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好无辜,我怎么又得罪人了?”——帮你找到得罪人的深层原因
你不是坏人,你只是偶尔在说话时伤人
俗话说得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在而今这个快节奏的浮躁社会里,说话太倔太直、热衷反对质疑、喜欢揭短抬杠……这种“有话不能好好说”的现象似乎成了一种通病,让生活时时处处都充斥着火药味。
在我们身边,总有一些经常对别人恶言相向的人,他们的身上似乎长满了看不见的尖刺,见谁扎谁,眼睛里也泛着冰冷的寒光,看谁都不顺眼,或是天天张家长李家短地说三道四,或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地出口伤人。这种人给别人带来的印象往往是负面的、消极的,甚至是令人厌烦的,简言之,“他是一个天天伤害别人的坏人”。
有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剃头匠很不会说话,每次说话都伤人,经常惹得别人很不高兴。可是,他怕砸了饭碗,所以给人剃头时就不说话。有个地方官听说这事后,很想见识见识。于是,便去找这个剃头匠剃头。剃头匠见当官的来剃头,光用手比画不敢张嘴。地方官见他不说话,就十分好奇地问:“你为什么不说话呢?”他轻声说:“我不敢说话,我一说就伤人。”地方官听了,大度地说:“我不怪罪你,你说吧。你有儿子吗?”剃头匠赶忙说:“我哪有儿子?我要有你这样一个儿子,我也不用干这活了。”地官一听很生气,就说:“你这样不会说话,不如不干这活,去找点别的活干干不行吗?”剃头匠用手摸了摸地方官的头说:“我要是不干这活,你这玩意儿找谁收拾?”
其实,这个剃头匠并不是个恶人。可是他说出的话让人浑身不舒服,让人怒火腾升,因为,他总在不经意间出口伤人。
那么,什么叫出口伤人呢?出口伤人就是说出来的话污辱人,有损别人的尊严。有的是有意的,有的则是无意的,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伤人的话往往像刺刀一样会在人心上挖出一个个伤口来。
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虽然心地善良,但常常嘴巴不饶人,也会让人非常厌烦。
如果有人对你说“我对你的心意是好的”,但每次对你恶语相向,久而久之,你一定会讨厌这个人。所以,我们不但要有美丽的心,也要懂得在必要的时候改造一下我们的语言。
我们知道另人舒服的话语叫“善言巧语”,也就是美好的语言。我们应该借由自己心念的转变,而改变自己的言行;尽量让自己的言语和身体随着善良的心走,避免伤害别人。
其实,恶语令人倒不一定只是粗口骂人。例如,虽然某件事情是事实,但你直言不讳,且直言并不是出于善意,是出于一种伤害别人的想法,这也是一种恶口。有人有精神疾病或身体残缺,倘若你直接对别人这么说,往往让别人的心灵受到伤害,也算是恶口。有人以为不骂人就不叫恶口,事实上,有时候虽然讲的是忠言,但如果直接伤害到别人,即所谓“言语不带刀,却会让人心碎”。
一个人倘若没有足够善巧的言辞,认为自己是出于善念,讲得头头是道,结果往往变成是对别人的伤害。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人就是不小心讲了一句话,给别人造成一生的苦难,甚至断送了别人或自己的生命。
一个人所说的语言、身体的行为,实际上反应的是自己的心灵世界。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心灵,就会有什么样的语言和行为。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喜欢说话态度恶劣、语气生硬、暴躁无礼的人。因为他们势必招来诸多不满,甚至怨恨。先伤人,后伤己,一辈子都活在遭人嫌弃的生活中。
孔子在《论语》中是这样说的:“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意思是,倘若一个人到了四十岁,还是经常让人厌恶,那么这个人的一生就完了。
生活中,言语不温和,是惹人讨厌的主要原因。有些人平常说话特别刻薄、粗鲁,什么话都说得出口;还有些人一旦为什么事生气了,气头上的话也往往是口不择言,就算气后意识到不对,但话已出口,想收回来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古人说:“利刃割体痕易合,恶语伤人恨难消。”意思是,用利刃割伤身体,伤痕容易愈合,而用恶语伤了人心,别人就会一直不忘、耿耿于怀。
尤其是在公众场合,倘若用恶语中伤别人,别人脸上会立即面露不悦之色,性情暴烈者,甚至会当场以牙还牙。有的人虽不及时还击,但一定会怀恨在心,每天“浇水施肥”,让恨的种子慢慢生根发芽。
你的嘴太损,有时是因为心太大
实际上,当我们审视自己的时候,就会发现我们又何尝不是在某些时候也扮演了“天天伤害别人的坏人”呢?
当评价朋友的穿着时,你也许说过:“你今天穿得好奇怪啊,一点都不好看。”
当评价朋友的身材时,你也许说过:“你最近好像胖了,是不是该减肥了?”
当你安慰朋友的失败时,你也许说过:“你一辈子都做不到的,别去想了。”
当和父母吵架拌嘴时,你也许说过:“你们什么都不懂!我不用你们管!”
