塔夫·马勒最大的宣传者,伯恩斯坦此时正与纽约爱乐乐团合作录制马勒的交响乐唱片,而这对于在维也纳跟随汉斯·施瓦洛夫斯基求学时就已研究马勒交响语言的阿巴多来说,无疑为其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在领略了伯恩斯坦以无边热忱演绎马勒作品中的“瓦解”特性,目睹了伯恩斯坦全身心投入马勒那闪烁着自然与灵魂神秘的音乐后,克劳迪奥·阿巴多一定程度上已变成了列奥纳德·伯恩斯坦的门徒——尽管他从未如此表示过。
从伯恩斯坦那儿,阿巴多还受到进一步启发,要引导青年人了解古典音乐。纽约爱乐乐团早在1924年就创建了青年音乐会,以向青少年普及那些被视为艰深的古典音乐——这也是今日那些教育项目的前身。自1958年伯恩斯坦执掌纽约爱乐乐团以来,青年音乐会就开始在电视上播出了。作为曾创作了音乐剧《西区故事》的流行作曲家,伯恩斯坦以浅显易懂的语言,配以和弦例证、评论和简介介绍一段音乐作品或音乐主题。当阿巴多赢得米特罗普洛斯国际指挥比赛时,伯恩斯坦作为一个电视音乐主持人,早已是纽约的传媒明星了。他还定期在电视音乐专栏节目《青年演奏家》中介绍新人音乐家。
1963年12月23日,列奥纳德·伯恩斯坦邀请30岁的米特罗普洛斯国际指挥比赛冠军克劳迪奥·阿巴多来到他的电视节目。这位来自意大利的年轻指挥家作为节目嘉宾的这段影像资料现在还能在互联网上找到。从节目中可以看到,这个被伯恩斯坦亲切欢迎的年轻艺术家显得安静羞怯,甚至有些不知所措。节目展现了他在纽约爱乐乐团的指挥席上的表现力,他指挥了莫里斯·拉威尔为竖琴、长笛、单簧管和弦乐四重奏谱写的室内乐《引子与快板》。伴随着一段准确又富有韵律的作品介绍,阿巴多开始指挥,右手优雅又自信地敲击节拍,双臂大幅挥动。镜头捕捉到了这个年轻的指挥家在那时就已能如音乐家般编织这细密的乐音织锦了。
受列奥纳德·伯恩斯坦的激励,克劳迪奥·阿巴多的艺术人格中的音乐要素——也许更多的是情感要素——有多浓厚,可以用阿巴多的一句话来形容,这句话也被彼得·格兰维茨当作格言写入了伯恩斯坦传记的前言。阿巴多的这句话可以视作他音乐自信的一面镜子:“作为表演者,列奥纳德·伯恩斯坦对音乐的无尽热爱和他令人折服的热忱对同时代人带来了重要的影响。”热爱与热忱也是阿巴多音乐内涵表达必不可少的工具。
“像列尼(‘列奥纳德’的昵称)这样富有音乐气息的人,我还从来没碰到过。”在阿巴多临近生命尽头,回忆起列奥纳德指挥的马勒作品和他俩曾共度的时光时,他这样表示。伯恩斯坦“一生中干了太多事”。在完成了一次马勒第六交响曲音乐会后,他俩与朋友们一起共进晚餐。“列尼还沉浸在音乐会的激情中,他看看我:‘我从你的脸上看到一种表情——你清楚我这一生都有过什么过失。’他的人生充斥着各色光怪陆离,红男绿女,《西区故事》的导演等等。列尼很坚持,然后我也就讲了自己20岁时的生活:弹钢琴,学习指挥,练习作曲。那时我就跟自己说:你要的太多了,必须有所取舍,只专注一件事——那就是成为一名指挥家。就这样,我做到了。列尼盯着我,他很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