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春秋战国秦楚,奋斗主历史沉浮
随着社会发展,德治时代被个人奋斗时代替代。思想领域百家争鸣,各社会阶层界限被逐渐打破,个人奋斗,改变人生,实现功成名就。从贵族到平民,从学者到商贾,从高官到小吏,甚至到刺客土匪,通过奋斗而崛起的人相继登上历史舞台。这个时代竞争激烈,也发生了巨大变革。
1.享受是激发奋斗的原动力
管仲提出来的尊王攘夷是一个时代宣言,宣告德治时代即将结束,个人奋斗时代即将来临。因为提出尊王攘夷的管仲,个人言谈举止,执政风格,都毫不忌讳私利——他主张尊王攘夷,占领道德制高点,也提倡通过个人奋斗实现人生富贵、追求人生享受。
管仲先祖是周穆王姬满的后代,其父亲管庄做过齐国大夫,到管仲时,家道中落,陷入经济贫困。他不得不靠个人奋斗谋生。他曾和鲍叔牙合伙经商,赔本了;当过兵,临阵脱逃,遭人嘲笑,也混不下去。公元前698年,齐襄公执掌齐国后,管仲跑去做了公子纠的宾客,随公子纠到鲁国去了。
公元前686年,齐襄公死,齐国内乱,诸公子在外。管仲鼓动公子纠抢先回国继位,并亲自先行回齐国,截杀其他回齐国继位的公子。公子小白也在鲍叔牙鼓动下赶回齐国继位。管仲用箭偷偷射公子小白。公子小白中箭,装死,然后加速回齐国,抢到王位。公子小白即齐桓公。
齐桓公亟需有才干的人辅佐,让鲍叔牙推荐人才。鲍叔牙推荐曾合伙做生意经常多拿多占的管仲,坚称自己才干不如他,若要使齐国称霸,必要用他为相。齐桓公采纳了鲍叔牙的建议。
管仲辅佐公子纠抢夺王位失败,逃到鲁国,借鲁军攻打齐国。齐桓公率军到鲁国,威逼鲁庄公杀死公子纠,并交出管仲和召忽。齐桓公亲自迎接管仲,不顾君侯身份,甚至不顾管仲曾想杀死他,一心想着成就霸业,两个有着共同目标和理想的人一见面就聊了三天三夜。随后,管仲出任相国,被尊称为仲父。
公元前683年,谭国违背礼制。管仲建议齐国出兵教训谭国。谭国很小,力量十分微弱,很轻易地被消灭了。公元前681年,在管仲建议下,齐桓公召集宋侯、陈侯、蔡侯、郑侯等在齐国北杏会盟,一起讨论如何安定宋国。遂国也被邀请,但没有参加。齐国立即出兵消灭遂国。见此,鲁国也只好屈服于齐国。齐国与鲁国在柯会盟,解决两国恩怨,实现和好。公元前680年,根据管仲建议,齐桓公出面调解郑国内乱,并趁机于公元前679年联合宋侯、卫侯、郑侯,又邀请周王室,在鄄会盟。通过这次会盟,齐桓公的霸主地位被公开承认。这就是尊王。
随后,齐桓公以诸侯长身份,率领诸侯军队抵御北方戎族进攻,打击入侵的少数民族,维护华夏族安定,为周朝稳定做出巨大贡献。这是攘夷。
尊王攘夷高举德治大旗,其本质却是谋私利。管仲获得巨大声望,而他也是非常看重现实利益的人,丝毫不掩饰他努力奋斗是为了个人更好的生活。他的个人生活非常奢侈,各种待遇都超越传统礼制的规定。更为奇特的是,他反对节俭,提倡发展奢侈品经济。
管仲主张对内“官山海”,就是由官府垄断矿产、海盐等资源;对外“重商”,就是通过商业手段,赚取其他诸侯国的钱。管仲将石头当奢侈品卖给诸侯的故事至今令人津津乐道。
葵丘会盟花费不少。齐桓公想赚回来。管仲出主意,下令玉匠将乱石岗的石头按标准雕成石壁,命名为石破天惊壁,并按尺寸大小分别定价。
事后,管仲到洛阳朝见周天子,劝周天子号召诸侯一起朝拜先王宗庙,同时要求诸侯必须带上石破天惊壁作为献礼。周天子答应了。
诸侯们认为随天子一起朝拜宗庙是殊荣,而石破天惊壁在齐国才能买得到,就纷纷带着黄金、珠玉、粮食、彩绢和布帛到齐国购买。
齐国石壁就这样被管仲当奢侈品卖给了各诸侯。
管仲带头推行奢侈品经济。管仲认为,珠玉类的奢侈品容易激起人追求财富的欲望。他率先穿珠戴玉,以引导齐国人甚至天下人都以穿珠戴玉为荣。他的个人住宅富丽堂皇,极尽奢华,规格超越很多诸侯的宫殿。
管仲曾公开鼓励有钱人尽量奢侈,夸张地说:“煮鸡蛋,先给鸡蛋雕花,是不是更好些呢?你们烧柴,为什么不先请工匠雕个造型呢?”他明确指出,穷人要节俭,富人要奢侈,两种经济地位的人生活态度要不一样。
管仲的经济观念是超越时空而领先时代的。他提倡奢侈,可以“富者散资于民”,以消费促进生存,同时也可以刺激普通人的消费欲望,从而激发奋斗动力。事实上,由于管仲的辅佐,齐国很快变成经济繁荣、民众富裕的国家。这是齐国在春秋战国时期能保持相对强盛的物质基础。
2.唯才是举能称霸天下
齐桓公称霸,给诸侯树立鼓励大臣为国奋斗的榜样,也启发了诸侯唯才是举。晋文公受齐桓公重用管仲的启发,重用狐偃等一批人,成就了晋国百余年霸业,产生了深远历史影响。
晋文公叫重耳,春秋时第二位霸主。他充分利用手下的才智,给手下奋斗空间,成就了霸业,还因他一个失误而形成一个千年习俗——寒食。
公元前656年,晋国太子申生遭迫害自尽了,重耳和夷吾逃到国外避难。重耳外逃时,带了狐偃、赵衰、介子推等几个志同道合的人。他们一起游历各国,寻求支持,同时等待机会成就一番事业。
公元前651年,奚齐继位。里克、邳郑父等人杀死奚齐,改立卓子当国君。没多久,里克等人又杀死卓子,派人告诉重耳,准备立他为国君。
里克等人是原太子申生下属,杀死奚齐,尚且可以理解,但杀死卓子,就很难理解了。重耳认为他们的举动不符合礼制,拒绝了。在这种情况下,对国君之位垂涎已久的夷吾继位。夷吾继位后,不仅废除此前所有承诺,还派人到狄国杀重耳等人。重耳等人事先得到消息逃走了。
重耳一行游历过卫国、齐国、曹国、宋国、楚国、秦国,最终才回到晋国。其中,在齐国,重耳手下们接受了先进思想观念,坚定了通过奋斗改变命运的信念。
重耳等人到齐国时,年老的齐桓公厚礼招待他们,并将一个宗室女子嫁给重耳,给了非常丰厚的嫁妆。重耳生活安稳无忧。公元前639年,齐桓公死后,内乱爆发。内乱后,齐孝公继位,诸侯多次侵犯齐国,齐国霸主地位不再。狐偃、赵衰、介子推等人就策划回晋国开创事业。
重耳爱恋妻子齐姜,慢慢消磨了志向,根本没离开齐国的意思。齐姜明白狐偃、赵衰、介子推等人的想法,很支持他们,劝重耳:“您是一国公子,走投无路才到这里。随从们把您当作他们的生命。大丈夫应去建功立业,报答他们,而不是贪恋女色,沉溺于享乐。现在您不去追求,何时才能成功呢?”重耳不愿意回国。没多久,狐偃、赵衰、介子推等人设计将重耳带离齐国。