当和爱人闹矛盾时,你也许说过:“我当初一定是眼瞎了,才会选择和你在一起。”
当教育孩子的时候,你也许说过:“你看看别人家的×××,样样都比你强”。
……
古人云:“美言美语受人敬,恶言恶语伤人心。”这些处处挑朋友毛病的朋友,不算是好朋友;敢和父母叫板的儿女,不是好儿女;一句话就否定了对方的爱人,不是好爱人;总觉得别人家的孩子比自己的孩子优秀的父母,也不是好父母。
当你还在扮作无辜状地自叹有多可怜有多冤枉之时,你可曾想过自己的话语给别人带来的伤害要深切得多,你或许根本无法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承受你给他带来的伤害。一句居高临下的“你真是个废物”的恶毒批评,会让人丧失屡败屡战的信心;一句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的“她能有今天,还不都是因为被潜规则了”的攻击诽谤,会让人颜面尽失而失去理智;一句云淡风轻的“关我什么事”的置身事外,会让人感到孤立无援、心灰意冷。
《伊索寓言》里有这样一个故事,足以让我们了解到语言的杀伤力。
伊索的主人让他去买世界上最好的东西,伊索买回来的是舌头;主人又让他去买世界上最坏的东西,伊索买回来的依然是舌头。主人大为不解,伊索解释说:“舌头能够说出最动听的话语,让人们心花怒放;舌头也能够说出比毒蛇还恶毒的语言,伤害别人的性命。”
很多人在恶语伤人时,通常会拿自己的单纯当作挡箭牌:“我很单纯的,有什么说什么,没想到你会这么理解,这事能怪我吗?”要知道,正如伊索的理解,凡事都有两面性,语言更是一把双刃剑,同样的意思,可以说得很好听,也能够说得很难听,不同的态度和措辞给别人的感受也是大相径庭的。
生活中,有的人在拥有和享受一些东西的同时,又把所追求到的东西和别人攀比,从而陷入“比上不足”的自卑和嫉妒不平中。从此以后,这山望着那山高,永无止境地追求,于是,烦恼便也随着满足欲望而层出不穷,整个人生都陷入烦恼的网里。
英国心理学家调查10000人的快乐程度与收入关系后发现,虽然收入在某种程度上起重要作用,但人们更看重与别人比较的结果。这就是说,财富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人是否快乐,但影响人心情的更大因素,却是财富是否比周围人多。
一味地盲目与人攀比,容易造成人心理的不平衡,而不平衡的心理使人处于一种极度不安的焦躁、矛盾、激愤的情绪之中,甚至因此说出伤害别人的“恶语”。它使人牢骚满腹,不思进取。所以,当看到别人的成绩与优秀时,我们要学会保持内心的平衡,绝不能将心中的不平之气发泄在亲朋好友身上。那么,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一、学会纵向比较
比较分为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什么是横向比较?横向比较是指一个人与周围其他人的比较。什么是纵向比较?纵向比较是指一个人和自己的昨天比较,找到长期的发展变化,以进步的心态鼓励自己,从而建立希望体系。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很多人往往会陷入横向比较的误区,忽略了纵向比较,从而烦恼无尽。而纵向比较会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自己,更容易获得幸福与快乐。
二、自我暗示
什么是自我暗示?自我暗示又称“自我肯定”,是指通过对个体预期目标积极的叙述,实现头脑中坚定而持久的积极认知,摆脱陈旧的、否定性的消极思维模式。自我暗示是一种强有力的心理调节技巧,能够在短时间内改变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和心理预期,增强个体的心理承受能力。具体表现为带有鼓励性质的语言、符号以及动作,比如,当看到别人比自己好时,在心中默念“其实我也很好”之类的语句。
三、确立正确的目标
盲目攀比会扰乱我们原本幸福快乐的生活。因此,我们要寻找一个方向,确立一个正确的目标。
目标一旦确立,如同心中点亮了一盏明灯,我们就会生出调节和支配自己行动的信念,努力朝着目标奋进。
四、自我发泄
心理研究发现,怒而不宣会摧毁肌体的正常机能,导致体内毒素滋生,使人变得抑郁、消沉。而适当的发泄可以排除人内心的怒气,可以使人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发泄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向朋友、家人倾诉,或者独处时怒吼,或者对着某物打上几下等等。
五、寻找港湾
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个能让自己“充电”、休养的港湾。无聊时去“充电”,烦恼时去放松,就像一只远航归来的帆船一样,在这宁静的港湾及时得到休整。这个港湾可以是一间充满花香的“闺房”,可以是一个深造的培训班,也可以是一次独来独往的旅行。
六、心底无私
记住:主宰命运的人是自己。一个志向远大的人一定要树立自己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经常思考、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心底无私天地宽,一个人只要做好自己就是最大的胜利,就可以获得最大的安慰。
七、享受生活
生活是美好的。也许命运有时会在不经意间和你开个玩笑,让你跌上一跤,但说不定在你跌倒的地方,同时放了一块金子等着你去捡。学会体会生活的美丽,学会享受自然的恩赐,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也学会欣赏自己的长处。
八、回归自然
大自然如同母亲的胸怀一样博大,如同上帝的施舍一样慷慨。当你烦闷的时候不妨到外面散散心,回归自然。看看蔚蓝色的天空,洁白的云朵,听听潺潺的流水、婉转的鸟鸣,内心就会慢慢地趋于平静,快乐就会在不经意间涌上心头。
用你的言语,定义你自己的人生
你之所以成了别人眼中的“坏人”、成了别人生活中的大反派,并不一定是因为你的心地不够善良、坏到了骨子里,而是因为你根本不懂得沟通的原则、语言的艺术,与别人聊天的时候过于随意任性、不拘小节,甚至不注重口德、不考虑别人的感受。你已经习惯于用错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想法,并且根本没有发觉这些话语会在无形中摧毁别人对你的好感、让你的形象一落千丈。
换句话说,不是别人的主观看法(你或许还会觉得这些看法有失偏颇)定义了现在的你,而是你的一言一语给了别人能够定义你的依据。在佛经故事中,一则“种善因得善果”的故事,恰好可以让我们体会到“你所说的话,可以决定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道理。
从前,在舍卫城中,有一位名叫蜜胜的比丘。他和其他比丘们在出外度化途中,因为天气炎热,都觉得口渴异常。正在众人烦恼时,蜜胜将空钵往空中一抛,待到用双手去接住时,那钵中已然盛满了蜜糖。众僧于是得以解渴。
等回到精舍后,有一位比丘不解地向佛陀请教:“请问,蜜胜比丘过去修的是什么福?他为何能在任何时间地点都能求得蜜糖?”
佛陀回答:“很久以前,曾有一只猿猴向我求借钵具,然后装满了蜜糖来供养佛和僧众。因着它的良善和诚心,死后便转生为人,即是如今的蜜胜,前世的因,让他今世可以随时随地都能够得到蜜糖。”
那位比丘又问:“佛陀!请问,蜜胜的前世又是缘何生为猿猴呢?”
佛陀说道:“蜜胜会堕为猿猴的前世,乃是一位青年比丘,他看见另一位比丘跳过小溪时的姿态,就嘲笑他如猿猴一样不雅,犯了恶语的罪,所以堕生为猿猴,猿猴知错,遇佛得度,今生又再次转生为人。”
青年比丘正是因为不懂得“谨言慎行、嘴下留情”的道理而口无遮拦,所以在来世堕生为猿猴,饱受风餐露宿、饥寒交迫之苦,又因为知错能改而在今生再次为人,得以在佛陀门下修身养性。由此可见,不懂得嘴上积德的人,最终伤害了别人的心、也伤害自己的利益,若想要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受到别人的尊敬和看重,我们就必须懂得如何把话说得更好听,就算没有口吐莲花的本事,最起码不能一出口就伤害别人。
在生活中,良言可以温暖人心,激励人们、鼓舞人们。而恶语只能给人的心灵造成无法弥补的创伤。与此同时,说“良言”的人收获了一个美好的回报,而说“恶语”的人恐怕等待他们的只有悲惨与孤独的人生命运了。
有一个才女,在读初中时,作文极好,而数学极差,几次考试都不及格。有一次,为了父母和老师,她硬生生地把数学题死记硬背了下来。结果三次小考,她的数学都得了满分。但是数学老师却十分不屑地对她说:“数学蠢材怎么一下子成了数学天才,肯定是作弊了!”这个倔强而又敏感的女孩直言不讳地回答道:“作弊对我来说是不可能的。就算你是老师,也不能这样侮辱我。”听到这样的话,老师气坏了:“好啊!既然你这么厉害,我倒要看看你的能力!”于是,老师单独给小女孩发了一张她根本没有学过的方程式试题。结果可想而知,她当场吃了鸭蛋。
这件事情对小女孩伤害很大,从此,她休学在家,自闭了七八年,并且养成了悲观、敏感、孤独的性格。这个小女孩就是台湾著名作家三毛。
伤害别人的话,危害是如此之大,不仅在当时让人难以接受,甚至还会给别人造成一生难以愈合的创伤。当然,相信那位数学老师也为自己曾经的行为懊悔不已,而且这样一位伤害孩子的老师也不会得到什么人生的幸福与快乐,因为他的言语已经决定了他的人生,一个满口“恶语”的人命运又怎么会垂青他呢?
