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经
慈悲经的曲调被著录过的约有二百二十六首,其中仅有三十首被收入《通用本》。不过,这一小部分曲目被证明是最能代表这一大宗音乐的最重要的风格与形式特质的。三次呼告——“上帝垂怜我等”[Kyrie eleison],“基督垂怜我等”[Christe eleison],“上帝垂怜我等”[Kyrie eleison]——各唱三次,因而完整的慈悲经总共包含九个段落。这一文本上的结构显然为作曲家们提供了创造极具个性的音乐曲式的理想平台。在其最简单(或许也是最古老)的形式中,同一首曲调被配以前八次呼告,而以前者的一个变体或完全不同的另一首曲调来配唱第九次呼告。这种形式在现今还运用的唯一例证是《安魂弥撒》中的《慈悲经》(LU,第1807页)。最后一句“上帝垂怜我等”以全新的旋律框架开始,但却与其他八次求告有着共同的结束乐句。这一曲体结构可以图示为aaa aaa aaa';也就是说最后一段可以被视为之前“a”的带有变化起始句的反复。这一结构的反复特质暗示其可能是最适合于群众集会歌唱的曲体之一,而一些甚至更为简单的曲调也很可能具有相同的功用。这种类型的个性化的慈悲经即如例Ⅴ-1所示。这里出人意料的结束句很可能是作为导向最为古老的荣耀经旋律之一(如谱例中所示)的过渡句(在中世纪的实践,“上帝垂怜我等”通常被缩合为一个六音步的语句“Ky-ri-e-le-i-son”)。
谱例Ⅴ-1[17]
一般而论,较晚和较为精致的旋律体现出更为复杂的音乐结构性。不属于上述简单结构的几乎所有慈悲经通常都遵循着下列的三种结构型:[18]
但检视《通用本》中慈悲经的结构后很快就能发现,这些原则如果不是不精确的话,就是常常过于简化和误导了对具体音乐的结构解析。
在慈悲经旋律中,有两个基本的结构原则在运作,但它们都不见于标准的结构型。第一个也是更为常用的是通过一个共同的结束句来造成一首慈悲经中所有旋律素材的统一性。这个结束句可能是相当短小的,如慈悲经Ⅲ中那样(LU,第22页);也可能是大规模延伸的,如慈悲经Ⅱ中那样(LU,第19页)。在某些更为复杂的形式中,可能交替出现两个结束句,犹如慈悲经Ⅸ那样(LU,第40 页)。这种对现代听觉来说极其特殊的音乐节律在中世纪晚期异乎寻常地大量出现。这一原则是否是从慈悲经自身中起源的很难说清,但其在后者中的大量出现很可能受到连祷应答圣咏的反复特质的影响。从文本来看,“Kyrie”和“Chiriste”两个单词都后跟“eleison”,确实暗示了某种从对比或变异的开头导向共同的结束的手法。
第二个结构原则涉及结束呼告的典型的装饰细化。有时这种装饰是通过重复之前的Kyrie旋律的片段而完成的(参见慈悲经Ⅱ)。不过,结束旋律被证明是一种对于“Christe”和“Kyrie”段落的元素的组合。[19]或许这一手法是源于在法兰克帝国非常盛行的将慈悲经作为圣三一的象征的神学阐释。而除却神学意涵,这一手法从音乐角度视之具有特殊的效果。确实很难找到比这更好的方式来总结和终止一部音乐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