在回国途中,重耳等人先后到楚国和秦国,并赢得楚侯和秦侯支持。公元前636年,重耳在秦军护送下回国。渡黄河时,狐偃对重耳说:“我跟随您游历各国,做过太多我不清楚的糊涂事。我请求现在离开您!”毫无疑问,狐偃的功劳有目共睹,在重耳即将登大位时说此话,是以退为进,为自己索取奖赏。
重耳明白他说此话的用意,跟他起誓:“请河伯做证!我回晋国后,决不会辜负你的。”说完,重耳将随身佩带的玉丢进黄河里。
狐偃此举既为自己索赏,也是为同伙索赏。当时,介子推也在左右,不仅没理解狐偃的用意,还当场讥笑:“是天佑公子兴起的,你却认为是自己的功劳,公开索要赏赐,太无耻了吧!我以与你同列为耻!”从此,有狐偃出现的地方,介子推就回避。
介子推看不惯狐偃索要赏赐,并不是他本身没功劳而妒忌,而是认为夸功要赏令人不齿。在流亡期间,重耳曾有段时间挨过饿。有一次,重耳饿晕了。介子推割自己腿上的肉,煮给重耳吃。重耳得知后,深受感动。当然,这种功劳不便于夸耀。
介子推怒怼狐偃后,重耳登上国君之位。当晚大宴群臣,论功封赏,重耳便没有请介子推到场。他封狐偃为相国,先轸为帅,赵衰等人也一一获得要职。
随从重耳流亡的人,无论功劳大的,还是功劳小的,都获得封赏,唯独介子推没有。介子推非常生气,也不申辩,带着母亲离开家里,隐居到绵山。重耳得知此消息,意识到办事欠妥,亲自到绵山去请介子推出山。介子推母子躲起来,不出来。重耳放火烧山,想将他们逼出来。结果,他们宁愿被烧死也不愿出来。
重耳非常后悔,下令晋国人不准在介子推被烧死这天生火做饭,以此表示悔意。这一天后来演变成寒食节,而后一天演变成清明节。
重耳当上国君后,唯才是举,重用贤能,充分利用随从们从齐国学到的治理经验,结合本国实际,尊王攘夷,发展经济,很快将晋国建设成强大国家,长时间称霸诸侯。
3.百家争鸣,各显其能
周公制定礼乐制度,为周朝几百年稳固统治提供了理论道德基础。几百年后,历史进入春秋时期,礼乐制度出现衰败。各阶层仁人志士都提出自己的看法,逐渐形成百家争鸣局面。老子、孔子和墨子等人,相继登上历史舞台。
老子是周朝负责管理守藏室的官员。他喜欢读书,如饥似渴,博览泛观,研究礼乐、道德等学问,闻名天下。
孔子到洛阳学周礼,曾请教过老子。老子认为,周公早已经尸骨无存,他制定的周礼不能解决当今的问题。他对孔子说:“你提到的那些人,骨头都烂了,只是还存留他们的只言片语。有修养的人生得其时就出来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蒿一样随风飘行,过顺其自然的日子。我听说过,卓越的商人深藏财货时,像虚无一物一样;有修养的人品德高尚,容貌谦虚,像愚钝无知一样。抛弃人身上的骄傲之气和旺盛的欲望,除去人身上做作的样子和不切实际的志向,这些都不利于提升自己的修养。我所能告诉你的,仅此而已。”不难看出,老子认为孔子追求的都是“无用的东西”,不看重孔子所崇拜的周礼。
老子在洛阳住了很久,看到周王室衰微了,就出函谷关去云游四海。函谷关关令尹喜拦下老子,要求传授一点智慧。老子停留几天,写一部《道德经》交给尹喜就走了。
《道德经》是老子深入思考,归纳总结,而留下的智慧之言。不过,老子对当时社会的态度是消极的,一切顺其自然,不要去刻意追求什么。这一思想后来在庄子那里得到发扬光大,形成老庄哲学思想。
与老子一切顺其自然不同的是,孔子是有情怀的人,对周礼非常痴迷,一生都在为克己复礼而努力奋斗。
孔子是没落贵族出身,喜欢学习礼,很小就以孝道闻名,喜欢读书,钻研周礼。一个偶然的机会,鲁侯派孔子去周王室学礼。孔子见到老子,向老子请教。孔子是当时勤奋好学的年轻人,老子是当时博览群书的老者,双方观点不同,但相互欣赏。
孔子谦虚好学,打破贵族垄断教育限制,开办私学,招收各阶层愿意学习的人,逐渐形成了儒家学派。
孔子曾有幸见到齐景公和晏子,交换了看法,开阔了政治视野,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为政在于省民力”的政治观点。不过,他没受到齐景公重用。孔子被迫回鲁国,在家专心研究整理《诗》《书》《礼》《乐》,想着去恢复美好的德治。
鲁侯趁机蹭孔子热度,任用他以及其弟子为官。孔子最终因鲁侯沉溺美色,行为举止不符合周礼,失望而离开,到列国去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
此后14年,孔子带着弟子们辗转列国之间,寻找实现其政治主张的空间。孔子频频受挫,但乐观豁达,不断学习提升自己。这种好学和执着的精神,让弟子们心服口服,越来越敬重他。
孔子一行回到鲁国,专门研究古人留下的礼制遗规。孔子说:“夏朝的礼仪制度,我讲得出来,但夏朝后裔杞国人没保留足够的文献来印证。商朝的礼仪制度,我也能讲得出来,不过商朝后裔宋国人没保留足够的文献来印证。文献充足的话,我讲的礼仪制度都能得到印证。”
孔子一行奋斗十几年,虽然没实现政治理想,但形成了完整而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体系。后来,儒家学派又先后出现孟子、荀子等大师级人物。
与孔子同时代,有个人不喜欢烦琐的礼乐制度和学说,脱离儒家学派,自创一个学派,以求解决社会问题。他就是被称为科圣的墨子,历史上最著名的技术牛人。
墨子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更显得接地气,在平民中影响深远。他自称北方乡野的人,同情农民和手工业者,提出“背周道而用夏政”,“法夏宗禹”,提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等主张,主张从天子、诸侯国君到各级正长,都要选择贤能的人来担任,而百姓也要服从君主和上司,做到“一同天下之义”,人人相亲相爱,反对恃强凌弱的战争。这种观念倡导德治,同时也提出个人奋斗,与儒家所倡导恢复大同有较大差异。
墨家立足于先进技术和才干,掌握着那个时代的核心科技。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都很尊重他。当时,墨子活动的范围非常广,他到过齐国、郑国、卫国,还到过楚国。他掌握着核心科技,门徒众多,走到哪里都令人不敢小觑。