有人曾向我诉说自己的处境:
有一位学员形容自己是处在恶语毒话的办公丛林中,主管、同事随时施放恶语与毒话,不是人身攻击,引人发怒的断章取义,就是暗放冷箭,飞短流长,不时制造不实谣言,想避都避不掉。
曾经他认为办公室竞争就是争生存的地方,谁有能力,谁就可以大声嚷嚷;谁有权力,谁就可以恶言相向。但是,没过多久他改变了自己的想法。内心泛起“要走,还是要留”的矛盾。
这时,我将我以前的经验拿出来与他分享。记得在一家外商贸易公司上班期间,老外上司较没耐心,常常板起脸孔破口大骂下属能力太差,同事们都受不了他的坏脾气,一肚子火。
有一次,主管大骂道:“你们这些大学毕业生,书念到哪里去了?只长肉,不长脑,猪哦!”刚毕业的女同事怎么也禁不起主管的恶语,纷纷走人。
我和他们不一样,当主管不高兴,对着我们大声嚷嚷时,我的态度一定是礼数到家,然后再借着毕恭毕敬地回答“是、是、是,总经理”,将他对我的百般数落全部一次“回向”给他。年终考核,我得到了优良员工奖,关键票数在老外上司,理由是我的应对礼仪非常得体。
去与留的决定权在他自己,我给他的建议是:“这里不好玩,别的地方不一定好玩;这里玩不起来,别的地方也不一定玩得起来,滚石不生苔。”
他听了,点点头笑着说知道应该怎么做了,从现在开始先学会两种百毒不侵的方式,一种是消极应对,练就一身耳背功夫,在枪林弹雨袭击下,仍能活得自在;一种是用积极正面的态度,应对丛林生存战,增强说绝妙好语的能力,凸显自己会说好话的高手的一面,不畏惧挑战。
其实,我不赞成恶语毒话的办公室竞争,更主张时时说好话,句句皆好话,每一个人都有要求不受恶语毒话的权利,《佛经·拘伽利耶经》有云:“出生之人,嘴中都长有一把斧。愚者口出恶言,用这把斧劈砍自己。”意思是说人的舌头有如双刃斧头,挥斧所到之处,听者和说者两败俱伤。
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会用最恰当的言辞对待他人,而不是口无遮拦,任意逞己之快,挫伤别人,造成无法抹平的伤口,等到察觉时,痛楚已经产生,想挽回已经来不及。
在与人交往时,我们一定要谨慎驻守这道伤人伤己的闸门,不要随意开启,记住!就算不小心夺口而出,我们也必须付出口出恶言的代价,因为你的言语将定义你自己的人生,有什么样的言语将会有什么样的人生。一个只会说“恶语”的人,命运带给他的将是一个失败的人生。
事出皆有因,列一份“友尽”清单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性格特征等。倘若一个人在与人交流沟通时不注意说话的禁忌,那么势必会使朋友因你的言语受到伤害,久而久之他们将一个个离你而去。
具体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恶果呢?其实,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言粗俗
在人际交往中,不礼貌的语言,如粗话、脏话,往往会给人留下极不好的印象。
语言文明是一个人自身修养的体现,文明的谈吐才会给对方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
所以,在与人交流时,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二、不看对象与场合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和语言习惯,因此,与人交往时要看对象说话,对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比如,广东人、香港人有喜“8”厌“4”的习惯。这是因为广东话中“8”与“发”谐音,“4”与“死”同音。因此,在遇到非说“4”不可时,应用“两双”来代替。
另外,说话还要看场合。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在不同的场合说不同的话。比如,参加婚礼时,应该祝新婚夫妇白头偕老;在探望病人时,则应说些宽慰的话,如“你的精神不错”“你的气色比前几天好多了”,等等。
三、喋喋不休
爱喋喋不休地抱怨的人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像沿街乞讨的乞丐。他们与人见面,张口就说“我的命运太坏”,闭口就说“我的工作让我很烦”,而且将日常生活中的无数小事与无尽烦恼向别人倾诉、哀叹不已。其实每个人的生活都有烦恼,而别人有什么义务浪费时间听你那容易破坏心情的过分唠叨与抱怨呢?所以喋喋不休地抱怨只能引起别人的厌烦而不是同情。
四、武断暴躁
武断暴躁的人一般都特别没耐心且相当自负。这样的人总觉得自己是对的,问题出在别人身上。倘若你要问为什么或找个解释,他会很暴躁地用最短的一句话让你血脉贲张而闭嘴。他们常说的话是:“不要烦我”“事情本来就是这样的,没什么好说的”。
五、空泛说教
很多时候,有一些人往往因为自己地位比别人高、年龄比别人大,潜意识里就有一种优越感,觉得自己比别人有经验、比别人懂得多,因此说话的时候常常会带有说教的腔调。
当然,不能完全把说教一棒子打死,有时说教中也有正确的忠告,但这些忠告也经常因带有说教腔引起对方的逆反情绪而不被接受。既然是要说服教育别人,那么就一定要想办法使别人接受自己的意见,所以要力避高高在上、目空一切,而是要拿出鲜明、生动、形象的事例让别人心悦诚服地接受。
这种人常常会这样说:“你须知道我并不是在干涉你的作为。”“现在我不喜欢讲这一类事情。”“我觉得有许多话不得不同你讲。”或者“我也许不应讲这些话,可是我想你会明白这些话的好处。”
其实,说教者说的这些话,应该是在别人接受观点时自然而然地从心里产生的想法。而由说教者嘴里说出,说得再多也只是空洞的说教而已,收不到任何效果,反倒让人生出抵触情绪。
六、说长道短
在我们周围,有些人总喜欢关注无聊的琐事,爱探听别人的秘闻轶事。他们的心理,有时是为了增加闲谈的资料,有时是为满足好奇心,这类人还会把这些秘闻轶事添油加醋,然后传播出去,并以此为乐,以此为荣。
这样的说长道短是一种低级趣味,对人际关系的损害是非常严重的。试想一下,倘若有人在背后说你怎么怎么样,你会怎么想呢?
