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译注 外三种(修订本)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 之具

加追反〔1〕,一曰篮,一曰笼,一曰筥〔2〕。以竹织之,受五升〔3〕,或一斗〔4〕、二斗、三斗者,茶人负以采茶也。,《汉书音盈黄金满籝不如一经〔5〕颜师古〔6〕:“竹器也受四升耳。”

【注释】

〔1〕籝(yíng)加追反:《茶经》中有用“反切法”注音处,皆不出陆羽之手,本书前言中已经讲过。所谓“反切法”,是用两个汉字来注出另一个汉字的音,反切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如“籝”字,《广韵》的注音是“以成切”,即声与“以”字相同,韵和调与“成”字相同。“反切”早期多称“某某反”或“某某翻”,唐末以后,多称“某某切”,实际上是一回事。此处所注“加追反”有误,是因“力追反”形近而讹所致,而“力追反”的注音又是由于“籝”字误作“羸”字导致的。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周易音义·大壮》:“羸,律悲反,又力追反。”

〔2〕筥(jǔ):一种竹编的盛器。《诗经·召南·采 》:“于以盛之,维筐及筥。”《毛传》以为“方曰筐,圆曰筥”。

〔3〕升:唐代有大升小升之分,大升一升大约相当现在的600毫升,小升一升大约相当现在的200毫升。

〔4〕斗:十升为一斗。

〔5〕黄金满籝,不如一经:语出《汉书·韦贤传》:“故邹鲁谚曰:‘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意思是说与其留给后代满筐的黄金,不如传授给他一部经书。籯,《茶经》注引作“籝”。

〔6〕颜师古(581—645):名籀,字师古,以字行,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市)人。撰有《汉书注》、《匡谬正俗》等。传见《旧唐书》卷七二、《新唐书》卷一九八《儒学传》。其《汉书注》辑录二十馀家《汉书》旧注,堪称《汉书》注释的集大成之作。此处所谓“颜师古曰”实际出自颜注引如淳注:“籝,竹器,受三四斗。”并无“受四升”之说,颜氏认为“籝”为“筐笼之属是也。今书本籝字或作盈,又是盈满之意,盖两通也”。

【译文】

读音为加追反”,又称篮,又称笼,又称筥。用竹子编织而成,有五升的容量,也有一斗、二斗、三斗容量的,是茶人背着采茶用的。

籝,《汉书》中注音为“盈”,所谓“满籝的黄金,也比不上一部经书对人更有益处”。颜师古说:“籝是一种竹器,有四升的容量。”

灶,无用突〔1〕者。

〔2〕,用唇口者。

〔3〕,或木或瓦〔4〕,匪腰而泥〔5〕。篮以箄之〔6〕,篾以系之〔7〕。始其蒸也,入乎箄;既其熟也,出乎箄。釜涸,注于甑中〔8〕带而泥之〔9〕。又以榖木〔10〕枝三亚者制之,散所蒸牙、笋并叶,畏流其膏〔11〕

【注释】

〔1〕突:烟囱。唐时常用没有烟囱的灶制茶,以使火力集中于锅底。陆龟蒙《茶灶》诗:“无突抱轻岚,有烟映初旭。”即描写这种没有烟囱的灶。

〔2〕釜:古代的炊具,相当于今天的锅。

〔3〕甑(zèng):蒸煮器,用土坯烧制而成,后有用竹木制成的,类似于蒸笼,底下有七孔。

〔4〕瓦:用泥制坯后烧成的陶制品。

〔5〕匪腰而泥:匪,同“篚”,指圆形的竹筐。《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谓:“篚,竹器,筐属也。”此处意为在篚一样形状的甑的腰部涂上泥,以保持热量不易散失。

〔6〕篮以箄(bì)之:箄,同“箅”,是覆盖在甑底的竹箅。《说文解字·竹部》:“箅,蔽也。”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履部》:“甑以蒸饭,底有七穿,以竹席蔽之。”《世说新语·夙惠》:“炊忘箸箄,饭落釜中。”此指在甑内放入像篮子一样有孔的竹箅。

