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知识管理实战宝典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1 知识的定义与分类

1.1.1 知识的定义

关于知识的定义,不同的学科领域有不同的看法,对其进行过研究的学者不胜枚举。

在牛津、韦氏大辞典中,知识被定义为:(1)一种知道(Knowing)的状态或事实;(2)被人类理解、发现或学习的加总;(3)从经验中获得的了解。

代表着东方思想精髓的佛教圣典《法华经》中对知识的定义是“闻名为知,见形为识”。它将“知识”二字拆开,“知”即知道之意,“识”为认识之义,二者加总后意思就非常明确和透彻了。

从心理学的观点看,知识是个体头脑中的一种内部状态。当代最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知识是主体与环境或思维与客体相互交换而导致的知觉建构,知识不是客体的副本,也不是由主体决定的先验意识[13]

Nonaka认为,知识是一种有价值的智慧结晶,可以以信息、经验心得、抽象的概念、标准的作业程序、系统化的文件、具体的技术等方式呈现出来。知识呈现的形式虽然有多种,但在本质上都必须具备创造附加价值的效果,否则就不能被称为知识[14]

Davenport和Prusak认为,知识是一种设定经验、价值、连贯信息和专家识见的流动混合体,它可以为估量和吸收新的经验与信息提供框架。它在知者的头脑中产生,并在其中得到运用。在组织内,知识不仅存在于文件或档案库里,还常常体现在日常管理、流程、行为和规范中[15]

以上列举了几个对知识进行定义的例子。实际上人们所见到的知识定义远远不止这些。随着知识研究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知识特别是企业知识的内涵有了越来越深刻的理解,因此对知识的定义也越来越纷繁复杂。

1.1.2 知识的分类

目前,有关文献对知识分类的论述多种多样。Verna Allee在《知识的进化》一书中对知识的分类是最典型的一种。她将知识分为七类,即数据、信息、知识、含义、原理、智慧和系统联结[16]。这种分类似乎没有涉及到感性知识,主要集中在对理性知识各种表现形式的描述上。

而Nonaka和Konno则将知识区分为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分别表示可以用正式语言表达和传播的知识以及埋藏在个人头脑中的知识。此外,他们还区别了个体知识与组织知识的概念,从存在论的角度将知识按载体不同分为个体知识、团体知识、组织知识和组织间知识[17]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OECD)在阐述知识经济问题时将知识分为四大类,它们是:(1)知道是什么,即知事(Know-What),为事实知识;(2)知道为什么,即知因(Know-Why),为原理知识;(3)知道怎样做,即知窍(Know-How),为技能知识;(4)知道谁有知识,即知人(Know-who),为人力知识。其中前两类知识相当于上面定义的显性知识,而后两类知识则相当于隐性知识[18]

此外,根据哲学中认识论的观点,知识按照反映活动的形式可以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当它表现为主体对事物的感性知觉或表象时,属于感性知识;当它表现为关于事物的概念或规律的认识时,则属于理性知识。

由于本书探讨的主题是企业知识管理,我们再来看一下企业中知识有哪些分类。首先,按照企业内部的专业分工进行划分,知识可以分为生产性知识、制度性知识和管理性知识[19]。从企业和市场的宏观角度来看,一个企业的知识可以分为其自身知识(内部知识)和市场知识(外部知识)两大类[20]。如果从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视角来看,也可以将知识分为环境知识、公司知识和内部知识。其中,环境知识包括市场情报、技术知识、政治、供应商与客户知识等;公司知识包括公司的声望、品牌形象和广告促销等;内部知识包括如公司文化、风气、基本数据、雇员技术和公司诀窍等[21]

Badaracco将企业知识分为两大类:移动性知识和嵌入组织的知识。其中移动性知识存在于设计、机器和人脑中,嵌入组织的知识包括工作团队、特别规范、信息流程、决策程序、作业程序、沟通系统、企业文化、网络关系和地缘等等。

世界银行在《1998/99年世界发展报告:知识与发展》一文中认为,对一个企业而言,它的知识构成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存在形式:(1)物化在机器设备上的知识;(2)体现在书本、资料、说明书、报告中的编码后的知识;(3)存在于职员头脑里的意会知识;(4)固化在组织制度、管理形式、企业文化中的知识。

此外,现代企业管理理论普遍认为,企业的资产除了土地、资本等有形资产之外,还应该包括知识等无形资产。所谓资产,就是企业独有的对创造企业价值不可或缺的资源,而知识恰好就是这种资产。Nonaka和Toyama等人认为,企业的知识资产可以分为四大类,即经验性知识资产、概念性知识资产、系统性知识资产和常规性知识资产(如图1-1所示),它们的表现形式可能是隐性知识,也可能是显性知识[22]

图1-1 企业知识资产的四种类型[22]

1.1.3 本书对企业知识的界定

通过对上述知识定义和分类的讨论,鉴于本书探讨的是企业知识管理问题,笔者在参考Verna Allee对知识定义的基础上,按照贴近企业使用习惯的方式,采用Microsoft公司对知识的定义和分类方法,将企业知识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商业数据、信息和知识[23]

商业数据的一般特征是关于事件和关于世界的一组独立的事实记录。大多数商业企业都是在高度结构化了数据库里(如ERP和MRP系统)获取相当数量的数据的。另外,大多数企业还订阅一些外部数据源,它们提供人口统计信息、关于竞争的统计以及其他的市场信息。围绕着商业数据建立活动,其核心价值在于分析、合成,并把这些数据转化成信息和知识。

信息是捕捉了来龙去脉的内容并把它们提供为经验和想法以后的产出物。有人将信息称为显性经验,典型地是以半结构化的内容存储的,像文件资料、电子邮件以及多媒体等。围绕信息建立活动,其核心价值在于管理内容的方法,这种方法要易于找到内容,反复使用它们,并易于从经验中学习。这样就不会重复错误,工作也不会被复制。在这里,信息相当于前面谈到的显性知识[17]

知识是由个人的隐性经验、想法、洞察力、价值以及判断等组成的。它是动态的,而且只能通过与有知识的专家直接合作与交流才能得到。在这里,知识相当于前面谈到的隐性知识[17]

上述知识的三个层次中,商业数据显然不在知识管理的范围之内,因此本书所说的企业知识管理中的“知识”是由上面所列的“信息”与“知识”相加而得到的,其实就是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大类,属于广义知识的范畴。这也符合知识管理领域大部分专家认可的分类法则。笔者通过文献阅读,结合本书的实际需要,将这两类知识的特征归纳为表1-1所示。

表1-2 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特征比较

在Verna Allee的知识分类中,除了数据、信息和知识几个层次外,还有最上面的一个层次是智慧(Intelligence),它指的是个人在综合了多种知识以后对特定环境、特定关系下的特定问题做出运用何种知识的选择的关键性衡量与判断。Bob Aubrey和Paul M.Cohen认为,智慧是处理知识的手段,知识是处理信息的手段。

图1-2清晰地表现了数据、信息(显性知识)、知识和智慧之间的关系。在知识管理界,上面所描述的知识是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但是,在大多数的知识管理理论中,所谓知识涵盖了上图中的信息和知识两个层面,而本书所采用的知识定义亦是这种广义的知识。

图1-2 数据、信息、知识、智慧关系图[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