七、以自我为中心
这种人说话有两个表现,即自我吹嘘和自说自话。自我吹嘘、大言不惭的人往往讲起事来有声有色,故事完整,波澜起伏。只是他讲的主题只有一个,即他自己。假如你稍微留意一下,几乎每句话都会出现一个“我”字,这个无限重复的“我”很容易让人失去耐心。吹嘘自我的人到头来往往会给人家留下浅薄和无知的印象。
自说自话的人,往往认为自己所感兴趣的,一定也是他人感兴趣的。他们不管别人接受不接受,或对别人的话置若罔闻,自己说自己的。
其实,交谈是双方之间的事,应该形成一种交流的氛围。
可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常常只说自己的事情,而不会顾及他人的感受。他人对此的回应就是不理会此人。在与人交流沟通时,过分关注自我而忽视旁人的人最终只会受到大家的疏远。
八、言而不实
这种人说话很少有个准数,要么与事实本身不符;要么说一套,做一套。有些时候,言而不实的人说的话也不完全是假话,更多的时候是确有其事,只不过话从他嘴里出来就走了样了,或有夸大,或有虚构。
人们对言而不实的人,一般只是姑且听听,并不完全相信。久而久之,言而不实的人将会失去人们对自己的信任。
九、语言刻薄
在生活中,有些人似乎特别伶牙俐齿,说话咄咄逼人,攻击性特别强,而且往往伴有冷嘲热讽,不给人留情面,实际上他只是言语刻薄。这种人常常被人们称为“刀子嘴”。
言语刻薄的人往往因为一句话就会失去别人的友谊和信任。人与人最好能平等互爱,为什么要用刀子似的刻薄言语去伤害别人呢?不过言语刻薄的人似乎很难改掉这一说话方式,这跟他的性格、修养有关。这种人往往冷漠、自私而寡情。
因此我们说话时一定要谨慎,说话之前要想想自己的话是否会伤害别人。言语刻薄将影响我们的交际效果,很难交到真心朋友,对事业有百害而无一利。
十、自作聪明
有一些人总觉得自己比别人聪明,摆出一副什么事都知道的架势,因此总认为别人说得不好、考虑得不周,其实自己的意见也高明不到哪儿去,或者根本牛头不对马嘴,让人既好笑又好气。
自作聪明的人总认为自己的意见比谁的意见都好,爱大着嗓门到处嚷嚷,炫耀自己万事通的本领。面对这样的人怎么办呢?最好的办法便是给他一个不言不语。当时不要说一个字,也不要露出任何表情,只当这样的人不在场似的,这样做了几次之后,自作聪明者便会真正聪明一回,意识到自己没有被理睬而闭口。
十一、辩论成狂
这种人说话好像就是为了与他人辩论似的,不是那种为了真理而辩论,而只是为了辩论而辩论。无论别人说什么、怎么说,他总要拿出不同的或相反的观点与别人对垒,似乎这样很有趣。这种人被称为辩论狂。
辩论狂的天性在于使每一次谈话都转成辩论,而且在交谈中从不控制他好斗的天性。“你这儿错了”“啊!那是你造成错误的所在”是辩论狂爱说的话语。在这样的人看来,任何人都喜欢参加辩论的。长此以往,辩论成狂将会吓跑周围的朋友。
十二、执迷不悟
这种人往往十分固执,我们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做才能使他转变或使他承认自己的错误。他自己认为是对的意见,无论别人怎么说、怎么做,总是很难动摇他的观点。
执迷不悟的人总是喜欢争辩,倒不是他为争辩真理而争论,他只是希望巩固自己独特的意见罢了。即使他明白无误地失败了,他还是不肯承认,还要固执己见。
跟执迷不悟的人谈话,很难有一个轻松的氛围,他谈过了一个特别的话题,于是转向另一个话题。可是,当他忽然间想到了要说的话,他又打断了你的话头,再回到先前讲的题目上去。他所想要说的话,并不是一个新的观念或意见,只是对先前所讲的那特别的话题还嫌不充分、还嫌不突出,所以他还要再讲一遍。
执迷不悟的人和自说自话的人是不同的,自说自话的人可能有好脾气好学问,说话时顾到前因后果。执迷不悟的人只是一味固执而已,他常常是自私的,甚至比大言不惭者更自私。
有点不合时宜的口头禅
什么是“口头禅”?一般来说,是人们潜意识的习惯性的流露,也是思维定式的结果。看起来简简单单几个字,毫不起眼,常常会被我们忽略。殊不知,就是这么简单的几个字,一旦产生与形成,则会有顽固的支配力,并将牢牢地掌控你的生活,甚至会影响你的命运。
我曾经历过这样的事情:
有一天,一家上市公司的老总对我说,随着公司业务发展,自己的“出镜率”高了,演讲时感到“压力山大”。我看了他寄来的演讲录像,发现他的“原生态”问题不少,其中最明显的就是“这个”“那个”这类词语不断——仔细数了数,3分钟里竟出现了20多次。然后,我把这位老总以前和最近的演讲进行了比较,发现他说话越来越“老总”,口头禅越说越猛。
口头禅并非老总们的专利。一次,我给一群企业高管上课,有个学生这样介绍自己:“我,那个,在某某公司上班,那个,我,嗯,负责技术,手下有这个,千百号人,对。我的工作是,那个,业务战略规划发展,对,嗯,对……”堂堂的公司高级主管,说起话来竟然像一个没见过世面的人,大大削弱了他说话的可信度。
不可否认,多数人都有口头禅,这就像习惯性动作一样。而且,这种习惯自己一般很难觉察。但是,它却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人际交往。长此以往,还会影响到我们的事业发展。
以下“口头禅”是需要我们注意的:
一、按理说
在生活中,有一些人总喜欢明辨道理,遇到事情总要辩个清楚。不过,天下道理说不完,数不尽,人人都能信手拈来。倘若你还张口闭口“按理说”,只会让人敬而远之,其实你真实的想法比道理更能让人信服。
二、这有什么不敢的
这句口头禅充分体现出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大家知道,勇气与自信用于开创事业是一股强大的正能量,但是倘若经常挂在嘴边容易让你意气用事,导致不计后果的行为。
三、有没有搞错
这样的话语字字都深深地刺激着旁人的神经,实际上也是自己神经质的表现。原因是自己想得太多,钻进牛角尖出不来。
四、你先听我说
这句口头禅,无疑表达了你的坦白与直率。
人与人之间需要沟通,所以需要表达。但是,沟通一定是双向的,不然就达不到沟通的目的。老是不听别人说,只顾自己表达,这样只会让别人离自己越来越远。因此,喜欢言说的人,一定要做到适可而止,收放自如。
五、听我的,没错
本意上,你只是想帮人走出困境和迷茫,但经常挂在嘴边,且自命不凡,是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
六、有本事你来
这句颇具杀伤力的口头禅自然表现出:自己能够干事,但是受不了别人的质疑。
需要记住的是,强中自有强中手。自己能干事是好的,别人言说也正常。面对别人的说三道四,不必认真对待;心里想想可以,最好不要说出来。
七、还是我厉害
这句话最具杀伤力。大体是成功后的自我安慰与自我激励;自言自语可以,公开讲出来,则比较麻烦;从此,身边便多了个败下阵来的尴尬对手。不管是你赢了实力还是赢了气势,你也得开始小心行事,以防自己有一天也落入灰头土脸的境地。
所以,你一定要记住:成事在天。自己的成功,首先应该感谢的,大体是自己的命运,以及身边的各种人缘;你的成分往往不多。另外,你的成功或许只是暂时的,或者意外的;人的一生处处充满了陷阱与险境,小心当为上策。
不过,你要知道,受人予鱼,不如受人予渔;千万不要让人因为依赖,而失去自我,离开了你则举步维艰。另外,每个人有自己的情况,或许别人自己本来就有主意,遇到困难只不过只是想倾诉而已;你的注意可能与他本人的愿望背道而驰。
那么,怎样才能减少口头禅呢?
