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给孩子播撒感恩的种子
会感恩的孩子,才是幸福的
感恩就是一种积极的、乐观的生活心态。感恩,是病床上奄奄一息的患者看到第二天初升的太阳;是沙漠中断水口渴之人举步艰难之时发现的一片绿洲;是迷惘无序之时忽然的“柳暗花明又一村”。
有一个小男孩,因为生下来腿就有些残疾,每天只能坐在轮椅上。小男孩对自己不能走路感到十分悲哀。一天,他痛苦地问妈妈:“上帝为什么让我不能走路,是上帝他不爱我吗?”
小男孩的妈妈微笑着告诉他:“当然不是,我的孩子。我们每个人都是上帝眼中的一只苹果,有的特别饱满和新鲜,所以上帝就忍不住咬了一口。你就是那只有点残缺,却特别受到上帝喜爱的苹果啊。”
听了妈妈的话,小男孩笑了,他相信上帝是爱他的,母亲也是爱他的。从那以后,他不再悲伤,不再埋怨。因为有爱,他不再觉得痛苦,他愉快地度过了他的少年时期。
长大以后的小男孩,终于明白了母亲当年的良苦用心,更加发奋努力。他对生活充满了感恩,感谢上帝造就了特别的他。如果不是母亲当年的鼓励,他也许会一直处于那种痛苦的旋涡中。
后来,小男孩成长为一名残疾运动员,开心地面对生活。
有人说,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着它笑,它也对着你笑;你对着它哭,它也对着你哭。感恩的心让我们学会了对生活微笑。
仔细想来,难道不是这样的吗?面对生活给予的种种恩赐与考验、怜爱与不公,我们或许无法改变,却可以以另一种心态来面对它。
是的,尽管生活中充满了挫折与苦难,但挫折磨炼我们的意志,苦难锤炼我们的品质,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生活。当我们怀抱一颗感恩之心去面对生活时,生活就会变得更美好。
感恩是一个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懂得感恩生活,生活必将有所回报。在一个闹饥荒的城市,一个家境殷实而且心地善良的面包师把城里最穷的几十个孩子聚集到一块,然后拿出一个盛有面包的篮子,对他们说:“这个篮子里的面包你们一人一个。在上帝带来好光景以前,你们每天都可以来拿一个面包。”
瞬间,这些饥饿的孩子仿佛一窝蜂一样涌了上来,他们围着篮子推来挤去大声叫嚷着,谁都想拿到最大的面包。
当他们每人都拿到了面包后,竟然没有一个人向这位面包师说声谢谢,就走了。
但是有一个叫伊娃的小女孩却例外,她既没有同大家一起吵闹,也没有与其他人争抢。她只是谦让地站在一旁,等别的孩子都拿到以后,才把剩在篮子里最小的一个面包拿起来。她并没有急于离去,而是向面包师表示了感谢,并亲吻了面包师的手之后才向家走去。
第二天,面包师又把盛面包的篮子放到了孩子们的面前,其他孩子依旧如昨日一样疯抢着,羞怯、可怜的伊娃只得到一个比头一天还小一半的面包。当她回家以后,妈妈切开面包,许多崭新、发亮的银币掉了出来。
妈妈惊奇地叫道:“立即把钱送回去,一定是面包师揉面的时候不小心揉进去的。赶快去,伊娃,赶快去!”当伊娃把妈妈的话告诉面包师的时候,面包师面露慈爱地说:“不,我的孩子,这没有错。是我把银币放进小面包里的,我要奖励你,愿你永远保持现一颗如在这样平和、感恩的心。回家去吧,告诉你妈妈这些钱是你的了。”她激动地跑回了家,告诉了妈妈这个令人兴奋的消息。这是她的感恩之心得到的回报。
感恩的回报不一定是物质的、有形的,也许只是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和关怀,但这却是最重要的,生活也会因此而变得温暖美丽。
让感恩走进孩子的心灵吧!因为,感恩可以消解内心所有积怨,感恩可以涤荡世间一切尘埃,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感恩更是一种生活的大智慧。懂得了感恩,学会了感恩,孩子便会拥有无边的快乐和幸福。
让孩子从感恩父母做起
俄罗斯有句谚语:“父母之恩,水不能溺,火不能灭。”
孩子感恩之心的培养首先要从感恩父母做起。
很多孩子,父母无论为他做什么,他都觉得是应该的。
作为父母,这方面的感受应该最深。有时候,为了孩子费尽心血、千辛万苦却得不到孩子一声体贴的问候。甚至孩子还对结果不满意,当父母向他诉苦时,有的孩子会说:“谁让你是我爸(妈)呢?”往往在这个时候父母哑口无言。
是的,父母有抚养孩子的义务,但是孩子从父母身上得到的不只是吃喝穿用,还有厚重的爱。当孩子想当然地向父母索取时,往往不会想到父母曾经以及现在为他们付出的一切。父母应该让孩子明白,父母对于子女的爱是生命之爱,是不可偿还的。孩子每天应该做的,就是感激与珍惜,拥有与努力。
要让孩子知道父母的辛苦
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专心读书,自己再苦再累也不让孩子知道,呈现给孩子的总是生活中最高兴、最舒适的一面,凡是孩子提出的条件都会尽力满足,甚至不惜卖房卖血,以为这是对孩子最无私的爱。事实上,他们可能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孩子们将看不到生活的真实面目,从而对幸福,对父母,对他人缺少了一份理解和感激。这样做的结果不但换不来孩子的奋发向上,反而会让孩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骄奢习气。
在这样的环境成长起来的孩子认为父母为自己做什么都是应该的。
