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古籍藏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3章 導言

早在商周時期,中國就已經有了圖書典籍,並且一直以其作為承傳智慧、記錄文明的主要載體。同時,外來文化的輸入和傳揚,也以翻譯和撰著書籍作為重要的媒介。

中國人對紙的使用比歐洲早1,000年,利用印刷術則要比歐洲早600年。造紙和印刷術的發明和傳播,對於推進人類文明的發展具有無可估量的價值。

無論是稿本、抄本,還是雕版印本、活字本,中華古籍在書寫、刻印上都達到了極高的藝術水平,無愧為世界藝術之林中的一株奇葩。

古籍圖書的典藏,歷經聚散,背後大多包含着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悲歡離合,往往讓人不禁發思古之幽情,歎世事之靡常。

發掘和研究中華古籍藏書,不僅是一項學術文化工作,更是感知和探究華夏民族以及與其交往的其他各族人民的精神心靈的有效途徑之一,意義殊為重要。

彈丸之地的澳門,自16世紀葡萄牙人踏足伊始,便逐漸成為中外文化融匯的前沿地和中外文化交流的橋樑,因而形成了多元並包的文化性格。澳門在歷史上出現過一些具有廣泛影響力的著作,而現實中同樣存藏着不少珍貴的古籍圖書。中文古籍與外文文獻共同構成了豐富多采、別具特色的澳門文獻和藏書寶庫。

另一方面,古籍圖書在傳承中華文化的同時,更加發揮着維持民族自信心和增強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作用。澳門的中文文獻和古籍藏書是連繫澳門與祖國的文化紐帶,它們有力地證明了中華文化在這塊土地上生生不息,與異質文明共生共存,融匯發展。

因此,澳門古籍藏書,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澳門的歷史面貌和社會文化,說明了澳門在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上所作出的應有貢獻,未可輕易忽視。

澳門中文古籍藏書的分佈與古代的藏書系統大體一致,基本上是四分天下的格局,即政府的公共藏書、學校的學術藏書、教堂寺廟的宗教藏書以及私人的鑑賞藏書。目前除了何東圖書館和澳門大學圖書館已經開展了初步的整理工作外,其他大部分中文古籍還處於“養在深閨人未識”的狀態,亟待全面地訪查、整理和刊佈、利用,加強其保護條件。

最後有兩點必須說明:

一、中文古籍通常專指自唐代雕版印刷以來至1911年之間所產生的、內容為反映和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各種印本和寫本。但是,鑑於澳門的特殊歷史背景和古籍藏書的實際情況,本書也兼及介紹一些中外人士翻譯和撰寫的非關中國傳統文化的中文古籍,並且略加延伸至民國時期的線裝書。

二、除中文古籍外,澳門多個藏書機構(如民政總署大樓圖書館、聖若瑟修院圖書館)還保存有大量珍貴的外文古書,然而限於本書的寫作範圍,雖然偶有涉及,但不會作全面的介紹,祈請各位讀者鑑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