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垂直逻辑:结构性思考
很多人在工作中经常遇到以下状况:思考的时候缺乏逻辑,大多数时候不知道从哪里下手;讲话时缺乏条理,费了很多口舌却难以把事情说清楚;处理问题时效率低下,东捡西漏,忙得团团转而效果却不佳……
实际上,人的行为不同往往是由背后的思考方式不同导致的,面上的表达不清,实际上是思考混乱的表现。思考决定了行为,而行为决定了结果。为减少和避免以上问题的出现,我们要掌握结构性思考方法,有时候也称为垂直思考或逻辑思考。
一、结构性思考的定义和基本形式
所谓结构性思考,是指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从结构的角度出发,利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有序地思考,从而更清晰地表达,更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简而言之就是“想清楚,说明白”。
结构性思考是一种层次分明、方向有序、把问题进行纵向拆分和横向归纳推理的立体化思考方法,它借助一些思考框架的辅助,将碎片化的信息进行结构化的处理,形成一个有条理、有层次、脉络清晰的思考路径。
我们验证一个人逻辑能力的强弱,就是看他考虑问题是否有条理,有思路,表达思想是否有组织,有框架。结构性思考使得我们在面对问题的时候可以通过某种结构,将它拆解成一个个能解决的部分。运用结构性思考不仅能提高我们的思考力,还能从实操上让我们“思考问题更有逻辑,与人沟通更有条理,解决问题更有效率”。
结构性思考的基本原则和思想来源于芭芭拉·明托经久不衰的经典畅销书《金字塔原理》。
为了说明结构性思考的作用,我们先来玩一个简单的游戏。请你尝试记忆以下信息,看看需要花多长时间:
h、2、o、4、8
e、9、1、s、7
r、3、5、6、0
通常情况下,大部分人1分钟能记下这些信息就很不错了,即便是记忆力特别强的人,最快也要30秒才能记下这些信息。
然而,如果我们将这些信息按下列方式进行排列,你再尝试一下记住它们需要多长时间:
2、0、1、9
h、o、r、s、e
3、4、5、6、7、8
如果我没猜错的话,这次你仅用了不到3秒钟!而且现在,你想忘记它们都不那么容易了。
同样的信息,为什么我们改变顺序就能改变你理解和记忆的效率和效果呢?这就是“结构”的作用,因为:第一,我们的大脑只能同时处理3-7个信息;第二,我们的大脑会自动联想历史经验和场景。因此,为了清晰表达、传递、获得和理解信息,我们需要对信息进行逻辑化、条理化处理,也就是开展结构性思考。
当缺乏结构性思考时,我们对问题的看法可能是零散混乱、毫无条理的;进行结构性思考后,我们对问题的看法就会变得条分缕析、层次分明,如图2.1所示。
图2.1 结构性思考的前后对比
该图的右边部分是结构性思考的基本形式——金字塔结构,最顶端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拆解,再从其中某个方面进行分析或进一步拆解。
在金字塔结构中,纵向层次之间通常是“总-分”或“果-因”关系,横向元素之间通常把同类归并为一组,各组之间呈并列关系。
我们先举个简单的例子来感受一下:如果只允许使用单一方式,如何从广州去天津?