他们在家里,什么事也不管不问,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饭菜专挑最好的吃,衣服穿名牌。从来不做家务活,偶然父母支使他们一次,就会对父母使性子、发脾气。花钱大手大脚,从不根据家庭经济情况量力而行,手里没钱就向父母要,父母无法满足时,就责怪父母无能。
上海某校高一的学生黎莹,在学校是个“三好学生”,学习好,而且爱劳动,各方面表现都很出色。有一次天下着雨,黎莹争着拖地板,为了放学后不让地板上留下脏脚印,她最后一个离校,后退着拖地板,一直退到教室门口。
可是,有一天几个要好的同学去她家玩时,却惊讶地发现黎莹像主人一样坐在那里,瓜子壳吐了一地,让妈妈一遍遍地打扫,饭桌上她总是挑最好的菜吃,饭后坐在那里不洗碗,有的同学问她为什么不做家务,她竟让回答说:“做家务是妈妈分内的事。”
经常能够听到父母们的埋怨,埋怨孩子不懂事,埋怨孩子不知道体谅父母的辛苦,埋怨孩子不知道父母的工作压力。可是,试想,如果父母都像上述父母所做的那样,对孩子只是一味地奉献、一味地关爱,而不让孩子了解自己所做的一切,不了解父母内心的真实感受,那么孩子就很难懂得感恩。
所以,生活中父母关爱孩子是可以的,但是必须有度。
父母的甘苦酸甜一定要让孩子知道,这样孩子才能了解真实的生活,懂得回报父母的爱。
报纸上曾经刊登过一篇文章,大意是这样的:
有一位做公司职员的父亲非常疼爱自己的女儿。有一天,上小学的女儿看到一则关于汽车的电视广告,广告词是:“爸爸开车好得意。”女儿觉得如果自己的爸爸也开上这种车,肯定非常得意。于是,固执的女儿要求自己的爸爸也去买一辆这样的汽车来开。女儿的要求,做父亲的非常愿意满足。于是,爸爸答应女儿去买这样的车。
于是,爸爸每天都是加班加点干活。终于有一天,爸爸开上了这辆“爸爸开车好得意”的汽车,他兴奋地问女儿:“爸爸得不得意?”女儿却懂事地对爸爸说:“爸爸,您工作好辛苦。”
就是这句理解的话,让爸爸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
父母要给孩子做表率
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要想让孩子学会感恩,父母的榜样作用也是很重要的。父母要用对长辈关爱的言行来不知不觉地慢慢影响,感染孩子,使之能深深地印在孩子的心灵。
中央电视台曾播过一篇感人的公益广告:年轻的妈妈为婆婆端来洗脚水,然后为老人洗脚,儿子看见了,也不声不响地吃力地端来一盆水,天真地对妈妈说:“妈妈,洗脚!”这个广告时至今日,仍在热播,动人的原因,不是演员当红,而是它的感情动人心腑,不知感染了多少天下的有情人。很多人为其流泪,不止为了可爱的男孩,也为了那一份至深的爱和发自内心的感恩。
表率的作用是巨大的,在重庆丰都县烽火学校举行的一次家长会上,校长当着1200名师生和家长的面给母亲跪下洗脚,伴着《母亲》那首歌的旋律,校长一边洗脚一边教育学生要感恩父母。当时就有人感动得落泪,在校长的感召下,当时很多学生都向自己的父母下跪感恩,并为过去自己的不懂事表示了忏悔。
在生活中,家长对自己的父母、长辈要多尽孝道,比如帮父母洗衣服、剪指甲等一些生活小事,尽可能让孩子知道并看到。还要抽出时间多与孩子进行交流,谈谈上一辈人的辛苦。
有句教育名言说:“孩子会顺着你的脚印找到你。”
只要父母做出感恩的举动,孩子就会受到影响,并慢慢生出一颗感恩之心。
感恩应从家庭生活中的小事做起
懂得感恩的家庭,才是幸福的家庭。感恩父母不仅仅是给父母洗脚,家庭中的每一件小事都可以体现。
父母生日,孩子给父母送上一个生日蛋糕,写上一张生日贺卡,是感恩;平时,孩子为父母倒一杯热茶,送上一条热毛巾,何尝不是感恩。
各种节日是感恩教育的良好载体。如:春节时要教孩子热情接受爷爷、奶奶及其他亲属送予的礼物,并表示感谢,不管价钱多少,回到家里都要求孩子妥善保管,学会珍惜别人的情意;父亲节和母亲节,给爸爸妈妈说几句感谢的话语,不一定感谢爸爸妈妈给他们帮了多大的忙,而只需表达生活中感觉很幸福的一点一滴;在“三八”妇女节这一天给妈妈送一句温馨的祝福,讲一个开心的故事,制作一张贺卡送给妈妈,给妈妈揉揉肩、洗洗脚,帮家里做几件家务活等等。
在平时,孩子如果表现出一些感恩行为,例如,主动关心长辈的身体状况,热心帮助有困难的同学,积极参加学校和班级的公益活动等等,家长一定要给予及时鼓励,绝不能以学习任务重为由不予支持,要注意调动和保护好孩子萌发的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的感恩意识。
有了感恩,家庭就有了阳光,我们的日子就会变得更加快乐。
让孩子学会感恩对手
这个世界是一个竞争无处不在的世界,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有对手。一个没有对手的动物,一定是死气沉沉的动物;人也同样,一个没有对手的人必定会成为一个不思进取的人。生活中出现对手不是一件坏事,相反竞争对手会让你充满活力。
美洲虎是一种濒临灭绝的动物,世界上仅存17只,其中有一只生活在秘鲁的国家动物园。
为保护这只虎,秘鲁人从大自然里单独圈出1500公顷的山地修了虎园,让它自由生活。参观过虎园的人都说,这儿真是虎的天堂,里面有山有水,山上花木葱茏,山下溪水潺潺。还有成群结队的牛、羊、兔供老虎享用。奇怪的是,没有人见过这只老虎捕捉过猎物(它只吃管理员送来的肉食),也没见过它威风凛凛地从山上冲下来过。它常躺在装有空调的房子里,吃了睡,睡了吃。
