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孩子的出生
婴儿的神奇本能
人类的胚胎最开始只是一个小囊,到后来发育出心脏,并且按照固定的节律搏动。可以说,人类胚胎的发育是一个奇迹,因为它可以独立并秘密地完成所有的使命。人体细胞在经过多种转化后能够做到准确无误,这些细胞有的变成软骨,有的变成神经,有的变成皮肤,而且这些器官也会各自发挥其独立的功能。所有这一切都是那么神秘又充满本能,真的是太伟大了!
新生儿的诞生本身更是一个伟大的自然奇迹,这个刚刚降生的小生命决不仅仅是个物质机体。当一个新的生命降生时,它自身就包含着一种神秘的本能,这个本能将指导它如何活动,形成什么样的特性并积极主动地去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例如很多动物所置身的外界环境不仅给它们提供了生存的手段,而且还为这些手段的形成提供了相应的刺激。像小羊总是很安静,而小虎崽则很暴烈;蚂蚁们总是在辛勤、无声地工作;蝉却总是没完没了地吟唱一样。
外界环境就是这样以它自己的方式为整个世界的协调发展与繁衍生息做出了贡献。一个动物在世界中所处的位置从它一出生就能得到确定,每一种动物都有最适合它生长的外界环境,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机体特性,使它不断为世界整体系统的完善做出贡献。
与其他所有动物一样,新生儿也有其特有的心理规律。只是,与动物的本能不同,儿童的心理是潜移默化的,它不会立即表现出来。儿童不受那种在非理性生物中发现的既定本能支配,因而它会随着阅历的不断增长而发生变化,并且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由于每个儿童都将有不同的发展,我们也应该学会为他们量身订做一个适合他们成长的外界环境。在儿童的心灵中有着不为人知的神秘,随着心灵的成长这些神秘会逐渐显现出来。像生殖细胞在发展中遵循的某种模式一样,这种深藏的秘密也只能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才能被发现。
最终人们发现,每个正常的新生儿都具有我们意想不到的潜能。一般来说,新生儿具有神奇的五大潜能:
一、模仿能力
出生8小时,他就会模仿母亲吐舌头。
二、声音定向
在觉醒状态下,在一个小塑料盒内装少量玉米粒或黄豆,在距离新生儿耳旁10~15厘米处轻轻摇动,发出很柔和的格格声,他会把眼睛或头转向发出声音的方向。新生儿喜欢听高调的声音,喜欢听人说话,当母亲叫他时他会转过头来。如果出生后每天都阅读图书给他听,新生儿就会建立对其一生都产生影响的阅读兴趣与习惯。他的专注力、语言能力的发展会惊人地超前。
三、注视与追视
新生儿喜欢看东西,特别是图书,有鲜艳颜色的东西,如红球或黑白分明的靶心图、条形图、字母等等。他特别喜欢看人脸,尤其是母亲慈爱的笑容,如果你带上眼镜则更能吸引他。婴儿的目光甚至头部会追踪距眼前20厘米远的地方移动的红球。
四、触觉、味觉和嗅觉
新生儿喜欢紧贴着妈妈身体躺在妈妈怀中,当宝宝哭闹时,你把手放在宝宝腹部并轻轻按住两上臂,宝宝就不哭了。新生儿能精细地辨别味道,对于咸、苦、酸的味道会有不愉快的表情。当闻到一种气味时,有心率加快、活动量改变的反应。他能区别自己母亲奶水的气味。在状态良好时,他还会凝视着对你笑,吸吮自己的手或抓住谈话人的手。
五、运动能力
新生儿具有许多先天的运动本领。
爬行反射:让新生儿趴在床上,用手抵住他的两脚,婴儿可趁势向前爬行。
行走反射:扶住婴儿使其光脚直立在床上,他就会一步一步向前走“猫步”,走得好的孩子就像散步一样。
游泳反射:在水下分娩的婴儿,可在水中游来游去而不呛水。
牵拉反射:将食指放在新生儿掌心,能立即感到手指被婴儿攥紧(抓握反射)。检查者可借此将婴儿提升在空中停留几秒钟,就像人类的祖先在森林中悬吊在树枝上一样。这些先天就有的能力,如果不及时加以练习,几个月后就会自然消失,如果及时训练,就会变成后天的本领……
新生儿能力的发现是人类对自身认识的里程碑式的跨越。它为我们从新生命诞生时就科学地开发其潜能提供了依据。难怪有人把发现新生儿的潜在能力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相媲美。需要指出的是,新生儿潜能开发须由经严格专业培训的人员来进行。
