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风云:三分天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章 孙权当家

刘备把诸葛亮这尊大神请出山了,三国时代又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因为,诸葛亮教给了刘备新的创业思路,刘备的创业境界也得到了提升。

当然,这个乱世不缺乏极具创业精神的人。孙权就是其中的一名佼佼者。

孙权,生于公元182年,字仲谋,别称吴大帝,吴郡富春县(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孙权是孙坚的次子,孙策的二弟,主掌江东集团。

在官渡之战白热化时,江东集团奠基人孙策遇刺身亡后,虚岁年仅十九岁的孙权继位,成为江东集团的新任掌门人。屈指算来,从官渡之战以来,孙权也主掌江东集团七八年了,并且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

孙权作为江东地区的头号人物,他的创业精神其实是不亚于他的兄长孙策的。孙策临终之前将江东集团留给了弟弟孙权,但当时的江东集团刚刚成立不久,不仅内部矛盾重重,而且外部环境更加恶劣,用“内忧外患”来形容也并不为过。

孙权接手的江东集团虽然说不是一个烂摊子,但棘手的事情并不少。当时,江东集团只占有会稽、吴郡、丹杨、豫章、庐陵这五个地级市,不仅市场占有空间有限,而且这五郡的边远险要之地尚未完全归从,当地的土豪在明处暗处都蠢蠢欲动,根本就不听孙权的指挥。但更加麻烦的是,江东的孙家宗室内部也出现了通敌迹象。换句话说,当时的江东集团就是一块烫手山芋,如果能解决这些棘手的事情,那又将得到很多好处。

对于这种情况,孙权在张昭和周瑜等人的帮助之下,制定了“怀柔和镇压”并举的政策。对江东的土豪们,能安抚的则安抚,不能安抚的就镇压,相继平定了豫章、会稽等地的山贼团伙山越,并消灭了山越六千人,收编了万余人,暂时稳定了局势。庐陵太守孙辅(孙权的堂兄)担心孙权无力保守江东,也为了自己的前途着想,遣使与曹操暗中来往,企图夺权架空孙权。对于堂兄孙辅通敌曹操的行为,孙权雷厉风行出击,杀光了孙辅的近臣,并将孙辅流放到东部幽禁起来。被流放后,孙辅万念俱灰,郁闷不已,几年后就去世了。

经过数年的努力,孙权收编了大量的流民和山贼,基本上扫清了江东地区的阻碍。至于当地的豪族,大多数都识时务地投靠了孙权,毕竟大树底下好乘凉嘛。当然,孙权并没有亏待他们,尽量给他们提供优厚的待遇。孙权通过镇压抚恤山越,讨伐那些不服从者,逐渐稳定了江东局势。

孙权通过有效的手段,急速扩大了势力,较之当年接手江东集团的规模是只有增没有减。于是,孙权开始大规模招纳人才,“招聘广告”贴得到处都是,随处可见。天下士人听说孙权招纳人才且待遇丰厚,都纷纷从各地赶来投靠。一时之间,大量的士人、名流涌入江东。就这样,诸葛瑾、严畯、步骘、陆逊、顾雍、徐盛、顾邵等人都聚集到了孙权这里,为江东集团所用。这些人都是当时的社会精英,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将在江东集团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那么,孙权是怎样发现人才和任用人才的呢?

下面,以鲁肃和吕蒙为例来解开这个答案。

任贤使能

其实,就在孙权招纳人才的时候,周瑜向孙权推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人才——鲁肃。

鲁肃,生于公元172年,字子敬,临淮郡东城县(今安徽定远)人。他心地善良,家庭富有,同情弱小。周瑜在担任居巢县县长(古代官职,万户以下的县设长)的时候,因缺粮向鲁肃求助,鲁肃二话不说就资助了三千斛粮食给周瑜。鲁肃的慨赠让周瑜很感动,认识到鲁肃并非常人,于是结为好友。

