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信贷风险与大数据:如何开始互联网金融的实践(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版前言

本书自成书以来,有幸得到了众多读者的关注,也有很多金融行业业内人士与笔者就本书的内容及其行业实践的具体情况进行了许多深入沟通,对本书内容的丰富与更新起到了很大帮助。非常高兴本书即将发行第2版,此时,笔者想借此机会对新的市场形势下金融行业的风险管理的可行路径做出一定的分析与展望。

自本书第1版出版以来,国内金融行业的面貌出现了巨大变化。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内容出现了丰富与快速的变迁,不同市场经营主体分工与融合的态势不断变化,行业监管政策也日趋严谨,上述变化都对国内金融行业市场格局与市场面貌带来深刻影响。从互联网金融到金融科技,无论概念如何变化,但“金融”这一核心却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在波澜起伏的变化过程中,市场参与的各方对金融风险有了更多的敬畏之心,对大数据与创新技术的认识也早已脱离了单纯的噱头炒作,而成为了实实在在的落地应用。

互联网金融从最开始的触客渠道的创新,到后期金融产品形态的创新,再到为客定制、“千人千面”的金融服务,大数据在产品设计、客户画像、风险识别、风险评估方面的应用越来越深入,而金融科技的赋能更是使现代金融服务进入以技术手段驱动金融产品创新、金融风控创新的新纪元。

在当前阶段,金融风险管理呈现出以下新的特征与趋势。

第一,风险管理与金融产品不可分割。伴随着金融业务的线上化、移动化,金融风险管理的过程早已不再是割裂的中台业务流程,而是需要前延至金融产品设计的全流程中,数据采集与风险管理的手段也是前置于产品与服务最前端的,从客户触达开始即是风控过程的开始。

第二,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金融科技成果的应用,深度融入金融业务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用户洞察、精准营销,到反欺诈识别和信用风险管理,再到与客户的持续交互,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各类应用已广泛应用于业务的各个环节。生物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深度学习算法、语音机器人、知识图谱、云计算等技术已经在金融反欺诈、风险评估、风险管理运营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出其优势。

第三,创新技术快速得到应用。大数据和金融科技与业务风险管理不断深度融合的趋势仍在不断加强,从技术到应用的效率大大提高,从尝试到广泛应用的时间也在不断缩短,某一细分领域内的大数据及金融科技方面的技术突破,都可能引发金融业务面貌的快速更新。

在上述发展趋势下,金融机构在自身业务经营与风险管理的过程中,一方面不能摒弃大数据和金融科技手段的运用,另一方面也不能盲从跟风。建议对如下问题进行充分思考,找到属于自己的现实解决路径。

第一,大数据本身并不等于大数据风控,要使大数据在风险管理中发挥作用,如何能够正确使用大数据才是关键。这就需要金融机构在大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存储技术、数据分析与挖掘、数据算法以及数据可视化等方面寻求切合业务实际的解决方案,兼顾效果与效率、投入与产出。

第二,金融机构需要对大数据及金融科技的发展所带来的新型风险保持警惕与敬畏,避免为了通过技术手段解决风险问题,反而引入了新的风险。要清晰认识到尽管创新技术的发展能够为很多传统管理模式下难以克服的难题找到答案,但并不能完全消灭金融业务的固有风险,在创新技术层出不穷的今天,金融业务经营所面临的风险不是变小了,而是风险水平提高了、风险维度增多了。

第三,大数据应用的合规性问题需要引起充分重视,在大数据采集、存储、处理的过程中,更加需要技术创新的不断加持。在平衡隐私保护和数据应用的过程中,需要考虑采用新的技术手段,保证大数据不被非法采集和使用。比如,利用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设计解决数据平权问题。又如,依托云计算和技术平台化的解决方案,改变现有的大数据应用模式,真正从“卖数据”过渡到“卖科技”。

大数据与金融科技手段本身是中性的,在应用的过程中,金融机构需要时刻围绕着如何解决自身实际业务问题、如何提升风险管理能力与效率,考虑恰当的解决方案,才是可行的出路。

陈红梅

2018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