一些市民说它太孤独了。说一只没有爱情、没有伴侣的老虎,怎么能有精神呢?于是大家自愿集资,又通过外交渠道,与哥伦比亚和巴拉圭达成协议,定期从他们那儿租雌虎来陪它生活。
然而,这项人道主义之举,并未带来多大改观,那只美洲虎最多陪女友走出虎房,到阳光下站一站,不久又回到虎房。人们不知道它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地方。
一天,一位来此参观的市民说,它怎么能不懒洋洋?虎是林中之王,你们放一群只吃草的小动物,能提起它的兴趣吗?这么大的虎园,不弄几只狼来,至少也得放几条豺狗吧?虎园领导听他说得有理,就提了三只豹子投进虎园。
这一招果然灵验,自从三只豹子进了虎园,美洲虎不再睡懒觉,也很少回虎房。它时而站在山顶引颈长啸,时而冲下山来,雄赳赳地满园巡逻。时而冲到豹子面前,放肆地挑衅。没多久,它还让巴拉圭的一只雌虎产下了一只小虎崽……
对手(豹子)激发了美洲虎的雄心斗志,重新做回了兽中之王。
孩子的成长也需要对手,这些对手可能是他的同学、他的朋友、他的伙伴……但是孩子采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他的竞争对手,决定了他的成功与失败。
让孩子学会欣赏对手
有了竞争对手,不是整天要盘算着如何击败对方,而是从欣赏的角度,处处学习对手,并以对手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确,欣赏对手比打击对手更有效。
有一个人去一家著名的广告公司求职,顺利地通过了第一轮测试,成了10位入围者之一。第二轮测试内容很简单:让每位入围者按要求设计一件作品,并当众展示给另外9人打分,并写出相关的评语。
这个人在评分时,对其中3人的作品非常佩服,怀着复杂的心情给他们打了高分,并写下了赞美的评语。令他意外的是,他入选了!而更令他意外的是,他欣赏的那3位中只有一个人入选!这是为什么?
后来,该广告公司总裁的一番话使他醒悟。总裁说:“入围的10人可以说都是佼佼者,专业水平都较高,这固然是重要的方面,但公司更为关注的是,入围者在相互评价中,是否能够彼此欣赏。因为,庸才自以为是,看不见别人的长处,这倒情有可原,但若对对方视而不见,那就显得心胸太狭隘了,严格意义上说那不叫人才。落聘的几位虽然专业水平不错,但遗憾的是他们缺乏彼此欣赏的眼光,而这点其实比专业水平更重要。”
在激烈的人生竞争中,孩子与对手竞争时,要抱着欣赏对手,向对手学习的心态,以对手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学习对手的长处,这样才可以相互促进,最后走上成功之路。
感谢对手让你成长
现实就是这样,我们不可能处处一帆风顺,事事称心如意,困难和逆境随时会走进我们的生活,对手也就产生了,但我们应该知道没有厄运、没有对手的人很难成为强者,也不会有所作为。
爱尔兰当代著名女作家梅芙·宾奇原来只是一位小学教师,生活十分清苦,在债主的催逼下,她被迫拿起笔写作,以便挣钱还债,经过一番努力,渐渐地,宾奇的名字在爱尔兰家喻户晓。多年后,宾奇在公共汽车上巧遇当年的债主,她不胜感激地说:“感谢你,是你把我逼成了畅销书作家!”宾奇的成功来源于对手的“逼迫”,如果没有外界的压力,也许她仍然生活在碌碌无为之中。
陈征和范思奇都是班里的尖子生,在学习上他们是对手,平时他们比着学习,互相对彼此造成威胁的同时,又都从中获取了进步的动力,两个人从小学比到市重点中学,从市重点中学比到国家重点大学,最后都成为了国家需要的人才。可见对手具有两面性。拥有一个强劲的对手,不但不会成为我们的负担,反倒是一种福分、一种力量、一支强心针。
希腊船王欧纳西斯有句名言:“要想成功,你需要朋友;要想非常成功,你需要的是敌人。”是的,对手的力量会让一个人发挥出巨大的潜能,创造出惊人的成绩。
所以我们要教育孩子欣赏对手,感恩对手,因为对手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对手是我们的镜子,对手是我们需要拼尽全力才有可能超越的目标。
感恩对手,可以让孩子认清自己,可以让孩子变得更加坚忍,也可以让孩子有信心做得更好,去超越自己。
培养孩子的爱心,让孩子学会爱别人
左拉说:“爱是不会老的,它留着的是永恒的火焰与不灭的光辉,世界的存在,就以它为养料。”爱没有国界,爱永世长存,爱不要求回报。爱是无私,是感恩,是付出,是同情。爱如冬日的阳光,如沙漠中的绿洲,如夏日的微风。一个充满爱的社会是和谐安宁的。在你给予别人关爱的同时,你也会得到博大的爱。
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一位名叫克雷斯的汽车驾驶员被困在郊外,他的汽车坏了。正当他焦急万分的时候,有一名骑马的中年男子路过此地,这名男子用马把克雷斯的汽车拉到一个小镇上。当克雷斯拿出钱对他表示感谢的时候,这名男子说:“我不要求回报,但我要你给我一个承诺,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你也尽力去帮他。”
在后来的日子,克雷斯帮助了许多人,并且也告诉被帮助的人同样的一句话。
四年后,克雷斯被洪水困在一座小岛上,一位少年帮助了他。当他感谢少年的时候,少年竟然也说出那句克雷斯永远不会忘记的话:“我不要求回报,但我要求你给我一个承诺……”克雷斯的心里顿时涌起一股暖流。
爱心是不需要回报的,但爱心是可以传递的。如果说,每一件善事都是一颗珍珠的话,那么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是一条金线。用爱心把它们穿起来,这就是一条最珍贵无价的项链。