后来,周瑜东渡长江投奔孙策,鲁肃作为周瑜的好友随行。孙策见到鲁肃,十分赏识。时逢鲁肃的祖母去世,于是鲁肃不得不回老家奔丧。不久之后,孙策遇刺身亡。

当时,鲁肃的好友刘子扬知道鲁肃是个人才,写信劝说他去投靠当地豪强郑宝谋一个出路。鲁肃与周瑜见面后,把自己打算投靠郑宝的事情告诉了周瑜。周瑜知道鲁肃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便劝说鲁肃不必去投靠郑宝而转向孙权更好。于是,鲁肃听从了好友周瑜的劝说,决定来江东集团投靠孙权。

周瑜见鲁肃同意了他的建议,便向孙权郑重推荐鲁肃,说鲁肃是一个罕见的济世之才,应当广泛招纳这种人才以成就帝王之业。

孙权在兄长孙策去世之后就把周瑜当作大哥来对待,看见周瑜这么隆重推荐鲁肃,遂不敢丝毫怠慢,立即接见了鲁肃。他们相谈甚欢,在各位宾客告退后,孙权单独把鲁肃挽留下来合榻对饮。

孙权向鲁肃问道:“如今东汉帝国风雨飘摇,天下已乱成了一锅粥,而我继承了父兄创立下来的江东集团,希望干出一番像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霸王之业。既然先生辅佐我,请问有什么良策能帮助我实现理想呢?”

鲁肃答道:“过去汉高祖刘邦忠心耿耿想尊崇义帝而最后无成,这是因为西楚霸王项羽加害义帝。如今曹操就像过去的项羽一样,而您怎么可能成为齐桓公、晋文公呢?以我看来,东汉帝国已经逃脱不了覆亡的命运,而曹操也不可能一下子就被灭掉。您只有在江东地区开拓发展,打好江东集团的基础,以观天下局势的变化。如果天下局势如此,您占据江东地区,自然也不会树大招风而引来猜忌嫌恨。因为,现在北方的局势正逢多事之秋,而您正好趁这种变局灭掉黄祖、讨伐刘表,尽力去开拓长江以南的地盘,待时机成熟后称帝创建新的帝国,进而夺取天下。这完全可以媲美汉高祖创建的帝业啊!”

鲁肃这番话,堪称鲁肃版的“隆中对”。值得一提的是,鲁肃的这个战略规划,比诸葛亮的“隆中对”还早提了七年。鲁肃不愧是一位杰出的战略家,制定了江东集团的未来创业方略,较之当年张纮给孙策提出的创业蓝图更进一步。

孙权与鲁肃的这次秘密商议,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孙权的事业布局。

此后,孙权对鲁肃非常器重,每遇大事都找鲁肃商量。“托孤大臣”张昭看见孙权如此重用这个三十岁左右的鲁肃,心里不服,多次非议、诋毁对方,说他年少粗疏,千万不可重用。孙权知道鲁肃思虑深远,有过人之处,所以并没听张昭的话而继续重用鲁肃。

那么,吕蒙是如何被发现的呢?

吕蒙,生于公元178年,字子明,汝南郡富陂(今安徽阜南吕家岗)人。他家庭贫寒,收入微薄,生活过得十分艰辛。吕蒙少年时期南渡长江,前来投奔姐夫邓当,希冀能讨到一个好生活。当时,邓当在孙策的麾下当部将,负责围剿山越叛乱。年少的吕蒙人小胆大,偷偷混进姐夫邓当的军营中,跟随着部队出去打仗。在战场前线,吕蒙见识了战争的残酷,但他似乎有一种天生嗜血的嗜好,喜欢上了打仗,以求建立功名。

邓当发现吕蒙这个危险举动后大吃一惊,厉声呵斥小舅子吕蒙,让他以后不要再跟着去前线作战。但面对姐夫邓当的训斥,吕蒙不听,之后依然偷偷地跟随部队出去打仗。邓当气极了,作战归来后就将吕蒙的所作所为向岳母告了状。吕蒙的母亲听了女婿邓当的话后也非常生气,想要处罚这个不知道危险的儿子。

吕蒙等到母亲骂完了,平静地说道:“现在我们家徒四壁,这样贫贱的苦日子实在是难以生活下去。我外出作战,说不定可以获得功劳,这样就能取得富贵。古人云:‘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我这样做也是为家里考虑啊。”吕蒙想通过参军打仗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其家庭的命运。