要回答这一问题,常规思考都是从出行方式开始的。一般来说,我们出行的方式大致可以分为水、陆、空三种,而通过水、陆、空到天津的方式又各有几种,如图2.2所示。在该图中,我们虽然未必穷尽了所有方式,但足以展现金字塔的基本结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建立一个先总后分的立体化分析方式,先看能够解决问题的关键方面,然后再往下分析,从而实现俯视整个问题,而不再拘泥于细节。
图2.2 从广州去天津的方式
二、结构性思考的应用场景和工具
结构性思考可广泛应用于识别和筛选信息、整理和归纳信息、提炼信息和表达信息等多种场景,下面逐一阐述其运用方法和工具。
1、结构性思考用于识别和筛选信息
如果把金字塔结构倒立过来,你就可以看到一个漏斗形状,我们称之为信息漏斗(如图2.3所示)。它可以帮我们从大量杂乱无序的信息中识别和筛选出有用的信息,并帮助我们开展问题分析。
图2.3 金字塔倒立形成的信息漏斗
我们身处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每天都要面对大量的信息,但这些信息中有很多都是对我们没用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能力识别和筛选信息。
在分析问题时,我们也会遇到海量的信息,需要从中筛选出关键信息,从而得出有价值的结论。对此,通常的做法是:先识别结论,然后筛选出支持结论的理由,并进行分类,最后寻找支持理由的事实和证据(如图2.4所示)。
图2.4 结论、理由与事实的金字塔结构
(1)结论:即中心思想,是对问题的看法和立场,往往会出现在信息内容的开头或结尾,或是出现在“因此、所以、证明了、可以断定”等类似提示结论的词汇之后。如果信息提供方没有明确表达,可以通过追问一句“所以呢”或“因此呢”来探寻可能的结论。
(2)理由:结论是否有价值,关键是要判断有没有充足的理由对其形成支撑。理由往往会出现在“原因是、鉴于、由于、证据是”等类似词汇之后。
(3)事实:即依据,是一种客观的现实,可能是一些数据、公理或已发生的真实事件等。结论和理由可以是主观的,但事实一定要是客观的。
先举个例子,假如你是某公司的董事长,原定于今天4点召开一个会议,并已让你的秘书去安排落实,但她今早一上班就给你打电话,汇报信息如下:
显然,上述信息是比较杂乱、缺乏逻辑的。下面我们按照“先识别结论,再筛选理由,最后寻找事实和证据”的方法来识别和筛选关键信息。
首先,在“因此”一词后面识别出结论为“原定于今天下午4点的会议建议改为星期五的10点”;然后将筛选出的理由分成两类,一类是与人有关的理由,即“参会人员星期五上午10点都方便”,一类是与会议室有关的理由,即“会议室周五还能预订到”;最后再寻找对应理由的事实,全部与参会人员相关,包括“王总明天需要很晚才能从外地出差回来”、“刘经理因系统突发状况而导致4点钟无法参加会议”和“小张晚一点开会没关系”。
通过以上的识别和筛选过程,我们可以把相关信息转变成如图2.5所示的金字塔结构,从而实现清晰明了的梳理和展现。
图2.5 秘书汇报内容的金字塔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在识别和筛选信息时,只有最后的事实是可靠的,并且用它来支撑结论和理由的逻辑是通畅的,你接受的信息才是完整可信的。
我们再用另一个具体案例来说明结构性思考在识别和筛选信息中的作用。假设下属向你汇报工作时表达了如下信息:
在上述信息中,我们按照“先结论、再理由、后事实”的方法来识别和筛选信息。先在“所以”一词后面识别出结论为“电脑业务收益逐年下降是没有办法的事”,然后在“因为”一词后面筛选出理由是“目前国内电脑市场的竞争太激烈,我们不得不进行低价竞争”,最后再寻找对应的事实,但却发现下属并没有给出能支撑理由的事实。
此时,如果你找到事实数据发现:同样坏境下,另一家公司的产品不但提价了,利润还增长了。这时候就可以证明下属的理由是错误的,他并没有得出正确和可信的结论,其所谓的理由不过是在为业绩下滑寻找借口而已。
可见,运用结构性思考“先结论、再理由、后事实”的方法来识别和筛选信息,不但能帮助我们获得更清晰完整的信息,而且有利于做出更加客观可靠的判断。
2、结构性思考用于整理和归纳信息
