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人物自白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4章 14.曹操(二)枭雄炼成

在自卑和自信中徘徊

前言:自己都在意的事,怎么能奢望别人不在意?

01.

诸侯讨董

搅动天下的大魔头董卓,到底还是来了。他手下的军队,都是久经战阵的凉州精锐,而且刚到洛阳,便收编了丁原手下的并州劲卒以及猛将吕布。我感觉满朝公卿,还有整个洛阳,都在董卓的淫威下瑟瑟发抖。不过,汉室数百年的积累之下,到底还是有忠义之人的。王允大人借寿宴之名,把朝中一批坚定派请入了府中,共谋董卓。我作为宦官之后,当然是不受信任的,不过我来了一次不请自来。这可是消磨掉宦官烙印的好机会。由于在座众人忌惮董卓的威势,犹豫不决,想要从长计议。故而,我自告奋勇去刺杀董卓,立刻便获得了王允的赞赏。他单独引我进入内室,屏退侍者,将七星宝刀赠与我以成此大事。我也不负他的重托,凭借董卓暂时的信任,实施了谋刺之事。可惜,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次刺杀到底还是失败了。于是我夺马逃出洛阳城,连在京的家人都顾不上了。一到陈留,我散尽家财,在陈留人卫兹以及家乡亲族的帮助下,凑足数千人马,号召天下英雄起兵讨董。同时,桥瑁也传来了三公文书,要求关东豪杰起兵勤王。

唉,本以为是诛除暴虐,结果却搞成了一场闹剧。各家先是为讨董联盟的盟主之位争执不下,好不容易定下了袁绍,又为出兵出粮,吵得不可开交。众多军队聚集在酸枣,不讨伐篡逆,却整天置酒高谈,真是令人失望。整个诸侯当中,也就是孙坚和他手下的江东子弟,是真心来勤王的。之后得知董卓军队西迁,诸侯联军稍稍前进了一些。我建议大家趁机与之决战,一举荡平董卓。可是,无人响应。唯有张邈念在朋友之义,给了我一部分兵马,让我凑足5000人前去追击。结果大家都知道,我被徐荣打了埋伏,几乎全军覆没,靠着堂弟曹洪让马,才侥幸逃得一命。回到大营之后,诸侯依然置酒高谈。一群人寡廉鲜耻,竟公然嘲讽我兵败。这难道就是我大汉朝的士人风骨吗?这地方太过肮脏,我待不下去,于是我带领剩余的人马,前去扬州招募新兵。众人本就无心作战,联军就此解散。

募兵也不顺利,也就曹洪带回了一千多人,其他人都在半途上跑了。唉,这个世道,除了在家乡募兵之外,在其他地方募兵还是要看名声呀。不过此前孤身刺董,独军追击,也为我积攒下了一些名望,像陈宫、戏志才、荀彧、郭嘉等人,便因此先后投靠于我。

这里再次证明了我先前就明白的一个道理,即在大汉朝混,名声很重要。比如地方向中央举荐人才,有孝廉、茂才。孝廉指的是孝子、廉吏,可是孝不孝顺,廉不廉洁,还不是那些负责举荐的人说了算。普通人和最上层的统治者中间,缺少联络的通道。还不是全凭中间人的一张嘴。这条鸿沟,靠常规方法,根本无法越过,因为注意力在哪个时代都是稀缺的。只有你的名声被广泛传播,中间人上下其手的空间才会被压缩。可大汉朝数千万人,别人的注意力凭什么投在我身上呢?如果像是袁氏兄弟那样,投了个好胎,自然不愁这一点。像我这样,被顶级政治文化圈子排斥在外的人,就得自谋出路了。要么搞点行为艺术,比如前汉匡衡丞相做的凿壁偷光;要么把准时代的脉搏,在历史的大潮中豁出命去,比如像我一样刺董、讨董。

言归正传,接着说后续的故事。在此期间,诸侯联军内部也发生了很多变故。袁绍豪取韩馥治下的冀州,随后又与公孙瓒在河北杀成一团。大河南边,兖州牧刘岱,攻杀东郡太守桥瑁。总之,相互之间大打出手。虽然都知道这次讨董很难有什么成果,但是也料想不到,原先砍向董卓脑袋的刀,竟然落在了自己人的脖子上。唉,都是些什么人呀。

02.