吕蒙的母亲听了儿子的话,看吕蒙又是天生当兵的料,就怜惜并饶恕了他。就这样,吕蒙在母亲的默许下开启了戎马生涯。

这一年,吕蒙十五六岁,正是花季的年龄。

由于吕蒙年纪实在太小,他在军营中难免受到一些欺负,吃亏也是少不了的。有一次,邓当属下有一个将领看吕蒙年幼,很轻视他,向他人嘲讽道:“吕蒙那小子能有什么能耐?他去前线打仗,这不是送肉去喂虎吗?”言语中饱含侮辱之意,意思是这小屁孩儿也配来当兵打仗,他上战场不就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吗?

虽然这样的话很伤吕蒙的自尊心,但他还是忍了。不过这个将领得寸进尺,过了几天再碰见吕蒙时又当众嗤笑他,其言辞极尽侮辱之能事。吕蒙由于长期受人欺负,忍受了太多的冷言冷语和羞辱,他早就憋了一肚子气,决定回击这个看不起他的人。吕蒙回击的不是拳头而是刀子,大怒之下直接杀死了这个将领。

吕蒙杀了人后拔腿就跑,逃到老乡家中躲避。后来,吕蒙出来自首,校尉袁雄向孙策报告了此命案的来龙去脉,又趁机替吕蒙求情。孙策听了很惊奇,觉得这个小孩颇有胆量,不仅饶恕了吕蒙的罪过,而且将他留了下来。

几年后,吕蒙的姐夫邓当去世,张昭看见吕蒙有过人之处,便举荐他接替邓当的职务统领其部队。因此,吕蒙被任命为别部司马,当上了一个基层军官。

孙策死后,孙权当家。孙权考虑到经费不足,一些小将们兵员少又发挥不了多少作用,便打算进行军队体制改革,将这些小规模部队调整合并。吕蒙得知此消息后,知道他的部队一旦被合并想有所作为就更加困难了,出头之日也就更加遥遥无期了,毕竟他当上基层军官还是沾了姐夫邓当的光。吕蒙很清楚,对于没有背景的他而言,想不被合并必须让自己的部队看起来比别人的部队更强。

吕蒙拍着脑袋一想,想出了一个好主意。他去借了一笔钱,用这笔钱来升级部队的装备。就这样,吕蒙用这笔钱给麾下的士兵们定制了统一的制服和用于训练的绑腿,日夜加强训练,提高士兵们的综合素质。等到受检那一天,吕蒙率领雄赳赳、气昂昂的部队,踏着整齐的步伐出来接受检阅。孙权看见吕蒙的部队服装整齐,队列齐整威武,人人都能操演,认为他治军有方。孙权见此非常高兴,不但没有合并吕蒙的部队,反而给他增添了兵员。于是,吕蒙就此开始崭露头角。

其实,孙权挖掘人才的眼光是很毒的,厉害的人才很难逃过他的眼睛。吕蒙作为军队中的后起之秀,其军事才能超越大多数将领,而其出色的表现自然引起了孙权的关注。为了组建自己的嫡系部队,孙权决定培养一些有潜力的新人。孙权看中吕蒙是一个可造之材,决定把吕蒙纳入他的嫡系部队。

就这样,吕蒙成了孙权的重点培养对象。

前文说过,吕蒙小小年纪就在军队里厮混了,其文化水平可想而知。吕蒙不爱读书,不喜欢学习经典。他当上军官后,每次军中需要向上级陈述事务时,他就叫来文书代劳。他向孙权报告事务时,也是常常先口述让别人记录后呈报。

孙权是一个爱好读书的人,经常手不释卷,当他看见吕蒙大字不识几个,便把吕蒙叫来劝说。在孙权的劝说下,吕蒙开始好好学习,经常读书。此后,吕蒙学问大增,其才识智略让鲁肃刮目相看。——这个故事被司马光写进了《资治通鉴》里,后世命名曰《孙权劝学》。

吕蒙逐渐出人头地了,在江东集团里成了将领之中的佼佼者。此后,吕蒙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成为新一代大都督,走上了他人生的巅峰。

