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案例
利润率是一项最低要求,而绝非所谓的“利润最大化”。由于历史的偶然,唯一明白这一点的是日本人。
围绕日本企业的资本成本高于还是低于西方企业这一问题,一直存在激烈的辩论。西方人认为日本企业的资本成本低,而日本人自己的观点截然相反。实际上争论的双方都错了,日本企业的资本成本与西方企业的资本成本基本相同,区别只在于计算方法不同。
日本企业的资金主要来自银行贷款。从法律角度看,这些是短期信贷。从经济角度看,这些则是银行的长期股权投资。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在于19世纪的日本没有资本市场,银行主要都是由工业集团创建的,旨在作为资本的提供者。在西方国家,情况恰恰相反,其原因在于工业开始发展之前,英美等国已经存在较完善的资本市场。
典型的日本企业通常债务资本占70%,股权资本占30%。典型的美国企业则刚好相反。我们可以计算两家企业的资本成本。对于70%的债务资本,日本企业起码必须支付10%的利息,也就是要求把总资本的7%作为回报。对于30%的股权资本,预计日本企业的税后利润约为8%,也就是总资本的2.4%。因此日本企业所用总资本的回报率为9.4%。相比之下,美国企业必须为30%的债务资本支付7%的利息(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25年的平均利率),也就是总资本的2.1%作为回报。对于占总资本70%的股权资本,美国企业必须获得10%的税后利润,也就是总资本的7%。因此美国企业所用总资本的回报率为9.1%。
换言之,美日两国企业的总体资本成本相差不大。但是,由于日本企业的贷款利息与西方国家一样被认为是可以扣除的业务支出,所以税负要低得多。相比之下西方企业的税负要高得多,但这究竟应该由企业、消费者还是投资者承担,经济学家莫衷一是。
日本企业需要的利润率,正是银行吸收存款以支付自身的运营费用和承担风险需要的利润率,也是银行的资本成本(可能是6%)与向企业提供资金(实际上是股权投资)的利息收入之间的差额。所以对于一名日本企业的最高管理者而言,性命攸关的核心要求是必须赚到足够利润才能支付企业从银行贷款的利息,维持企业的信用等级。
因此,日本企业的最高管理者从一开始就有一个明确的目标,那就是把企业运营所需的资本额最小化。他把利润视为一种需要,而不是值得追求的美好事物。他知道如果不能创造出获得所需资本要求的最低利润率,企业就会破产。日本企业管理者的利润意识毫不逊色于西方人,但由于历史的偶然原因,他所处的位置使他明白了利润的功能,因此倾向于制订更理性、目的更明确的计划,从而获得企业生存和成长所依赖的利润率。
日本的例子清楚地表明,满足企业需要的最低利润率就是资本成本。最低利润率也是企业获取财务资源(用于实现目标)所需的资本市场利率。
资本成本永远不会高于所需的最低利润率,起码在由资本市场而不是政府配置资金的情况下不会。但是,资本成本很可能低于最低利润率,是利润规划的最佳起点。
无论企业的规模大小、结构简单还是复杂,利润率都应该根据好年景和差年景利润的平均值来计算。我们假定,企业投资资本的税前利润率需要达到20%。如果好年景中获得20%的利润率,那么就不太可能在整个投资期内达到这一利润率。企业可能需要在好年景中得到40%的利润率,这样12年的平均利润率才可能达到20%。总之,企业要达到期望的平均利润率,管理者需要计算出实际需要的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