不过,和孔子一样,墨子实现自己政治抱负、思想主张也多次受挫。与孔子不一样的是,墨子死后,墨家学派即分裂,三个分支相互攻击对方是“别墨”,导致墨家学派式微。
周朝礼制维持不下去后,老子、孔子、墨子、庄子等人,都站在自己立场上,通过自己的奋斗,提出相应的解决之道,也分别成为一派宗师,于是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又极大地鼓励了个人奋斗,扩大了个人奋斗范围。
4.奋斗者的时代悲剧
狐偃学习管仲,不避讳自己的功劳,敢于要待遇,最终充分发挥其才华,实现了个人奋斗价值,还将其爵位传给儿子,而春秋时另外一位功勋伍子胥,不亚于狐偃,其结局却令人唏嘘。
因楚国内讧,伍子胥历经千辛万苦逃到吴国,做了公子光的幕僚。楚吴边境争端时,伍子胥协助公子光率军攻打楚国,连下两城。公子光有野心,伍子胥得不到吴王僚的重用,便将专诸推荐给公子光。专诸刺杀吴王僚,公子光当上吴王,即阖闾。阖闾志得意满,想争天下霸主,非常重用伍子胥。伍子胥这些举动,不符合礼制,但他所作所为只为向楚国复仇。
伍子胥帮助吴国强大起来,辅佐阖闾成就霸业,才可能借助吴国攻打楚国,报仇雪耻。伍子胥积极寻找有识之士一起辅佐阖闾。于是,他结识了在吴国避难的齐国落难贵族孙武。孙武18岁时,齐国内乱不止,深感无用武之地,就到吴国都城附近隐居,潜心研究兵法。伍子胥与他同为天涯沦落人,很快成为挚友。
有一次,伍子胥在与阖闾讨论军事,顺势推荐了孙武,详细介绍他的家世、人品和才干,称赞他是盖世奇才,文能安邦、武能定国。阖闾开始并没当回事。伍子胥锲而不舍地推荐孙武,有一天早上就推荐了7次。阖闾好奇,便请孙武出山做官。孙武出山后,通过阖闾的考核,与伍子胥一起共同辅佐吴王。孙武很快训练出一支军事素质过硬的吴军。
公元前512年,伍子胥、伯嚭、孙武等人率军攻下楚国舒地。伍子胥想趁机进攻楚国郢都,孙武建议,暂且撤兵回国,等待时机。公元前509年,楚军进攻吴国。伍子胥率吴军在豫章大败楚军,夺取居巢。公元前506年冬,他和孙武率吴军进攻楚国。孙武采取“迂回奔袭、出奇制胜”战术,沿着淮河向西前进,然后登陆翻过大别山,长驱直入地攻入楚国境内上千里,直奔汉水流域,并在柏举大败楚军。吴军五战五胜,长驱直入,攻陷了楚国郢都。
伍子胥进入郢后,没找到楚昭王,便找到楚平王的墓,掘墓鞭尸。伍子胥好友申包胥认为他的报仇手段过分,跑到秦国苦求救兵。秦军大败吴军。没多久,吴国内乱,阖闾只好撤出楚国。
公元前496年,阖闾在与勾践交战中受伤而死。临死时,阖闾叮嘱儿子夫差勿忘杀父仇人,委托伍子胥辅佐夫差。后来,在伍子胥等人协助下,夫差打败了越国。越王勾践请求投降,伍子胥认为应趁机消灭越国,但夫差听伯嚭的话,接受越国求和,并派伍子胥出使齐国。
伍子胥在出使齐国时趁机将儿子留在齐国,并对儿子说:“我多次劝谏吴王,他都不听。我已看到吴国的末日。你跟吴国一起灭亡,没必要!你就留在齐国吧!”
伍子胥此举给自己带来灭顶之灾。后来,伯嚭诬陷伍子胥想谋反。夫差赐剑给伍子胥,让他自尽。他仰天长叹:“唉!伯嚭才是国家的祸害,大王却要杀我。我辅佐先王称霸诸侯。以前,几个公子争太子,我跟先王冒死力争才帮他争来太子位。大王曾想分我吴国一半领土,但我并没这样的奢望。如今,他竟然听奸人的话来杀我。”伍子胥死前叮嘱家人,把他的眼睛挖出来挂在东城门上,要亲眼看越军攻进来。夫差得知这些,愤怒至极,下令将伍子胥的尸体装进皮袋子,丢进钱塘江。
见伍子胥如此结局,孙武立即辞官隐居。伯嚭更进一步受重用,怂恿鼓励夫差率军北上与齐国争夺霸主之位。与齐国争霸的战争中,吴国有胜有负,严重消耗国力。公元前482年,夫差率军北上,参加黄池会盟。越王勾践趁机发兵攻打吴国。夫差急于与晋定公争夺霸主之位,隐瞒吴国战败的消息。但是,夫差最终还是让出盟主之位给晋定公,灰溜溜地率军回国。
吴越议和,勾践趁机摆脱臣属地位。夫差没及时调整策略,摆脱吴国危局。公元前475年,勾践进攻吴国。夫差连战连败。公元前473年,夫差惨败。越王勾践用当年同样的方式对待夫差。夫差不堪其辱,说:“我当初不听伍子胥的话,今天才落到这地步啊!”夫差蒙着脸自杀了。
阖闾重用伍子胥而称霸诸侯,而夫差听信谗言,逼死伍子胥,不仅丢掉霸主地位,还亡了国,实在可悲。而伍子胥虽然实现报仇愿望,帮助阖闾成就功业,但不为夫差所容,丢掉性命,除了可悲外,更令人深思:臣子怎样才能做到既能功成名就又能同时保住性命呢?
5.急流勇退也是奋斗者归宿
吴王夫差一手好牌打得稀烂,丢掉霸主地位,亡了国,除了跟不重用伍子胥、听信伯嚭有关,还跟越王勾践重用范蠡、文种有关。而范蠡、文种不仅协助勾践成就霸业,还为后世功成名就的人提供了方向。
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较量,在会稽山惨败。事后,勾践知错就改,听从范蠡的建议,跟吴国议和,保全性命,以图东山再起。随后,范蠡随勾践去吴国做人质,文种负责管理越国政务。
战后,越国实力跌到谷底。越国要复兴,不能让吴国察觉到。范蠡劝勾践先搞好国内经济复苏,注重储存粮食,再做好亲民工作,稳定社会秩序,赢得民心,然后悄悄训练军队,积蓄军事力量,寻机发起反攻。
为了迷惑吴王夫差,范蠡投其所好,送美女西施去消磨他的意志。
公元前476年,夫差率精锐吴军北上中原争霸,后方只剩下少量老弱病残防守。越国已经做了20年精心准备,国力也恢复了。范蠡认为进攻吴国时机已经成熟,劝勾践趁机进攻吴国。
公元前473年,吴军惨败。夫差逃到姑苏后,派人向越国求和。勾践想接受,但范蠡及时站出来陈述利弊,刺激夫差羞愧自杀。勾践在占领吴国后,也率军北上中原,争夺霸主之位。
在勾践复仇称霸过程中,范蠡在关键时刻起了关键作用。他被任命为上将军。在大摆庆功酒的那天夜里,他悄悄地带上西施,偷偷溜走,找地方隐居起来。
范蠡到齐国后,写信给文种:“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长长脖子鸟形嘴巴,这类人可以跟他共患难,不能跟他共享乐。你为何不离开他呢?”
