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引导孩子从小学写应需文
写好应需文。写应需文有助于克服作文教学脱离现实生活言语交际和文学化的倾向,以适应现在和将来生活、学习和工作的需要。因此,我们要按照生活实践的需要、言语交际的需要去指导孩子写好应需文。
应需文一般包括应用文和说明文。应用文种类很多,如留言条、通知、借条、婚姻祝贺词、喜宴致酒词等等。说明文更广泛一些,按说明对象分,有事物说明文,例如《海底世界》、《看云识天气》等;有事理说明文,如《敬畏自然》、《大自然的语言》。按语言风格分,有平时说明文和生动说明文。按按说明特点分,有自然科学说明文,如《大自然的语言》;有社会科学说明文,如《中国石拱桥》等等。
应需文没有记叙文的记事写人,没有议论文的据理论证,更没有文学作品的生动形象,但它在生活中无处不用,无人不用。别小看这些不起眼的文章,不仅仅是孩子把握不好,就是成年人容易出错,比如一个留言,如果孩子养成写留言的习惯,不至于离家出走、下河游游……这么大的事情,因不留下一个纸条而酿成灾难。比如写通知,往往会漏掉会议的内容及注意事项,高点像要开秘密会议。现在方便多了,一个短信往往解决,但好多孩子写不明白。再比如借条,好多人漏点了换款日期;有的人出现“还”字,不知还(hái,huán)是多音字,表示的意义不同,一些纠纷再说难免。再比如一些产品的说明,一些科研成果的推介,往往因为文字材料的问题。因此,让孩子从小学写应需文至关重要。
让孩子写应需文的方法很多,在网络上很容易查到,孩子只要用心即可获得。但有方法不行,必须要用丰富的生活阅历和积累。而生活积累的主要途径就是让孩子积极主动参与到生活中去,比如周末假期的家庭活动、家里的红白事以及家里的一些劳动,比如购买或种植水果、蔬菜,可以让孩子写一个说明书,比如参加家庭的宴会,让孩子提前准备自己的发言稿。比如沂河游览活动可以设计这样一组实用性强的系列作文训练:通知--会议记录--采写民间故事--借条--绘导游图、写导游词--请帖--观察日记--感谢信。这样步步深入,层层递进,使学生感到作文是生活的需要,交际的需要,是一件乐事。
写应需文主要让孩子学好课文,从中学到方法;同时,培养孩子观察生活。观察是直接获取写作材料的方法之一。我们要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有目的地组织孩子开展参观、游览、调查、访问等观察活动,引导学生选取鲜明的观察目标,合理选择观察方法,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图画和周围的人、事、物、景,变社会的客体为社会的主体,由消极的“依赖“意识变积极的“参与“意识,在观察事物,积累素材的过程中,寻找美、发现美、创造美。
怎样让孩子写好应需文呢?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
一、激情导入,诱发动机
写应需文离不开观察,正如禾苗离不开肥沃的土壤。具有观察能力的人,他的目光会放射到遥远的落日,同时也注目到脚下打着磕睡的小草;他会品位老牛咀嚼野草,又会观察牧归的老牛脖子上的响铃。等到非写不可的时候,那积累的材料便涌上心头,于是妙笔生花,蘸情成文。一提起观察,孩子便想到作文,我们定准要布置作文题。其实,观察是为了生活而准备,为了成长而准备,不仅仅是为了作文。观察让孩子知道了生活的各个层面,让那些生活的细节闪耀在记忆之舟。只有养成观察的习惯,让记忆之舟满载而归,才能到达作文的彼岸。让孩子学会用第三只眼观察世界,才会发现更丰富的生活,才会使人生之舟满载意外的成功和惊喜。
生活是美的,应需文应该是表现美的,但孩子缺乏发现生活的美。要想表现美,首先学会发现美。即使是荒芜的原野上的一堵泥墙和墙下一片碎瓦,只要善于观察,就一定寻找生活的真谛和作文的源泉。
二、方法诱导,求真求新。
我们要引导孩子观察,他们的目光不能仅仅停留在游浮于视野的表面的现象,而且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看到潜藏于表面现象之下的,代表精神的东西。细小比浩大更能说明问题,细节的观察比整体的观察更加重要。在我们的作文时,多么需要这些细小而独特的材料。
观察也未必都身临其境,鲁迅说过,写偷盗并非要偷盗,写生孩子的艰辛也并非要十月怀胎。这就需要培养孩子侧面地去观察,去想象。一片小小的鞭炮纸屑可以想象婚礼的隆重与热烈;一阵阵由远而近、由小到大、隐隐约约、模模糊糊的脚步声可以想象来者的长相、个性和神态。超市外车水马龙足以证明生意兴旺;忘其犁、怨其妻的侧面描写,足以说明《陌上桑》中女子的美丽。让侧面的观察给孩子们带来丰富的想象吧。