婴儿出生,具有“精神胚胎”
婴儿的诞生,是一个伟大的自然奇迹。这个降生到世界上的小生命,他的生命形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他走进了人类的生活。他敏锐地感受到环境的变化,并尽一切努力去适应崭新的生活。
人们常说:“所有婴儿刚出生时都是一样的,并且以同一个速度成长发育。”这就是说,胚胎阶段的生命都大致相同。人类所有成员都由大致相同的“精神胚胎”发展而来,不论他是伟大的艺术家、优秀的领袖,还是一个普通人。
当然,人类无法预测心理后期发展的结果,也不能了解胚胎阶段的人。在生命的这个阶段,人类能够做的只是帮助生命发育。胚胎阶段是心理发展的开始,假如能根据未来的需要给予某种帮助,必定能够大大提高人的能力。
婴儿成为独立个体
精神胚胎期与前阶段胎儿期的主要区别是:婴儿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再依附于母亲的机体。他有自主性,能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他能自己呼吸、摄入营养、排泄废物等等。从精神发育的角度看,发展各种感觉器官和肢体运动能力,使婴儿能自主地吸收多种信息促进脑的发育,这一点特别重要。因此,大人过多地把婴儿抱着使他处于被动状态,会养成其对人过分依赖的毛病,对身心发展不利。对躺着的婴儿可以在小床上悬挂彩条、气球、会响的玩具,让他挥舞手脚时带动玩具发出声音,慢慢地感受自己的活动与周围事物的关系。会坐、会爬时,可以提供玩具让他自己触摸摆弄,激励他活动四肢和身体。大人可以和他一起玩儿,边玩儿边和婴儿说话,让他慢慢地学会与人交往。
创造正面环境
婴儿期受到的环境中,情绪影响对其一生的精神发育非常重要。有人从情绪中枢发展的特点来推断,婴儿是借助与亲人情绪交往的经验来建立情绪学习的基础的。这些经验以非语言的形式储存在人脑的杏仁体里,因为大脑皮质此时发育还不成熟,语言还没出现。但这些经验的印象很深,以后婴儿受到情绪刺激时就根据这些经验做出反应。因此,婴儿期与周围环境中人们之间的情绪交往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会对婴儿长大以后的情绪发展造成深刻的影响。这是婴儿素质教育中特别需要重视的问题。
适时培养控制能力
当婴幼儿的大脑皮质逐渐发展时,要及时培养其控制情绪的能力。当婴幼儿情绪冲动时,可以用拥抱、抚摸等安慰性动作来缓和其情绪。同时用恰当的宣泄、转移注意力或谈心说理等方法,来帮助他发挥大脑皮质前额叶对杏仁体的控制作用。否则,错过了大脑发育的关键期再来培养就要困难得多。
从婴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可以看出,精神胚胎期的教育要着重培养其运用感官和肢体认识周围事物的能力;在积极的情绪交往中获得愉快的人际交往经验,为以后的身体、认知、情感、社会性等各方面的良好发展奠定基础。
重视婴儿的心理胚胎期
一个胎儿的生长发育是从肉眼看不见的受精卵开始的,之后逐渐分裂出许多细胞,形成各种器官,发育成人,这在生理上称为“生理胚胎期”。同样,婴幼儿心理的最初发育也是经过吸取外界的信息刺激、积累材料、形成许多感受点,然后才产生心理活动的,这在心理学上称为“心理胚胎期”。“心理胚胎期”是婴幼儿逐渐从无意识转化成有意识,形成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能力的发展阶段,同时也是婴幼儿的需要、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发展的关键时期。
婴幼儿“心理胚胎期”在0~3岁(包括胎儿期)。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促进婴幼儿“心理胚胎期”的发育成熟有赖于丰富的社会心理刺激。许多实践表明,社会心理刺激是婴幼儿“心理胚胎期”智能发育的维生素。一般来说,给婴幼儿提供社会心理刺激应包括:
“游戏”的刺激
早期教育最忌讳父母强制灌输食古不化的知识,要针对婴幼儿喜欢玩耍的天性,通过游戏教给他们知识,如搭积木、玩魔棍、剪纸等婴幼儿喜闻乐见的活动。在这些有趣的活动刺激中,不仅可以促进婴幼儿大脑皮质的兴奋,还可以增强婴幼儿的实践能力。