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在竞争异常激烈的同时,对彼此间情感支持的需求也前所未有地高涨。学会关爱、理解他人,并在情感上支持他人,这既是在竞争中找到合作伙伴从而制胜的必要条件,更是每个人在各种社会关系中得以立足和生存的根本。所以,作为家长,我们有必要培养孩子的爱心,让孩子能成为一个富有爱心的人,一个适应社会需求的人。
据儿童心理学家研究,孩子天生就具备爱心,善良和同情是孩子的天性。婴儿一岁前就有对别人的情感反应,如果旁边有孩子哭,他会随之一起哭。一两岁时,孩子看到别人哭,就会拿自己喜欢的东西去安慰,这表明他已能清楚地分辨自己和他人的痛苦,并有了试图减轻别人痛苦的本能,但不知道该怎样做才好。到了五六岁时,孩子开始进入认知反应阶段,知道什么时候该去安慰正在哭泣的同伴,什么时候该让其独处。这些都是孩子爱心的自然表现。而在孩子慢慢长大的过程中,他们的爱心却越来越缺乏。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
有一位家长,他和妻子把所有的爱都给了独生儿子,儿子却很自私:好饭菜要独吃、先吃;衣服鞋帽要父母帮忙穿、脱;只知道伸手向父母要这要那,对父母却从不关心,就连父母生病了也不闻不问。
还有一位家长,她的孩子已经10岁,但是洗头洗脚、扫地铺床、倒垃圾洗鞋袜什么都不会做。平时以学习为重,她不敢让孩子分心。假期里她想让孩子分担一些家务,如拿牛奶、刷鞋子、打扫自己的卧室等。可是,才干了两三天,孩子就不耐烦、不愿干了,并说“暑假是给我们学生休息的,不是让家长偷懒的”。还有一天,她头痛发烧,中午回家没做饭就倒在床上。孩子放学回来,不但不讲一句关心、体贴的话,反而大喊:“你肚子不饿,就不管我的死活了吗?要睡也要先给我做好饭菜再睡!要不,打电话叫爸爸回来给我做饭!”她边说边流下了伤心的泪。
更有父母心甘情愿地节衣缩食,省下钱来满足子女的高消费;有的父母下岗以后,怕子女难过、委屈,瞒着家人去干累活、脏活,却仍让子女过养尊处优的生活。结果却不容乐观,子女非但不领情,还埋怨父母给予自己的太少。
“人之初,性本善”,为什么我们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爱心却减少或消失了呢?作为家长,我们要帮助孩子找回丢失的爱心。
要对幼儿进行爱心教育,家长们一定要注意为孩子树立关心、理解、爱护他人的好榜样。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只有富有爱心的父母,才能培养出富有爱心的孩子。
很多时候,孩子学会爱别人并不是受任何人的命令,而是平常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结果。父母和祖父母、邻里之间关系密切,相互尊重、相互关心,孩子置身于这样一种和睦、融洽的氛围中耳濡目染,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也会养成尊老爱幼的品行,仿效长辈关心他人,帮助他人,既接受了爱,又善于给予爱。大家可能都记得中央电视台这样一则公益广告:一个小男孩看到劳累了一天的妈妈下班回家后,给姥姥洗脚,陪姥姥说话,于是,他也学着妈妈打来一盆水,端到妈妈跟前,轻轻地说了句:“妈妈,洗脚。”这不仅让片中疲惫不堪的妈妈感慨万分,也让电视机前许多父母感叹不已。看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因此,父母平时就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孝敬老人、关心孩子、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等,让孩子觉着父母是富有爱心的人,自己也要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比如,在公共汽车上,家长对孩子说:“你看,那个阿姨抱着小弟弟多累呀!我们让他们坐到这里来吧!”邻居老人生病,家长带着孩子去探望问候,帮老人做事。新闻报道有人缺钱做手术,生命垂危,家长带孩子去捐款,献上一份爱心……经常看到大人是怎么同情、关心、帮助他人的,对于培养孩子的善良品质是最好不过的了。
卢勤老师说:“孩子的爱心是稚嫩的,你在乎它,它就会长大;你忽视它,它就会枯萎;你打击它,它就会死去。”如果你想拥有一个富有爱心的孩子,那就请你在生活中保护好孩子的爱心。
有位家长这样说:有一天我带6岁的儿子逛街,走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儿子突然停住了脚步,眼睛盯着路边的一个老乞丐,那是一个少了一条胳膊一条腿的老人,儿子对我说:“妈妈,那人多可怜,我们给他一点钱吧!”听到儿子说这样的话,我很欣慰,因为我经常说的一句话现在从儿子的嘴里说出来,我为他感到骄傲。他懂得了与人为善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我坚信这种爱心将会伴随儿子的一生。
当孩子表现出爱心时,家长要给予保护。大家可以试想,如果孩子说要给老乞丐钱的时候,家长说那些人都是骗子,都是有组织的骗子,他们故意依靠自己残疾的身体赚取别人的同情,其实他们比妈妈挣的钱还多,我们不要去理睬他,那又会是怎样的结果呢?