在三国时代,孙权是最具有商人气质的,他挑人的目光也很独到——只要是对己有用的人,都可以接受。——这一点与曹操类似。

孙权广招贤才,文臣武将济济一堂,放眼天下能匹敌者少之又少。

“稳定局势,加强统治;广招贤才,壮大集团”,这就是几年来孙权当家的成果,不仅取得了卓越的成绩,而且也坐稳了江东霸主之位。但是,有一件事儿始终牵挂在孙权的心头,就是父亲孙坚被黄祖杀死之仇未报。

报仇行动

杀父之仇,不共戴天!

当孙权把这句话当成座右铭时刻提醒自己时,他必然有一天会把这句话当作动力,并用实际行动去执行。

毋庸置疑,从孙坚被江夏太守黄祖杀死的那一刻起,黄祖就成了孙家人的眼中钉、肉中刺了。孙策曾经找过黄祖算账,但只收到一点战利品,并没有把黄祖怎么样——因为黄祖与孙策交锋时,无论是打胜仗还是打败仗,黄祖本人都毫发无损。对于这一点,孙氏家族是无法容忍的。对于孙权来说,黄祖这个杀父仇人十几年来逍遥在外,并在自己的眼皮底下生活了这么久,是可忍孰不可忍!

当年孙策把这江东集团交给孙权时,虽然并没有交代孙权杀死父亲的大仇还未报之事,但孙权明白兄长的心思,而作为男子汉大丈夫,如果杀父之仇未报,百年之后又怎么会有脸面去见父亲和兄长呢?

当这个意识在孙权的心里埋下种子,就会生长发芽而化作一柄利剑,并直指黄祖的胸膛。

建安八年(公元203年),孙权巩固了内部统治后,便着手西征黄祖。孙权带着复仇之师浩浩荡荡开往江夏,打算一举剿灭黄祖。

这一次,江东精锐部队尽出,由孙权亲自带领麾下的程普、太史慈、吕蒙、韩当、周泰等江东猛将大举进攻黄祖。江东部队一路向西,沿途扫清路障后,直接剑指江夏。江东部队顺利抵达沙羡县(今湖北武汉江夏区金口),直接遭遇了黄祖的先锋部队。这是一场遭遇战,双方打得很激烈。

沙羡县是荆州防守江东集团的门户,相当于一座军事重镇。倘若沙羡县失守,江东部队便可以长驱直入,而章陵郡和江夏郡将会沦陷,失去屏障的襄阳也会岌岌可危。总之,沙羡县关系到整个荆州对江东集团的防务,此地一定不能失守。

双方都知道沙羡县的重要性,一方拼命攻打,另一方卖命防守。由于沙羡城防坚固、易守难攻,孙权久攻不下,但他并不打算就此放弃,并且积极部署军事打击。

沙羡城外,两军对阵。

江东集团的前锋校尉凌操横刀立马,指挥江东军进攻江夏军,勇不可当,结果黄祖被打败。凌操在黄祖后面穷追猛打,眼看就要追上了,却在紧要关头只听见“噗”的一声响,冷不防一支暗箭射来正中凌操的头颅。

凌操当场阵亡,血染沙场,结局和孙坚一模一样——在追杀穷寇时被冷箭射死。江东军看见凌操被射死,心惊之下不敢再追,黄祖这才侥幸逃过当俘虏的命运而得以保全。

其实,放这支冷箭射死凌操的人叫甘宁,是黄祖的部下。

孙权听到这个消息后,不禁怒火中烧,自己的父亲孙坚死在黄祖的手里,而这次爱将凌操又是死在黄祖的手里,便发誓“此仇不报,誓不为人”。

就在孙权准备集中所有的兵力加紧围攻沙羡县的时候,江东集团后方传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消息——山越贼寇又开始叛乱了。

由于此次西征江东精锐尽出,山越看见有机可乘,便举起了反孙大旗。在前线听到消息的孙权不敢马虎,当机立断决定暂时放弃攻打黄祖,毅然率军撤回江东平叛。在这一次撤军之际,孙权牢牢地记住了一个敌人的名字——甘宁。

