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神功戏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4.第三類神功戲:太平清醮

太平清醮與盂蘭節打醮一樣,同屬道教「醮」的儀式,只不過前者目的在還願及酬神,後者則在祈求消災去厄。「清醮」的「清」字有「淨化」的意思,「太平清醮」的主要功能是酬謝各方神明,在過去一段日子保佑地方太平及清淨。

香港很多「本地」(即比客家人更早抵達香港之原居民,以「圍村」或「圍頭」話為方言)及客家社群均有定期舉行規模盛大的太平清醮之傳統。他們有些每三年(如蒲台島)、五年(如大埔泰亨鄉)或十年(如塔門、大埔林村鄉、西貢北港及粉嶺圍)舉辦一次。只有少數社群是每年(如長洲)或每兩年(如糧船灣)舉行一次。如果遇上幾個大規模的太平清醮同時舉行,便會直接影響粵劇神功戲的演出天數,例如,1990年全年演出七百一十四天戲,比1989年多出約三分之一,便是這個原因。

反觀潮劇及福佬劇,一般不會在太平清醮演出神功戲,唯一的例外是長洲打醮時,間或有福佬劇的演出。

1987年在長沙灣舉行之盂蘭勝會,道士在「大士王」(即鬼王)前作功德法事。

1990年大埔林村鄉十年一屆太平清醮,善信在神棚前上香祈福(右)及在戲棚外設宴(左)。

1990年屯門后角天后廟內之天后像,神壇及神像均因開光而被粉飾一番。

1988年石塘咀盂蘭勝會演出潮劇,在觀眾後面的是神棚。

1991年大埔舊墟慶祝大王爺誕,戲班正演出《雙珠鳳》一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