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传统商业银行
一、转型的趋势
传统银行是国家投融资的基础体系,承载着调节市场经济、传导宏观政策的主渠道功能;同时,作为社会信用体系的中枢,在保障社会资金安全性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在整体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存在的情况下,伴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持续推进,互联网金融继续向银行核心业务渗透,银行业务竞争更加激烈,利润空间受到进一步压缩。在严峻的市场环境下,产能过剩行业资产质量风险持续暴露,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业务风险压力持续加大;而新业务的开拓日渐艰难,对公信贷投放政策趋于谨慎,业务增速放缓、贷款占比下降,业务发展进入细分领域、结构性调整的阶段,银行转型需求迫切,尤其是区域性银行。因此,各家银行积极调整信贷结构,转变业务模式,2017年末对公贷款占比77%,较2015年末下降3个百分点(1),预计将来这一趋势仍将持续一段时间。
在此背景下,各家银行将弱周期的零售业务作为转型突破口,将个人消费金融视为新的业务增长点,个金业务在传统金融体系内得到快速发展。根据易观发布的《2017年中国消费信贷市场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末,国内传统金融机构消费信贷当年增加3.89万亿元,为历史最高增量,2017年末余额达9.80万亿元。但是,从占比来看,在银行的贷款总额中,消费贷款占比仍旧偏低。根据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居民消费信贷占总全国信贷20%左右,刨除近75%的住房贷款,居民消费信贷占比才5%,远低于国外成熟市场的30%。另外,消费金融利率基本对标信用卡业务利率,并普遍高于信用卡利率,远高于对公贷款利率,银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持收益水平,缓冲利率市场化的冲击。因此,大力开展消费金融业务成为银行的必然选择,消费金融成为信贷资源重点投放领域,开展消费金融业务的模式也多样化起来。消费信贷行业规模近几年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占商业银行总贷款的比重持续提升,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末,招行、平安银行信用卡贷款余额在贷款总额中的占比均已突破12%,分别为12.55%、12.27%,光大银行占比也达到11.83%。
二、模式与产品
商业银行从事消费金融业务有着巨大的优势。作为消费金融市场最早的参与者,从1985年发放的第一张信用卡到现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除了信用卡,商业银行还发展了汽车贷、消费贷等其他产品。到目前为止,信用卡也还是银行主要消费金融产品,一次授信,循环使用。在信贷规模上,商业银行也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即使剔除住房按揭贷款,消费金融市场仍然由银行占主导地位。商业银行具有稳定、低成本的资金实力,相应地在利率定价上也会相对较低。例如,中信银行的“公积金网络信用贷款”年利率最低6%~7%(一年期),招商银行“闪电贷”产品年利率同样可低至6%~7%,工商银行融e借年利率可低至5%~6%,而信用卡分期的利率稍高,10%~18%的水平(一年期)。
目前从行业发展来看,银行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布局、发展消费金融业务。
(1)依托信用卡全方位拓展消费金融。一是充分利用信用卡业务的优势,以信用卡为载体拓展消费信贷业务,通过开展固定期限免息活动、信用卡分期利率优惠活动、特约商户特惠活动等形式大力拓展信用卡应用场景、提高信用卡的使用频率。二是依托自身的品牌效应,大力发展线上渠道。随着互联网渠道的普及,多家银行都均已具备信用卡线上申请的功能,线上办卡越来越方便,除了在银行官网、微信客户端等官方渠道申请办卡外,各家银行为增加客户入口、扩大客户流量,纷纷与互联网平台合作,线上渠道渐成一些银行发卡主渠道,线上客户占比也逐步在提升。例如,工商银行与百度公司合作,在“百度钱包”手机APP内推出工行信用卡在线办卡服务。又如,上海银行与美团合作,在大众点评的“钱包”中提供上海银行与美团的联名信用卡的申请入口。三是依托充足的资金优势,与实体企业(如大型商场、旅游公司、家具家装公司等)合作,拓展信用卡的场景覆盖类型,力推消费信贷发展,例如,光大银行推出与红星美凯龙合作的光大—美凯龙联名信用卡,招商银行推出与天虹商场的招商—天虹商场联名信用卡。
