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孩子吵闹着要买东西的时候
容易这样想
(能原谅这样的任性吗……)
这样想更开心
(不如意就哭闹,也只有现在了吧。)
在购物中心和快餐店等公共场所,大家经常看到放声大哭的两三岁的孩子与怒容满面或者不知所措的父母。
我看到过这样一个场景。
大家在超市柜台前排队等待结账的时候,一位妈妈带着一个2岁左右的小男孩。小男孩手里拿着一袋小零食,他想自己拿到柜台结账,让柜员在零食包装袋上贴“已付款”的标签,所以他一直紧紧攥着那袋零食。
排到这对母子的时候,那位妈妈伸手把小男孩紧紧攥着的零食拿过来,交给了柜员。柜员扫码后在零食包装袋上贴好标签,然后笑容满面地一边说“请拿好”,一边把零食递给小男孩。但是,小男孩好像特别想自己亲手将零食交给柜员,结果却被妈妈做了,只见他大声哭叫起来:“自己来!”
结好账离开柜台后,小男孩还是一直哭叫着:“自己来!自己来!”那位妈妈安慰、责骂都没有用。小男孩还是一个劲儿地喊:“自己来!”
我作为大人就在想:那个男孩至于哭成那样吗?为什么那么生气呢?但是,如果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这对那个小男孩来说是很受打击的事情吧。我们经常会忘记自己小时候的心情,以及当时周围人都是怎么看我们的。
那些不能如自己心意时感到的悲伤,在孩子的世界里会被放大好几倍。于是,孩子就会对做了不如自己心意的事的父母愤怒不已、大发脾气。
这种时候,父母要不就恶魔似的板着脸一直责骂孩子,要不就冷若冰霜地伫立在一旁看着孩子。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母子档”,因为照顾小孩子的主力依然是母亲。如果父亲多参与育儿,也会看到这样的“父子档”吧。
要是我遇到这种状况的话,我认为不是孩子,而是作为父母的我们应该改变态度来让孩子停止哭闹。可以的话,要努力把孩子逗笑。因为这样做,对父母、对孩子都好。
父母要尽力去揣摩那个一边生气一边哭喊着“自己来”的孩子的难过心情,并且向孩子道歉,说一声“对不起啊”。
我并不是说父母要“全都按照孩子说的去做”。比如说,在孩子说想买什么的情况下,我的意思并不是“那就听孩子的买给他”。
在父母看来是无理的要求,其实只是因为孩子还不明白这个社会、这个世界的道理。
孩子并不是故意想让父母为难才任性吵闹的,只是为这个世界、为现实中发生的事没有如自己的意而难过。这种不如意的痛苦也是人生路上要学习的一个知识,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一步。
面对哭喊着的孩子,如果自己已经气得不可自抑,那么场面将会很难转变。如果连孩子任性发脾气都不能容忍的话,我很想知道父母能起到的作用。
这种时候,大人只要努力,就可以转变自己的心情。
而这正是孩子做不到的事。
正因如此,父母应该充满爱意地面对孩子,想着:啊,这孩子正学习着“生活有很多不如意”的现实呢。这不是什么让人头痛不已的场景,而是育儿的一大乐趣。
这样说的我,其实在带孩子去幼儿园的时候,也经常被孩子惹得脾气火爆、束手无策。经常出现的场景是,孩子哭叫着说自己喜欢的什么画着战队的衬衫还没晾干,不穿那件衣服就不要去幼儿园之类的。安慰也不行,解释也不行,眼看就要迟到了,我的耐心也到了极限……即使现在回想起来,也觉得那可真是痛苦的时刻。
如果不严厉地对孩子说“不行就是不行”的话,父母就会担心让孩子养成坏习惯:将来一不如意就哭叫,以为只要一哭,周围的人就都听自己的。
并且,我们也会很在意周围的目光,脑子里也许会闪现出有的人很讨厌听到孩子的哭声之类的网络报道。
有时候我们还会想:别人家一样大的孩子都不这么乱发脾气。和哥哥姐姐相比,这孩子也太任性了吧。只要和别的孩子一比较,父母就会变得更加不安。
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个体差异大是普遍现象。这种情况下,先让自己的心沉静下来吧。和孩子面对面时,一边在心里想象着孩子成长的样子,一边去贴近孩子的内心,用“好难过啊”“真遗憾呢”
这样的表达和孩子实现共鸣。这时候,我意识到要心平气和。
育儿的过程中,这样的时刻真是转瞬即逝。
请一定要想起这句话,它在那样的情况下也许不会立马发挥作用;尽管如此,也请将“那本书说,不久这样的日子就会变成让人怀念的日子啊”这句话留在心中,那样的话,心里多多少少会从容些。
在当时,哭泣的孩子所有的心思都在父母那里。
但是,眨眼之间,他们就会开始对父母以外的人和事感兴趣。
父母了解孩子生活中的一切,孩子每天都“爸爸”“妈妈”地叫着。这样的日子,转瞬间就会变成令人怀念的时光。
请一定要珍惜现在能和幼小的孩子在一起的短暂时光。请将孩子感受到“现实的残酷”而哭喊的时刻当作倾注亲情的绝佳时机,把难过的场景转换成幸福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