“好奇心”的刺激
好奇心是开发婴幼儿智能的先决条件,可以抓住婴幼儿的这一特点,常给孩子讲述新奇的故事。有意义的故事情节能解决他们心中的问号和悬念,使他们学到新的知识,懂得更多的道理。
“动作”的刺激
婴幼儿时期的教育应以充分调动人体基本机能的眼、耳、口、手等训练为目的,通过耳听、目辨、手动的协调训练来刺激婴幼儿意识的发育。
“语言”的刺激
婴幼儿时期有待发展语言感知、运动能力及社会适应性等,其中最重要的是语言能力,语言能力一旦发展起来,其智能就会随之提高。
儿童心理成长的不同阶段
任何一个人的成长过程都要经历不同的阶段,儿童的心理成长也如此。这些成长的不同阶段之间有着明确的界限,而且每个阶段的心理活动表现也各不相同。有趣的是,每一个心理成长阶段与不同的身体成长阶段之间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成长发育的不同阶段之间,心理变化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
一个心理成长阶段结束,另一个心理成长阶段随之而来,每一个阶段都在为下一个阶段打基础。要想保证下一个阶段的发展正常,就得要求上一个阶段的发展不出现偏差。这就好比蝴蝶的生长过程,不论是外形还是生活习性,蝴蝶和毛毛虫都不相同,可是蝴蝶的美丽取决于毛毛虫时的形态,而不是对其他蝴蝶的模仿。
人们说:“成长就是一个不断再生的过程。”儿童的心理成长的几个阶段表现为:
第一个心理发展阶段:0~6岁
在这个阶段里,儿童的心理类型是一致的。这个阶段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0~3岁,第二个时期是3~6岁。
第一阶段的第一时期:0~3岁。刚出生的婴儿脑子里没有知识,也不具备什么能力,除了哇哇大哭以外,其他什么也不会做。由于大人不能直接对这个时期的儿童施加影响,致使到现在大人还不能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这个阶段的儿童不能进入学校学习,事实上,即使他们想去学校,也没有学校能够接纳他们。
第一阶段的第二时期:3~6岁。这个阶段儿童的心理类型与之前相比没有发生多大变化,但是儿童的人格已经显现出来,并且很容易受到大人的影响。也许这种变化不是很明显,家长并没有感觉到。
大部分教育机构对这一时期比较认可,因为孩子在刚出生的时候什么也不会,而到6岁时却发生了一个很大的变化,他们可以理解他人的意图,可以过集体生活了,最重要的是他们可以去学校学习了。这种变化很直观,人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
第二个心理发展阶段:6~12岁
第二个心理发展阶段比较成熟平稳,儿童稳定地发展着,他们表现得健康、快乐、积极向上。这个阶段里,儿童不仅在心理上与第一个心理发展阶段有着明显的不同,而且身体上的变化也很明显,比如换牙。儿童一般在6岁左右开始换牙,直到12岁乳牙全部脱落,恒牙取而代之;随着年龄的增长,身高也迅速增长。
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心理学家罗斯·戴这样说:“在身体上和精神上表现出来的稳定,是儿童阶段后期的一个显著特征。这种稳定与成年时期非常相像。不难想象,如果一个外星人初次来到地球,在没有碰到大人之前,很可能以为那些10岁左右的孩子就是大人。”
通常,这个阶段是儿童接受基础文化教育的黄金时期。这个阶段的孩子更大程度上得到了教育机构的认可,因为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儿童在12岁的时候就可以进入中学了,换句话说,6~12岁这一年龄阶段是儿童最适宜接受基础文化教育的时候,这一点已经成为全世界人们的共识。事实上,长期的教育实践告诉人们,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在心理上更适合上小学,他们已经可以耐心地学习,认真地听讲,可以明白教师的意思了。
第三个心理发展阶段:12~18岁
在这个发展阶段里,孩子变化非常大,而且身体的基本发育已经完成,因为18岁以后,身体就不再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显著的变化。
