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音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高卢本土礼拜仪式

与凯尔特礼仪截然相反,高卢本土礼仪向来被认为“具有强大的独立性与排外性”。[4]并且,高卢弥撒尤其“显示出倾向于华丽庄严的明确偏好”。[5]这种特性的产生,一方面是为了震慑和教化那些仍然野蛮的法兰克人,另一方面也符合当地民众的习惯。在相对不长的存在时期内,高卢礼仪发展成了极富细节多样性和庆典豪华性的礼拜类型,其动人程度远远超过了罗马祭仪的“严肃古风”。

由于历史原因,高卢本土礼仪一度成为了高卢礼仪系统中具影响力和最重要的仪式。它繁荣于第一位墨洛温王克洛维(卒于511年)到卡洛林王朝兴起之际丕平和查理曼统治时(八世纪晚期)的法兰克王国(参见第7页地图1)。高卢礼仪最后被卡洛林诸王禁止,多半出于政治原因:卡洛林人希望将帝国之内的教会打造为强有力的统一体。但高卢礼仪作为一个独立实体消失的原因却不那么简单。像圣博尼法斯[St.Boniface]这样的盎格鲁-撒克逊僧侣和学者在七八世纪取代了爱尔兰人成为法兰克人和阿拉曼人的传道士,前者带来了罗马礼仪并将其牢固地确立在了他们所建立的修道院中。丕平和查理曼都真诚地倾向于罗马礼仪,这种倾向性很好地反映出日益增长的、对作为西方基督教世界中心的罗马的权力与威望的尊崇。此外,由于缺乏重要的中心都市来规范和调整礼拜形式,高卢礼仪出现了许多地区性的变种和习俗,这对于教会当局是无法容忍的。这些都成为丕平(751—768)强力支持罗马礼仪取代高卢礼仪的原因。

和凯尔特一样,高卢本土礼仪在可以记录和保存其音乐的记谱法出现前就消失了,不过,它如此深刻地影响了被输入的罗马礼仪并使后者发生了嬗变,以致杰出的弥撒史学家J. A.荣格曼可以从细节上谈论“作为一种新的基本类型的罗马-法兰克弥撒”。[6]到了十一世纪,这种新的弥撒形式甚至在罗马本地取代了旧的罗马礼仪。在我们着手论述这一令人惊异的变化之前,我们还需回头去审视一下罗马-非洲礼仪的最初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