当拿到备用的大量信息之后,我们需要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纳。这是因为,人类的大脑一次性接收信息是有限的,而大脑又有自动将某些有相同特点的事物进行归类和重组的能力,以便更好地记忆。
在结构性思考中,用于信息整理和归纳的方法是MECE分类法,全称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中文意思是“相互独立,完全穷尽”,也就是对于一个焦点议题,各要素之间要做到不交叉、不遗漏的分类,而且能够借此把握问题的核心,并成为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你还记得高中数学常用的分类讨论吗?a<0、a=0、a>0,这就是典型的MECE分类法。
常用的MECE分类法有五种形式,分别如下:
(1)二分法:把信息分成A和非A两个部分,比如国内和国外,未婚和已婚,男人和女人,左和右,收入和支出,专业和业余等。
(2)过程法:按照事情发展的时间、流程顺序,对信息进行逐一分类,特别适合用于对项目进展和阶段的汇报上,比如把项目分为预研、启动、实施、收尾和验收阶段。
(3)要素法:常用于说明事物的各个方面特征,比如军队中士兵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公司的组织架构图等。
(4)公式法:按照公式设计的要素进行分类,比如销售额=单价x数量,就把销售额通过公式拆解成了单价和数量这两个要素。
(5)矩阵法:使用两次二分法,可以用四象限图来表示,比如把工作分成重要紧急、重要不紧急、不重要但紧急、不重要也不紧急这四大类。
MECE分类法不仅可以对全部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纳,还能激发大脑拓展思考。需要特别说明的一点是,虽然在分类的过程中要遵循MECE,但实操中要做到完全的穷尽是很困难的,只要先划定一定的界限即可,不必教条化地执行而影响工作效率。
以“卖旧车前的准备工作”为例,先罗列出计划要做的工作:修理车顶的破洞、买新的车内地毯、写报纸广告稿、买新的顶灯、修理车身凹陷处、把锈斑喷漆、写后窗售车广告、写公告板的售车海报、将车内吸尘;然后再用MECE分类法进行整理(如图2.6所示),感觉是不是更加清晰明确了呢?
图2.6 卖旧车前的准备工作
其实,我们每天都需要用到MECE分类法,只是没有特别在意而已,比如每日行程、出差物品清单、电脑文件分类、笔记分类等。当我们意识到MECE分类法对我们生活的巨大影响,并开始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对MECE分类法的运用时,就能够将很多具象的思考抽象化,也能让自己走得更远。
此外,对于大部分情况来说,MECE分类法是一个比较通用的规则,但在某些场景下,我们还可以调用一些更直接的模型,只要把现有的信息分类放到这些模型中去,就能达到和使用MECE分类法同样的功效。比如在考虑市场战略时有一个常用的3C模型,即公司(Company)、顾客(Customer)和竞争对手(Competition)。当我们按照这三个要素进行战略归类时,就可以防止公司出现忽视用户需求和市场行情,自顾自去开发产品而导致血本无归的情形。又如在做营销策划时有个4P模型,包括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和促销(Promotion)四个要素。当我们制定营销方案时,只要将这四个要素考虑完备,就可避免陷入低价竞争的误区。
3、结构性思考用于提炼信息
使用结构性思考来提炼信息的目的是为了得出结论,常用的方法有演绎法和归纳法两种。
(1)归纳法
归纳法是一种从特殊到一般的思考方法,根据许多个别事物的特殊性来概括出同类事物的共同属性或特征(如图2.7所示)。例如:喜鹊是鸟,喜鹊会飞;乌鸦是鸟,乌鸦会飞;老鹰是鸟,老鹰会飞。所以结论是:鸟都会飞。
图2.7 归纳法的思考结构
归纳法是人类最基础、最常见的脑力思考方式,通常借助感觉和经验来积累知识。使用归纳法的一个弊端是,只有在穷尽要点时,结论才可能是正确的,因为一旦有人发现一个反例,就推翻了整个结论。例如:生物学家在亚洲、欧洲、美洲发现的天鹅都是白色的,于是得出“天鹅都是白色的”这一结论,但后来人们在澳大利亚发现了黑天鹅,立即就推翻了它。这就是广为流传的黑天鹅典故。
因此,我们在使用归纳法时,要尽量避免以偏概全,得出结论前要争取用更多的事实来验证,从多个角度去证实或证伪。