1.短暂停顿
当你张口想说“呃”“对”那个等词语时,一定要忍住,把要冲出口的口头禅硬生生吞回去,用无声短暂的停顿取代。很多人有口头禅,只是因为他们不适应空白和停顿。停顿不仅让听众留下了消化理解演讲内容的时间,还给演讲者提供了构思或调整的时机,还能展现自我控制的优雅。
2.自我随访
我给我的朋友们出了一道难题:每半个月给我一次一分钟的微信留言。据说,这招把他们整得满头大汗。你也可以回放发给别人的微信留言,或观看自己的演讲录像,关注怎样才可以规避这一不良习惯。不过有时你刚戒掉“这个”,又出现了“那个”,就像肿瘤手术后,还不能高枕无忧,要时时跟踪随访。
3.标签贴士
在你的电脑或电话上贴几个“嗯”和“啊”的小标签,提醒你注意听自己说的话,这也是不错的戒掉口头禅的手段。
伤人的未必都是狠话,废话也能
明朝初年有一个刑部主事,名叫茹太素,写了份长达一万七千多字的意见书,完全是废话连篇。朱元璋叫人念给他听,念了六千多字,还没有听出头绪。他十分生气,把这人找来训斥:你身为刑部主管官,尽讲些空话废话,实是可恨。他下令把这人打了一顿。晚上他叫宫女接着往下念,直到念到一万六千多字时,才涉及本题。
看罢这则史料,不禁哑然失笑。笑后一想,写废话空话的长文章,古有之,今日“继绝世”的亦不乏其人。本来,以朴素精练的语言准确真实地表现思想观点和客观事物,是我们炎黄子孙使用语言的一个特征。孔子认为:“辞达而已矣”;韩愈强调:“唯其诚”;刘知几指出:“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主”。可是,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人总是废话连篇,以至惹人厌烦不已。久而久之,竟然对别人造成一种伤害。
小郭是一名销售员,在他看来,搞销售就是靠一张嘴吃饭的,能说会道是一项优势。他是个很能说的人,不管在什么场合和什么人,他都能胡吹海侃一通。有他在的场合,永远不会冷场,因为他太爱说话了。
有一次,因为一笔订单出了问题,销售部召开紧急会议商量解决办法。经理刚说完“请大家积极发言”,小郭立马就举手了。不等经理点名,他就自顾自说开了。接下来的十几分钟里,他都在不停地说,经理几次暗示他,让他“简明扼要说出解决办法就行”,旁边的同事也悄悄地提醒他“跑题了”,可是他竟然置若罔闻,依然在那唾沫横飞地大谈“责任心”之类的问题……经理最后忍无可忍直接打断了他:“倘若你没什么建设性的意见,就把时间留给其他人吧!”场面十分尴尬。
在与人交谈时,人们往往讨厌那种长篇大论跟你说个没完没了的人。有些人说得多,但却说不好。他们会一口气谈论整整一个上午,他们会在一个上午谈遍古今中外。他们不但天文地理能谈,男女情事也能谈。他们眉飞色舞,表情丰富。他们滔滔不绝,从不觉得累。但是,他们却往往忽视了一点:周围的人早厌烦不已,别人不愿意把自己的时间浪费在毫无意义的废话中。
喋喋不休地推销自己,滔滔不绝地诉说自己的故事。这样不但不能表现自己的交谈口才,反而令人生厌。
刘林曾经遇到这样一位爱表现口才的人——某公关公司女性总经理。这次刘林与她洽谈业务。这个女总经理长得十分漂亮,业务做得尚可,经常在海峡两岸跑。当她话匣子一打开,就滔滔不绝,如黄河决堤,一发不可收拾。刘林亦是业务口才高手,但想插几句话,却始终苦无机会。这位女总经理兴致高昂地叙述她两岸的公关事业是如何蓬勃,刘林则两手在餐桌上玩弄着吸管,心中觉得十分无趣。三十分钟过后,刘林终于鼓起勇气对这个女总经理说:“对不起,待会儿我还有事,我先走了!”
这位女公关总经理过多的“单口相声”并没有达到交流思想和增进感情的效果,相反,她却自尝了唱独角戏的苦果。她只顾表现自己的出众口才,却完全没有顾及听者的反应。其实,现实生活中都会对自己的经历和所做的事情怀有莫大的兴趣,人们最高兴的也莫过于对他人谈论这些事情。但过分地谈论这些,往往会使听者失去兴趣。
在我们的周围有这样一些人:有的人做了一个十分有趣的梦,觉得亲临其境,其乐无穷,结果逢人便说,不厌其烦。还有的人则喜欢说自己的经历,如上中学时怎样,上大学时怎样,参加工作时怎样,后来又怎样……如此等等。但是倘若我们仔细想一想,自己有兴趣的事情,别人也是像我们一样有兴趣吗?那些断续破碎、稀奇古怪的梦境,往往除了做梦者本人,别人听来十分枯燥的,倘若对方对说话者提到的那些往事、那些人、那些地点,一点都不熟悉,一点也不觉得有趣,无疑他也不会与说话者产生共鸣。而且,时间长了听话者还产生严重的厌烦心理。
其实,很多时候伤人的未必是狠话,废话也会伤害别人的感情。在爱情与婚姻中,废话往往具有极大的杀伤力。试想一下,倘若一个女人整天啰里啰唆地说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作为丈夫能不心烦不已吗?随着时光的流逝,伤害的将会是两个人之间的感情。
拿破仑三世,也就是拿破仑的侄子,疯狂地爱上了最美丽的女人特巴女伯爵玛利亚·尤琴,很快他们就走入了婚姻的殿堂。他们的婚姻在外人看来十分完美而浪漫,因为他们拥有财富、健康、权力、名声、美丽、爱情、尊敬……但是爱的圣火很快就变得摇曳不定,当热情冷却下来时就只剩下了余烬。
拿破仑三世可以使尤琴成为皇后,但是却无法让这位美丽的妇人中止唠叨。
尤琴十分害怕自己的丈夫移情别恋,她嫉妒在他身边的所有人,总是怀疑自己的丈夫和别的女人有隐情,所以她想尽一切办法缠绕在丈夫的身边,不给他一点私人时间和私人空间。当丈夫处理国家大事的时候,她竟然冲入他的办公室,和他“培养感情”,谈论宠物和鲜花;大臣们和拿破仑三世讨论政事时,她却时不时地进来干扰不休。她拒绝让自己的丈夫独处,一旦他流露出淡漠或者不耐烦的表情,她就开始细数丈夫的不好,又说又哭,不停地唠叨,不停地威胁。
身为法国皇帝的拿破仑三世虽然拥有整个华丽的皇宫,却找不到一处安宁的地方。最终,拿破仑三世冷落和背叛了尤琴。
为什么会这样呢?很显然,因为没完没了的“唠叨”让这个美丽的女人失去了最美好的爱情。试想一下,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上,有谁不渴望得到片刻宁静,有谁不渴望得到一个温柔体贴的妻子呢?拿破仑三世和尤琴的爱情里,“废话”成了一把伤害对方的利刃,斩断了他们之间最后一丝爱意。
所谓唠叨就是废话的一种,要么是重复地说同样的话;要么是说来说去表述同一个意思;要么是说了一大堆话却没有任何意义。“戏唱多遍无人看,话说多遍无人听”,当叮咛变成啰唆,当教导的良言重复多遍时,再有道理的话都会成为垃圾。这样的人能够得到别人的欢迎与尊敬吗?恐怕只能得到众人的厌烦与疏远吧!