文种在收到信后,没果断离去,只称病不上朝,想以此躲避朝廷是非。越王勾践怀疑他有异心,将他赐死。文种死后,为保住性命,范蠡多次迁移居住地,多次改名换姓。
范蠡归隐跟其他人不一样——他找一个地方隐姓埋名,然后充分发挥自己经济和商业才干,并迅速取得成就。取得巨大成就后,他便又换地方隐姓埋名。
范蠡改叫鸱夷子皮,跑到齐国海边定居。鸱夷子皮勤劳种田,有空下海捕鱼、晒盐卖钱,很快就积累了一笔巨大家产。他为人仗义疏财,经常帮助邻居乡亲,因贤明能干被齐王赏识。齐王请他到临淄担任相国。
范蠡感叹人生:“当官当到了卿相,治理家产积累到了千金,对于白手起家的普通百姓来说,已经到极点了。长久享有尊名,恐怕不是好征兆啊!”当了3年相国后,他又一次急流勇退,归还相印,散尽家财给知交和老乡,换个地方隐居去了。
范蠡只身到陶丘,看中这里是最佳经商地点,定居下来,根据时节、气候、民情、风俗等,“顺其自然、待机而动”,努力经商做生意赚钱。没过几年,他经商积累了很多钱,成为当地巨富,被称为陶朱公。
“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范蠡数次急流勇退,三成巨富三散家财返璞归真,深受后世膜拜,被后世尊为“商圣”。从某种意义上讲,范蠡是活得最完美的人,什么梦想都实现了。而且,站在历史角度看,范蠡为后世树立了一个功成身退的楷模,为当时奋斗者的结局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方向。
6.三家分晋开创新时代
晋文公为开创霸业,让手下人充分发挥才干,也兑现承诺重赏他们。他组建了三军,设置六卿,让功臣担任这些重要职务。这保障了晋国长期的霸主地位,也导致六卿一直把握着晋国军政大权,最后坐大形成尾大不掉之势。
晋国六卿也并非铁板一块,为了各自私利相互倾轧。到晋平公时,掌握实权的韩氏、赵氏、魏氏、智氏、范氏、中行氏互相攻打,抢夺地盘和势力范围。经过长期兼并,范氏、中行氏被消灭,智氏、赵氏、韩氏、魏氏四雄争霸。其中,智氏实力最雄厚,经常欺负其他三家。
智伯瑶想兼并其他三家的土地,想了一个损招,忽悠三家大夫:“晋国长时间当中原霸主,只是后来被吴国、越国夺走了。为了让晋国再次强大,我们每家进献一百里土地及户口给国君。”
晋公室此时名存实亡,智伯瑶侵夺公室的土地是正常的,给公室土地人口,只不过是以此为借口吞并其他三家的土地人口而已。三家大夫都知道他的心思,但不齐心,害怕成为他首先打击的对象。韩康子首先给了,魏桓子接着给了,但赵襄子迟迟不给。赵襄子坚决不愿意将祖先留下来的土地给别人,认为守卫祖先留下的土地,是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
智伯瑶非常生气,命令韩康子、魏桓子和他一起去消灭赵襄子。公元前455年,智伯瑶率军为中路,韩康子率军为右路,魏桓子率军为左路,一起进攻赵襄子。
赵襄子寡不敌众,率军退到晋阳死守。三家军队团团围住了晋阳城。赵襄子下令坚壁清野,坚决守城,不许主动出战。一旦三家兵士攻城,赵家将士就射箭。
就这样,双方在晋阳城下一对峙就是两年多。智伯瑶非常着急,千方百计寻求破解之策,但没想到,他的破解之策给自己带来灭顶之灾。
有一天,智伯瑶察看地形时,发现晋水绕过晋阳城往下流,便想水淹晋阳。他下令兵士挖河筑坝蓄水,然后泄洪,利用洪水灌晋阳城。大水很快灌入晋阳城。城里军民被迫退到房顶上。不过,晋阳军民恨透智伯瑶,坚决不投降。
智伯瑶带韩康子、魏桓子一起去前线观察形势。智伯瑶得意地说:“看,晋阳城完蛋了。我原以为晋水能阻挡敌人,现在才知道也能成为灭国工具……”韩康子和魏桓子嘴里说“对对对”,心里却冰凉冰凉的,脊椎上冒着冷汗。魏氏封邑安邑,韩氏封邑平阳,都临河,地理位置与晋阳城类似。智伯瑶今天能水淹晋阳城,难道明天就不能水淹安邑、平阳吗?
当天晚上,赵襄子派出的说客张孟谈先后找韩康子和魏桓子陈述利害,并邀请他们一起,趁智伯瑶不备之际,将其灭掉,然后三家结盟,和平相处。韩、赵、魏三家共同利益高度一致,唇齿相依,一起在夜里悄悄将洪水引向智伯瑶的军营,并趁势发起围攻。智伯瑶没搞清楚怎么回事就全军覆没、人头落地。三家分了智伯瑶的土地。
不久,韩、赵、魏又合伙将晋公室其他土地也瓜分了。公元前403年,韩、赵、魏派出使者去请求周威烈王姬午册封他们为诸侯。姬午不想册封也没有用,便送个顺水人情,将韩、赵、魏封为诸侯。此后,韩、赵、魏逐渐发展成中原大国,参与兼并战争,与秦国、齐国、楚国、燕国并称“战国七雄”。
司马光说:“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三家分晋后,各诸侯为壮大自己和兼并对手,越来越重视发挥各国君臣的才干,也越来越重视打击和瓦解对手,并通过缔结盟约获利,以致连此前尊王攘夷的旗号都不要,直接进行生死争夺战。
道德不是最重要的,个人才能才是生存的第一要务。个人奋斗的空间被无限放大,各阶层杰出人物才能相继登上历史舞台。
7.被群殴的率先崛起者
三家分晋后,魏国处于四战之地,与赵国、齐国、宋国、楚国、韩国、秦国都有接壤,且大多数无关隘可守。魏国人的危机意识被激发。为了变法图强,称雄图霸,魏国迁都大梁。
首位君王魏文侯以及其儿子魏武侯,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为老师;任命乐羊子为将军,由他率军消灭中山国;任命吴起出任西河郡守,由他专门负责对抗秦国;任命西门豹为邺城令,由他负责打击邺城地方豪强;任用李悝变法,由他负责“尽地力之教”,巩固和发展经济。魏国主动出击,全面开花,国力蒸蒸日上。魏国联合韩国、赵国,先后击败大国齐国和楚国,获得不少土地,壮大了自身势力。
魏国第三任国王是魏惠王。他在位期间,一边大力发展经济,一边派兵极力扩张。他四处扩张引起了其他国家的恐慌,导致四处树敌,被数国联合群殴,被迫中断了崛起,使魏国沦落为二流国家,完全丧失争天下的资本,不得不以图存为主要目标。庞涓和孙膑是导致这一历史转折的重要人物。
从历史角度看,庞涓和孙膑的争斗,既是魏齐争霸的缩影,也是他们个人奋斗道路上狭路相逢时的比拼,对历史发展方向有巨大影响。
庞涓和孙膑是同学,都跟鬼谷子学习兵法,以图将来干一番事业。庞涓先出山,到率先崛起的魏国,受到魏惠王重用,当上了将军。庞涓功成名就后,认为自己才能比不上孙膑,如果孙膑为敌所用,将对魏国不利,对他也是极大威胁,便暗地派人将孙膑请到魏国,加以监视。
孙膑到魏国后,庞涓捏造罪名砍去他的双脚,并将他监禁起来。孙膑装疯卖傻,骗过庞涓逐渐消除警戒。齐国使者到大梁时,孙膑密见齐国使者,说服对方偷偷地用车将他带到齐国。
到齐国后,孙膑做了田忌的门客,并很快让田忌和齐威王刮目相看。
齐威王喜欢和大臣一起赛马。马分为上、中、下三等,分别进行比赛。按照此规则比赛,齐威王经常赢。
再一次赛马时,孙膑对田忌说:“你尽管下大赌注,我负责帮你赢。”田忌相信孙膑说的话,与齐王以及各位大臣赌千金。