然而,即便归纳法有上述弊端,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仍然需要经常使用该方法来提炼信息,因为大部分时候它是最简便、最直接和最有效的。
归纳法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空间性归纳和时间性归纳。
另外,从归纳的内容来看,使用归纳法寻找共性的方法有两个:描述性概括和行动性概括。
日常生活中,一个好的结论,可能是以上两种寻找共性方法的结合。先找到事物本身的共性,再通过总结事物发展的结果,给出一个完整而有意义的结论。比如从上述案例中可以得出一个最终结论:“通过开展大量的营销培训,提升了学员对营销的热情和参与度”。
(2)演绎法
演绎法是一种从一般到特殊的思考方法,从大前提、小前提到结论。大前提是事物的共性或公理,小前提是具体事物,结论是具体事物的性质(如图2.8所示)。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就是演绎法的典型应用:大前提,所有人都会死;小前提,苏格拉底是人;结论是,苏格拉底会死。
图2.8 演绎法的思考结构
如果说归纳法是对感性经验的归纳,那么演绎法则是对理性逻辑的演绎。演绎法是基于理性进行推论的最主要的逻辑形式,它有一个极具价值的特点:可以从已知模型推出新模型。也就是说,高手如何找到自己的那个逻辑模型,主要是靠演绎法。从已经被证明的道理出发,去推出新的道理,或者说从已经被证明的重要理论当中,推出新的理论,这就是演绎法的重要作用。
我们知道,使用归纳法时,即使前提正确,也不能保证结论一定正确;而演绎法则不同,如果前提(包括大前提和小前提)是正确的,那么结论一定正确。
不过,演绎法也有一个问题,如果演绎法的前提来自于归纳法,那么其结论同样可能无效。比如:所有人都会死,苏格拉底是人,所以苏格拉底也会死。但是,凭什么说,所有人都会死?或许随着科技和人类自身的进步,“所有人都会死”这个假设有可能会被证伪。这就涉及到亚里士多德提出的“第一性原理”,在此不作延展说明。
我们再举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演绎法的应用场景。如果你想向领导提出加薪申请,就可以选择使用演绎法。
大前提:罗列出比你目前更高一级岗位的关键要求;
小前提:依据大前提的几个关键方面,列举自己符合这些要求的事实和信息;
结论:我满足上一级岗位的条件,可以胜任该岗位。
在使用演绎法提炼信息时要注意:大前提不能是主观臆测的,要尽量引用普世真理或大家都认可的规则或客观事实。另外,在罗列大前提要素时,不可冗长繁杂,尽量做到简明扼要。
4、结构性思考用于表达信息
通过以上方法分析问题、开拓思路后,就要把你分析的结果对外表达出来,才算真正完成了结构性思考的全过程。
下面对结构性思考用于表达信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模型进行详细探讨。
(1)基本原则
结构性思考用于表达信息通常遵循“结论先行、以上统下、归类分组、逻辑递进”四原则,简称“论、证、类、比”,分述如下:
论:结论先行。一次表达只支持一个思想,最好能够出现在开头和标题,有点像英语文章中每个段落开头的主题句。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之中,当信息复杂、时间紧迫和受众需要时(如向领导汇报工作、向客户反馈信息等),必须结论先行。
证:以上统下。任何一个层次的要点都必须是它下一个层次要点的总结概括,直到最后一个层级的内容是客观事实或者数据信息为止。以上统下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站在受众角度进行思考,检查自己有没有做到上下严格对应。
类:归类分组。每一组的要点必须要属于同一个范畴。归类分组使得结构性思考不再是对问题机械、简单地肢解,而是内在逻辑的体现,可以帮助我们尽可能地把事情考虑周全,从相关的各个方面去审视和分析。
比:逻辑递进。每个要点都需要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排列,这是让受众更容易理解和记忆的一种方式。在写文章或说话时,常常使用“第一、第二、第三”或“首先、其次、最后”这一类关联词,受众就很容易清楚我们所描述的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和逻辑。