不过,不用过多久,孙权就会再一次见到甘宁的,但不是在气氛压抑的战场上,而是在江东集团的议事大厅。

原来,甘宁在射杀凌操救了黄祖的性命以后,自以为立下大功会得到黄祖的赏识,并给予重用。但是,黄祖丝毫没有什么表示,久而久之甘宁就看透了黄祖的为人,也知道再跟着黄祖是没有什么发展的。甘宁动了离开黄祖的念头,但他知道黄祖是一个脾气暴躁的人,如果不辞而别被抓到会死罪难逃。所以,甘宁十分忧愁苦闷,在没有寻找到一条万全离开的途径之前,是不敢贸然离开黄祖的。因此,甘宁只能在暗处独自哀叹,无计可施。不过,这一幕被黄祖属下的都督苏飞看到了,而苏飞与甘宁的交情不错。

苏飞看见甘宁受委屈,便邀请甘宁一起喝酒聊天。在酒酣之际,苏飞对甘宁说:“我几次向主上推荐你,但他不肯给你升职,我也没有办法。我知道你是一个想成就一番大事的人,这里没有能给你提供施展才能的地方,你应该早做长远打算啊!”苏飞的言外之意很明显,甘宁应该去寻找一个更好的地方来施展才能。

甘宁也明白苏飞的意思,为难地说:“我也想离开这里去寻找一个好地方,可惜没有合适的机会。”

苏飞笑了,答道:“我去向主上说情,请他委派你去做邾县(今湖北黄冈西北)县长(古代官职,万户以下的县设长),到那时候你就可以自己决定自己的未来。”说完,眼睛眨了眨,给了甘宁一个眼神。甘宁见状非常高兴,他明白了苏飞眨眼的意思。

于是,苏飞向黄祖建议让甘宁担任邾县县长。黄祖听了苏飞的话,觉得邾县这个地方十分贫瘠没什么价值,便同意了苏飞的建议。

委任状下来后,甘宁大喜过望,带着兄弟们离开了江夏。当然,甘宁并不是直接去邾县,而是带着几百名兄弟在上任的途中绕路去了江东集团。

邾县的相关迎接人员等了很久也不见甘宁前来赴职,后来才得知甘宁投奔了孙权。

就这样,甘宁在苏飞的帮助下成功从黄祖那里跳槽到了孙权的江东集团。

周瑜和吕蒙都知道甘宁是一个人才,共同向孙权推荐了甘宁,所以孙权见甘宁前来投靠二话不说就答应了,并对他予以重用。

当然,甘宁并没有辜负孙权的期待,他将在以后的岁月中用自己的汗水和鲜血为孙权效力。

时隔四年之后,孙权再一次西征黄祖。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孙权在解决了山越的叛乱后,决定再去找黄祖复仇。

但是,孙权这一次西征黄祖,在战斗还没有彻底展开之时就撤军回去了。据史料记载,此次孙权撤军的原因是因为母亲病危,不得不撤军回去探望母亲。不过,这一次西征并不是空手而归,孙权还是掳掠了江夏的一部分百姓而返的。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春,孙权第三次征伐黄祖。

与此同时,曹操已经灭掉了袁氏势力和消灭了乌桓,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并且在邺城开凿玄武池作为训练水军的基地。

因此,为了战略上考虑,孙权就有必要赶在曹操南征之前拿下南荆地区,然后倚仗山势屏障以及江河流畅通行的地利,以占据有利地势抵挡曹操的势力。同时,如今的黄祖已经到了迟暮之年,昏聩无能,而此时再不抓紧时间去和他算账还待何时呢!一旦消灭了黄祖,江东军的势力即刻增大,这样江东集团可以击鼓西进,前据楚关,凭借优势兵力逐渐谋取巴蜀之地,从而把控制范围开拓到益州,然后占据整个南部地区。倘若这样的话,江东集团就足以和曹操抗衡了。这就是孙权的战略打算。

