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变化 (四)
内蒙人跑到江浙的不多,大都往北京和广州深圳那边去。但一联络起来,竟然聚集起四十多号人,带着各种各样的背景飘流到这里。
被熟人拉进这个圈子后,张平平和逄丽也常来凑热闹,张平平读书的同时,正在跟着导师做课题,有时会往全国各地跑。
“生孩子之前争着想来,我妈先来她还不高兴,半年没理我。我这还想着正好把她接来,替换替换我妈,结果才到五月份就嫌热,死活嚷嚷得要回呀,说这个地方不是人呆的!我靠!不是人呆的,我们不是人?能咋弄哩,人家不呆,我还能把她绑在这咋地,好说歹说,死活不行,硬闹着让买第二天的火车票。搞得我措手不及,一晚上没睡觉从网上联系保姆。第二天,过来个安徽保姆,弄得我在单位一天都魂不守舍,一会儿就给她打个电话,你们说,她要是把小孩给我弄走,我去哪儿找去呀?”发出这大段抱怨的女人,夫妻俩都是包头人,毕业后留在苏州,因为没人照顾孩子,她不得不暂时放弃工作,每次聚会总是提起这事,她的男人因为理短就不吱声。
“是你婆婆太矫情,人家老磕巴的爸妈,俩人都七十岁来岁,在这呆了好几年啦。前些日子桑拿天,我碰见老两口带着孙子在外面遛弯。真佩服,从避暑天堂跑这照顾儿孙。”有人接她的话。
“不矫情能在家呆那么些年吗?我婆婆自从单位买断,在家干坐着二十来年,啥也不干,就等着儿子发财,给她往回拿钱。”
“公婆啥样这是运气,人家不帮你也不犯法。我妹妹的老公公癌症刚没,婆婆就跑得可欢实了,高跟鞋,丝袜,大红唇,那聚拢的胸罩,把这勒得这么高,比你的都大!”大嗓门的海峰说着,往逄丽胸前一笔划,一群人哈哈笑起来。海峰是个外表开朗的人,有她在场的时候,气氛就不闷。她是内蒙一家乳品公司派到这边来的,公司在这边搞分销点,她文化不高,但很会为人处事,适应新环境很快。平平看着她,就能想象出孟繁英的儿媳妇吕艳萍的状况,她听说吕艳萍自离开伊木后就不愿再回到晓赟身边,女人到了更宽阔的天地中,男人如果想把她抓回去,恐怕很难。
“我觉得还是这边的人想法多,内蒙人说话办事说得好听是直,说不好听就是头脑简单,但是我们很认人,人品靠不住肯定是不好混的。”刚从集宁到这边来上学的小姑娘常霓,言语中显出年代一代的自由任性。
“小孩子家家,说话打击一大片啊,你这么说话,就像是那些出国没几天的中国人,一出去就觉得中国啥都不行,恨不得给自己改个色儿……不能这么说啊,哪都有聪明伶俐的,哪都有没脑子的。”有位赤峰的大姐不乐意听她的论调。
“内蒙人在全国的口碑是很不错的,可能就是想法少,编不出瞎话和套路吧,哈哈。给我打电话骗我的,都是南方口音,还说是我领导,一听就是假的,好歹先练练普通话,哈哈。”
“以前在老家听过一个笑话,有个外地的小姐到内蒙几个月以后,给老家的小姐妹拍电报,字多费钱嘛,上面就写几个字:人傻钱多速来。”
引起一阵哄笑,带颜色的笑话最能刺激人们的兴奋点。
“行了,这笑话是网络上套用的,哪个地方都能套这个段子。”
“你们就不能形容自己的老家人朴实,厚道,大气,自己还编排自己玩,要我说,不是头脑简单,是没心没肺。”
“好啦,好啦,别胡扯啦,内蒙优秀的人多的是,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咱们的姚军不就是吗?”
姚军是呼和浩特市人,正在杭州做一家科技公司,杭州市政府领导经常去他的公司参观,搞得小有名气,是内蒙人在这边的优秀代表,几个人正围拢着他说话,同乡会的人私下里有各自的小圈子。
大家都远离家乡,凑在一起,能听到熟悉的乡音,找回些曾经熟悉的快乐,打趣逗嘴,互通有无。然而,情分只保留在同乡的层面,私下的交往则各自把握,谁也不愿多操心。
近几年,每次聚会都有几个年纪比她们小很多的弟弟妹妹们参加,这些孩子们嘴真甜,算一算这都八五后和九零后。年纪越小的一代人,越跟逄丽、张平平她们这代人不一样。他们更会表达自己的感受,跟各种各样的人相处起来更融洽,性格活泼思想开放,不像七零后那样沉重收敛,不擅于表达。这些人小小年纪就知道要建立人脉圈,显然比七零后懂事要早。
美丽时尚的逄丽很受弟弟们的欢迎,几个男孩亲热地叫她姐姐,听着比逄博叫得都亲,好像他们才是她的亲弟弟。男人和女人一样,原来都喜欢年轻且好看的异性,逄丽又认识到自己的一面。张平平就发现,有个名校金融专业在读的男孩,每回都跟逄丽关系很亲热,又紧挨着她不知在讨论什么。
她盯着那俩人看的时候,有个人笑嘻嘻地上来跟平平搭话“姐,你仔细看看我是谁?”
眼前这个男人三十岁左右,一表斯文,身材偏薄,看着不像内蒙人哪。难道他也是从前的旧相识?张平平在脑子里迅速搜索着从前的各种记忆,此时旁边的逄丽笑了。“你笑什么,你认识他?”
“你再挂上两桶鼻涕,她就认得你啦!”
“高飞啊,我的天!你这变化……”
“高飞现在是一家国产手机品牌的高管,叫什么牌子来着。”
“哎,有意思啊,在这聚齐了,好像就差四眼儿了。快,快,坐下好好聊聊,这么些年你都干什么去了。”其实,张平平想起远方的郝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