人们普遍认识到,12岁以后,儿童的心理发展已经进入一种不同的类型,于是这时候的孩子可以进入中学接受一种全新的学校教育。
这个阶段也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一个是12~15岁;一个是15~18岁。与此相应,中学教育也分成两部分:初中教育和高中教育。通常情况下初中为三年,高中也为三年。这样的划分告诉我们,12~18岁这6年的教育一般分成两个阶段来进行。
这一时期儿童的教育问题一直是心理学家关注的焦点,因为12~18岁这个阶段与0~6岁这个阶段有着很多相似之处,心理变化非常显著就是其中之一。这个阶段不像前一个阶段那样简单,而且也不再平静。这个时期,在身体发育方面没有前一个阶段稳定,而且性格也很不稳定,有一种反叛倾向。
为培养儿童的独立意识提供环境
前面已经说过,儿童的发育过程包含很多阶段,在每一个阶段,环境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最重要的是初生婴儿这一阶段的精神需求。大人因此对儿童精神需求的研究刻不容缓,如果大人继续忽视它们,将会后患无穷。
事实上,婴儿一出生,精神上就要经历一个阶段去适应外部的环境,这个精神适应阶段不只是对儿童的发展至关重要,对其他哺乳动物也同样重要。但是和其他哺乳动物不同的是,人没有与生俱来的行为能力,这需要培养。就儿童的发展而言,关键不在于唤醒天赋的精神能力,而是去实现这种天赋的创造力,所以,环境对婴儿的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鉴于此,作为爱孩子的大人,我们应该审视一下婴儿的生活环境,避免他们和周围环境产生隔阂,以致出现智力和创造力等能力发展的衰退倾向。只有充分保障他们对环境的无限乐趣,才能促进婴儿各项能力的发展。
婴儿出生后的第一年可以分为几个阶段,针对每一阶段发育的重点,应给予不同的特别关注。
婴儿的出生,是第一个阶段,时间很短暂。在出生后最开始的几天,应该让婴儿和母亲多接触与交流。婴儿出生前生活在母亲子宫里,那里宁静、黑暗和温暖,因此,大人为刚出生婴儿准备的育婴室的温度、光线和声音要尽可能与婴儿出生前保持一致。在美国,产妇和婴儿一般被医院安顿在玻璃房里,他们的门窗上装的都是蓝色玻璃,光线非常柔和,室内温度也被严格地控制,初生的婴儿体温接近母体,随后慢慢与外界温度相适应。
人们习惯为刚生下来的婴儿沐浴,事实上这样做很不恰当,因为婴儿会受到太过强烈的刺激;同时人们也不能过早地给婴儿穿衣服,因为婴儿并非毫无知觉,大人最好少触摸他们,也没必要给他们穿衣服。
对婴儿最恰当的做法是,将初生的婴儿放进一个黑暗、没有杂物、足够温暖的房间。挪动婴儿时也要警惕,不要用手臂去抱,最好是用鸭绒被轻轻托住他们。不论抱起还是放下,动作始终要轻柔,避免婴儿受到伤害。为避免微生物的侵入,进入育婴室的人都被要求戴上口罩。以上所采取的这些措施不仅是出于对卫生安全的考虑,而且还是把母婴看做一个互相交流的整体的考虑,如同婴儿还在母亲的子宫里那样。总之,大人必须顺应自然的要求,辅助婴儿逐渐适应这个世界。
对婴儿来说,有一条特殊的纽带连接着母亲和婴儿。也就是说,从母亲那里,婴儿可以获得某种力量,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因此,出生仅仅是改变了婴儿与母亲的位置,婴儿从母亲的体内到了体外,除此之外的联系与交流并没有改变。
尽管人们已经认可了上面那些照顾婴儿的方法,但是实践表明,这些方法在整个婴儿期并不普遍适用。因为婴儿出生一段时间后,母子俩应该回到群体中生活,摆脱这种隔离状态。不管是婴儿还是大人,只要进入社会生活,都会遇到不同程度的麻烦事。而社会环境对儿童造成的影响完全不同于大人。
俗话说“大人越富裕越好,孩子越贫穷越好。”通常,那些富裕人家的孩子能够得到很多礼物,拥有优越的物质生活,但是母亲一般会为了自己的安逸,把孩子交给保姆和奶妈照顾;贫穷人家则不同,母亲对孩子的照顾一般都亲力亲为,这种做法才顺应儿童自然发展的要求。
从儿童出生以后,母子只有过了相依阶段,儿童才能逐渐适应新环境,他们才能慢慢踏上独立的征程,从周围环境中尽情地汲取他需要的知识,从而不断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新生儿的护理问题