比赛时,孙膑告诉田忌:“先用你的下等马跟他们的上等马比,再用你的上等马跟他们的中等马比,最后用你的中等马跟他们的下等马比。”
三场比赛下来,田忌取得一败两胜的成绩,赢得了千金。
田忌出乎意料赢了。齐威王问原因时,田忌便把孙膑推荐给他。齐威王对孙膑刮目相看,向他请教军事知识,把他当成老师看待。
孙膑尽心尽力辅佐齐威王。他通过两场战争,击败魏国,杀死庞涓,既报了私仇,也为齐国扭转了不利局势。
公元前354年,赵国占领卫国的漆和富丘。卫国是魏国盟友。魏国派兵包围了邯郸。赵国被迫分别向齐国、楚国求救。赵国曾帮过魏国打败齐国,齐威王想救赵国,也想趁机削弱赵国和魏国,便派出两路大军:一路负责进攻魏国襄陵,一路负责救援赵国。
公元前353年,两路齐军出发时,魏军主力已攻破邯郸,魏将庞涓已经率8万人到了茌丘。田忌、孙膑率军8万到齐魏边境。孙膑提出声东击西、围魏救赵,直接进攻魏国首都大梁,迫使魏军撤军回救。魏国撤军了,赵国就自然得救了。
田忌率军进攻平陵。他一边派出轻装军队直接进攻魏国大梁,以激怒庞涓,迫使他率军回援;一边派出军队佯装阻拦庞涓所率魏军,并故意示弱,让他轻敌。庞涓果然不得不急行军回救大梁。孙膑率齐军在桂陵伏击魏军,擒获了庞涓。
战后,楚国大将景舍出面调停,各国达成休战协议。公元前351年,魏惠王与赵成侯在漳河边结盟。魏军撤出邯郸。齐国释放庞涓。
公元前342年,韩国侵略魏国,被魏军痛打。韩昭侯派人向齐国求救。齐威王秘密告诉韩国使者同意援救,但没立即派兵。韩国依仗有齐国撑腰,信心满满地进攻魏国,结果是五战五败,被迫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又派田忌、孙膑等人率军援助韩国。孙膑再次采用围魏救赵的战术,在马陵之战中歼灭魏军10万人,俘虏魏国主将太子申,逼迫庞涓自杀。
马陵之战,魏国国力大损,元气大伤,失去了霸主地位,再也无力主动进攻其他国家,而是被迫走上合纵自保道路。齐国再次称霸东方。历史给予魏国崛起的机会从此一去不复返。
8.从“四强”到“一秀”
齐国击败魏国,成为东方霸主,是受益者,但更大受益者是西方的秦国。秦国以前也是霸主,后来多次被晋军打败,国势衰落为中小国家。三家分晋后,魏国率先崛起,派吴起率军攻占了秦国河西之地。秦军数次反攻都大败。赵魏反目,魏齐、魏楚、魏韩相继结怨,秦国面临魏国的压力才减轻。
公元前385年,秦献公继位,模仿实行魏国制度,秦国国力才开始恢复,局势才稳定下来。公元前362年,秦孝公继位,重用卫国人商鞅变法图强,秦国国力进一步增强。
商鞅变法,鼓励增加人口,废除世卿世禄制,采取重农抑商、奖励军功等政策。由于废除世卿世禄制,贵族子弟必须为国效力才能维系富裕生活。由于奖励军功,秦国各阶层都拥有发展空间——只要为国建立军功,都可以过上富裕生活——秦国人逐渐形成以为国立功为荣的传统。此后,秦军战斗力不断提升,与东方诸国交战中越战越勇,逐渐掌握战略主动权。但此时,天下走势并不由秦国主导。
在秦国崛起时,赵国在赵肃侯、赵武灵王领导下,成为三晋国家领军人,雄踞在北方;齐国是秦国抗击魏国的战略伙伴、东方霸主,经过齐威王、齐宣王、齐闵王三代努力开发,成为富甲一方的强国;南方楚国有雄厚国底,经过楚宣王、楚威王努力,吞并越国,雄踞天下大半,成为名副其实的强国。战国四强形成,天下局势不再由魏国引领,而由四强逐鹿产生。不过,在战国四强中,秦国有一核心竞争力,其他三国无法匹敌,就是秦国不仅给本国各阶层提供发展空间,还为其他各国人提供发展空间,大胆起用和重用其他国家的英才。
商鞅变法为秦国再次崛起奠定基础,也吸引诸国不得志的贤才到秦国发挥才干,实现奋斗梦想。张仪和范雎被秦国重用,实行了个人梦想,改变了天下大势,也推动秦国从“四强”中脱颖而出。
张仪是鬼谷子的学生。他学习纵横之术,出山后首创连横政策,游说六国入秦,成功破解苏秦发起的六国联合对付秦国的合纵政策。秦国与诸侯争霸初显优势后,苏秦便说服赵肃侯,去游说其他诸侯国合纵联盟,共同对付秦国。苏秦兼任六国相国,出任合纵长,负责联合东方六国与秦国对抗。秦国虽强,但经不起群殴,很快由此前经常打胜仗变成频频打败仗。秦惠王苦无良策时,张仪主动提出去游说各国连横,与秦国交好。
张仪先说服魏国退出合纵盟约,巴结秦国,获得安全保障;再欺骗楚怀王,拆散楚齐联盟,使楚国丢城丧地,又游说楚怀王与秦国结盟亲善成功;再成功鼓动韩宣惠王亲附秦国,攻打楚国;成功游说齐闵王巴结秦国,获得安全保障;说服赵武灵王与秦惠王在渑池相会,向秦国示好;游说燕昭王巴结秦国,获得安全保障。张仪这些成功,不仅拆散了合纵联盟,帮助秦国从劣势重新转为优势,还帮助秦国化解很多危机,积蓄了国力。
几十年后,另一个魏国人范雎受重用,为秦国兼并天下指明了方向。
范雎曾周游列国推销政治主张,但没有成功,只好回魏国,在魏国中大夫须贾家做门客糊口。范雎跟随须贾一起出使齐国。齐襄王欣赏范雎,送他10斤黄金和美酒、牛肉。范雎没收,但须贾怀疑他出卖魏国。回魏国后,须贾向相国魏齐告密,说范雎私下拜见齐襄王。魏齐令人将范雎打死,并用席子卷起他的尸体丢进厕所里。范雎并没死,买通看守,逃到秦国,改名张禄,后来获得秦国重用。
范雎见秦昭王,提出远交近攻战略,主张将接壤的韩国、魏国作为兼并主要目标,同时尽量搞好与齐国的关系。不仅如此,范雎还劝秦昭王加强王权。范雎出任秦国相国后,借助秦国势力先羞辱魏国使者须贾,再武力迫使魏国相国魏齐自尽,既报了私仇,又为秦国兼并魏国扫除障碍。
范雎对秦国贡献最显著的是,帮助秦军赢得长平之战,并及时除掉权臣白起。秦军赢得长平决战非常艰难,范雎在背后起了关键作用。赵国是北方强国,军队战斗力强,是秦国兼并天下的主要障碍。赵国出动精锐军队全力抵抗。两军对垒三年,胜负还难以分出。范雎用反间计促使赵王起用毫无实战经验的赵括为帅,同时暗中派秦军名将白起到前线。白起率军大破赵括率领的40万军队,并将其斩杀,令六国惊恐不已。至此,秦国已经具备兼并天下的绝对实力。而长平之战后,范雎又假借秦昭王的命令迫使功高震主的白起自杀,替秦昭王消除了一个威胁。
事后,范雎失宠,不久罢相。不过,秦国兼并天下的大局已奠定。
秦国从兼并战争中弱小挨打的一方,逐步变成“四强”之一,成为最具有实力的一方,给本国各阶层以及外来人才发展空间,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和聪明才干,是极其重要的原因。
9.他们加速了天下统一
秦国充分利用外来人才,逐步扭转在争霸战争中的劣势,并逐渐形成优势,但更令人叫绝的是,秦国为另两个外国人提供发展空间,明显加速兼并六国步伐,实现天下统一。这两个人就是吕不韦和李斯。
吕不韦是卫国阳翟大商人。他往来各地做生意赚钱,积累了巨额家产。当时,秦国和赵国经常打仗,在邯郸做人质的秦国公子异人不受待见,过得穷困潦倒。吕不韦遇到异人时,认为奇货可居。
