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教育心理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过度纠正和治疗的后果

如果儿童到了四五岁还没有学会说话,家长会非常着急,担心他是不是有听觉障碍,但经过听觉测试排除了这种猜想。进一步观察,会发现这些儿童所处的生活环境没有为他们创造更多说话的机会,或者他们的生活中存在“说话属于多余”的暗示。我们可以看到,有的儿童因为受到家长过分的保护和溺爱,他们不用开口表达需求就能得到,所以他们说话的欲望会越来越低,长此以往学会说话的时间自然就延迟了。儿童追求优越感及其发展方向是通过他的语言表达出来的,无论是为了让父母高兴,还是满足自己的需求,他都必须借助语言。如果儿童没有机会去做,那么我们自然会怀疑他的语言能力是不是被某种障碍阻止了发展。

此外,儿童还可能出现其他的语言缺陷,比如学不会R、K、S等辅音的发音。随着年龄的增长,多数儿童的这些缺陷都会逐渐改善,只有很少的儿童需要接受矫正治疗。矫正治疗的过程是有一定困难的。同时,也有部分儿童在成年后仍然口吃,说话结结巴巴或者大舌头,吐字不清。

有一个十三岁男孩患有口吃,这个男孩从六岁起开始接受矫正治疗,持续了整整一年,却以失败告终。在接下来的一年里,男孩停止了所有的专业指导。到第三年,他又接受另一位医生的治疗,遗憾的是,这次矫正治疗历时一年仍没效果,男孩再度停止治疗。第五年的前两个月时间内,男孩接受了一位语言教育家的指导,然而情况并没有因此好转,反而变得更糟。一段时间后,他被送到一家专门治疗语言障碍的机构,经过两个月的治疗,口吃的情况得到很大的改善,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六个月后口吃再次复发。就这样,男孩的治疗效果反反复复,时好时坏,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中,始终没能根除口吃。

在治疗过程中,采取的主要方法是让他放慢说话的速度,大声朗读、做一些语言练习等。其中一点引起了治疗者的关注,当男孩的情绪达到某种程度时,他口吃会出现短暂的改善,时间稍长一点又会恢复原状。除了口吃,这个男孩并没有生理上的器官缺陷,只是小时候曾从二楼摔下来,造成脑震荡;他还是个左撇子,左脸在十二岁时因中风出现过面瘫。

有位教过男孩一年的老师,评价他是个有良好教养、勤奋努力的孩子,有些害羞,容易脸红,比较敏感,易发脾气。老师还说,男孩遇到考试会变得特别紧张,喜欢体操和体育竞赛,对技术性的活动具有浓厚兴趣。他和同学相处和睦,但身上丝毫看不出领导者的特质。他在家中偶尔会和弟弟吵架。

男孩的父亲是个商人,在外谨言慎行,在家里却脾气暴躁,男孩的口吃常常是被父亲严厉训斥的理由。相较之下,男孩更怕他母亲。而且,他还认为母亲不公平,因为她偏爱弟弟。父母为他请了一位家庭教师,因此他的自由时间相对较少。这些都让他倍感苦恼和烦躁。

基于上述的事实基础,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假设,男孩口吃似乎跟他容易害羞脸红有着密切关联。容易脸红说明在与人交往时,他的情绪是紧张的。由于口吃已经成了一种机械化的习惯,他从内心抗拒改变这种习惯,就连他喜欢的老师也没有办法让他改变。

引起口吃的根本原因其实与客观的外在环境没有必然联系,而是感知外在环境的方式,其中最关键的是敏感和易怒。口吃并不代表他是消极被动的,相反这恰好反映了他对优越感的认可和追求。这个小男孩把对优越感的渴求表现在了他的敏感、易发脾气上,个性软弱的人往往也是如此。男孩在学校与同学相处和睦,只会跟弟弟吵架,说明他的内心是沮丧的;考试前特别紧张是因为担心自己考不好,也担心自己表现得比别人差。他对优越感的追求受到强烈的自卑感驱动,最后的结果就是走向了对社会和自己都无益的方向。

由于家庭环境带给他太多的制约,所以男孩是喜欢上学的。很明显,他的弟弟是全家人关注的焦点,他总是处于边缘地位。虽然身体受伤和被惊吓的经历不太可能是他口吃的原因,但这些不幸的经历对他丧失勇气确实是有间接的影响。另外,这个男孩直到八岁还在尿床,这是一件需要重视的事。尿床大多数发生在原本在家里备受宠爱,后来因为某些原因(如弟弟、妹妹出生)而失宠的孩子身上。尿床是他们表达对受到冷落的一种方式,即便是在夜间也要引起母亲的关注。

对待这样的儿童,我们可以通过鼓励和教导来培养他的独立性,交给他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完成能力范围内的任务,逐渐树立他的自信,那么口吃是可以治愈的。案例中的这个男孩也坦承,自己对弟弟的出生是不开心的,与弟弟的竞争让他非常不舒服。因此,我们必须让他明白,嫉妒已经让他走向错误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