还有时候父母由于工作忙或其他原因,对孩子表现出来的爱心视而不见,或训斥一番,把孩子的爱心扼杀在萌芽之中。比如有个小女孩为刚下班的妈妈倒了一杯茶,妈妈却着急地说:“去去去,快去写作业,谁用你倒茶!”再如有个小孩蹲在地上帮一只受伤的小鸡包扎,小孩的妈妈生气地说:“谁让你摸它了,小鸡多脏呀!”孩子的爱心就这样被父母剥夺了。
事实上,在很多情况下父母并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在不经意间伤害或剥夺孩子的爱心。所以,家长要在平时点滴生活中,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让我们共同营造出爱的世界,让孩子在爱的包围中自由健康地成长。
把握爱的尺度,让孩子与自私隔离
每位家长都是爱孩子的,这毋庸置疑。孩子是父母爱的结晶,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没有哪个家长是不爱自己的孩子的。从孩子出生,家长就不遗余力地给孩子最好的吃、穿、住、行,再苦不能苦孩子。孩子是家庭中永远不落的太阳,父母总是乐此不疲地围绕着太阳转来转去。
爱的存在,不仅是因为父母懂得付出,还因为孩子需要爱。如果孩子不需要被爱,那么,家长给孩子再多的爱也等于做无用功。
心理学家米尔著名的“储爱槽”理论这样说:在新生儿的内心深处有一个心形的储爱槽,如果这个储爱槽有刻度的话,一开始其刻度几近于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家长不断地将爱从他们的储爱槽添加到孩子的储爱槽里。当孩子成年离开了原生家庭,孩子的储爱槽就被注满了爱。就这样,一代又一代,在健康的家庭里,爱是代代相传的。
其实,孩子的健康成长,与我们每一个父母给予孩子的关爱是分不开的。我们每一个做父母的,都应该给孩子足够的爱,让他们能够在我们的关爱下健康快乐地成长,做一个有道德、有素质、有理想、有能力、有爱心的孩子!这和我们给予孩子的关爱是紧密相连的,如果孩子成长在一个没有爱的环境中,长大以后可能就不懂得怎样去给予,怎样去爱,甚至会沉沦堕落,以致走上犯罪道路!
家长给孩子的爱是天经地义的,如果哪个父母不关心自己的孩子,那会遭到社会的谴责、人们的鄙视。可是我们经常在各种媒体上看到很多父母抱怨:所有的爱都给了孩子,可孩子就是自私,缺乏亲情,一味地索取而不知付出,甚至到了情感冷漠的地步。
这是一件真实的事情:奶奶60大寿,被家人一贯娇宠的儿子非要先吃一块生日蛋糕,父亲不允,儿子犯横道:“不让我先吃,你们也都甭想吃!”一巴掌把生日蛋糕反扣在地。奶奶哭道:“我爱了你12年,你爱我一天也不行吗?”
还曾经听到一位母亲问他的儿子,如果我某天撒手人世的话你怎么办,儿子答道,那怎么行,你走了以后,谁来给我洗衣服、扫地、做饭啊?
悲乎哉!孩子对父母竟有如此这般的依赖心理。甚至连他们对父母那点少得可怜的爱都建立在这种依赖上。父母的爱总是仁慈、毫无条件、不计报酬的,但是仁慈的心要用得恰到好处。如果让爱泛滥,结果只会适得其反。被宠坏的孩子是失败的教育成果,也是社会中最危险的因素。比如下面这则故事:
做生意发了财的父亲选择和收入一般的母亲离婚,儿子跟了有钱的父亲,进了贵族学校,却很少想到他的母亲。
当这位母亲想儿子时,特意到学校去看他,儿子却嫌弃母亲穿得太“土”给他丢脸,告诉同学这是他的“老乡”。后来,儿子竟提出了一个无理的要求:让母亲做他的“地下妈妈”,否则就不认她这个妈!这位母亲痛不欲生。
她不明白,为什么天下会有这样无情无义的孩子?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怎么用十几年的爱都换不到儿子的一丝感恩,却得到这样冷酷无情的回报?
作为家长,如果你的孩子成了这样,你会委屈、伤心,甚至灰心。可你有没有想过:孩子为什么会这样?你有没有责任?