例如:我认为这个产品将成为非常成功的产品,可以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和推广力度,原因有三点:一是销售方面,用户数据非常乐观,比如用户有效产品激活码为3万多个,试用用户的留存率为80%;二是营销方面,市场热情度非常高,由于前期投入了大量的广告,还请了明星代言,我们的产品搜索指数在一周内排名进入TOP5,吸引了30多家媒体报道;三是运营方面,这次准备更加充分,上线的活动方案已经准备好,只差执行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在研发和推广方面再加把劲,使这个产品在市场上获得更大的成功。
为了熟练运用结构性思考来表达信息,可以尝试在工作和生活中,任何人问你问题时,都用三点来进行回答,即先给出一个结论,然后再给出支撑这个结论的三个理由,每个理由之下再说出三个事实或数据,并让整个表达符合“论、证、类、比”的原则(如图2.9所示)。
图2.9 结构性思考用于表达信息的方法和步骤
(2)常用模型
在运用结构性思考方法表达信息的过程中,人们积累了一些有效的表达模型,可以帮助我们清晰、简练、有力地进行表达。对此,加拿大前教育部长基思·司派瑟博士开发了一门叫《驻足思考》的课程,提炼出几个有效和实用的模型,如下:
模型一、时钟计划:即以时间顺序来安排表达的信息,它能够让我们以最简单的方式,在最短的时间内构建起自己的表达框架。运用时钟计划的关键就是选定三个有逻辑关系的时间点,比如早上、中午、晚上;昨天、今天、明天;过去、现在、未来;事前、事中、事后等。
比如面试时,面试官问你:对未来的发展有什么规划?假如你大学毕业不久,你便可以选择“一、三、五”作为时间点展开论述:一到三年内,我将认真做好岗位内的工作,不断提升职业技能;三到五年,我会努力提升自己的管理技能,争取成为一个合格的管理人员;五年之后,我将向更高层的管理岗位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管理能力。
再比如开会的时候,领导突然让你谈谈团队销售业绩的完成情况。你也可以按照时钟计划,分别从以往影响销售的因素、当前销售业绩状况、未来业绩提升计划这三个方面迅速地构建回答要点。
模型二、环球计划:即以地理位置或视觉区域作为结构来安排表达的信息,让听众看到“地图”,使其在头脑上和视觉上追随你的表达内容。在环球计划中,最关键的就是可以让听众从一个地方转向另一个地方,如国家、省份、城市、商区、房间等任何可以“看到”的地方。
环球计划特别适合在以下情景使用:
第一、增加视觉冲击力。假如你是一家业务遍布全国的大公司行政总监,国外客户来公司参观考察,可以带领客户“体验”公司三地的视觉场景:北京、上海、广州,从而帮助他们了解公司文化,并解释不同地区运营的情况。
第二、平息紧张情形。如果你需要打消感性问题引发的紧张气氛,也可以应用环球计划来放缓互动的节奏,将讨论的概念视觉化,有助于在讨论中建立起客观上的距离感。
第三、支持大型活动或探讨大型话题。可以将信息分解为三个实体部分,从而帮助听众理解大型话题。比如,选取三处地方,银行、学校、机场,详细阐述政府取消安全管制可能会产生的影响。
当然,环球计划的使用不仅限于以上情景,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
模型三、三角计划:即通过方面、层面或者视角的方式来表达信息。三角计划的常用形式有两种,一是通过方面或者立场的切换,比如讲到房屋建设时,可以从规划设计、建设施工、装修布置等三个方面深入分析;二是当事人的转换,比如谈到孩子教育时,可以从教师、家长、孩子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三角计划有利于处理严肃的话题,会让听众留下慎思、公正、系统和富有智慧的印象,非常适合在以下情景使用:
第一、需要表现出客观。在处理棘手话题,应对情绪强烈或者敏感的听众时。
第二、需要显示出慎思。三角计划能够很好地展现出你的表达是在深思熟虑之后的深刻见解,让人感觉你的表达见解独到。
第三、陈列观点。列举观点时,运用三角计划能够加深听众的印象,最终收获让对方难忘的效果。