〔7〕篾以系之:意为用竹篾系在箄上,以方便从甑中取出。

〔8〕注于甑中:锅中的水干了以后往甑中注水。

〔9〕不带而泥之:涂泥时周围不完全涂满。带,围绕。

〔10〕榖(gǔ)木:Broussonetia papyrifera,又名构树、楮树,落叶乔木。其树皮纤维韧性好,是造纸的原料。三国吴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卷上:“今江南人绩其皮以为布,又捣以为纸,谓之榖皮纸。”

〔11〕畏流其膏:避免茶叶中的液汁精华流失。膏,原意指油,这里指茶叶中液汁的精华。

【译文】

灶,不要用有烟囱的。

釜,用唇口形的。

甑,或用木制成,或用陶土烧制而成,在篚一样形状的甑的腰部涂上泥。在甑的内部,置入像篮子一样的有壁的箅,并用竹篾将它系住。开始蒸的时候,将装满芽叶的箅放入甑中,蒸熟之后,再从甑中取出箅。如果锅里的水干了,就从甑口注入水。给甑涂泥时要留有缺。又用有三个枝桠的榖树枝制成棍棒,用来翻动茶叶,将已蒸好的茶的芽、笋、叶摊开散热,避免茶叶中的膏汁流失。

杵臼〔1〕,一曰碓〔2〕,惟恒用者佳。

规,一曰模,一曰棬〔3〕。以铁制之,或圆,或方,或花。

承,一曰台,一曰砧。以石为之。不然,以槐、桑木半埋地中,遣无所摇动。

〔4〕,一曰衣。以油绢或雨衫单服败者为之。以檐置承上,又以规置檐上,以造茶也。茶成,举而易之。

芘莉音杷离〔5〕,一曰羸子,一曰篣筤〔6〕。以二小竹,长三赤〔7〕,躯二赤五寸,柄五寸。以篾织方眼,如圃人土罗〔8〕,阔二赤,以列茶也。

〔9〕,一曰锥刀。柄以坚木为之,用穿茶也。

〔10〕,一曰鞭。以竹为之,穿茶以解茶也。

【注释】

〔1〕杵(chǔ)臼:杵为棒槌,臼呈凹形,两者配合以捣碎东西,多用木、石做成。唐时捣茶有专用的“茶臼”。唐柳宗元《夏昼偶作》:“日午独觉无馀声,山童隔竹敲茶臼。”其制作材质有木、石、瓷等不同种类。

〔2〕碓(duì):原为舂米的用具,此指捣茶杵臼的别称。

〔3〕棬(quān):原指用木条编成或屈木制成的盂型器物,这里指用铁制成的模子。

〔4〕檐:这里指铺在“承”上的纺织物,制作茶饼时将“规”放在檐上,便于取出制好的饼茶。

〔5〕芘莉(bì lì):下文称“一曰篣筤”,又以竹制成,可知“芘莉”即“笓筣”。“笓筣”又称“筣笓”,也就是篱笆,此处指列置饼茶的器具。“羸子”,当是“籝子”之讹。

〔6〕篣筤(páng làng):意同篱笆。

〔7〕赤:通“尺”。

〔8〕土罗:一种筛子。

〔9〕棨(qǐ):在茶饼上钻孔的锥刀。

〔10〕扑:穿茶饼的竹条。

【译文】

杵臼,又称为碓,经常使用的好。

规,又称为模,还称为棬。用铁制成,有圆形、方形,还有花形的。

承,又称为台,还称为砧。用石头制成。不用石头而用槐、桑木制做时,就要将其半埋于土中,使用时才不会摇动。

檐,又称为衣。用油绢或破旧的雨衣、单衫制成。先将檐放置在承上,再将规放置在檐上,用来压制茶饼。茶饼制成后,揭起规再换新的。

芘莉读音为杷离”,又称为籝子,还称为篣筤。取两根长三尺的小竹竿,留出二尺五寸作躯干,剩馀的五寸做把柄。用竹篾在两根竹竿中间织成方眼形筛子,就像种菜人用的“土罗”,其宽二尺,用来放置茶饼。