导致孩子自私冷漠的原因很多,而家长的溺爱首当其冲。父母总怕孩子受一点点苦、一点点委屈,一味地爱孩子,满足孩子各种合理及不合理的要求,容忍、迁就孩子的错误,而忽视了培养孩子爱的能力。这样很容易使孩子产生自大、不关心他人利益、偏视公正权益、一切为己的思想。可以说是父母的过分宠爱造就了孩子的自私。
爱与被爱一定要有互动性。当孩子只被动地承受爱的时候,他体会不到“去爱”的快乐。久而久之,他会认为,别人爱我,以我为中心理所当然,是否应该心存感激变得不重要了。而感激是一种正面情绪,是幸福感的基础,能让孩子懂得珍惜别人的给予并善待别人。
有一个孩子爱吃猪蹄,每次都能啃两个。有一次吃不了,剩了半个扭头就走。在一旁的妈妈心里有点难过:这孩子怎么不知道让妈妈吃一口,真自私!
这位妈妈可冤枉自己的孩子了,我们不妨问一下这位母亲,当孩子第一次吃猪蹄时,家长都是怎么做的?
往往是这样的场景:孩子让妈妈吃,妈妈说不爱吃;让爸爸尝,爸爸顾不上;让奶奶来一口,奶奶说:“乖孙儿,奶奶牙不好,你吃吧!”
问过几次后,孩子就知道了,反正大人都不吃,我就不再问了。几年后,当孩子吃不了也想不起大人的时候,大人反而来指责孩子的“唯我独尊和自私自利”,真是不公平!
错误的做法是家长给孩子营造的,孩子也是这样顺理成章学的,有平等才有尊重和关爱。我们不希望家长的意识凌驾于孩子之上,也不希望二者的关系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孩子第一,家长次要,甚至成为被忽视的对象。
怎么做才能让孩子远离自私,学会关心和尊重别人?“一定要把握住关键的第一次”,家长第一次怎样教,孩子以后就会照着样子做。
难道,家长为了不受伤害而不给孩子爱吗?恐怕是行不通的。家长想要让孩子学会接受爱和爱别人,需要把握爱的尺度,不要过分溺爱。
对孩子过度保护也是家庭里司空见惯的现象:小学校门口常常簇拥着几十名家长,仅有几百米的路程也要接送孩子;中年级女孩子自己不会梳头;上公共汽车,父母替学龄儿童抢占座位;少先队决定举行10公里远足,众多家长闻讯轮番给辅导员提意见,坚决要求以车代步。
如果家长想改变孩子自私的现状或者让孩子和自私隔离,就应该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转变“孩子第一我第二”的观念。
许多家长为了孩子,放弃了自己的事业、自己的喜好,做什么都是孩子第一,家长第二,孩子就是中心,就是自己生命的全部意义。在这种环境和观念下,孩子不自私,那才怪呢!在为孩子呕心沥血的同时,家长们,请不要丢失了自己,请对自己宽容些,请多重视自己超过重视孩子一些。今天“委屈”点你的孩子,明天就还你一个善解人意的好孩子。
家长除了从观念上改变现状,还要从行动上作出适当改变。可以从给孩子提供练习关心他人行为的机会开始。如爷爷下班回来,爸爸帮爷爷倒杯茶,就让孩子为爷爷拿拖鞋;奶奶生病了,妈妈为奶奶拿药,就让孩子为奶奶揉揉疼的地方,或者为奶奶凉凉水;自己头痛时就让孩子帮着按摩按摩太阳穴,日子长了,孩子会学会许多他应该做的事情。再如上街买菜时,就让孩子帮忙拿一些他能拿得动的东西,有好东西吃就让他送给家人吃,或者邻居家的孩子吃,以后孩子每碰到类似情况,就会如法炮制,慢慢就会养成关心他人的习惯。
教会孩子爱自己,为自己付出,进而让孩子学会为别人付出,这才是父母给孩子正确的爱。让自己适度的爱养成孩子的一种能力,一种懂得付出的能力,那么,你的孩子将受益终身。
让孩子拥有善良的心
从前有一家人的门前长了一棵树,这棵树年高德劭、枝叶繁茂,并十分喜爱这家的一个小孩。这小孩饿了,他就让他摘果实;小孩渴了,他就叫他嚼叶子。夏天,他给小孩遮凉;冬天,他给小孩挡雪。等小孩长大的时候,他又让他把枝叶割下来,编成一个花冠,送给他心爱的姑娘。
这样过了好多年,这少年娶妻生子,变得很富有。有一天来到大树旁,说:我已厌倦了现在的生活,我要到远方去,请你让我锯下你的树干,打造一条大船。树听了很忧伤,但忧伤的不是这冷酷的要求,而是他就要有很长时间见不到这少年了。
就这样,少年驾船走了。过了好多年,一个老人步履蹒跚,来到他面前说,我就是那少年,我已疲惫不堪,需要休息。树说,很好,我已苦苦地等了你几十年,幸亏我还有一个树桩可以做你的坐垫。老人又拿起斧头砍倒树桩,做了一把躺椅。
这个故事的名字叫《奉献树》,很显然故事是歌颂善良,劝人行善的。善良确实是应该鼓励提倡的,但是看了这篇文章,内心有些酸楚。为什么大树的“善良”没有换得“孩子”的善良呢?大树为了孩子毫无怨言地牺牲了一切,可是“孩子”却如此安适地享受着别人赠与的爱和善良,没有丝毫良心发现,甚至可以说是忘恩负义。作为家长,你看了这个故事后是不是也有些感触?你在为孩子付出的时候是不是忘了对孩子进行善良教育,让孩子以善良之心对待人生呢?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善良的情感是良好行为的肥沃土壤。”从小培养孩子善良的情感,因为有了善心才会有善行。美国著名作家亨利·詹姆斯的侄子问他,人的一生应该做什么时,詹姆斯回答说:“人生有三样东西是最重要的。第一是要善良,第二是要善良,第三还是要善良。”
有一次,印度圣雄甘地外出乘火车时,一不小心将一只鞋掉在了铁轨上,此时的火车已经开动,于是,甘地连忙把脚上穿着的另一只鞋脱下,并迅速地丢在第一只鞋的边上。同行者见了很是不解。甘地解释说:“这样一来,经过此处的穷人,就能得到一双鞋子了。”