在上述三种表达模型中,第一要点是“打桩子”,即给出关键点(词),让听者记住和接受你想要表达的信息。一般情况下,使用3个桩子可以做到既有说服力,又有节奏感,还便于记忆。所有的桩子要符合MECE原则,相对独立,并在同一个层面或者范筹中。
时钟计划、环球计划和三角计划这三种基本表达模型简单而实用,我们可以在日常的沟通中有意识地去应用实践,除了独立使用某一种模型,有些话题还可以多种模型交叉使用。
如果说以上三种基本计划是结构化表达的万能法则,那么下面三种“主张计划”便是阐述主张、说服他人的不二法门,是结构化表达的另外三个重要模型。
模型四、变焦计划:即通过视野变化的推进来安排表达的信息,让听众产生强烈的视觉运动,过程中往往是以同心圆的方式带动听众。
变焦计划通过将镜头拉远(拉近),能把听众带向更宽广(狭小)的视野。它以动态的方式构建信息,适合处理棘手的问题,很多外交人员、谈判专家、营销高手都深谙此道。
变焦计划在以下三种情景下使用非常有效:
第一、扩大到更宽广的视野。基本话术是:“具体地讲,……;从更广的角度来看,……;从再广的角度来看,……。”例如:为了强调航空公司向乘客提供优质服务的重要性,我们可以从单个事例扩大到公司的整体形象,表达如下:“具体地讲,如果乘客在桌板上看到咖啡渍,就会以此来判断航空公司照料细节的能力;从更广的角度来看,乘客可能认为,机舱内勤质量差意味着机械维护方面可能存在问题;从再广的角度来看,这种印象可能让航空公司功亏一篑。”
第二、处理敏感或保密的信息。基本话术是:“具体来讲,……;但是,……;总的来说,……。”例如:作为培训师,在很多场合会被问到课酬的问题,此时便可以用变焦计划来应对,表达如下:“具体来讲,我不能透露保密信息,这个课酬是和咨询公司之间协议规定的;但是,讲师的课酬只占销售收入的固定比例;总的来说,讲师和咨询公司都追求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推出学员们需要的课程,让大家学到真正想要的东西。”
第三、证明选择或者决定的合理性。基本话术是:“具体地说,……;更广泛地说,……;总的来说,……。”例如:作为培训负责人,在向领导汇报新搭建的学习平台时,可以这样表达:“具体地说,我们正在搭建新的学习平台支撑公司的知识管理;更广泛地讲,这个新系统能有效地存贮、检索,并且还可以进行网络借阅;总的来说,现在我们可以系统地审阅我们的课程,实现知识的有效管理。”
模型五、钟摆计划:即在确认对方的关注点或标准之后,针对对方讲出来的标准,分别选择两个极端的方面进行论述,最后再给出一个折中的合理观点。前面的两个极端只是用作铺垫,目的是为了将听众的关注焦点引导到中间立场,从而打破僵局,有所行动。
钟摆计划非常适合在描述多元观点、转向中间立场、创建双赢结果等情景下使用。例如:在公司财务预算审议会上,财务总监为其所做的预算进行辩护:“一方面,我们可以把目前的预算削减10%,但是那将意味着,我们要减少基本的服务并降低服务质量;另一方面,我们可以要求增加10%以支持新的创举,但是今年的收入就会下降,因此底线业绩也会受损。因此,我们提议维持目前的经费水平,并且利用现有资源增加收入,这是目前最为恰当的处理办法。”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使用变焦计划和钟摆计划时,切忌先亮出自己的观点,一定要探察清楚对方真正的动机之后再亮出观点,以免陷入被动的境地。
模型六、收益计划:即阐述事物如何让听众收益,用来推介或者推销事物,目的就是说服他人。收益计划还可以倒转过来警告听众防备某种产品、服务或者建议的缺点,这种方式被称为“反向收益计划”,它按照对听众的害处来表达信息。
在收益计划的表达过程中,首先应该从第二个突出的收益来讲,而不是我们习惯的最小或最大收益,因为第二个突出收益相比最小的更容易建立推进力,然后中间插入那个最不起眼的收益,逐步发展到最令人兴奋的收益以达到高潮。
既然是为了说服对方,在使用收益计划时最关键的是要站在听众立场上,阐述给对方带来的收益,而不是说自己的优点。例如:有家医院服务很好,但是药价非常贵,有病人就想把没吃完的药给退了。服务人员应对的表达是:“医生是根据您的病症需要按疗程开的药。如果没有吃完,短期来看可能无碍,但是对身体的彻底康复可能会有影响。有的病人保存药品不像您这么讲究,如果我们接收大家退回来的药品,那就意味着您买回去的药有可能是别人退回来的,您觉得这样对您好吗?”