(2)构建新型的消费金融业务体系。银行或者参与成立消费金融公司,或者与消费金融公司合作,实现银行优势与消费金融公司业务的互补。银行通过成立消费金融专营机构,独立运作,搭建从组织架构、系统、业务流程、人才等方面配套的消费金融体系,锁定特定的潜力客群,有针对性地开展消费金融业务。例如,中银和北银消费金融均是银监会批准的首批试点的消费金融公司;已经成立的24家消费金融公司中20家均有银行参股。银行和消费金融公司合作的方式不一,如银行通过同业拆借、信贷方式为消费金融公司提供低成本的资金,2017年捷信消费金融从商业银行拆入资金110.10亿元人民币,中银消费金融从银行拆入资金313.85亿元;招联消费金融2017年获得招商银行给予的期限为1年、金额为150亿元的授信额度。(2)
(3)寻求跨界合作,实现共赢。银行在拓展“长尾客户”,逐步完善自身风控体系的同时,也寻求不同的风险控制、风险缓释等手段来降低风险、实现共赢。银行加强与不同的场景方合作,其中,与电商平台合作是比较常见的模式,利用电商平台上积累的客户信息、交易信息、行为信息等,补充客户画像的维度,降低黑产、欺诈风险等带来的损失,充分发挥预审批的作用。例如,银行与购物、装修、旅游等电商平台合作为平台客户提供服务,建设银行与土巴兔合作提供装修贷就是其中一种。银行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创新信贷产品,获得适度的风险缓释,如交通银行和浙商银行推出用理财产品质押申请消费贷款的业务;华夏银行和中信银行均开发了住房公积金缴存人申请信用贷款的模式。另外,银行业机构与保险公司合作,保险公司以信用保证保险服务的形式参与到消费金融业务中,转移消费信贷面临的潜在风险损失。表2.1展示了一些商业银行与BATJ的跨界合作情况。
表2.1 商业银行的跨界合作
为适应消费金融发展,便于金融科技对业务的支持更充分、更及时,传统银行在组织架构方面也进行了变革。自2013年开始,国内商业银行陆续成立网络金融部,便于推动业务转型。例如,2014年,建设银行将电子银行部改为网络金融部;中国银行撤销电子银行部,成立网络金融部;农业银行成立网络金融部,并成立了互联网金融推进办公室;平安银行成立公司网络金融事业部和零售网络金融事业部。2015年,交通银行设立网络渠道部(原电子银行部),新成立互联网金融业务中心(负责线上产品,如现金贷等);招商银行在零售金融总部下设零售网络银行部,2018年,又以原零售网络银行部为依托,升级推出新零售金融总部,该部门将成为全行的平台部门。2017年,工商银行组建网络金融部,统筹全行网络金融业务发展与管理,而早在2015年6月18日,工商银行宣布成立业内首家个人信用消费金融中心,该消费金融中心为工行一级部门,将原来分散在个人金融业务部、银行卡部、信用卡中心、信贷管理部等个人信用消费贷款业务进行整合,全面发展“无抵押、无担保、纯信用、全线上”的消费信贷业务。南京银行、渤海银行等银行都成立消费金融中心,统筹管理消费金融业务。
由此可见,银行在转型消费金融业务上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在如下方面银行还有提升空间:一是制定以金融科技为支撑的生态战略,充分掌握监管政策与市场情况,做好顶层架构设计,明了金融科技的能力与适用范围。二是建立消费金融业务体系,从业务目标、系统支持、大数据及科技决策、组织结构方面进行整体设计,例如,目前多数银行缺少与消费金融业务相适应的信贷系统与自动决策模块,市场上的信贷厂商多为银行传统业务提供系统,它们也同样面临转型的问题;又如,消费金融业务打破传统前台、后台岗位模式,对系统、数据、模型、金融科技等方面联动和融合要求较高,银行现有部门设置在这方面缺少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消费金融业务的发展。三是以科技手段为基础、以客户服务为中心设计产品,转化传统产品设计理念与流程,融营销、产品流程管理、客户服务、风险管理与系统支持为一体;建立适应业务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合规、有效地利用数据及科技手段为风险管理所用,并针对业务和科技手段所带来的新型风险建立应对预案与措施。四是引进和培养复合型人才,尤其是具备消费金融业务专业化技能的人员,通晓移动互联、金融业务、科技手段的人才将具备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