这一次西征,与前面的两次有很大的不同——因为这一次黄祖做了充分的准备。

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黄祖已经被孙权咬过两次了,他就是再傻也知道孙权不会放过他的,所以他提前做好了军事防备工作。黄祖派出了很多水上巡逻队,时刻紧密关注着江东方向的军事行动,并且派兵守住水上交通要塞——沔口,并在江东军队必经之路布下坚固的防线等待着孙权来钻圈套。

当然,孙权这个人极具精明商人的潜质,他这次大举进攻也是做了充分准备的。这一次,孙权只留下少数兵马镇守大本营,几乎带上了全部能独当一面且骁勇善战的将领,包括周瑜、吕蒙、董袭、凌统(凌操之子)等人,阵容强大,可以说是差不多把家底都带上了,而这足以看出他想灭掉黄祖的决心。

一方势在必得,一方不容有失,这注定是一场硬仗!

江东的先锋凌统艺高胆大,深夜里只带着几十名士兵就出来侦察敌情,恰好看见了黄祖先锋张硕。张硕虽与凌统同样是先锋,但他却不是一个合格的军事观察员,因为凌统看见了他,而他却没有看见凌统。于是,凌统在夜幕掩护下伪装成张硕的部卒,登上了张硕的巡逻船,然后突然发动奇袭,而张硕措手不及被凌统当场杀死。张硕的部卒看见势头不妙,纷纷投降。

凌统立下了头功,打响了攻打黄祖的第一枪。

当张硕被杀的消息传来时,黄祖慌张了,想不到自己的先锋就这样莫名其妙地被人摸黑灭掉了。黄祖当即做出了补救措施,命令舰队首领陈就率领两艘蒙冲舰死守沔口,拼死挡住江东军的前进路线。

蒙冲舰,就是一种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船。

但是,陈就所率领的两艘蒙冲舰用生牛皮包裹着,可谓刀枪不入——这样的庞然巨物,说它是古代的航空母舰也并不为过。当这种战船一旦投入战斗中,它的威力自然是不用多说的。黄祖命令陈就把两艘蒙冲舰连在一起,直接横在沔口,用大绳子系住大石,把战船牢牢地固定江中,犹如一堵坚硬的城墙,完全挡住了江东军的攻击路线。

为了配合陈就的军事行动,黄祖还埋伏了大量的大力士和弓箭手在河边的崖顶,用石头和点燃的弓箭热情地招呼着这一群来自江东的“客人”。

一时之间,江东军的士兵不是被打得头破血流,就是被打得抱头鼠窜。前线总指挥周瑜看见对方军队的攻击力这么猛烈,为了开辟道路打败黄祖,拿出了杀手锏——大舰队。

但是,战况出乎周瑜的意料,他本以为大舰队能冲破陈就的防线,却想不到的是有的战船在半路上就被崖顶掷下的石头摧毁了。即使有的战舰冲过了大力士和弓箭手的阻挠,等开到沔口也无法攻克以逸待劳的陈就,因为陈就的那两艘蒙冲舰上还配备了一千多名弓箭手,而这些弓箭手的箭法一个比一个厉害,都是黄祖精心挑选出来的射击能手,于是江东军的士兵只能当人家的活靶子了。几个时辰下来,江东军不仅毫无进展,而且死伤累累。

前进,还是后退?

这是一个摆在周瑜面前的难题,也是一个摆在孙权面前的难题——前进,徒增伤亡;后退,前功尽弃。就这样,困局由此产生。

面对着这个似乎毫无胜算的战局,孙权和周瑜等都陷入了沉思中……

周瑜认识到黄祖的军械的巨大威力,孙权意识到了黄祖并非不堪一击,而他们自己只能面对士兵们疲惫不堪、伤亡惨重的现实。

就在孙权一筹莫展之时,凌统和董袭站出来拉了孙权一把。

原来,凌统和董袭看见部下的弟兄们一个接着一个倒在黄祖军队的弩箭之下,一个接着一个在自己面前丧命,便自告奋勇地率敢死队前去偷袭陈就。

于是,周瑜命令凌统和董袭各自率领一百名敢死队员前去冲破沔口防线,为大军开辟行军路线。

凌统和董袭接到命令后让每一名队员身上都穿上两件盔甲做好安全防护,乘战船冒着对方军队的石头和点燃的弓箭冲锋,一路左冲右突,硬闯到了陈就的两艘蒙冲舰的中间,然后董袭大刀一挥砍断了两艘战船捆绑在一起的大绳。就这样,分开的两艘蒙冲舰在湍急的江心直打转,而江东军则乘着对方战船不稳的瞬间发起了进攻。