和其他动物相比,婴儿降临到这个世界上以后,有很长一段时间需要别人照顾。婴儿出生时几乎没有行为能力,而且这种状态持续的时间比较长。婴儿不能站立,不能用语言来表达自己,他们需要大人的呵护和帮助。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婴儿只能通过哭闹来引起大人的注意,让大人帮助自己。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以后,婴儿才能够站立和行走,才能逐渐开始掌握语言。经过数年,儿童才能将语言能力逐渐完善。
随着时间的流逝,婴儿的身体在不断地成长,同时心理上也在发生着变化。孩子在身体上和心理上的成长变化过程就是成“人”的过程。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一种内在的力量在启动他身体里的能量。这个能量一旦被启动,新生儿的各个器官便开始动作起来,大脑也开始运转起来。从此,孩子不但可以运动了,而且有了表达思想的能力,这便是人的“内化”过程。
对于新生儿的护理,我们不仅仅要关注他们的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关注他们的精神生活。现在人们常说:孩子的教育要从出生时抓起。这里“教育”这个词并不是指促进婴儿智力的发展,而是帮助婴儿心理发展。婴儿从出生时就有了真正的精神生活,这种精神生活分为意识的和潜意识的。婴儿潜意识的精神生活充满着冲动,这一观点早已被许多人所认可。
生存于世界上的每一种动物,不仅有着自己独特的外形,还具有潜在的本能。不同物种的潜在本能不同,个性特征也不同,因而他们所显现出来的行为也不一样。有人认为,动物的特征应该通过他们的行为归纳,而不是靠外貌。科学理论认为,动物现在的行为特征是一连串物种繁衍的经验累积而来的,其实人类的特征也是如此。人类先是直立行走,再不断开发出语言和智慧并将这一切传递给后代。
这里用产品的制造方法来打个比喻。机器生产可以快速地、大量地制造出一模一样的产品,而有些产品必须用手工慢慢做出来,每一个都有自己的特色,每一个都有所不同。手工制造出来的产品的价值就在于它有着独特的魅力。
这个比喻可用来说明动物和人在心理上的差异。动物就像是被机器大量制造出来的产品,他们一生下来,就已经具有了与同种动物一样的特性。而人应该是“手工慢慢制造”出来的,不仅“制造”的过程非常缓慢,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每个人都不同。这里要说明的是,人的“制造”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内在形成过程,就像件精美的艺术品,在呈献给大家之前,都要由它的创造者必须先在安静的工作室里进行一番精雕细琢。
在医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的眼里,对于刚出生还没有自我保护能力的婴儿来说,无助现象是一个理所当然的事实。虽然大多数孩子都能顺利度过这段无助的婴儿期,但是这个时期的影响会深深地埋在孩子们的潜意识里,从而对他们今后的生活产生影响。
每个人的行为、心理都有一些特征,这些特征的总和就是人格。人格的形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就像一项神秘的工作。我们知道婴儿将来会有无限发展的可能,但是他具体成为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成就,我们却不知道。
每一个婴儿都是独立的个体,他所具有的特殊人格使他能顺利完成自身的工作。无论是音乐家、企业家、艺术家、运动员,还是英雄、罪犯,他们出生的方式都是一样的,只是不同的个性促使每一个人去做不一样的事情。
儿童心理学专家一致认为,胎儿在母体内的发育和出生后在儿童期的成长变化,都对孩子未来的整个生命发展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到现在为止,很多人会认为分娩是母亲整个生命过程中最艰难的一刻,她们承受了难以想象的痛苦,但是很少有人想过,婴儿在生命诞生的那一刻也同样承受着痛楚和磨炼。
那么,为何说分娩是孩子在生命中与母亲同时经历的一次痛苦呢?