吕不韦回家跟父亲说:“您说,种田可以获得几倍利益?”父亲说:“10倍。”吕不韦又问:“贩卖珠玉呢?”“100倍。”吕不韦又问:“拥立一国君主呢?”“无数倍。”吕不韦笑着说:“当今辛勤耕田种地的人,还实现不了丰衣足食。如果拥立一个国君的话,那就可以让子子孙孙享受福禄了。”
吕不韦见异人后,说出自己的想法,花重金打造包装他。吕不韦精心策划和操作获得成功——异人一步步从王子到世子、到太子、到秦王。异人当秦王后,吕不韦被任命为相国。异人早逝,嬴政继位,吕不韦继续当相国,号称仲父。
吕不韦当相国期间,成功挫败六国合纵计划,为秦国开疆拓土,“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不过,他与赵太后有段不清不楚的关系,以及他推荐的嫪毐作乱,导致他迅速从权力巅峰走向灭亡。
吕不韦罢相不久,秦国守旧势力趁机落井下石,发起排外运动。公元前237年,韩国人郑国间谍案被告发。守旧势力趁机排外,放大“外国人到秦国做间谍,谋害秦国”的言论,鼓动秦王嬴政下令驱逐客卿,将在秦国内部当官的原六国人全部驱赶走。
六国人为秦国效力,是因为秦国能给他们提供个人发展空间。秦国赶走他们,是扼杀他们的希望和未来,是将他们逼到抗秦阵营中去。身为客卿的李斯不愿意放弃已经到手的富贵,冒死给秦王嬴政上《谏逐客书》,请求取消执行逐客令。
李斯原是楚国上蔡小吏,曾师从大学者荀子学习帝王之术,在法家领域有独特造诣。他受老鼠启发,放弃做小吏,苦读书,目的就是出人头地,实现个人价值,享受荣华富贵。在最后拼死一搏的《谏逐客书》中,李斯才学尽情展现。秦王嬴政也极其推崇法家思想,读了《谏逐客书》,不仅发现自己政策的错误,及时下令停止驱逐客卿,还非常欣赏李斯,升他做廷尉,加以重用。
李斯一封上书扭转秦国政策走向,在兼并六国过程中起了较大作用,在秦王嬴政称帝过程中也居功至伟。嬴政称帝,将李斯升为丞相,负责大一统王朝各项制度的拟定。李斯对秦朝政治制度建设做出了决定性贡献。他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主张拆除地方郡县的城墙,销毁民间现存的兵器,焚烧民间《诗》《书》等百家言论,禁止私学,还参与制定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和度量衡制度。当时秦朝诸多制度条文和政策,无论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李斯都或多或少参与了。李斯为秦朝创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一举一动,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吕不韦是外国人,李斯也是外国人,但他们对秦国兼并天下都起了临门一脚的作用,促进了大一统王朝的出现和建设。吕不韦和李斯被后世人称为“大秦政坛双星”。
10.成也斯,败也斯
无论是吕不韦,还是李斯,从个人奋斗角度讲,都是极其成功的,但从其结局讲,无一不是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他们私欲太重。吕不韦和李斯都位极人臣,最终都被迫死去。不同的是,吕不韦死去,仅仅连累一家人,而李斯死去,将整个秦朝都陪葬了。
成也斯,败也斯。李斯的功劳无疑是伟大的,但他也是秦朝灭亡的推手。除了李斯推动秦朝制定那些激进政策,他在关键时刻谋私利,是其自身悲剧和秦朝灭亡的关键因素。
李斯当丞相后,富贵至极,却总有些不自信,害怕有一天丧失富贵,便一切揣摩始皇帝的心思行事。始皇帝是千古一帝,治理大一统天下,也无经验可借鉴,更多地凭借自己的理想和政治才干。他追求法家主张的苛严治国,而忽略原来六国的传统。大公子扶苏与始皇帝政见不同,被派到上郡,负责监督军民修筑长城。始皇帝因渴望长生不老,迟迟没确立皇储。皇储是国之根本,李斯作为丞相,没促使始皇帝立皇储,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李斯肩负更大历史责任时,为私利所迷惑,串通赵高修改遗诏。结果是,李斯搭进了自己全家的性命,也导致秦朝二世而亡。
公元前210年,年逾半百的始皇帝病倒在第五次巡游中。他病情一天天加重,意识到大限已到,便考虑立皇储。他决定册立扶苏,叫兼管皇帝符玺和发布命令的赵高拟旨给扶苏,命令扶苏将军事托付给蒙恬,速回咸阳。这事实上是确定扶苏的继承人身份。赵高观察到始皇帝活不了多久,嘴里应允,却将圣旨藏起来不发布。赵高和扶苏一向不和,与蒙恬也有仇恨。如果他们得志了,赵高认为自己将死无葬身之地。如果拥立年幼无知的胡亥,赵高认为,自己不仅能活命,还可能控制朝政。
不久,始皇帝死去。李斯因为始皇帝死在外面而皇储未定,担心出现变乱,下令秘不发丧,将始皇帝尸体放在辒辌车里,率领队伍迅速赶回咸阳。在回程中,各地进献食物、百官奏事,一切都按照始皇帝活着时的样子进行。只有李斯、赵高、胡亥以及五六个宠臣知道始皇帝已死。
赵高先拿扣压的遗诏去见胡亥,劝他准备登基,然后去争取李斯支持。李斯的态度至关重要。赵高抓住李斯富贵来之不易,贪恋富贵,与扶苏关系不及蒙恬等弱点,告诉李斯是否持久富贵“全凭一句话”。在私利作祟下,李斯向赵高妥协,选择配合赵高,伪造遗诏册立胡亥为太子,并传假圣旨让扶苏和蒙恬自杀。
胡亥继位后,赵高当上郎中令,李斯继续担任丞相。在赵高怂恿下,胡亥穷奢极欲,荒淫无度。因皇帝位来路不正,胡亥时刻忧心忡忡。赵高趁机教唆胡亥搞严刑峻法,将有罪的人连坐诛族,对心怀不满的大臣以及宗室皇子残酷打击。胡亥毫不犹豫地同意了。赵高先杀仇敌蒙恬兄弟,再杀秦朝宗室12个公子、10个公主,最后换掉朝中敢于直言进谏的官员,安排亲信,完全控制胡亥。对这一切,李斯保持沉默,赵构却给他设置了陷阱。
在胡亥享乐时,赵高诱骗李斯去觐见。这激怒了胡亥。赵高又在胡亥面前说李斯对皇帝不满,还诬陷李斯儿子李由与起义军有勾结,李斯父子有谋反之心。胡亥对李斯越来越不满,下令赵高调查此事。赵高严刑逼供,引诱李斯招假供。李斯满门被抄斩,赵高如愿当上丞相,获得决定大小朝政事务的权力。
为了鉴别朝臣是否忠心于自己,赵高导演了一幕指鹿为马的丑剧,将不迎合自己的大臣全部杀掉。赵高在咸阳一手遮天时,关东的起义军势力越来越大。名将章邯被迫率军投降起义军。胡亥得知消息震惊,派人质问赵高。赵高发动政变杀了胡亥,立子婴为秦王。
子婴称秦王后,害怕走胡亥的老路,就与宦官韩谈一起设计,砍死赵高,并召集群臣,历数赵高罪行,夷灭他三族。
赵高虽被除了,但刘邦已率军进入关中。子婴无力抵抗,只好投降。轰轰烈烈的秦朝,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在李斯、赵高、胡亥等人折腾下灭亡了。纵观秦朝历史,李斯是大功臣,也是大罪人,“成也斯,败也斯”,一切都源于激发其奋斗动力的那颗私心。只顾个人智力,不顾个人道德修养,这历史教训,代价也太沉重了!
