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层花健脊防癌方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脊椎病診、治、防方法的重點革新

1.診斷方面:脊椎關節錯位的診斷方法

現行脊椎病的診斷,只有退變和創傷的標準,而我們在臨床研究和實驗研究中,深感退變和創傷的標準欠缺比半脫位輕的患者中,有很多症狀很重的個案被漏診,故在深入探索和實驗研究後,提出增加脊椎關節錯位的診斷方法。脊椎關節錯位的診斷方法簡稱為“三步定位診斷法”,概述如下:

第一步是神經定位診斷(又稱臨床症狀定位診斷)。

問診時,注意患者主訴中,發病初期症狀出現的部位,隨病情加重的發展趨向,症狀擴展的部位應記錄。若主訴不明確時,可詢問病人可疑漏診的部位(譬如只訴頸肩背疼痛,可問他“頭部呢?”而不暗示式的問“頭痛嗎?”“頭昏嗎?”)。了解病情後,根據其疼痛、酸脹、麻木及肢體冷熱感覺異常的部位,按神經定位診斷法,分析脊神經根的損害部位,再根據這條受損的周圍神經傳導的起止點,對發病的脊椎初步定位。

若屬內臟、器官病症,或患肢溫度變化異常,則按交感神經檢查,對交感神經的神經節部的脊椎定位。例如在頸部,有頸上、中、下三個節(少數人有四個)。頸上神經節為交感幹神經節中最大者,位於頸1 、2至頸3橫突前側。當上段頸椎錯位,可因頸上交感神經節受到刺激或脊束核受損,而影響到頭部及面部的三叉神經而發生面部神經痛。

第二步是觸診(檢診)定位診斷。

醫生用雙手拇指觸診頸椎,用食、中兩指,或三指(加無名指)觸診胸腰椎。對病椎及兩旁的軟組織進行觸診檢查診斷,由上而下反覆觸診。在觸診時,發現患病脊椎的橫突、棘突及關節突偏歪、椎旁壓痛,及病理陽性反應物;發現條索狀或球狀硬結、磨擦音、彈響音、肌萎縮或代償性肌肥大等的部位。

根據上述神經定位及觸診,進一步定位確定發病脊椎關節及分型。觸診前,應詢問有無頸痛病史,觀察頸部活動有否受限。例如三叉神經痛患者,經神經科排除顱腦病變後,應按頸椎病檢查,因為三叉神經脊束核在1—4頸髓內,故與頸椎密切相關。患者常發生頸1橫突不對稱,頸2/3後關節後突隆起或頸2 / 3棘突偏歪、壓痛等。除上頸段1、2、3常發生錯位外,也常會發現上段頸部軟組織有硬結等陽性反應物,引起三叉神經痛。因此,要結合發病年齡、發病原因來分析作出相關診斷。

第三步是X線照片定位診斷(客觀依據,必要時加MRI、CT等檢查)。

現行的脊椎病X線照片診斷標準中,已有明確的脊椎關節脫位、半脫位的診斷標準,但尚無椎間關節錯位的診斷標準。對錯位椎間出現的改變,若未達到半脫位程度,則放射科多認為處於正常範圍,或只提示頸軸變直等的功能紊亂變化,導致臨床將可疑脊椎病排除。因此,現拋磚引玉,將我們研究、實踐證明可行的(已試行三十多年)“脊椎關節錯位診斷方法”介紹如下,供同道們研究參考,希望能早日得到支持和共識。

脊椎關節錯位診斷方法

脊椎關節錯位X線照片顯示,凡有關節錯位,頸軸大多會顯示變直、反張、成角,這是保護性肌緊張的現象。其顯示如下:

  • (1)前後滑脫式錯位(側位片):錯位椎體間的後緣連線輕微中斷(向前或後移位)。
  • (2)側彎側擺式錯位(正位片):錯位椎體、鈎突的排列,致兩側不等高,單椎變化呈現側擺。由多個連續形成呈現側彎。側彎初期多呈C字形,至代償期呈S形。
  • (3)左右旋轉式錯位(側位片):椎體雙邊征,提示椎體旋轉、關節突雙突症,平行型提示椎體旋轉,接力型提示旋轉加側彎;(正位片):棘突向左或右旋移,提示左右兩椎之間扭轉。
  • (4)傾位仰位式錯位(側位片):椎體呈前俯或後仰改變,使棘突間變寬或變窄,頸軸除反張、成角外,椎體後緣連線可見輕微的中斷、後移或前移,呈現在錯位椎體的上、下兩個,即三個椎體之間,其中間的椎體錯位與其上、下椎間均有錯動。
  • (5)混合式錯位:在同一關節部呈現上述1—4項中兩項以上的變化。
  • (6)多關節多類型錯位:多見於臨床慢性病人(中老年人)、重傷後遺症(有重傷史的各年齡段病人)。包括脊柱變形、S形側彎、個別椎間側突或C字形側彎、駝背/凸肚等脊柱畸形病人(由產傷/學齡兒童至青年期的外傷/中老年因工作/生活姿勢不良,慢性軟組織勞損,重複多次輕傷的積勞成疾)。

查出錯位變化時,需整體分析,鑒別屬生理性或病理性。故三步定位診斷以症狀定位為首,而觸診和影像學診斷陽性變化的部位,均應與症狀定位一致才可確診。