棨,又称为锥刀,柄以坚硬的木料做成,用来给茶饼穿孔。扑,又称为鞭。用竹条编成,用来贯穿茶饼,以便于搬运。

〔1〕,凿地深二尺,阔二尺五寸,长一丈。上作短墙,高二尺,泥之。

贯,削竹为之,长二尺五寸。以贯茶焙之。

棚,一曰栈。以木构于焙上,编木两层,高一尺,以焙茶也。茶之半干,升下棚;全干,升上棚。

穿音钏,江东〔2〕、淮南〔3〕,剖竹为之;巴川峡山〔4〕,纫榖皮为之〔5〕。江东以一斤〔6〕为上穿,半斤为中穿,四两、五两为小穿。峡中〔7〕以一百二十斤为上穿〔8〕,八十斤为中穿,五十斤为小穿。字旧作钗钏〔9〕之“钏”字,或作贯“串”〔10〕。今则不然,如“磨、扇、弹、钻、缝”五字,文以平声书之,义以去声呼之〔11〕,其字,以“穿”名之。

〔12〕,以木制之,以竹编之,以纸糊之。中有隔,上有覆,下有床,傍有门,掩一扇。中置一器,贮煻煨〔13〕火,令煴煴然〔14〕。江南梅雨〔15〕时,焚之以火。育者以其藏养为名

【注释】

〔1〕焙(bèi):这里指烘烤饼茶的土炉,原意是用微火烘烤。唐顾况《过山农家》:“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即反映唐代烘烤茶的情况。

〔2〕江东:指芜湖、南京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3〕淮南:大致指淮河以南,长江以北的安徽、江苏一带。

〔4〕巴川峡山:泛指今湖北西部与重庆东部的交界处。

〔5〕纫:用手搓、捻,使成线绳等。巴川峡山等地把榖树皮搓成绳来穿饼茶。

〔6〕斤:唐代一斤等于现在的660克左右。

〔7〕峡中:指长江三峡一带。

〔8〕穿:底本原脱,据《学津讨原》本补。

〔9〕钗钏:都是古时的首饰,钗插在头上,钏戴在腕上。

〔10〕贯串:贯是古代穿钱的绳子,把一千钱贯穿成串,称为一贯。穿成串的茶饼形似钱串,故也写作“串”。

〔11〕文以平声书之,义以去声呼之:古汉语中某些字有多种读音,每一种读音代表的字义不同,其声母、韵母均相同,只是声调不同,也被称为“四声别义”。

〔12〕育:此处指储藏饼茶的器具。

〔13〕煻煨(táng wēi):热灰。

〔14〕煴(yūn)煴然:火势微弱的样子。

〔15〕梅雨:长江以南地区农历四五月间,正当梅子黄熟时节,常阴雨连绵,称为梅雨。

【译文】

焙,在地上挖出深二尺、宽二尺五寸、长一丈的坑。坑上面砌两尺高的短墙,涂上泥。

贯,用竹子削制而成,长二尺五寸。焙烤时用来穿茶饼的。

棚,又称为栈。用木头架在焙上,分作两层,高一尺,用来烘烤茶饼。茶饼烘烤至半干时,放到棚的下层,全干时,移到棚的上层。

穿读音为”,江东、淮南一带是劈开竹竿制成,巴川峡山一带则是搓捻榖树皮制成。江东把一斤重的穿称作上穿,半斤重的称作中穿,四两、五两左右的称作小穿。峡中一带则把一百二十斤重的穿称作上穿,八十斤重的称作中穿,五十斤重的称作小穿。“穿”字原来的写法是“钗钏”的“钏”字,也有的写作“贯串”的“串”字。现在则不是这样,就像“磨”、“扇”、“弹”、“钻”、“缝”五个字,书写它们的字形时,读去声的与读平声的一样,但具体到某种特定的意义时,便要用去声来读它们,于是,“钏”或“串”便又用“穿”来命名它。

育,先用木制成框架,再用竹篾编织起来,再用纸糊上。中间有隔,上面有盖,下面有托架,旁边有门,并且关上一扇。在“育”中放置一个容器,里面贮盛热灰,让火势保持微弱。江南梅雨季节,则要生起明火。“的名称来源于它有收藏保存饼茶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