不怕不知道,一比下一跳。我们常常去LY城,感到楼好多啊!好高啊!可是去了上海。啊!一座座摩天大楼,直插云宵,形状各异,令人心旷神怡。桂林的水与西湖比,与大海比,才更显清、静、绿的独特。可见,对比观察使我们长出一双慧眼。“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在文学作品中,我们常常看到主人公“物是人非“的感慨。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我们不能同跨进两条相同的河流。我们要让孩子懂得此一时彼一时的道理,即使有时看似不变的东西,也能欣赏到细微的变化之美。几十人在隔壁闲谈、饮酒、歌舞,不看能分辨出每一个人的特征?上百的人在会议室听报告,能描述其中一位、两位或更多与会人员的外貌?一片小树林,能否分辨得出一棵树与其他的不同?只要抓住了特征,就能够区别开来。
观察要注意事物的变化过程,《看日出》是一个好例子。还要注意观察事物的不同方面,江水时而咆哮如雷,时而水平如镜;夏天时而乌云滚滚,电闪雷鸣,时而晴空万里……奇妙的世界,变化多端。要教育孩子们永远不要用简单的眼睛去看世界,永远不要用单一的语言评判世界。即使在一个一无是处的人身上,也会有人性的闪光,比如孝敬父母,疼爱孩子。即使在一个伟人身上,也有他的缺点,也令人难以置信。红花需要绿叶衬,我们要善于发现鲜艳的花枝下静默的绿叶。我们去体育场看足球,我们需要把视线偷移一点点,去看一下球迷们的兴奋,看看伙伴的狂热。
我们的观察教学,常是培养孩子细致地、探究地观察实在的东西,但很少去培养他们如何在观察中想象。想象有时会出现一种虚像,但丰满而真实。让孩子们观察今天,要想象人、景、物的昨天、前天和明天。
三、归类整理,训练思维。
我们要遵循定向观察与随机观察、互相结合的原则,多角度、多层次、多感官获得形、色、声俱全的感知材料,让孩子通过欣赏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绘画,参加文艺演出、体育运动等手段,感知生活,认识生活,既全面发展,又获取材料。在此基础上,要求孩子把遇到的新鲜有趣的事物,或者新鲜的感受,及时记在“观察卡“上。
然后引导孩子将平时观察到的生活材料,定期进行集中归类整理,开“源“建“库“,使零碎的变为熟悉的,通过集中归类整理,使这些素材在孩子头脑中形成一个有序的网络化的认识结构,以便孩子能及时提出。
在平时的生活中,孩子们没有必要机械地、傻乎乎地按照“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先里后外,先整体后具体“的顺序观察,他们的观察是随意的、散漫的,是跟着感觉走的。但是,回到桌前需要把观察到的一切变成文字的时候,就需要一个顺序问题。只有他们认真地分析和总结,才能从寻常的见闻中得出惊人的结论。孩子的社会阅历很浅,接触和认识社会只是从物品开始。让孩子归类观察将观察的内容和步骤像菜单一样罗列出来,久之,他们就学会如何细致入微的观察。比如门,我们可以让他们根据材料、形状、用途分类,然后去比较、发现,再创造出未来之门。
作文的教学无处不在,作文活动无处不能举行。我们是关心学生的教师,或是爱孩子的长者,应该把校园、家庭变成作文学校。如让孩子绘导游图、写导游词。陪孩子在街头进行观察和拍照,让孩子学会如何去发现、捕捉缤纷的社会图景中生动、美丽的一角:摊贩招徕顾客,老人谈笑风生,青年牵手而行……卡嚓入镜,将照片插入照相簿,以便阅读和写作,再将照片编号,写在照片反面,同时每一张照片上写上简短的文字,要求在形式上有所创新,比如用诗歌、剧本、广告的写法等;活泼的、幽默的、对话式的语言特点等等。当孩子重新阅读这些照片和文字时,长者的倾力呵护和满心期望,一定对孩子的成长有利,让他们激动难抑,也使写作成熟。
四、由看到说,反馈交流。
定期交流,相互补充,强化对生活原形再认识。孩子获得的观察材料虽然有着鲜明的个性色彩,但是不乏片面、粗疏。因此,教师引导孩子们广泛收集素材的确基础上,充分利用图画和观察中的人、事、物、景,诱发孩子说话,可以通过“素材汇报交流会“、“演讲比赛“等形式,让孩子每人提供一个生动有趣、有意义、难忘的活动片段参加交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大家通过取长补短,激发灵感,完善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