11.一个农夫惊天动地的呐喊
秦兼并天下后,为维护其统治,进行了严刑苛法。这让东方六国遗民很不适应,深感秦朝统治的残暴。加上几百年倡导个人奋斗的传统影响,一些人产生了反抗意念。有个叫陈胜的贫民,直接说出了那个时代不甘受人奴役的心声。
陈胜年轻时曾给地主打工种田。有一天,陈胜对同事们说:“兄弟们,将来,如果哪位富贵了,别忘记今天一起受苦受累的人啊!”伙伴们觉得陈胜心比天高命如纸薄,笑着说:“我们卖力给人种田,哪儿来的富贵呢?”陈胜听后,感叹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句带有英雄孤独意味的话,已经透露出他改变命运的强烈欲望。
胡亥继位当年,秦朝大举征兵去渔阳守边修长城,陈胜在征发之列,而且担任了带队的屯长。两名军吏押看陈胜等900个困难兄弟日夜赶路,前往渔阳。到大泽乡时,他们遇到连日暴雨,不得不停下来。没及时赶往戍守地,按照秦朝法律,要判死刑。横竖都是死,陈胜一声怒吼:“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吗?!”他和吴广一起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杀掉两个军吏,宣布反秦起义。
天下人怨恨秦朝很久了。陈胜起义军不断取得胜利,各地反秦烈火迅速被点燃。对秦朝不满的各阶层人,从东方六国遗民到土匪武装,纷纷举兵反秦。秦朝很快陷入反秦大军的汪洋大海中。
陈胜作为起义首领,由于先天不足和指挥失当等,风光一段时间后,无法控制各路义军,最终被部下杀死。项羽和刘邦逐渐成为反秦战争的核心人物。
项羽是楚国名将项燕后裔。楚国灭亡后,项羽随项梁逃到江东。始皇帝到江东会稽巡游,项羽看到其庞大船队,说:“他是可以取代的。”项梁捂住项羽的嘴,说:“不要胡说八道,否则会给全家族带来祸害的!”陈胜起义后,项梁也召集江东豪强官吏,发动反秦起义。项羽个子高,力气大,还才气过人,江东子弟都非常敬畏他。在起义后,他身边迅速聚集起8000人马。
陈胜被杀后,项梁拥立楚怀王孙子熊心为楚怀王,自己出任上将军,统兵攻打秦朝。刘邦率领沛县子弟起兵,也投靠到楚怀王旗下。项梁率军接连打败秦军后,产生了骄傲情绪,结果被秦军名将章邯打了个措手不及,兵败身亡。项梁死后,章邯以为楚军不足为虑,全力对付由赵国的遗民组织的赵军。赵国人善战,且与秦军有血仇,不将其迅速镇压,会危及秦朝统治。于是,章邯率领40万主力军全力进攻赵地,将赵王以及主力军围在巨鹿,想再次来个长平之战,以威慑各路反秦大军。
项梁战死,楚怀王熊心迅速收集残兵,破格提拔宋义为卿子冠军,确立自己亲信掌握兵权,还重用吕臣、吕青、刘邦等人,故意冷落能征善战、年轻气盛的项羽。赵国面临再次灭亡危险。楚怀王决定援救赵国,却又不愿为赵国火中取栗,就派出两路大军:一路宋义、项羽、范增率领,有5万人,目标是救援赵国;一路由刘邦率领,不足1万人,目标是趁机进攻关中。楚怀王与大家约定:“先攻下关中的人,封关中王!”救赵国是迎战秦军主力,攻打关中是趁机攻入秦朝腹地,“先攻下关中的人,封关中王”,这一约定明显偏向刘邦。
宋义深悟楚怀王如此安排的良苦用心,自己也没救赵的必胜信心,因此对此事并不积极,率军到安阳后就驻扎下来不走了,整天在军中饮酒作乐,静待时机再做打算。项羽年轻气盛,对楚怀王的安排有异议,对宋义的举动气愤不过,就假借楚怀王给他下过密令,将宋义杀死,宣布自己任上将军。诸将畏惧项羽勇猛彪悍,又有楚怀王密令,不得不服从。楚怀王得到消息时,项羽已经取代宋义成为事实,也只好顺势任命他为上将军。
项羽杀宋义后,派蒲将军为先锋,率军渡河攻击秦军王离部。蒲将军率军渡河作战进展不大。项羽破釜沉舟,亲自率领所部渡河作战。项羽率军与秦军九战九胜,一举击败秦军名将章邯。章邯败走,楚军士气大振,继续北上攻击王离部。各路反秦军也纷纷派军救赵,不过都驻兵在周边观望局势。见楚军击败秦军悍将章邯,他们大受鼓舞,也纷纷发起进攻,消灭秦军王离部。一系列大战后,王离被俘,另一个秦军名将苏角被杀,涉间被逼自杀。章邯见秦军连损数员大将,战争前景不乐观,又遭到赵高逼迫,干脆率领20万残兵投降项羽。
公元前206年11月,因秦军降兵与反秦士兵有矛盾,在英布、蒲将军建议下,项羽下令连夜坑杀20万降兵。随后,项羽率各路反秦大军浩浩荡荡向关中挺进。到函谷关时,项羽发现刘邦的士兵把守着函谷关,一气之下,率军攻破了函谷关。他率军40万驻扎在新丰鸿门,准备攻打驻扎在霸上的刘邦。刘邦连夜派张良去找项伯从中美言,并于第二天早上亲自赶到鸿门拜见项羽。项羽不听范增的劝谏,放过刘邦。
项羽不战而进入咸阳,对秦朝遗臣遗民非常憎恨,纵兵屠杀咸阳城,杀了投降的秦王子婴,毁掉秦朝皇宫,搜集大量宝物美女带回江东。在东撤前,项羽拥立楚怀王熊心为义帝,自封西楚霸王,封刘邦汉王、魏豹西魏王、英布九江王、章邯雍王等18个诸侯王。
在18个诸侯王中,项羽为楚国贵族后裔,刘邦为楚国普通遗民,章邯、司马欣、董翳为秦朝降将,魏豹为魏国王族后裔,英布为江湖土匪,等等。在反秦战争中,各阶层人士通过自身努力,实现封王封侯梦想,印证了陈胜高呼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但也导致一些诸侯王不满,为重启战火埋下了种子。
12.“战神”的辉煌与悲剧
项羽主持分封是建立在强大武力基础上的,也基本上以军功或者军事实力为依据。但是,项羽主持的分封违背了楚怀王熊心与诸将约定的“谁先入关中,封关中王”,也不符合传统分封时看重贵族出身。除了秦朝降将以及英布、衡山王吴芮、临江王共敖等人满意外,大多数诸侯王内心不满。
项羽也知道有的诸侯王不满,但深信自己镇得住。分封之后,诸侯各自前往自己的封国。不过,项羽令人将义帝熊心杀死于迁往长沙途中,为诸侯造反提供了借口。
公元前206年8月,齐王和赵王先后发生叛乱,公开反西楚霸王。项羽率军前往平叛。汉王刘邦在萧何、张良辅佐下,趁机武力占领关中。项羽派韩王郑昌带兵去镇压刘邦。韩王郑昌当然不是刘邦对手。刘邦让张良作伪韩王书、伪齐王书、梁王书给项羽,进行战略欺骗,引导项羽放心集中兵力攻打齐国,给自己发展实力创造空间。
在刘邦与项羽的对峙中,韩信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韩信是那个时代个人奋斗的又一典型。他先投靠项羽,做郎中,多次献计未被采纳,觉得没发展空间,转投刘邦。刘邦让韩信做粮草官,韩信仍不得志。刘邦去封国汉中时,韩信中途跑了。萧何闻信骑马去追。刘邦误以为萧何也跑了。萧何回来后,刘邦问他干什么去了。萧何如实报告自己追韩信去了,并解释理由。刘邦不相信韩信有萧何说的那样厉害,只答应让韩信做个将军。萧何坚持要求任命韩信为大将,并公开授将令。刘邦想争夺天下,见萧何如此坚决推荐,便答应了。