陈宫背叛

我也成了诸侯之间争权夺利的一颗棋子。我被袁绍表奏为东郡太守,在兖州牧刘岱死后,又被我的好友济北相鲍信迎为兖州牧。后来,我设计击败青州黄巾,获得三十万降卒,一百多万人口,事业蒸蒸日上。这个时候,我的帐下人才济济,基业兴旺发达。我们都坚信,只要努力,总有复兴汉室的一天。我和我的战友荀彧等人,都对此深信不疑。可惜,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时上天跟我开了一个玩笑。得知我在兖州建立起了基业,我的父亲曹嵩带领全家,从避难的琅琊郡,向我这边赶来。结果在路过徐州时,被徐州牧陶谦的手下杀害。

小心谨慎、奴颜屈膝了一辈子的父亲,总算有一天能够因为自己的儿子挺起腰板了,结果却被陶隒这个小人所害。此仇不报誓不为人,我要用徐州人的鲜血,祭奠这一切。让天下那些曾经瞧不起我的人看到,宦官之后曹孟德不可欺辱,辱之必死。

就在我军包围下邳,相持不下之时,留守后方的陈宫,竟然引来了吕布。我是多么信任他,把老巢都交给了他,他就这样对我?难道区区一个兖州名士边让,比我们的大业还重要,比我们的梦想还重要?我终究还是低估了人性的复杂,在兖州世家子弟陈宫的眼里,兖州本土世家的利益排在第一位,个人理想只能屈居第二。即便边让徒有虚名,即便他借用自己的名望,在兖州恶意败坏我的名声,陈宫全都视而不见。对于他们而言,我到底是个外人。这些世家我算是认清了,他们的高傲是刻在骨子里的,他们只看得见出身,根本看不见人品才能。相互之间的蝇营狗苟,让他们的眼界,小得就像井中之蛙眼前的那口井。而我终究只是宦官之后,这是烙在我身上跟随我一生的印记。哪怕是孤身刺董,哪怕是独军追击,哪怕是收服黄巾,给了地方百姓安泰的生活,也刮不掉这深深的烙印。既然死不合作,那就杀到你们肝胆俱裂,在我脚下瑟瑟发抖,不敢反抗。

03.

战友分道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当初那个有志匡扶天下的中年将军,已是满头白发。不过,我已经统一了中国北方,三分天下有其二,成为了大汉王朝当之无愧的继承者。但是,即便成为天下最有权势的人,还是免不了伤心悲痛。我的老朋友、老战友荀彧,离我而去了。

他用死表明了自己不合作的决心,这深深刺痛了我。边让、桓邵这些小人,他们的嘲讽在我心中激不起多大波澜,宰了便是。可是,我的老战友荀彧宁死不从,用生命的代价反对我建立魏国,是把刀深深地扎在了我的心上呀。你们知道吗?荀彧自尽的时候我痛彻心扉,不仅仅是伤心老战友、老朋友的离去、背叛,更是与自己昔日理想分道扬镳的痛苦。当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汉室天下重归一统,生民安居乐业。百年之后,我的墓碑上能写着,大汉征西将军曹侯之墓。可这愿望终归无法实现了。当一个人亲手埋葬,自己为之挥洒热血的理想时,就像埋葬了曾经的自己一样。但时局如此,我必须挺身而出,无法后退了。

04.

床头捉刀人

唉,虽说是无法后退了,但每当我要往前迈出步子时,宦官之后的烙印,便在我的心中隐隐闪现。我统治下的大汉朝,影响力重新覆盖四邻,匈奴、鲜卑、乌桓等游牧民族纷纷遣使来朝。这让我既畅快又担忧。担忧我这副容貌,不足以震慑远方。

我想四方属国刚刚恢复朝觐,绝不能被他们小瞧了去,要在他们心中重新树立大汉的光辉形象。大汉必须是衣冠正宗,无论军力、文化,还是人物,皆胜于四邻。于是,便命清河崔氏的崔琰,穿上我的魏王朝服接待匈奴使者。我则配刀,肃立在卧榻之侧。事后,我想试探匈奴使者是否心服大汉,结果却得到了“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的回复。我一面颇为自得,另一面暗生警惕之心。拥有这样超越大多数人眼光的人,绝对不能留他。

唉,诺大的大汉,死守着门第出身,眼光却还不如一个区区匈奴使者。嗨,说别人干嘛?我不也和他们一样吗?

05.

文王之志

不过,当进则进,当止则止。我终究是曹家开创基业的第一代,为了终结这乱世,我杀得人头滚滚,没了帝王的仁慈。而且,到底是一世汉臣,想要与自己的身份彻底切割,还是不容易呀。强行坐上那个位置,对天下不好,对后代也不好。我知道那些世家,虽说都善于见风使舵,但是双方毕竟有着化不开的血仇,即便屈服也是口服心不服。如果天命在我家,那我就当个周文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