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神功戏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粵劇神功戲

粵劇又稱「廣府大戲」或簡稱「大戲」,自清代以來,一直是廣東省、香港及其他粵語社群中最普及的劇種。然而,若以方言作為劇種形式之界定,粵劇只有短短的幾十年歷史。因為在20世紀20年代以前,粵劇戲班和潮州班及福佬班一樣,均是運用舞台方言演出的,稱為「官話」。在這時期,粵劇除了在神功場合中用作「神人共樂」的節目外,同時開始在廣州、香港、澳門及多個東南亞城市裏的戲院紮根,戲班按城市觀眾的口味及需求,漸漸棄官話而採用粵語。

20、30年代,粵劇戲班已有所謂「省港大班」及「過山班」之分,前者多在省(省城,即廣州)、港(香港)、澳(澳門)的戲院演出,後者則在珠江三角洲及廣東其他地區一帶鄉鎮和「上六府」(在惠陽、河源、龍川、興寧、五華、梅縣及龍門等地)及「下四府」(高州府、雷州府、廉州府及瓊州府)各地演出。兩者在戲班規模上分別極大,藝人的地位及工資亦有不同。

40至60年代,是粵劇戲班演出的低潮時期;然而,粵劇演出並沒有停頓,不少藝人紛紛轉向拍攝戲曲電影。踏入70年代,戲曲電影與粵劇演出均同樣面臨困境,班事不興。直至80年代中粵劇演出才有復甦迹象,當時主要的粵劇團有「新馬」、「勵群」、「英寶」及「雛鳳鳴」、「頌新聲」等。

時至今日,在約共三十個粵劇團中,較大規模的有「慶鳳鳴」、「富榮華」、「福陞」、「鳴芝聲」、「龍鳳」、「鳳笙輝」、「劍新聲」等。由於很多其他戲班大多為了應付一台戲而組班,演完即散,所以許多劇團沒有固定演員、伴奏樂手及工作人員。

香港的粵劇戲班只按文武生及正印花旦的名氣和所需戲金分成大型、中型及小型戲班,卻沒有「戲院班」或「神功班」之別。其實,所有戲班,不論大中小均常受聘於神功戲的演出,而為戲院演出所組成的通常是大型或中型班。

戲班成員以九龍市中心油麻地一帶為他們的聚集地,各種成員所屬的工會,如樂師工會、演員工會、事務部工會、燈光佈景工會,以及全行的總工會「八和會館」的館址均集中於此處;各行成員亦常習慣於幾間酒樓喝早茶、吃午飯、喝下午茶、吃晚飯及吃宵夜。組織戲班的工作很多時便在這些酒樓裏進行。很多成員甚至居住在這個地區以便工作。

可以說,所有在神功戲參加演出及工作的成員均來自都市,或來自以市中心為聚集地的戲班。因此神功戲的演出,在風格上沒有地方色彩可言,但地方社群代表在組織及籌辦神功活動的方式上則有濃厚的地方色彩。

戲班班主梁品的經營方式

班主固定,次要演員、伴奏樂手及工作人員以一年為期的協定受聘,每次演出扮演主要角色的演員,包括文武生、正印花旦、武生、丑生、小生及二幫花旦,行內稱為「六柱」,則由地方代表及願意付出的戲金數目決定。此外,梁品除了是「彩龍鳳」的班主外,也有採用其他「班牌」(即劇團名稱),如「錦鳳凰」等來組織戲班,也即是說,與「彩龍鳳」劇團有受聘協定的次要演員、伴奏樂手及工作人員有時也會以「錦鳳凰」,甚至是其他班牌參加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