有专家发现,50%以上的婚姻是不幸福的,许多浪漫的梦想之所以破灭,其中一大原因就是废话——毫无用处、令人烦躁的唠叨。
所以,一个有远见的人一定要学会改掉爱说“废话”的坏习惯。
你混淆了“能言善辩”与“强词夺理”
我们说某某人会说话,某某人口才好,更多的是指一个人说话有说服力,能够抓住问题的关键恰当地表达出来。相反,有些人说话滔滔不绝,但是言之无物或强词夺理,只能用胡说八道而不是能言善辩来形容。
历史上和现实中许多能说会道的名人,在辩论失利时仍死守自己的堡垒,因而惨败的事情不乏其例。
1976年10月6日,在美国前总统福特和卡特共同参加的、为总统选举而举办的第一次辩论上,福特对《纽约时报》记者马克斯·佛朗肯关于波兰问题的质问,做了“波兰并未受苏联控制”的回答,并说“苏联强权控制东欧的事实并不存在”。这一发言属明显的失误,当时立即遭到记者的反驳。但反驳之初佛朗肯的语气还比较委婉,意在给福特以订正的机会。他说:“问这一件事我觉得不好意思,但是您的意思难道在肯定苏联没把东欧化为其附庸国?也就是说,苏联没有凭军事力量压制东欧各国!”
福特如果当时明智,就应该承认自己失言并偃旗息鼓,然而他觉得身为一国总统,面对着全国的电视观众认输,绝非善策,于是继续坚持,一错再错,结果为那次即将到手的选举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刊登这次电视辩论会的所有专栏、社论都纷纷对福特的失策做了报道,他们惊问:
“他是真正的傻瓜呢,还是像只驴子一样的顽固不化?”
卡特也乘机把这个问题再三提出,闹得天翻地覆。
高明的论辩家在被对方击中要害时绝不强词夺理,他们或点头微笑,或轻轻鼓掌。如此一来,观众或听众弄不清他们葫芦里藏的什么药。有的从某方面理解,认为这是他们服从真理的良好风范;有的从另一方面理解,又以为这是他们不屑辩解的豁达胸怀。而究竟他们认输与否尚是个未知的谜。这样的辩论家即使要说也能说得很巧,他们会向对方笑道:“你讲得好极了!”
能言善辩的人让人佩服,强词夺理的人只会遭人鄙视。日常生活中我们一定要谨记:能说不是多说更不是强说。如果说话能改变结果,那么能言善辩和强词夺理正是会导致两种相反的结果。
有一位专家型的部门经理,从他的业务能力来看可以干更大的事,但当他在评价和安排员工的工作时,却经常让人不知所云。他要么说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要么喋喋不休,因此失去了晋升机会。还有一类人是对自己所干的事和所说的话不敢承担责任,因而失去了上司和员工的信任。
还有一家制造公司的部门经理,当他把事情弄糟以后,老板批评道:“这到底怎么回事?你把事情全弄糟了。”这位中层经理听了老板的批评后非常生气,立即辩解道:“一定是手下的员工误解了我的意图和要求,他们应该对这一后果承担主要责任。如果您对这一结果不大满意,也不应追究到我的头上。”这一回答显然让他的上司难以容忍。他的上司说道:“你承受不了责备,也不能保持冷静。不管是谁的错,你都应该去努力解决问题,但你的回答中丝毫看不出这一点。”因此这位经理后来被免除了职务。
显然这些人都是因为自己“语商”较低,在试图证明自己具有很强的思考、评价和解释能力时,自断前程。他们给自己的上司、下属、合作伙伴和同事都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所谓以理服人就是把握好逻辑,讲求道理,依据事实。沟通是需要用“心”交流的,时刻与对方坦诚相待,把自己放在一个与对方平等的高度上,给对方安全的感觉,自古更有事实胜于雄辩之说,切忌罔顾事实,强词夺理!唯有如此你才会从一个绝对的对话“低手”转变成一个十足的对话“高手”了,赢得在沟通上的主动权。
一个强词夺理的人,最显著的一个特征就是没理也找理,不断地为他自己的错误行径做出无错的辩护。但是虚张声势、强词夺理,只会加剧他人心中的怒火;人与人之间的强词夺理,只会使得和睦消解、滋生戾气,更有甚者,引发暴力。
在谈话中显示自己成功的自信,这并不是什么不好的行为,而且你也必须如此。但良好的言辞、智商同自吹自擂有很大区别,关键在于你是否能以恰当的方式和技巧来表现。
当你表露自己的成功时,你所希望表达的信息不过是让他人知道你有多棒。但是你一定要注意:在传递这种信息时,必须坦率简洁。例如,如果你成功地为公司举办的一次新闻发布会写了一份报告,得到与会者的好评。你的喜悦与成功感也会溢于言表。这时,你大可不必说:“瞧,我做了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相反,当上司称赞你时,你倒应显得更加沉稳:“这是公司分配给我的工作,也是我应该完成的。”一个人的“语商”与他的情商有很大的关系,情商高的人大半能说会道,或者至少能把话说到点子上,说的话能让人感觉舒服。所以,“语商”的提高不是片面地学怎样说话,而是要从有意识地提高情商入手。
天花乱坠的赞誉之词,其实并不好听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这么认为:在与人交谈的时候,要多说一些赞美的话,这样对方才会对自己产生好感,进而可以寻找有利时机实现自己的目的。与此同时,他们还骄傲地说:“赞美的力度越大、拜年话儿说得越多就越好!”