因为在母亲肚子里,婴儿早已习惯长达9个多月的黑暗和赖以为生的母体保护。一般来说,经过分娩,婴儿突然间被迫与母体分开,他们即将面临生存环境的重大考验,但是却又只能靠自己尚未发育完全的器官来维持脆弱的生命。在出生之前,婴儿是靠母体内温暖的羊水生长发育的,在那个不受外界干扰的恒温环境里,他们被母亲的身体保护着。母亲的身体将所有光线、噪音、温度变化都隔离在外,他们嫩弱的双眼没有看到过光线,耳朵没有听过真实的声音,身体也从未被直接触摸过,他们怡然自得地慢慢长大。
随着分娩的带来,婴儿娇嫩脆弱的身体被挤压,从母亲温暖的羊水中被排到空气里,最终来到这个世界。这个刚出生的小生命,第一次经历恐惧,经历了一场筋疲力尽的分娩过程。这个小生命做着一种不可思议的适应环境的努力,用最初敏感的心理去感受陌生的环境。
或许很多大人认为,婴儿没有意识,没有痛苦和欢乐的感觉,不用小心翼翼。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思想。这个娇弱的小生命,从未被直接触摸过,他对每一次新触觉和对身体里的一些变化都会产生敏感的惊异以及害怕的反应。
对于刚出生的婴儿,大人们可能更多地关心他的身体和对他物质方面的照顾,富裕的家庭会给孩子提供华丽的摇篮、数不清的花边儿刺绣的婴儿装,他们舍得给孩子提供奢侈的享受,但是却常常忽略婴儿脆弱的内心,他们不懂得更好地改善婴儿的健康比奢侈的享受更重要。
事实上,婴儿最需要的不是那些华丽的物质,而是一个温暖的外界环境。这个温暖的环境包括:柔和的光线、舒适恒定的温度,就像分娩前生活在母亲的身体里一样。
有些大人把在婴儿期过后,孩子神奇般地成长完全归因于大人的精心照料和认真养育,这些想法让父母产生了一种责任感,以为自己就是启动孩子身体内部能量的钥匙。于是,为了发展孩子的智能和意志力,他们不停地向孩子提出愿望,发出指令,把教导孩子当成是在完成件艺术品,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大人这样做,让孩子受到了许多苦难,其实只有孩子才真正掌握通向自己内心世界的钥匙。
在很小的时候,孩子就表现出了他的发展趋向和天赋,这个时候如果大人不加以干预,孩子就会努力实现目标,终有一天会展现出自己的能力。虽然孩子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才能充分掌握和运用自己的智力,但是他们有着自己的精神层面,只是得花些时间才能够表现出这种天赋。
在成长过程中,孩子的心灵逐渐被打开并茁壮成长,它一点点地让被动的躯体活跃起来,并唤醒自我意识。然而,在现实环境中,大人的干涉不断向他袭来,最终操纵了他的心灵。娇弱的婴儿其实没有受到丝毫的保护,也几乎没有大人帮助他度过艰难的发育期,这个环境中所发生的每一件事对婴儿来说都是一种阻碍。这样,作为心理胚胎的孩子只能单靠自身的力量,在他所处的环境里生存。心理胚胎像生理胚胎一样,需要外在环境的呵护,需要爱和温暖,还需要人们尊重它的存在,需要个能够完全容纳它并且永远不会阻碍它发展的环境。
了解这些,大人就必须改变对孩子的态度。孩子“心理胚胎”的形象呈现在我们眼前时,便赋予了我们新的责任。
人类在成长过程中,要面对很多内在的挑战。由于婴儿还没有思维意识活动,所以要理解这些在婴儿期还没有存在的思想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这种思想和意志在以后的日子里终将控制和激励孩子被动的身体。从这一刻开始,婴儿娇弱的生命绽放了花朵,婴儿的大脑从此有了意识,他开始对周围的环境感兴趣了。在为了实现自我的努力下,他开始行动了。我们大人必须对孩子的努力给予理解和支持,因为这段时间是孩子人格发展和定型的关键时期,我们的责任是很重大的,我们应该用科学的方法试着去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并创造一个符合孩子成长需要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