江东军乘风破浪,奋勇向前冲防线。在混战之中,吕蒙斩杀了陈就,一举摧毁了陈就军队的斗志。黄祖先锋部队的士卒看见首领陈就被就地枭首,便丧失了斗志,纷纷仓皇逃命。

但是,这些逃命的士卒在极度惊慌之下发现自己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往哪里逃呢,因为此时是水上作战,脚底下就是滔滔江水。所以,黄祖这一千多名先锋士兵不是被当场杀掉,就是慌不择路跳进江里淹死了。

就这样,江东军突破了沔口的防线,打开了前进的道路,兵锋直指黄祖的大本营——江夏。

当黄祖的先锋部队全军覆没的消息传回去后,黄祖意识到大祸临头了。黄祖自觉无力抵抗,他再一次选择了逃跑。在黄祖逃离江夏的途中,江东一位名叫冯则的骑士快马加鞭追上了黄祖,就地将他枭首了。

黄祖死了,江夏很快就被凌统攻陷了。至此,孙权大获全胜,黄祖命丧黄泉。

孙权取胜之后,第一件事是用黄祖的首级献祭孙坚。时隔十六年,孙权终于替父亲孙坚报了大仇,告慰了其父的在天之灵,完成了其兄未竟之愿。

孙权招魂祭奠父亲孙坚后,开始清理战利品,首要的是如何处置俘虏。

在这些俘虏中,孙权最恨黄祖的部下都督苏飞,认为苏飞是黄祖的帮凶,是杀害江东子弟兵的刽子手。就在孙权准备处决苏飞时,甘宁站了出来,一言不发,径直走到孙权面前下跪叩头,弄得孙权不知所措。

孙权急忙问甘宁原委,有话就好好说来。

甘宁向孙权诉说了苏飞过去对自己的恩义,并且再三强调:如果不是得到苏飞的帮助,自己已经死填沟壑,墓头的杂草早已长了三丈高。同时,甘宁还说自己能来江东集团效力,也是因为得到了苏飞的点拨和提醒。如今,苏飞罪当枭首,特冒昧求情免其一死,以此报答他的恩情。

孙权听了甘宁这番话很感动,有点不放心地说:“我可以放他一马,但如果他获得自由后逃跑并再与我为敌的话,怎么办呢?”

甘宁拍着胸膛信誓旦旦地说道:“苏飞免了死罪后,他只会对您感恩戴德,即使您赶他走,他也不愿意离开的,哪有逃跑之理呢。我甘宁拿人头来担保,如果他逃跑了,就拿我的脑袋来代替他吧!”

孙权听甘宁说得慷慨悲壮,便同意了他的请求,并签发了一张特赦令放了苏飞。

甘宁的救人壮举赢得了同僚们的称赞,都认为甘宁是一个知恩图报的好汉。但是,在一片称赞声中,有一个人对甘宁非常不满——他就是凌操的儿子凌统。

因为,甘宁几年前为了救黄祖射杀了凌操。换句话说,甘宁是凌统的杀父仇人。

凌统怨恨甘宁,这无可厚非。当然,甘宁也知道凌统怨恨他,所以尽量避免两人见面,以免凌统做出什么偏激的事情来。

虽然孙权多次劝解凌统,明令他不得与甘宁为敌,但是杀父之仇始终难以让凌统释怀。为了避免凌统、甘宁二人闹出事来,孙权想出了一个办法——只能把这对冤家分开,不让他们待在同一个地方。

于是,孙权调拨军队和经费给甘宁,让他驻扎在当口,看好江东集团的门户。

孙权灭掉了黄祖,攻陷了江夏,收编了大量士兵,把势力渗透到了荆州,掌控了长江的水上要塞。对于这一点,其战略意义不可谓不大,它将在不久之后的一次大战役中发挥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