韩信拜将后,向刘邦提出对付项羽的战略。刘邦觉得有道理,言听计从,照其战略部署。公元前206年,刘邦采用韩信提出的策略,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征服章邯等三个诸侯王,占领了关中;公元前205年,刘邦在韩信等人协助下相继征服了魏王豹、河南王申阳、韩王郑昌、殷王司马昂,还联合齐王田荣、赵王歇一起围攻过项羽。彭城之战惨败,韩信收集残兵,继续抗击楚军,随后,韩信又平定魏国,自告奋勇请求率军攻打代国。刘邦派人调走韩信手下的精兵,韩信利用手中的余兵,以少胜多,击败赵国,降伏燕国。韩信威震天下,而刘邦则被楚军围在荥阳。这一对比,让刘邦非常尴尬。
不久,刘邦逃到成皋。公元前204年6月,刘邦从成皋偷渡黄河,带着夏侯婴等人在一大清早径直闯进韩信的卧室,夺取他的印信兵符,重新进行部署。韩信被安排率领少量军队去攻打齐国。韩信没怨言,率兵渡河袭击齐国,迅速攻下临淄。项羽派亲信龙且率军赶往齐国,去对战韩信。龙且轻视韩信,急于求战功,在潍水摆开决战,结果兵败被杀。
平定齐国后,韩信请求封他做代理齐王。当时,刘邦被项羽逼得非常窘迫,十分恼怒韩信不思救主,还想趁机自立为王。但经张良提醒后,刘邦顺水推舟封韩信做了齐王。这一次,韩信给刘邦留下了非常难受的记忆,只不过韩信浑然不知。
武涉以看相为名,劝说韩信反汉联楚,三分天下,自称齐王。韩信谢绝。蒯通认为,天下大局走向取决于韩信,利用看相机会,劝说他反汉自立。韩信不忍心背叛,坚信刘邦不会辜负他的。
公元前202年,刘邦抓住机会发起战略反攻,令韩信率所有军队南下,一起围攻项羽。在追击项羽的过程中,刘邦屡遭痛击。为了调动韩信、彭越的军队南下,刘邦提前将楚国之地封给他们。得到分封后,韩信和彭越更加卖力地攻击楚军。随后,刘邦派刘贾会同九江王英布率领一路大军,亲率另一路大军,一起围攻项羽。
最终,40多万汉军和10多万楚军在垓下决战。韩信用十面埋伏之计击败楚军后,用四面楚歌之计瓦解了楚军。项羽自认为天命已尽,率领72骑兵突围,一番激战后,在乌江边自杀。楚汉之争彻底结束。
项羽自杀没多久,刘邦就突入韩信军中,收回兵权,将他改封为楚王,定都下邳。项羽的亲信钟离昧是韩信老朋友。项羽死后,钟离昧躲到韩信家里避难。刘邦得知此消息,于公元前201年通知韩信去陈地觐见。韩信到了陈地,刘邦以谋反为名将他抓起来,并将他带回洛阳,贬为淮阴侯。
从此,韩信常常不参加朝觐或者随行,日益怨恨,还不屑与功臣周勃、灌婴等人为伍,在陈豨回封国前会见了他,而这一切都在刘邦监控中。公元前197年,陈豨造反,刘邦亲征,韩信没随军出征。刘邦出征后,吕后在萧何帮助下,派人诱骗韩信到皇宫里,将其杀死。
韩信一世英名,做梦也没想到会死在萧何手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韩信能有奋斗空间和机会,多亏萧何推荐,而韩信必须死去时,也是萧何献计陷害的。这是时局使然啊!
13.个人奋斗时代一去不复返
萧何帮助吕后杀掉韩信,替刘邦剪除了一大块心病。刘邦征伐陈豨回来后,大加赏赐萧何,不仅加了封邑户数,还派都尉率500士兵护卫相府。起初,萧何没想到自己会成为刘邦的心病,后来经召平点拨才恍然大悟这是明赏暗防,吓出了一身冷汗,不得不想法保全自己。
刘邦曾在洛阳南宫举办庆功宴时说过,他搞谋划,定战略,比不上张良;他留守后方,搞后勤民政,比不上萧何;他统率军队作战,攻城略地,比不上韩信。但他可以运用好这三个杰出人才。项羽只有范增一个杰出人才,还猜忌范增,不能真正重用。所以,项羽才会失败。
萧何想起这一幕,蓦然发现韩信已经死了,张良也修仙去了,只有他活着。他是“开国第一侯”,位列众卿之首,皇帝猜忌他也不难理解了。
还有一件事令萧何吓得一身冷汗。
刘邦亲自出征时,总是萧何负责留守后方,筹集和输送粮草。每次粮草送到前方,刘邦都会亲自问使者:“萧相国在做什么?”使者的回答常常是溢美之词。刘邦听罢总是默不作声。
为了保全自己,萧何故意在刘邦征英布期间贱价强买民间的田地和住宅。刘邦回来时,拦路告萧何状的百姓非常多。刘邦将那些状纸给萧何看,让萧何去给老百姓请罪。萧何不仅没忙着去向百姓请罪,还请求刘邦开放上林苑,允许百姓砍柴打猎。刘邦一气之下,下令将萧何关进大牢。
几天过后,在王卫尉提醒下,刘邦意识到对萧何的处置有点过分,就下令赦免他的罪行。此后,刘邦待萧何还是像以前那样,但萧何对国家大事越来越保持沉默。刘邦见萧何很识相很配合,最终还是饶了他。不过,对其他异姓诸侯王,对他统治有危险、有野心的人,刘邦会毫不犹豫地铲除,即使关系再好也不放过。
刘邦是在反秦大起义中通过努力奋斗和部下拥护才最终赢了项羽,当上皇帝的。他意识到,天下统一了,一个旧时代结束了,个人奋斗必须限定在忠君前提下,最好是顺其自然,不提倡个人奋斗。否则,人人深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就会不断有人冒险造反,就会天下大乱。于是,刘邦将异姓诸侯王当作首先要除掉的对象。
燕王臧荼是第一个被以谋反罪名消灭的异姓诸侯王。齐王韩信先被改封为楚王,再降为淮阴侯,接下来被吕后和萧何谋杀。韩王信被猜忌,率部投降了匈奴。刘邦亲自率军去追杀,还不惜跟匈奴开战。新一任燕王卢绾身份比较奇特,是刘邦亲信和心腹,曾经与刘邦一起共患难过,但被逼逃到匈奴。赵王张耳是刘邦女婿,被废除了王位。阳夏侯陈豨被逼谋反时,梁王彭越受到牵连,两人相继被杀。淮南王英布铤而走险谋反,被刘邦亲自率军镇压。到公元前195年时,异姓诸侯王只剩下实力弱小且唯唯诺诺的长沙王吴芮。
在陆续消灭异姓诸侯王后,刘邦先后分封了9个同姓诸侯王,想利用自己的兄弟子侄为王,共同捍卫刘氏江山。为此,他还召集群臣,杀白马为盟,订下誓约:“不是姓刘的称王,大家干掉他!”这是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宣言,其潜在的意思是“皇室子弟不需要奋斗就可以享受富贵,而其他姓的人,即使奋斗,最终的爵位也在王之下”。这既是宣告几百年个人奋斗时代的结束,也是真正宣告“家天下时代”的开始。
虽然白马之盟在刘邦死后没多久就被吕后违背了,但个人奋斗时代一去不复返,历史已经进入“忠君爱国”为个人奋斗第一要素时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