实际上,赞美作为一门艺术,与所有事情一样,也有一个尺度问题,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孔子说“过犹不及”,意思就是说,事情做得过了头,与事情没做好相比,效果都是一样的。赞美也是如此,赞美的力度不够,就不能真正让对方高兴;赞美得过了头,又可能会让人感到肉麻、反感,所以,赞美别人时一定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有调查研究发现:太夸张的赞美竟然在人的身上产生“负面”的影响。
相关专家为此做了一个实验,他们找来240位小朋友参与,先请小朋友填写心理问卷,测量他们的“自信心”,然后将孩子分成3组,让他们描一幅画,画完后,十分刻意地给第一组过度的赞美、给第二组普普通通的赞美、第三组则完全不给赞美。
接下来,这些刚被赞美的小朋友,被要求再画一幅更难的画作,问问小朋友意愿如何。
结果,3组小朋友,竟然分别出现不同反应。相关专家发现,当小孩子本身具有高度自信的时候,你给他过度的赞美,他会很兴奋地想要挑战下一幅更高难度的画作,也就是说,赞美果然有用,小孩子变得更有自信。但倘若小孩子本身是“低自信”的,如果又给他特别多的赞美,他们竟然出现了神奇的“抗拒”,拒绝去挑战下一幅画作。
为什么这些低自信的小孩,被赞美之后,反而更没有自信了?相关专家找到了答案:因为他们听到赞美,反而有压力。对这些低自信的小朋友来说,赞美,等于是收到一个“陌生的礼物”,于是,他们感受到的并不是“终于有人看到我很强了”,而是很大很大的压力。
这个实验给了我很深的感触:在我们的人生中曾经多次给出赞美,但当你赞美某人的时候,对方真的领情吗?
曾有一个下属,能力平平、说话很小声,领导判断他可能自信心不足,而为了给他信心,有一次,他有了一点点表现,领导就特别地昭告所有人,他做得很棒。但领导万万没想到的是,经过了那一次夸张的赞美,他反而表现更差了。后来才知道,当天他就非常质疑地私下问其他同事:“是不是主管要叫我做更多事情了?”
后来,相关专家整理出一个准则:通常,表面光鲜、能言善道的人,其实是很喜欢被赞美的但通常是这种人,我们最不愿意给予赞美,因为他们已经这么自大。而有一些人,他们一看就是“弱势”,长相不出众、说话很小声,你很想给他一点点赞美和鼓励。但实验结果告诉我们,反而千万不要乱给赞美,因为你给的过度赞美,可能会变成你们“友情的毒药”“职场的杀手”。
丽莎是一个喜欢唱歌的小女孩,父母也很为她的歌声感到骄傲。一天,父亲的朋友到丽莎家里做客,听说丽莎喜欢唱歌之后,客人要求丽莎当场给他唱一曲,丽莎有些羞涩地唱了一曲,客人立马称赞道:“真是太棒了,丽莎,你的歌声可以说是全世界最动听的声音了,我从来都没有听过这么美妙的声音,我的心都随着你的歌声飞到了远方,倘若不是睁着眼睛的话,我还以为是席琳·迪翁站在我面前呢!哦!不,席琳·迪翁也没有丽莎的歌声美妙。”尽管丽莎希望得到赞美,但客人的赞美却让她感到有些难堪,丽莎说了一句:“我只是喜欢唱歌,根本比不上席琳·迪翁。”结果,客人和丽莎的父母都有些尴尬了。其实,只要客人换个说法:“哦,丽莎你的歌唱的真不错,好好努力,以后说不定会成为另一个席琳·迪翁呢!”那么丽莎听了,就算脸羞得红了,但心里也一定会十分高兴!
由此可见,赞美之词不可滥用,更不能过度。否则赞美就很容易变成吹捧,赞美别人的人不但不会收获成功的微笑,反而要吞下被置于尴尬地位的苦果。
一位作家曾经陪自己的业务员朋友去拜访某个大型超市的经理,当业务员见到经理之后,便开始不停地对经理进行赞美,经理的长相、衣着、办公室的布置,他统统称赞了个遍,但最终,业务员想要谈的事情却没有谈成。后来,这位经理对作家说道:“你的业务员朋友真是热情,但是好像热情得过了头,他看到什么都赞美,让我感到很不适应。”
一个气球吹得太小,会不好看;吹得太大,很可能会吹破。同理,对他人赞美也应该适可而止——真诚的赞美应该是恰到好处。赞美要适度,要充满真诚、发自肺腑。
我们每个人都喜欢听赞美的话,这是人类共同的天性。但是,不一定所有的赞美的话都能让人喜欢,因为说赞美话的时候,要分场合、分对象、用恰当的语言赞美,才能赢得被赞美者的喜欢。否则,赞美话说得再多,也不可能达到赞美的效果。
有的人把赞美转变成阿谀奉承,整天围着领导转,频频灌迷汤,以赞美来讨得领导欢心,以求达到自己的目的;有的人为了赞美别人,分不清对象,找不准特点,赞美的话张冠李戴,不假思索,随口而出,令被赞美之人听后心里十分不舒服。对年长者夸人家真帅,对年轻者见面就夸人家身体健康、高寿,对肥胖者夸的是这人真有福气,肥得像猪一样;还有些人为了赞美而赞美,见了领导就夸,“你真漂亮,是我见到的第一美人”“你说的话真好听,我从来没有听到过这么好的话”“你真英明、伟大,没有你当我们的领导,就没有单位的今天”“你是我遇到的最有能力的人,在做事和为人方面没有谁能比得上你了”。
如此夸大其词的“恭维”,让人感到十分肉麻,听起来让人更加不舒服。
其实,赞美是一门学问。在我们周围,并不是人人都能把赞美的话说得恰如其分。赞美也要适可而止,注意技巧,既能使对方欣然接受,不觉得赞美之言过火而心生烦躁,而且还要赢得对方对自己的好感,以达到其真正的赞美效果。
假如在聚会上发现某人的歌唱得不错,你对他说:“你唱歌真是全世界最动听的。”这样赞美的结果只能使双方都难堪,但是倘若换个说法:“你的歌唱得真不错,挺有韵味的。”他听了,一定会非常高兴。所以说,赞美之言不能滥用,赞美一旦过头变成吹捧,只会惹人厌烦。
赞美要发自一个人的内心,要体现真诚,要实事求是,而不是随心所欲、信口开河,因为你要赞美的人,是你了解的人,你要赞美的话,是来自于被赞美人的优点。假如你可以准确而又亲切地用善意的、优美动听的语言,和蔼自然地将对方的优点赞美一番,既能使在场的人引起共鸣,同为称道,也会使对方感到受之无愧,心安理得。
赞美的语言是对人形体和行为的一种修饰,要使用得当,恰到好处,也并非是越多越好。过分的语言,不切合实际的赞美,只会适得其反。
赞美来自于诚实,发自于内心,不仅要观察其表,还要了解其里。与此同时,还要把握一个度,只有在对赞美之人掌握可赞美之处的基础上,选择好适合的场合表达出由衷的赞美,这样的赞美才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
赞美的尺度掌握得如何,往往直接影响赞美的效果。记住,恰如其分、点到为止的赞美才是真正的赞美。使用过多的华丽辞藻,过度的恭维、空洞的吹捧,只会使对方感到不舒服,不自在,甚至难受、肉麻、厌恶。
吹牛过头,会吹爆别人对你的好印象