善良人的情操是高尚的,灵魂是纯洁的,胸怀是宽广的,人生是成功的。不要小看善良的品质,它会帮你走向成功,帮你有个精彩不平凡的人生,善良的人最终是有好报的。然而在我们的孩子中,却有缺乏同情心、泯灭善良的表现。
有一次,一群六年级男生在厕所踢打一个有着明显智力障碍的五年级学生明明。明明本来就长得十分矮小,加上弱智,因此毫无抵抗能力。被踢翻在地上的明明瑟瑟地缩在墙角里,抱头哭泣。他的白衬衫上满是污秽的鞋印,身上青一块、紫一块。
在孩子中这种恃强欺弱的现象非常普遍,只是这一次把这种行为演到了更加激烈的地步。这对一个毫无抵抗能力的残弱孩子实在是一种残暴的行径,是缺乏同情心、泯灭善良的表现。这说明我们在千方百计使孩子变得强壮的同时,忘记了在孩子心中撒播善良的种子。家长朋友们,我们有责任培养孩子,让他们拥有勇敢、坚定、机智的美德,同时也让他们成为一个心灵富有的人,懂得善良、同情、友爱、关怀……
当孩子有上述行为的时候,作为家长,我们可以告诉孩子他的行为是错误的,但是意识到自己错了并改正也是一种善良。下面故事中猎人的良心发现不失为一种“善莫大焉”。
在巴西丛林里,一位猎人在射杀一只豹子时,竟看到这只豹子拖着流出肠子的身躯,爬了半小时,来到两只幼豹面前,喂了最后一口奶后倒了下来。看到这一幕,这位猎人流着悔恨的眼泪折断了猎枪。
德国非常重视对孩子的善良教育,这种“善良教育”是从爱护动物、同情弱者、宽容待人、唾弃暴力等方面着手的。爱护小动物,是德国许多幼童善良教育的第一课;中小学生主动帮助盲人、老人过马路早已蔚然成风;宽容待人、严于律己,被普遍认为是一个人善良品质的重要方面;对影视剧中出现的暴力镜头,大人总是诱导孩子们持唾弃的批判态度,引导孩子树立与别人和平共处的心态。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同情和怜悯弱者的本能。正如以下故事中的小男孩。
一场暴风雨过后,成千上万条鱼被卷到一个海滩上,一个小男孩每捡到一条便送到大海里,他不厌其烦地捡着。
一位恰好路过的老人对他说:“你一天也捡不了几条。”小男孩一边捡着一边说道:“起码我捡到的鱼,它们得到了新的生命。”一时间,老人为之语塞。
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在复杂的现实生活中,孩子还小,他们的生活阅历并不丰富,聪明地表达这种感情,不至于因此伤害我们想要帮助的人,其实并不容易。孩子有时候并不会知道他们的玩笑会伤害到别人,所以很多时侯依靠大人的引导。
我有个朋友,他是这样教育儿子的。开始他儿子很害怕乞丐,觉得他们是坏人。他就拿出钱鼓励他儿子送给乞丐,他还对孩子说“这个爷爷之所以穿着破烂,是因为家里有了变故,并不是他本人的原因,所以我们应该帮助他”。
世上有些美好的东西是恒定不变的,那就是道德和人的善良之心。其实,培养孩子善良的心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难。
父母是孩子第一位“爱”的老师,孩子正是从父母彼此相爱、忠诚相待那里感受到家庭之爱,并且学会爱别人。父亲尊重并热爱自己的妻子,母亲尊重并热爱自己的丈夫,教育孩子热爱并尊重他的父母,因为孩子正是从爱父母开始扩大到爱老师、爱他人、爱祖国的啊!连自己的妈妈都不爱的人,是不可能去爱别人的。
从父母恩爱、彼此尊重的家庭里走出来的孩子,他们对家人温和亲爱,对外人也谦让有礼。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每当一年级新生入校时,总要在校门口悬上大幅红字标语:“孩子,请爱你的妈妈!”因为“人生最圣洁、最美好的就是母亲”。
爱父母是“爱”的萌芽,“善”的开始。父亲教孩子尊重妈妈,不要对妈妈高声大嚷,不要嫌弃妈妈的唠唠叨叨——因为这也是妈妈的爱。母亲教孩子关心父亲,关心父亲的身体,体贴父亲的困苦,在父亲遇到困难的时刻,站在父亲的身旁说:“爸爸,不怕,有我在这里。”父亲教孩子感谢妈妈,感谢妈妈为了他付出了自己美丽的青春和宝贵的一生。如此可以培养孩子细腻温柔和爱心。
善良的人品是培养出来的。孩子是一张白纸,我们在上边描绘什么他就是什么,所以我们更应该高度重视对他们的教育。培养孩子的善良之心,让他们感受到身边的爱,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并能让他怀揣一颗仁爱之心去迎接这个世界。
激发孩子的同情心
一位叫海菲的少年一心想要推销掉袍子,好有机会成为伟大的商人,赚到足够的钱,和自己心爱的人在一起。
一天,当他推销袍子经过一个小镇的一个洞口时,看到里面有一个女人在寒冷中瑟瑟发抖,旁边还睡了个婴儿,看样子她们饥寒交迫。
要不要把正在推销的袍子送给她们御寒呢?海菲的内心经历着痛苦地挣扎。看着快要冻死的母子,再看看手中的袍子,同情心最终战胜了一切,海菲终于决定把这件对自己意义重大的袍子,送给这对陌生的母子。
海菲就是怀抱着这样一颗善良心、同情心从事着他的推销工作,最终得到推销艺术的羊皮卷,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
冰心先生说:“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在所有的情感中,同情是一个人拥有良好品德的一项重要内容。一个人只有拥有了同情心,他才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不期望有任何回报地从情感上或是行动上支持、帮助条件比自己差的人。
