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补充03.维持大一统国家的力量(一)
前言:中国是怎样走向统一的?而这统一的时间节点,为什么在秦朝?
以前看到过一个问题,问中国为什么能够在维持广大疆域的同时延续上千年,而欧洲却做不到呢?当时提出的原因有很多,主要观点有以下几条。
首先,是文化问题。比如英国属于盎格鲁--萨克逊文化圈,更兼岛国文化基因;法国受到高卢、罗马多方面的影响,而且有浓厚的基督教传统,是一个典型的大陆国家;德国受到日耳曼文化极大的熏陶,尊敬流血,轻视流汗,同时长期处于分裂状态,而且位于欧洲文化边缘,受条顿骑士团影响较深。文化上的对立,使得他们无法轻易合在一起。
其次,受到地理环境的制约。英国与大陆隔着英吉利海峡,易守难攻,容易造成事实上的独立。法德之间多河多山,也造成了一些影响。像阿尔卑斯山、比利牛斯山、莱茵河、多瑙河等,如今听在我们的耳朵里,是风景名胜,可放到战争时期,就是难以逾越的天堑,是自然为我们划下的疆界。
第三,欧洲没有像中国一样的超大平原,导致没有任何一个政权,能够对其他政权,形成压倒性优势。在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中,欧洲各地达成平衡,形成事实上的分裂与自治的传统。
第四,历史上的查理曼大帝、拿破仑、希特勒,都曾短暂统一过欧洲。但高昂的统治成本,使得这一统一无法维系,最终破产。这就说明以强力将各地统合在一起是可能的,但是想要长久发展,必须收入大于支出,绝不能赔本赚吆喝。
但说到这里,一个新问题又出现了,中国是怎样走向统一的?而这统一的时间节点,为什么在秦朝?既然要讨论这个问题,那就必须先整理一下,一个大一统国家所必备的要素。首先,要有专业的官僚队伍。前面我们也说了,要长久维持统一,必须做到收入大于支出。那这钱怎么收呢?
这就需要建立一套体系完整严密,自上而下的收税系统了。系统中的人必须是经理人,而不能是股东。如果是股东的话,就又走到分封制的老路了。都分封出去了,还哪来的大一统?同时,这套体系要足够高效、成本足够低。否则照料不到广阔的大帝国,也无法保证收入大于支出。
其次,要有合理的人才选拔制度,扩大统治基础。统治基础决定了一个国家,能够达到怎样的高度。当统治阶级全部来自某一个地方时,国家的统治基础也就被局限在了这一个地方。一家一姓可以成为一个王朝最大的股东,但绝不可能是唯一的股东。没有合伙人,皇帝靠谁打仗,靠谁治国?差别只是,皇权大小不同,所占股份多少不同罢了。当皇权衰弱时,就可能出现“王与马共天下”,或者与“士大夫共天下”的局面;当皇权强盛时,就可能出现明清那样专制皇权的高峰。
第三,要有强大的公共暴力机器。前面所说的2点,不管描绘的场景多么美好,但终究要有实力来保护它。强大的军队,完善的法律条文,成熟的监狱体系,都是这一切的保障。
由此再看会发现,这些条件在秦朝的时候,一步步都走向了成熟。拿官僚体系来说。当分封制来到战国初年时,已经走过了五百个年头。各国君主在春秋时期的纷争当中,都看到了统合国家实力的重要性。于是郡、县等一系列地方行政组织,逐步被建立了起来。随后,贵族的封邑与他所治理的地盘渐渐分离,对地方的掌控力渐渐削弱。如此一来,他们在中央的影响力也进一步下降。如此,波及中央与地方的官僚体系建设,就逐步走向了正轨。
再看人才选拔制度。在春秋300余年的纷争当中,军事人才被拔到了很高的地位。各国都极为重视本国的军事组织建设。这样的军事组织,不但能够提供稳定的国防力量,还能够向行政体系不断输送人才,影响国家行政体系建设。用大白话来说就是,战场是最容易获得功劳的地方,而有了功劳又很容易晋升。当这些战场上的功臣,进入行政体系之后,又把自己在军队当中得到的经验习惯,带到了新的工作环境当中。如此一来,只要战争没有休止,国家的人才供给就不会断档。
而军队可不单单只能用到战场上,对内也是强大的威慑。以此为基础,国内的公共暴力机器也逐步得到完善。可不要小看军队的对内威慑作用,它对国家的政治走向,起到了关键作用。有英法两国政体对比的研究说,法国比英国封建专制的氛围更浓厚一些,主要是因为法国是陆地国家,拥有强大的陆军,对国内形成了更有效的威慑;而英国是海洋国家,只要建立起强大的海军,便可保国内无虞。可海军在镇压国内时,就没有陆军好用了。虽说海军登陆也能变成陆军,但是平常的训练、组织形式都大有不同,投入实战难免力不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