在某种情形下,适当地自夸自赞可以让自己给别人留下很好的印象,中国民间有句俗话,叫作“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倘若卖东西的人总是说自己的东西不好,那么谁还能来买呢?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自夸也要把握一定的尺度,过分的自夸被人形象地称为“吹牛”,一旦被人认为你是一个爱吹牛的人,那么你在别人心目中留下的印象,简直比起那些总是自谦的人还要坏上三分。
古罗马时代,有位英雄名叫马西尔斯,因为他作战勇敢,多次拯救罗马城于危难之中,所以人们对他十分崇拜,称他为“战神”。由于他长年在外征战,罗马人并不知道马西尔斯到底长什么样子,就这样他成了人们心目中谜一样的人物。
后来,马西尔斯不想再过那种打打杀杀的生活,于是就想投身政坛,与几位对手角逐执政官这一职务。按照规定,马西尔斯和其他候选人都要在选举初期公开发表演讲,赢得选民的支持。到了演讲的时候,马西尔斯什么话都没说,只是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让人们看他身上的累累伤痕,选民们被感动得泪如雨下,马西尔斯认为自己凭借这一优势,一定可以如愿以偿。但是,到了正式投票的那一天,马西尔斯一反常态,开始在各种场合进行滔滔不绝的演讲,一味地吹嘘自己的功绩;而且他只和那些陪同他来的贵族说话,对选民不理不睬。很快,人们对他的印象大打折扣,大家都认为所谓的“战神”不过是个“吹牛不上税”的话痨而已。于是,马西尔斯落选了。
在生活中,适度的自夸可以,但如果滔滔不绝地自吹自擂就不好了。在很多情况下,你越是自夸,别人就越是瞧不起你。很多人常常会这样认为:信口开河的人品位大都很低,知识也没有那么渊博。爬得越高,摔得越惨,当人们发现你是在吹牛,就会感觉自己受到了愚弄,所以说,过分自夸只能让你和别人之间的距离变得越来越远,沟通也越来越困难。像马西尔斯那样的战场英雄,是根本不必用语言来吹嘘自己的,身上的伤疤足以胜过千言万语。但他到了最后关头,居然舍弃了这一做法,在选民面前装腔作势,他说得越多,人们对他就越失望。
许多人经常在朋友聚会或其他一些公开场合夸耀自己,而且往往以“想当年”“想当初”这样的词语作为开端,希望能够在自吹自擂中获得别人的敬佩。可是,殊不知,这样的做法往往会让听者在心里产生很大的反感,常言说“好汉不提当年勇”,倘若你的成就已经是过去式,那么还是待在家里自己回忆比较好,在公共场合自吹自擂,只会让人对你更加反感,虽然出于礼貌,人们会对你进行赞美,但绝对不会得到人们的认同。倘若有人非要你讲讲过去的事情,那么也应该点到为止,不要太过分。
有这样一则笑话:三个人在一块吹牛,甲说:“我一伸手就可以够着天。”乙不甘示弱地说:“我一抬头就可以碰着天。”丙沉吟着说:“我可不得了,一开口说话,上嘴唇顶着天,下嘴唇挨着地。”于是甲、乙问丙:“兄弟,那你的脸呢?”丙说:“吹牛的人就不要脸。”
其实,这就是人们对那些爱自吹自擂的人的看法:没有人喜欢吹牛皮的人。
王明远在读大学的时候就喜欢吹牛,同学们便对他敬而远之。毕业后,他去了一家生物制品公司,仍然没改掉身上的毛病。工作两年后,老板因其理论功底扎实、技术娴熟,又出自名牌大学,便提拔他做了部门主管。
老板提拔王明远做了部门主管后,便在暗地里观察他的领导能力,没想到他将部门管理得有声有色。很快,老板便又给他升了一级,让他担任技术总监。
“十一”前夕,正巧赶上公司接的一个大项目马上就要交货了。老板非常在乎这个项目,但按照目前的进度肯定是完成不了,便想到通过改进技术提高产量。老板开了几次会强调这次任务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在会上,老板试探着问王明远:“明远,公司技术这块你最熟悉,你想一下,我提到的改进技术,能否在两个月内实现?”没想到王明远不假思索地表态道:“用不了两个月,研发部门只需一个月就能完成。您放心好了,这件事情包在我身上。”老板疑惑地望着王明远,点头微笑道:“好!那么,这件事情就由你全权负责吧!一个月后,我希望看到你的成绩。”
这时,坐在王明远旁边的研发部主任用胳膊肘捅了一下王明远,低声说:“一个月哪行啊?”王明远也没理会研发部主任善意的提醒,便拍着胸脯做了最后的表态。
改进新技术岂是一件容易的事,王明远为了迎合老板,表现自己的能力,硬着头皮接了下来。但是,在改进技术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购买新设备,还要做大量的生物实验,测定哪种方法最经济、最时效,这些都需要大量的时间。
会后,王明远召集手下的部门主管,开会研究对策,大家都表示一个月时间太短,都埋怨王明远睁着眼睛说瞎话。王明远便说:“我也知道有难处,但是说出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加上我又在老板面前表了态,到时完不成的话,只得吃不了兜着走。所以,现在抱怨也无济于事,大家只得齐心协力,争取做出成绩。”可是,所有部门主管都面露难色,王明远十分愤怒地下命令:“十一咱们加班,等落实完新技术后,咱们再补假。”
几位部门主管见王明远已经拿定了主意,便不好当面反驳,但在王明远下令十一加班后,许多下属都来请假……
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王明远只得做出让步,取消了十一加班的计划,等到十一假期结束后,一个月的研发时间已经过了几天了,最后王明远没能兑现自己的诺言,在老板面前失了信。老板当即大为光火,毫不留情地在大会上点名批评他,并严令他在两个月内拿出结果,否则就辞职走人。
王明远为了讨好老板,不顾客观阻力,便在老板面前夸海口,结果未能按时交出成绩,使自己在老板心目中的形象大打折扣。老板不再相信他的话,对他改变了之前信任的态度。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在说话和表态时,切忌头脑发热,将话说得太满。当别人有求于你时,可以选择答应,但不要保证“包在我身上”,而应该说“我尽量试一试”或“我也没把握,但我会尽力的”,这样一来,也为自己留下了退路,否则一旦事情完不成,就失信于人,人家再也不会相信你了。
虽然吹牛皮不是一个好性格特点,可社会中却到处是吹牛的人,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些自吹自擂的癖好,好像不吹一吹,别人就看不起,自己心里那种痒痒无法挠息,直至吹牛变成一种令人讨厌的习惯。
自吹自擂也许一时一事一地会捞到好处,蒙别人一把,满足自己一下。但是,从长远来看,如果养成信口开河、自吹自擂的习惯,那么你一定会招致周围人的讨厌,甚至影响到事业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