上述三大主张计划是阐明自己的主张、看法,说服他人的有力武器,我们可以根据所处的情景,结合三大基本计划一起使用。
三、结构性思考的日常训练
训练结构性思考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把图2.9刻在脑海中,每次你要进行逻辑推演时,就尝试用这张图把你的思维过程画出来,每次分析问题都用金字塔结构来推演,刚开始可以用笔或用思维导图画出来,让思考形成大脑反射,从而达到每遇到问题脑海中自动呈现金字塔模型的效果,最终把结构性思考变成一种习惯。
我们在日常练习使用结构性思考时,通常可以采用自下而上的思考或自上而下的思考两种方式。
1、自下而上的思考
《金字塔原理》作者芭芭拉·明托认为:“任何事情都可以归纳出中心论点,中心论点可由3~7个论据来支撑,每个一级论点可以衍生出其他的分论点。”如此发散开来,就可以形成金字塔结构思考方式。
但是,在你还没有掌握这种结构性思考方法时,直接使用是有一定难度的。此时我们可以采用自下而上的思考方式去找结构,具体的操作方式是:
(1)尽可能列出所有思考的要点;
(2)找出要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利用MECE原则归类分组;
(3)总结概括要点,提炼观点;
(4)补充观点,完善思路。
自下而上的思考采取“先发散,后总结”方式。用这种方式思考,不仅更容易找到逻辑结构,也更容易培养你的结构性思考能力。
我写作本书就是采用典型的自下而上的结构性思考方式:先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个人能力和素质提升方面的书籍、课程和资料,形成若干要点;接着把思考力、行动力、领导力等要点归类为“三力”,把积极主动、知行合一、使众人行等要点归类为“三态”;然后将“三力”要点总结为“基础能力”,将“三态”要点概括为“基本素质”;最后补充“持续学习”作为个人自由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职业发展胜任力模型。
2、自上而下的思考
在你进行一定的自下而上的思考练习后,对结构性思考就比较熟悉了,想问题的时候也会更有套路。当你知道大概需要思考的方向时,就可以熟练运用自上而下的思考方式了。
这种思考方式其实大家都很熟悉,和中学时代老师教我们写议论文的方式一致,步骤如下:
(1)在开头亮出自己的观点;
(2)分论点进行阐释,每个论点用几个论据来支撑,论点之间可以是并列关系,也可以层层递进;
(3)对观点进行总结和升华。
这是常见的“总-分”形式的结构性思考方法:先总结,后发散。用这种方式思考,有助于形成、整理和构造思维导图,从而促进大脑自然有序地思考,让你更全面地去分析问题。
例如:“某家电企业一季度在广东省的销售收入比去年同期下降了5%”是一个结论,如何找出关键原因呢?我们可以运用结构性思考方法,自上而下分析如下:
(1)从主要业务板块进行拆分,假设该家电企业主要生产冰箱、电视机、空调、洗衣机等四大产品,而实际数据证明电视机销售收入下降了6%,而其他三项产品收入基本持平或略有增长,那么就找到了主因是“电视机收入大幅下滑造成公司总体业务的负增长”;
(2)针对“电视机收入下降6%”这一问题,可以按广东省21个地市进行拆分,看看主要是由哪几个地市导致的,从而定位到具体的区域。假设实际数据证明深圳、江门的电视机销售额下降占到全省实际收入下降值的90%,则可将这两个地市作为重点分析对象;
(3)以上述两个地市中的深圳为例,假设其销售渠道主要分为直销、实体店、代理商、网商等四大类,如果实际数据证明来自网商的销量大幅下降导致电视机销售额下滑严重,则可以将“深圳网商销量下滑”作为重点原因进行更细致的分析,依此类推……
在运用自上而下的结构性思考过程中,人们积累了一些常用的思考模型,以下几个可作为工具借鉴使用:
(1)SCQA模型
SCQA模型是情境(situation)、冲突(Complication)、疑问(Question)和答案(Answer)等四项内容的缩写,经常用于广告文案写作、开场白设计、演讲等领域。
Situation:由大家都熟悉的情景、事实引入。
Complication:实际情况往往和我们的要求有冲突。
Question:怎么办?
Answer:我们的解决方案是……
S情景陈述的通常是大家都熟悉、普遍认同的事情及其发生的背景。由此切入既不突兀又容易让受众产生共鸣和代入感,然后引出冲突C。Q是疑问,是根据前面的冲突从对方的角度提出他所关心的问题。最后A是解答,是对Q的回答,也是接下来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整个结构可帮助我们形成良好的沟通氛围,然后带出冲突和疑问,最后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下面以某公司招聘广告为例进行说明。
S:应届大学生亟需就业岗位。
C:大企业进不去,小公司看不上。
Q:去哪好?