然而,在这个过于忙碌的社会,不论是大人或孩子似乎都变得冷漠,对周围发生的事越来越麻木。不仅如此,有的人以虐待动物为趣。在日常生活中,有的孩子看见别人摔倒了、受伤或很痛苦,却茫然不知所措,甚至十分麻木,好像没有看见;还有的孩子竟然哈哈大笑,根本不知道应该去帮助对方。这都是缺乏同情心的表现。
同情他人是爱心的一种体现。缺乏同情心的孩子只关心自己,只顾自己的快乐,而无视别人的痛苦,甚至会把自己的欢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而富有同情心的孩子往往心地善良、性情温和,受人喜爱和拥护。拥有了同情心的孩子,他不会鄙视比自己生活水平低或是某一方面比自己差的人,不会因为自己的优越而觉得自己高高在上,不会在条件不如自己的人面前趾高气扬,不会欺凌弱者、横行霸道,不会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对别人的困难视而不见。拥有了同情心,他才有可能会有善举,会做好事,他可以和同学、伙伴、朋友和睦相处,所以更能得到其他伙伴、同学、朋友的喜爱,更能从事对社会有益的事情,这样的孩子在将来的工作中成功的机会更多。同情对孩子如此重要,可还是有些孩子不具备这一情感,以至于伤害到了同学。
有一个叫高峰的孩子,爱讥笑别人。一次,他们班里转来一位叫张强的同学。大家觉得他非常奇怪,因为他总是戴着帽子,从来都不摘。他的头上肯定有问题!这天,高峰趁张强走进教室不注意的时候,突然袭击,一下子把他头上的帽子摘掉了。“哈哈,原来他没有头发。”高峰哈哈大笑起来,张强却低下头,流下了眼泪。
一位老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幼儿园吃午饭前盥洗时,冉冉不小心把衣服袖子弄湿了一大截。老师在挂衣架上选了一件小朋友脱下来的衣服想给冉冉换上,但当老师拿着衣服问道“这是谁的衣服,先借给小伙伴穿穿好吗”,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亮亮跑到老师面前一把夺下衣服抱在怀里,严肃地说:“不行,这是我今天才穿的新衣服。”
不知家长有没有注意到孩子特别小的时候会有这种现象:别的小孩子摔了一跤,哭了起来,自己的孩子也会撇撇嘴,露出痛苦的表情,甚至会哭起来。其实,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有同情心的萌芽,只要家长悉心引导支持,孩子会永葆同情心。
一个4岁的孩子由母亲从幼儿园接出。幼儿园周围花木丛生,有很多颜色美丽的蝴蝶在飞舞。孩子奔上去扑蝴蝶,好不容易捉住了一只。我问这个稚气的孩子,为什么要捉蝴蝶,孩子说捉回家去玩,他的母亲则说,把蝴蝶夹在书里当标本很好看。
家长的做法让我们不能苟同。我们不能随意伤害一个生命,更何况这个生命对我们是有益的,它不像是蚊子、苍蝇。扑蝴蝶似乎是一件小事,但应进行引导,孩子的性格可塑性很大,要从培养孩子同情心的高度来进行教育。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孩子同情、关心他人。
首先从家中做起,如父母或老人生病,要启发孩子主动表示关心,如问寒问暖、跟老人说话解解闷,或者递个水果、拿拿药片等。分配给孩子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家务,如布置餐桌等。父母可以制作一个进度表,让孩子知道自己每天需要完成的家务。当孩子问为什么自己要做家务时,家长可以回答说,“我们都是家庭成员,帮助家里做事,其实是在帮助自己”。
生活中常会遇到他人需要帮助的情况,如拉平车的叔叔正在吃力地爬坡,老师生了病,上街的小朋友找不着父母等。此时,家长除主动帮助,为孩子树立榜样外,应引导孩子积极参与活动——帮拉车的叔叔推车,为老师取药、送水,和父母一起帮迷路的小朋友寻找父母等。在孩子参与具体活动的过程中,家长应注意及时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肯定与鼓励。这样,不仅可以使孩子的良好行为得以强化,而且可以使孩子体验到关心与助人的乐趣。
现在有好多的文学作品对孩子都有着深远的教育意义,所以家长要学会利用这些文学作品来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灰姑娘》、《三毛流浪记》等故事,激发孩子的同情心,启发孩子思考应该怎样对待那些弱小的值得同情的人。这样孩子能从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人物身上获得教育。
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培养孩子的同情心,是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善良的情感的起点。家长从小给予孩子同情怜悯的情感,是孩子向身处困境的人伸出援助之手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