A:XX公司拥有“大企业的平台与资源,小公司的个性化培养机制,合理的薪酬福利,优秀的同行伙伴”。期待并欢迎您的加盟!
(2)STAR模型
STAR模型是情境(Situation)、任务(Task)、行动(Action)和结果(Result)等四项内容的缩写,经常用于组织在面试中收集面试者的信息,同时个人在写简历和表述中也可用这个方法把事情说清楚。
Situation:事情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
Task:你是如何明确你的任务的?
Action:针对这样的情况,你采取了什么行动?
Result:结果如何?你学习到了什么?
通过STAR的四个方面,我们可以把事情说清楚,也能更好地让人清楚你做的事情。比如你在某一项工作中有突出的表现,可以组织表达结构如下:
S:2017年初,公司发展遇到瓶颈,业务量每月环比下降2%左右。
T:为了寻求突破口,公司委任你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并需要从内部开始解决,然后逐步找到扩大业务量的办法。
A:对于这种情况,你开始着手把效率低下的业务砍掉或者优化,积极和外部沟通,通过建立渠道联盟扩大业务触点,并成功在年底实现业务量每月5%的上升。
R:随着业绩不断向上增长,得到了公司和市场的认可,并使自己掌握了这类情况的解决方法,有能力、有信心做好类似的事情。
(3)SWOT模型
SWOT模型是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等四项内容的缩写,常用于商业分析中对研究对象所处的状态和环境进行全面的研究,从而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计划和对策等。该模型有大量的书籍和文章进行详细的介绍,也是MBA学生最惯用的方法,在此不详细讨论。
(4)PROSI模型
PROSI模型是问题(Problem)、原因(Reason)、目标(Object)、方案(Solution)和实施(Implement)等五项工作内容的缩写,是一种最常见的问题解决方法,用于各类大小问题的解决。PROSI模型的逻辑步骤是:发现问题-分析原因-设置目标-选择方案-实施行动。
P:发现问题。所有人都生活在各种问题之中,只不过大小不同而已,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问题的途径很多,可以借助数据和信息的获取、实践体验和观察、调查和研究、总结和对比等各种手段,最关键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和意识。
R:分析原因。这个阶段最好的办法就是运用结构性思考。首先运用的就是分类技术,如上文提到的某家电企业案例中,先将产品分为冰箱、电视机、空调、洗衣机四大类,后来又把渠道分为直销、实体店、代理商、网商四大类。若是团队共同分析原因,通常采用的形式是“头脑风暴”,这样可以集思广益,先把不同部门、不同层级、不同岗位的同事想到的因素都写下来,然后再运用MECE分类法进行整理和归纳。
O:设置目标。根据现状和期望设置一个合理的、现实可行的目标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对制定行动方案起到锚定的作用。设置目标的方法是下一章关于行动力的内容,此处不作讨论。
S:选择方案。这也是运用结构性思考的关键阶段。此时,待解决事项或备选方案较多,就要通过优先级排序来进行选择。比如先使用“影响-难度”矩阵图,把找到的备选方案按照影响程度和操作难度逐一放入矩阵中,“影响程度大-操作难度小”是最优选择,其次是“影响程度大-操作难度大”等。把这些备选方案进行专家评分和加权分析,就能得出一个优先级排序,此时选择方案也就相对容易了。
I:实施行动。问题解决的最后一步就是执行,此处不再赘述。不过在执行之前也可以再做一次检验,用结构性思考检验一下是否符合“论、证、类、比”四原则。
以上介绍的四种思考模型,是运用自上而下的结构性思考过程中常用的框架。当我们掌握了结构性思考方法的精髓时,就能熟练运用它去思考。这样坚持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想问题时更有逻辑性,说话也更有条理和说服力。此时,我们完全不必拘泥于任何常规模型,甚至可以根据实际使用场景建立和创造属于自己的思考模型和体系。
综上,结构性思考可以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发挥巨大作用,比如拓宽思路、减少无效工作量等。作为一种可迁移和复制的能力,结构性思考还可以在汇报、述职、沟通、团建、项目管理等各个领域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